专题5:诗歌鉴赏 解析版-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各区县模拟真题汇编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5:诗歌鉴赏 解析版-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各区县模拟真题汇编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5 18:2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5:诗歌鉴赏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7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寒硖①
杜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
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
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释]①寒硖(xiá):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悄悄”描写跋涉时间之长,“势多端”极言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第一联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长人困之情态。
B. 第二联承第一联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峡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
C. 三、四两联运用想象,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达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和凄凉沉郁、哀壮感伤之情。
D. 第五联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流离失所的百姓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无可奈何地在河边充饥。
11. 有诗评家说这首诗在主题上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
10. C
11. 尾联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尾联中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运用想象”错,这是当时作者的亲身经历;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对比阅读。
尾联中的“此生免荷殳”意味着诗人期望能够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不再需要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这是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而“未敢辞路难”则表达了诗人即便面对重重困难和艰险,也愿意为追求这种和平生活而付出努力,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决心。
这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主题相呼应。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虽然自身处于困顿之中,但他心系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声,表现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同样,在《寒硖》中,诗人也由自身的遭遇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这种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异曲同工。
据此可知,《寒硖》这首诗在主题上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博大的人道主义精神。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①
陆游
腐儒②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③不我欺。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高梧策策④传寒意,叠鼓冬冬⑤迫睡期。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注]①以二鼓尽为节:指读书读到二更天才停止。二鼓,指更鼓报过二更。②腐儒:作者自谦。③遗编:留给后世的著作,这里泛指古代典籍。④策策:象声词,形容风摇树叶时发出的响声。⑤冬冬:象声词,形容击鼓的声音。
10.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以“碌碌无奇”的“腐儒”自叹,“独喜”交代诗人夜读的缘由,从古人书籍中有所收获,看似平淡却有怀才不遇的感慨。
B. 颈联诗人写室外秋夜,运用衬托的手法,“高梧”树叶摇落声中传来“寒意”,咚咚敲打的更鼓报过二更,以声衬夜之静,以寒来衬读书的温暖。
C. 尾联描写诗人睡前进食,眼下的一杯山药羹因融入诗人的主观感受,变得甘甜似“琼糜”,表现了诗人虽清苦却以苦为乐的情怀。
D. 全诗语言质朴,平实如话,在轻描淡写中内含深意,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孜孜求学的诗人形象。
11. 颔联语言凝练,富含情趣,请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其妙处。
【答案】
10. B
11. “白发”对“青灯”,“无情”对“有味”,“老境”对“儿时”,形式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侵”字点出岁月无情,而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唤起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二字体现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B.颈联中“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高梧”树叶摇落声中传来“寒意”,“叠鼓冬冬”报二更,主要是以声衬静,烘托出秋夜的寂静氛围,同时也写出了时间的推移,体现出诗人夜读的专注,并非是以寒来衬读书的温暖。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意思是白发无情地爬上头顶,渐渐地进入老年,读书的青灯却依旧像儿时那样亲切有味。陆游到老还以眼明齿坚自豪,而头上可能早已出现一些白发,故四十以前,即已谈及“白发”,这里出句也说是“白发无情侵老境”。这句孤立看便无奇。与下句作对,却构成很美的意境:头有“白发”逼近“老境”的人,对着“青灯”夜读,还觉得意味盎然,象儿时读书一样。“白发”“青灯”“无情”“有味”“老境”“儿时”一一相映成趣,对仗工整,对比鲜明,勾人联想。满头白发的诗人对灯读书,想到的却是儿时读书的记忆。“有味”一词直接点明作者一生读书的感受,即一生以读书为乐的情趣。故本诗在表现手法的妙处是对仗工整,对比鲜明。在内容上的妙处是表现了诗人一生以读书为乐,从读书中收获快乐的情趣。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两首词,完成各题。
【甲】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
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1180),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
12. 下列关于这两首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甲词第一句用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B. 甲词三、四、五句用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展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 乙词的第一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巧妙地写出了词人悠闲的心理状态。
D. “鹧鸪”是古人在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乙词的第三句写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表现了他辗转多地任职的复杂心情。
13. 请简要概括甲、乙两词画线句子表达的共同情感。
【答案】
12. C
13. 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不满,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欲黄昏”描绘出黄昏将至未至、夜幕将降未降的瞬间景象。“山前灯火”表明此时天色已近昏暗,山头的浮云飘飘然然,好似作者飘忽不定、频繁凋任的遭遇。这两句既描绘出一幅黯然浮动的景象,也暗合词人此刻无法安定的心理状态。并非悠闲;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甲】“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表达了作者的理想壮志,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梦境,“可怜白发生”写作者从梦境回到现实,理想没有实现,而白发已经生出,“白发”二字点明了作者此时的苍老的境况,梦境和现实对比,理想和现实对比,情感由壮而悲,梦境越是雄壮,越是能反衬出此时已生白发的作者的凄凉、抑郁、愤慨,“白发”写出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时不我待的悲愤、抑郁;【乙】“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结尾处,作者发出疑问,这看似没有答案的疑问,实际上是词人在用自己充满血和泪的笔触,向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强烈的抗议,并控诉主和派对爱国主战派志士的迫害,表达其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朝廷的不满。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辛弃疾在此即化用他的诗句,表达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据此作答。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①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②。
[注]①楚塞:指楚国地界。②山翁:指山涛之子山简,好饮酒,每饮必醉。
10. 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眺望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汇合九派支流通向长江,勾勒出雄浑壮阔的景色,展现了汉江浩渺的水势。
B. 颔联写远望江水好像流到了天地外,所见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了江水的邈远,后句又以苍茫的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
C. 尾联写襄阳的风景的确值得欣赏,但我无缘与山翁豪饮酣醉,表现了诗人泛舟江上的苦闷愁绪。
D. 该诗堪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充分体现出王维诗歌的风格。
11. 颈联中“浮”“动”两词用得极妙,请简要赏析。
【答案】
10. C
11. “浮”表面上写郡邑城郭宛如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远方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浮”“动”两个词渲染了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泛舟江上的主观感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C.“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的“好风日”“留醉”流露出作者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诗人要在这美好的日子里,与山简共谋一醉。结合前句汉江水势的描写可知,尾联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情绪,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因此本项理解错误;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意思是:波涛汹涌城郭仿佛飘江上,大浪翻滚远空好似在摇晃。此联中的“浮”与“动”用字巧妙。“浮”,漂浮,形象地写出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好像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的景象。“动”,晃动。形象地写出江水波澜起伏,在映衬下,好像远处的天空在晃动。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凸显出了一种壮阔浩远的情境。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甲】
鹧鸪天①
陆游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④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乙】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被免去了隆兴通判的官职,退居在镜湖三山时所作。②玉瀣:美酒。③黄庭:道家经典著作,论养生之道。④造物:指上天。
10.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鹧鸪天》这首词上片开头勾画闲居环境,苍烟落照,一尘不染,仿佛与污浊的尘世完全隔离。
B. 《鹧鸪天》下片转发感慨,说自己毕竟贪恋江湖生活,即使终老也要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
C.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D.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结构谨严,承转有序,在字里行间表达了鲜明而强烈的感情。
11. 两首诗词中,作者都用到了“卧”字,两个加点的“卧”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10. B
11. 甲词用“卧”字表面上写自己安于山林隐逸生活的闲适惬意,其实隐藏了颓唐悲凉的心事和胸中的不平。乙诗用“卧”,写出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晚年生活的凄凉),诗人在这样的处境下仍渴望上阵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突出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精神。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下片“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选项“说自己毕竟贪恋江湖生活,即使终老也要去追寻自己喜欢的事”有误。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甲诗“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意思是:喝完了美酒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但正是因为自己被免去了隆兴通判的官职,退居在镜湖三山,所以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苦闷和不平。
乙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意思: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心中还想着替国家戍守边疆。后两句意思: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卧”字写出了诗人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但诗人却“不自哀”,展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深沉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据此可理解作答。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
陈与义
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
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
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
10. 下列对本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小滩横”承接“江面清”,前后照应,使两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画面。
B. 颈联以叙事抒发雨晴之喜。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供”是自然给人的提供,“报”是人对自然的回报。
C. 尾联事中有景,景中有情。“卧看星河尽意明”化用杜牧的诗句“卧看牵牛织女星”,来表达自己的寂寞之感。
D. 全诗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和谐,奇趣横生。
11. 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 C
11. 示例1:用拟人手法写“鹊”和“雷”。鹊羽未干说“衣犹湿”,“语”传达出鹊“迫不及待”的报晴之心,写出了鹊活泼可爱的情态;雷声没有马上消失说它是“气未平”。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抒发了雨后初晴的喜悦心情。
示例2:运用由近及远的写景方法。从近处墙头的喜鹊写到远处楼外的残雷,抓住富有雨后特色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初晴、清新自然的特点。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C.“表现出诗人在雨后微凉感受中的丝丝孤独、凄凉的心情”有误,尾联意思是今夜这如此美妙的情境无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尽兴卧看银河直到天明。“卧看星河尽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卧看牵牛织女星”,只是没有小杜诗句的寂寞感,而是兴致盎然,表现出喜悦之情;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意思是立在墙头的叽叽喳喳的鸟雀羽毛仍湿,楼外远处不时传来几声低沉的雷声。可从写景方法或修辞手法等某一角度进行赏析。
从写景的视角角度来看。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即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干立即销声匿迹。
从修辞手法来看,这一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响曲。这两联描绘出雨晴之后美好的景色。天空澄澈,鸟儿迫不及待地报晴,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字里行间表达出诗人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之情。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五、古诗词赏析,共7分
14.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本诗以“游”为线索,描绘了哪些内容?
(2)以下诗词也都写到了酒,请任选一例,说说“酒”中蕴含的情感与本诗有何不同。
例一: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例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例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答案】
(1)描绘了热情招待诗人的农家人;山西村美丽的风景;古朴的风俗。
(2)[示例一]陆游诗中的“酒”是迎客之酒,一。方面蕴含着农家的热情好客,一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愉悦心
情。《浣溪沙》中的“酒”,表面看词人闲适安逸,实则暗含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惆怅。
[示例二]陆游诗中的“酒”是迎客之酒,一方面蕴含着农家的热情好客,--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渔家傲。秋思》中的“酒”既蕴含了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又包含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坚定志向。
[示例三]陆游诗中的“酒”是迎客之酒,一方面蕴含着农家的热情好客,一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酒”是饯行之酒,表现出对武判官的依依惜别和送别时的悲壮惆怅。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诗人紧扣诗题“游”字,但又不具体描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描绘了热情招待我的农家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村外山西村美丽的风景,“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村中之情事(古朴的风俗),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和恬淡、隽永的格调。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对比赏析。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意思是: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不醇厚,丰收的年景农家待客菜肴非常丰盛。“酒”是迎客之酒,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流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作者边听边饮,这现境触发了对“去年”所经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么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意思是: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酒”是饯行之酒。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朋友(武判官)的那种不舍,离别时的那种惆怅之感。
示例一:陆游诗中的“酒”是迎客之酒,一。方面蕴含着农家的热情好客,一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浣溪沙》中的“酒”,表面看词人闲适安逸,实则暗含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惆怅。
示例二:陆游诗中的“酒”是迎客之酒,一方面蕴含着农家的热情好客,--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渔家傲。秋思》中的“酒”既蕴含了词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又包含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坚定志向。
示例三:陆游诗中的“酒”是迎客之酒,一方面蕴含着农家的热情好客,一方面流露出诗人的愉悦心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酒”是饯行之酒,表现出对武判官的依依惜别和送别时的悲壮惆怅。
【2024年山东省潍坊安丘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13题。(7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①
辛弃疾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释】①淳熙三年(1176),作者由江西提点刑狱调任京西转运判官,次年又调任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使,辗转又调任湖南。淳熙六年(1179)或七年(1180),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和安抚使,在此时写了这首词。张处父生平不详,为词人好友。推官,是州郡的属官。
12.下列关于这两首词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甲词第一句用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
B.甲词三、四、五句用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展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C.乙词的第一句“欲”字,用得绝妙,写出了夕阳似落非落、夜幕似降非降的霎那之间的景象,巧妙地写出了词人悠闲的心理状态。
D.“鹧鸪”是古人在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乙词的第三句写作者在黄昏的山村听见“鹧鸪”声,表现了他辗转多地任职的复杂心情。
13.请简要概括甲、乙两词画线句子表达的共同情感。(4分)
【答案】
12.(3分)C(“悠闲的心理状态”不正确,应该是写出了词人忧伤、悲凉的心理)
13.(4分)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不满,(2分)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2分)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10——11题。(7分)
寒 硖①
杜 甫
行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
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
野人寻烟语,行子傍水餐。此生免荷殳②,未敢辞路难。
[注释]①寒硖(xiá):地名,在今甘肃西和县城北四十里。②殳:(shū)古代兵器,多用竹或木制成,有棱无刃。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悄悄”描写跋涉时间之长, “势多端”极言谷壑幽深,重峦叠嶂,山路险峻。第一联通过险恶的环境,烘托日长人困之情态。
B.第二联承第一联描写环境的恶劣:阴云密布,峡谷幽深,寒意逼人,光线昏暗,似乎无路可寻。诗句中透露着严峻紧张的气氛。
C.三、四两联运用想象,着重描写诗人途中饥寒交迫的感受,表达了长期饱受饥寒艰辛之苦和凄凉沉郁、哀壮感伤之情。
D.第五联描写诗人走出寒硖后,沿途所见景象:时局动荡,流离失所的百姓到处寻找做饭的烟火,流浪的行人只能无可奈何地在河边充饥。
11.有诗评家说这首诗在主题上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尾联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10.(3分)C (“运用想象”错,这是当时作者的亲身经历。)
11.(4分)尾联的意思是:如果能免除战祸,百姓不再扛着武器从军作战,而能安居乐业,自己历经艰险,长途跋涉,又何妨呢 (2分)尾联中诗人由自身遭遇、眼前现实而联想到百姓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忧民感乱、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