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6:文言文阅读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昌邑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投以书,闻古今成致,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①叛,民贫役重,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劲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剪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徒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摘其表语,以为讪谤,远赴台狱,欲置之死。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西湖)湖水多葑②、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湖,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耀涧,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湖不复入市。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③以报。
(节选自《宋史 苏轼传》)
[注释]①元昊,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②葑,读fèng,古书上指茭白根。③生祠,古代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比冠 比: (2)轼诣武卫营 诣:
(3)卒全其城 全: (4)再莅杭 再: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辄能语其要 其真无马耶(韩愈《马说》)
B.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 庶有补于国 皆以关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望之如画图 已而之细柳营(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4.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20岁,博通经史,每天可以写出数千字的文章。
B.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积蓄湖水。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答案】
(1)等到(2)到……去(3)保全(4)第二次
13. B
14. D
15. (1)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
(2)苏轼在堤上搭建屋子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到二十岁时。 比:等到。
(2)句意为:苏轼到武卫营去。诣:到……去。
(3)句意为: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全:保全。
(4)句意为:第二次到杭州。再:第二次。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代词,其中的/句首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
B.介词,因为;
C.介词, 对于/介词,比;
D. 代词,指代长堤/动词,到;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用来积蓄湖水”错,根据原文“以为湖水蓄泄之限”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皆:都。吾:我。守:防守。是:这儿。败:冲毁。
(2)句重点词语:庐,建造住所;于,在;过,经过。
【点睛】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屋子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西湖)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②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③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④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②不入贡于周室。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⑤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有删改)
[注]①公子纠:公子小白的同父异母兄弟,后来在与小白争夺齐国君位时被杀。②包茅:包成捆的菁茅。菁茅产于楚地,由楚进贡给周王,周王祭祀时,用此物滤酒。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鲍叔终善遇之 遇:______
(2)遂进管仲 进:______
(3)耻功名不显于天下 耻:______
(4)知与之为取 与:______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鲍叔不以我怯 以其境过清(柳宗元《小石潭记》)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所欲有甚于死者(《鱼我所欲也》)
C. 仓廪实而知礼节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列子·愚公移山》)
D. 将顺其美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4. 下列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鲍叔和管仲交往,经常吃亏而不在意。管仲曾帮鲍叔谋划,却使鲍叔更贫困,但鲍叔不认为他愚笨,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甘居其下。
B. 管仲担任齐国国相时,能辨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曾劝齐桓公不要违背曹沫之约,应借此树立信义,使各诸侯都来归附。
C. 管仲执政时关注国家政令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国家下达政令要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这样才能富国强兵。
D. 孔子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称赞。司马迁对此有着不同的见解。
1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及小白立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
【答案】
12. ①. 对待 ②. 推荐 ③. 以……为耻 ④. 给
13. D
14. D
15. (1)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
(2)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1)句意: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遇:对待。
(2)句意: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进:推荐。
(3)句意: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耻:以……为耻。
(4)句意: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与:给。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A.动词,认为/连词,因为;
B.介词,被/介词,比;
C.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D.相同,都是代词,他;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有误,根据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可知,司马迁认为管仲值得称赞,因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根据“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孔子对此有不同看法,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词:及,等到;立,即位;囚,被囚禁。
(2)重点词:其,代词;为政,执政;善,善于;因,凭借;祸,祸患;为,成为;福,好事。
【点睛】参考译文: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的便宜,但鲍叔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公子纠死了,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曾经为鲍叔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发展贸易,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起于高山流入平原一样自然畅通,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执政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实际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寻找借口攻打楚国,责备它没有向周王室进贡菁茅。在柯地会盟,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此归顺齐国。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不勉励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只称霸主吗?古语说“要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亲密无间”,这大概就是说的管仲吧?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鸷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④。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⑤。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③敕(chi):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④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益州是当时蜀国的核心地域。⑤与国:盟国。
14.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事之如父”中的“事”,是“做事”的意思。
B. “先主于永安病笃”中的“笃”是“严重”的意思,“并皆叛乱”中的“并”是“一同,一起”的意思。
C. “属以后事”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属”都是通假字,同“嘱”,“嘱托”的意思。
D.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是“全,都”的意思。
15. 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苟全性命于乱世 君才十倍于曹丕
B. 亮以新遭大丧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C.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D. 顷之,又领益州牧 当余之从师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7. 韩愈在《马说》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4. A
15. B
16. (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你就取代他称帝)。
17. 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才华横溢,但是得不到施展;刘备发现了他的才华,并重用他。所以说,刘备是伯乐,让诸葛亮这匹千里马得以施展才华。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事之如父”意思是: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他。“事”,通“侍”,意为“伺候”、“侍奉”、“对待”。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介词,在/介词,比;
B.都是介词,因为;
C.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
D.音节助词,无实义/助词,连接主谓,取独,不译;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
(1)受任:接受任命。危难之间:在危机患难期间。
(2)辅:辅佐。不才:不能成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意思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联系甲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可知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才华横溢,但是得不到施展;甲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狠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是刘备发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器重他。所以说,刘备是伯乐,让诸葛亮这匹千里马得以施展才华。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必竭尽辅佐之臣的职责,献出忠心,至死不渝!”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刘禅):“你与丞相共图大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服侍他。”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陶弼,字商翁,永州人。少俶傥,放宕吴中。一见丁谓,谓妻以宗女,因从学兵法,能持论纵横。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阳朔主簿。
②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是行者无夏秋暑暍①之苦,它郡县悉效之。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弼登城以望,三边皆漫为陂泽,亟窒②垠江三门,谕兵民即高避害。俄而水大至,弼身先版歃,召僚吏赋役,为土囊千余置道上,水果从窦入,随塞之。城虽不坏,而人皆乏食,则为发廪以振于内,方舟以馌③于外,水不及女墙者三板,旬有五日乃退,公私一无所失亡。自横、浔以东数州皆没。郭逵南征,转弼康州团练使,复知邕州。民再罹祸乱,散匿山谷,弼率百骑深入左江峒,民知其至,扶老携幼以归。逵帅官军临富良江,使弼殿。交人纳款,逵欲班师,恐为所袭。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贼隔江阴伺觇④,知弼殿,弗敢追。
③弼能为诗,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⑤屋以居。
(节选自《宋史·陶弼传》)
[注]①暍:中暑。②窒:堵塞。③馌:送食物。④伺觇:窥视。⑤僦:租借。
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谓妻以宗女 妻:
(2)它郡县悉效之 悉:
(3)则为发廪以振于内 廩:
(4)民再罹祸乱 罹: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水果从窦入,随塞之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B. 而人皆乏食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 旬有五日乃退 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 僦屋以居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
(2)乃以计夜起,军不整,骑步相蹈藉乱行。
15. 陶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2. (1)嫁给某人做妻子(2)全,都(3)本指粮仓,引申为粮食(4)遭受
13. B
14. (1)陶弼前往拜访(杨畋),杨畋授权陶弼带兵前往袭击贼部,大破贼兵。
(2)(郭逵)于是按照计划晚上起程,军队不整,骑兵步兵互相踩踏混乱行军。
15. 有军事才能;爱民如子(爱护百姓);善于治理,乐善好施;清正廉洁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丁谓把侄女嫁给他。妻:名词用作动词,嫁给某人做妻子。
(2)句意为:其他的郡县纷纷效仿。悉:全,都。
(3)句意为:于是陶弼就打开城内的粮仓发放粮食救灾。廪:本指粮仓,引申为粮食。
(4)句意为:老百姓再次遭受战乱。罹:遭受。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
A.之:代词,指上文的“窦”(窟窿)/助词,补音节,无意义;
B.而:都是连词,表转折;
C.乃:副词,才/副词,竟然;
D.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介词,因为;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上,名词作状语,向前。谒:拜见。兵:军队。破:打败。
(2)重点词语:乃,于是,就。以:按照。计:计划。军:军容。骑步:骑兵和步兵。蹈藉:踩踏。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理解。
根据①段“庆历中,杨畋讨湖南贼。弼上谒,畋授之兵使往袭,大破之”(庆历年间,朝廷派杨畋领兵征讨湖南贼人。陶弼前往拜访杨畋,杨畋授权陶弼带兵前往袭击贼部,大破贼兵)可知,他有军事才能;
根据②段“调阳朔令,课民植木官道旁,夹数百里,自行者无夏秋暑暍之苦”(后调任阳朔县令。教导百姓在官道旁植树,有数百里长。从这以后行人不受烈日、中暑之苦)可知,他爱民如子(爱护百姓);
根据②段“知邕州,邕地卑下,水易集,夏大雨弥月……公私一无所失”(后任邕州知府。邕州地势低下,大水容易聚集,夏天大雨一下整月……邕州城内公家百姓无一损失)和③段“好士乐施,所得俸禄,悉以与人”(喜欢与士人交往,乐于施善,所得的俸禄全部送人)可知,他善于治理,乐善好施;
根据③段“家至贫不恤也。既死,妻在乡里,僦屋以居”(家中非常贫困也不救济。他死了以后,妻子在乡里租房子来居住。)可知,他清正廉洁。
【点睛】参考译文
陶弼,字商翁,是永州人。少年风流倜傥,在吴中一带流浪游学。有一次遇见当朝名士、曾任宰相之职的晋国公丁谓,丁谓把侄女嫁给他,于是陶弼跟从丁谓学习兵法艺文之术,(陶弼一时学业大进)经常能与人纵谈天下大势。庆历年间,朝廷派杨畋领兵征讨湖南贼人。陶弼前往拜访杨畋,杨畋授权陶弼带兵前往袭击贼部,大破贼兵。战事结束后,陶弼因为军功得授阳朔主簿。
后调任阳朔县令。教导百姓在官道旁植树,有数百里长。从这以后行人不受烈日、中暑之苦,其他的郡县纷纷效仿。 后任邕州知府。邕州地势低下,大水容易聚集,夏天大雨一下整月,陶弼登上城楼而望,三面都被水泡成了水塘,于是陶弼马上下令堵塞江岸上的三个涵洞,通知军队和百姓到高处去躲避洪水。不久洪水汹涌而至,陶弼身先士卒,扛着铁锹,令官吏们都参加劳动,做了一千多土袋放在路边,水果真从洞渗入,随时堵塞。城池虽然保住了,但人们都缺粮食,于是陶弼就打开城内的粮仓发放粮食救灾,同时用船从外面运来粮食,洪水还差三板高就漫过城墙,十五天才退去,但邕州城内公家百姓无一损失。而从横县、浔州以东几个州县都被淹没了。 郭逵在南方征剿,调陶弼任康州团练使,后陶弼又任邕州知府。老百姓再次遭受战乱,四处逃散,藏匿在山谷中,陶弼率领百多骑兵深入到左江山间,老百姓知道他来了,扶老携幼而归。郭逵率领官军到富良江,让陶弼殿后。当地人都纳款投降,郭逵打算班师回府,害怕被袭击。(郭逵)于是按照计划晚上起程,军队不整,骑兵步兵互相踩踏混乱行军。贼人隔江暗中窥视,知道是陶弼殿后,不敢追。
陶弼能写诗,喜欢与士人交往,乐于施善,所得的俸禄全部送人,家中非常贫困也不救济。他死了以后,妻子在乡里租房子来居住。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愈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②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③镇州乱,杀田弘正①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愈至,廷凑严兵迂②之,甲士陈廷③。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④,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⑤,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注]①田弘正:成德节度使。御下不严,生活奢侈,将士不满。长庆元年七月,成德兵马使王廷凑集兵作乱,杀了田弘正。②迓:迎接。③甲士陈廷:士兵手执兵器排列在厅堂上。④刻:刻薄。⑤变:叛变。
12. 为更好地理解文意,把握韩愈形象,请帮忙完成字词释义。
选文词汇 方法 解释
众皆危之 语境推断: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 (1)
士前奋曰 查找字典:①鸟展开翅膀。②举起,扬起。③猛然用力。④愤激。 (2)
疾麾使去 课内迁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功于后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三章》)
B. 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醉翁亭记》)
C. 归奏其语 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 愈不可弃之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
14.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15.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16. 有人写了下面一段话,来评价韩愈,请你结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本文解读下面这段话。
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答案】
12. (1)危:意动用法,以……为危,认为……危险。
(2)奋:④愤激。
(3)疾:快,迅速。由课内迁移可知,“疾麾使去”的“疾”也是“快,迅速”的意思。
13. B
14. 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15. 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
16. 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他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但即便在困境中,也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这种情感与担当,正是他作为伟大诗人的体现。在《新唐书·韩愈传》中,他直言敢谏、忠诚于国家,即使面对叛军也毫不退缩,这种勇气与智慧都源于他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结合上文“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可知,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因此用语境推断的方法可知,“危”在这里是意动用法,以……为危,认为……危险。
(2)查阅词典可知“奋”有如下含义①鸟展开翅膀;②举起,扬起;③猛然用力;④愤激;“士前奋曰”意思是士兵上前激愤地说,所以“奋”的含义当是“愤激”,故选④。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大意是,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疾:快;由课内迁移到课外,“疾麾使去”的大意是,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疾:快,迅速。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对/介词,表原因,由于,因为;
B.而:意思用法相同,连词,表顺承,然后;
C.其:代词,他的/助词,表示祈使语气;
D.之:代词,他/助词,的;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然尔曹亦害田公”是主谓句,“又残其家矣”省略主语“尔曹”,与上句构成并列,“复何道”与前文构成内容上的承接;
故断为: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公:对人的尊称;故:所以;意:意料;反:谋反,造反。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的对比阅读。
“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这一评价提示我们应该从韩愈作为伟大的诗人,他把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社会历史紧密联系,从他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方面考虑作答。
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可知,他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在被贬路上他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愿望,即在困境中也依然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表达了韩愈作为伟大诗人对国家忠诚不渝的坚定信念,即使遭遇贬谪也毫不退缩,更是直接抒发了韩愈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与忠诚之心,他把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社会历史紧密联系,这种情感与担当,正是他作为伟大诗人的体现。
本文介绍了韩愈的政治生涯与人生经历,“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中外骇惧”韩愈因上书谏言,反对供奉佛骨而引得龙颜不悦,被贬潮州。韩愈直言敢谏、忠诚于国家;即使面对叛军也毫不退缩,“既行,众皆危之”“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 之”他敢于只身前往劝说王廷凑放人,韩愈雷厉风行、有勇有谋,智勇双全、以理服人的行为,体现了他作为伟大政治家的卓越才能。这种忠诚,勇气与智慧都源于他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韩愈作为伟大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展现了其深沉的文学情怀和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洞察。
【点睛】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他的七世祖韩茂,在后魏时期立下功劳,被封为安定王。韩愈的父亲韩仲卿,担任过武昌县令,有着良好的政绩,离任后,县里的人刻石碑来歌颂他的功德。韩愈品行坚定正直,直言不讳,没有什么忌讳。。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韩愈很厌恶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韩愈死。全国上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替韩愈说情,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韩愈到了,王廷凑整顿军士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士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①。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②。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注]①蓐食: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在床上吃。蓐:通“褥”,褥子。②连敖:当时的一种小官。
12. 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中的“患”在这里是“讨厌、嫌弃”的意思。
B. “坐法当斩”中的“坐”,有“牵连治罪”的意思,在这里指因 而犯罪或错误。
C. “若所追者谁?”和《杞人忧天》“若屈伸呼吸”中的“若”都是“你”的意思。
D. “至拜大将”中的“拜”,在这里是“拜见”的意思,“拜大将”就是“拜见大将军”。
1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汉王之入蜀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B. 未得知名,为连敖 以君为长者(《唐雎不辱使命》)
C. 乃韩信也 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
D. 以为大将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2)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
15. 选文中,韩信因为有“奇才”而被拜为“大将”。请从选文中找出多处侧面描写韩信为“奇才”的句子。
【答案】
12. D
13. D
14. (1)汉王不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
(2)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报告汉王,亲自追赶他。
15. (1)滕公奇其言。(2)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3)至如信者,国士无双。(4)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辨析。
D.“至拜大将”意为:等到授予大将仪式的时候。“拜”,在这里是“授予”的意思,“拜大将”就是“授予大将仪式”。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
B.动词,担任/动词,当作;
C.副词,竟然/连词,于是、就;
D.都是动词,委派;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1)欲:想;就:成就;何为:为什么要。
(2)第一个“闻”:听说;亡:逃跑;第二个“闻”:报告。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概括可得:滕公奇其言,即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结合“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可知,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结合“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可知,萧何认为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结合“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可知,萧何劝谏汉王,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可据此提炼,用原文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等到项梁渡过淮水,韩信带剑投奔了项梁,做了项梁的部下,没有什么名气。刘邦率军进入蜀地时,韩信脱离楚军去投奔他。当了一名接待来客的小官。有一次,韩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个人都挨次被杀了,轮到杀他的时候,说:“汉王不是想统一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呢?”滕公听了他的话后感到惊奇,又见他相貌非凡,于是就把他释放了。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队伍到达南郑时,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问“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汉王说:“我也打算回东方去呀,哪里能够闷在这个地方呢?”萧何说:“大王如果决计打回东方去,能够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假如不能重用他,那么,韩信终究还是要跑掉的。”汉王说:“为了你,让他做个将军吧。”萧何说:“即使让他做将军,韩信一定不肯留下来的。”汉王说:“那么,让他做大将。”萧何说:“太好了。”等到授予大将仪式的时候,竟然是韩信,全军上下都大吃一惊。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二模语文试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答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宋学士文集》)
15.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无从致书以观
(2)先达德隆望尊
(3)俟其欣悦
1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答案】
15. (1)得到 (2)名望 (3)等到
16. (1)抄录完毕,跑着送还书籍,一点儿也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2)我站着侍候在他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翻译。
(1)句意:无法得到书来看。致,得到;
(2)句意:前辈德高望重。望,名望;
(3)句意:等到他高兴了。俟,等到。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注意句中的“录(抄录)、走(跑着)、稍(一点儿)、约(约定的日期)”等词语的意思;
(2)注意句中的“侍(侍候)、援(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等词语的意思。
【点睛】参考译文:
【甲】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读书。家里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冬天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汁都结了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抄写完毕后,便马上跑去还书,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经赶到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俯下身子,侧着耳朵恭敬地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个字反驳;等到他高兴了,则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获得不少教益。
【乙】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地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牛来责骂他们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子,后来他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像侍奉韩性一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父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入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白牛驾着母亲,自己穿戴着古式的帽子衣服跟随在车子后面,乡里的小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2024年山东省潍坊安丘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12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乙】章武①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④。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⑤。
(选自《三国志》)
【注释】①章武:三国蜀汉刘备的年号,章武三年即公元221年。②股肱:大腿和胳膊的上部,都是人体的有力部位。比喻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③敕(chi):君主对臣下或上级对下级的命令。④益州牧:益州的行政长官。益州是当时蜀国的核心地域。⑤与国:盟国。
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是“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的意思;“事之如父”中的“事”,是“做事”的意思。
B.“先主于永安病笃”中的“笃”是“严重”的意思,“并皆叛乱”中的“并”是“一同,一起”的意思。
C.“属以后事”与“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属”都是通假字,同“嘱”,“嘱托”的意思。
D.“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与“咸来问讯”(《桃花源记》)两句中的“咸”是“全,都”的意思。
15.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 君才十倍于曹丕
B.亮以新遭大丧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D.顷之,又领益州牧 当余之从师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17.韩愈在《马说》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请你结合甲、乙两段文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答案】
14.(3分)A(“事”是“侍奉”的意思)
15.(3分)B(B.前后均为连词,因为;A.介词,在/介词,比;C.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D.助词,补足音节的作用/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6.(4分)(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2)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你就取代他称帝)。(每句2分)
17.(2分)诸葛亮隐居隆中时,才华横溢,但是得不到施展;刘备发现了他的才华,并重用他。(1分)所以说,刘备是伯乐,让诸葛亮这匹千里马得以施展才华。(1分)
翻译: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于是)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你就取代他称帝)。”诸葛亮哭着说道:“我怎么敢不竭尽全力,发扬忠贞不二的气节,辅佐(幼主)直到死为止!”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侍奉他就如同侍奉我一样。”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不久,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南中地区的几个郡一起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所以没有轻易用兵作战,又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并且和他们结亲,最终成为盟国。
【2024年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12—15题。(15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①叛,民贫役重,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 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 “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摘其表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 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 (西湖)湖水多葑②,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③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元昊,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②葑,读fèng,古书上指茭白根。③生祠,古代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 比冠 比:
(2)轼诣武卫营 诣:
(3)卒全其城 全:
(4)再莅杭 再: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辄能语其要 其真无马耶(韩愈《马说》)
B.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 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C.庶有补于国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望之如画图 已而之细柳营 (司马迁《周亚夫军细柳》)
1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20岁,博通经史,每天可以写出数千字的文章。
B.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积蓄湖水。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5分)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3分)
(2)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2分)
【答案】
12. (4分) (1) 等到 (2) 到……去 (3) 保全(4) 第二次 (每题1分)
13. (3分)B(B.介词,因为。A.代词,其中的/句首语气词,加强诘问语气。C.介词,对于/介词,比。D代词,指代长堤/动词,到)
14.(3分)D(“用来积蓄湖水”错,根据原文“以为湖水蓄泄之限”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 )
15. (5分)
(1)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 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3分)
(2)苏轼在堤上搭建屋子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2分)
附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门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如不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裕的百姓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 “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 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重新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 “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给我出力。”卒长说: “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城墙没有被淹没的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屋子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 自称“东坡居士。”
元佑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 (西湖)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 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接受湖水,就疏通二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潮水不再流入城市。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种了木芙蓉、杨柳在堤上,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苏轼二十年中第二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向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