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地理(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 地理(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11-05 11:3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年级阶段检测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和田河发源于昆仑山脉北麓,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和田河最主要的补给形式是()
A. 湖泊水 B. 雨水 C. 地下水 D. 冰川融水
2. 下面四幅图中,与和田河径流变化最相近的是()
A. B.
C. D.
为充分发挥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多种功能并兼顾环境效益,三峡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蓄清排浑”即汛期排出“浑水”(含沙量大的水),汛后蓄满“清水”(含沙量小的水)。下图为三峡库区月平均降水量和三峡水库月平均水位高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三峡水库“蓄清”的时间可能是()
A. 4~5月 B. 7~8月 C. 10~11月 D. 12月~次年1月
4. 三峡水库每年5~9月保持低水位主要为了()
A. 防洪 B. 发电 C. 航运 D. 供水
5. 三峡水库“蓄清排浑”的影响是()
A. 大坝下游的泥沙淤积增加 B. 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C. 下游河流水量供给量增大 D. 流域内水土流失减轻
读日本1月等温线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面小题。
6. 影响此时图中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洋流 B. 太阳辐射、地形 C. 太阳辐射、洋流 D. 海陆位置、地形
7. 降水量图例①②③的数值大小关系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③<②
下图为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关于洋流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B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流动
C. 中低纬大洋西侧为暖流,东侧为寒流
D. 30°N附近海域洋流为寒流
9. 墨西哥湾(甲处)海底石油发生泄漏,下列四地最快受到污染的是()
A. 亚洲东海岸 B. 非洲南部沿海
C欧洲西海岸 D. 南美洲东海岸
图为2021年某月太平洋海域上层海水温度距平(某一时段内海水平均温度与多年平均温度之差,单位:℃)沿赤道的深度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分布特征表明()
A. 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 B. 赤道东太平洋上层海水温度异常偏高
C. 发生了拉尼娜现象 D. 赤道西太平洋上层海水温度异常偏低
11. 与图示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分布相伴随的现象可能还有()
A. 赤道两侧的偏东信风增强 B. 赤道东太平洋沿岸降水偏多
C. 赤道西太平洋海平面降低 D. 赤道西太平洋沿岸降水偏少
白令海是冬季北极海冰变化最明显的区域之一,阿留申低压是白令海冬季天气、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位置变化对白令海海冰面积变化有重要影响。白令海海冰面积的变化也对区域水文、大气、生态系统等造成巨大影响。研究表明,近年来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明显偏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当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明显偏西时,白令海()
①东部盛行偏西风②南部盛行偏南风③海冰覆盖减少④海冰覆盖增加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3. 若白令海海冰大面积消融,则该海域()
A. 海水盐度上升 B. 海气相互作用减弱 C. 海水温度降低 D. 海面反射率降低
读某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海域①至④中,蒸发量最大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 海域①和④向大气输送热量差别很大,影响两地海—气间热量交换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大气环流
C. 太阳辐射 D. 洋流性质
16. 海域①至④中获得的净辐射值最低的海域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冻土分为永久性冻土和季节性冻土,下图是世界某区域永久性冻土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与甲处相比,造成乙处冻土南界纬度更高的主要因素有()
①沿岸洋流②海陆分布③大气环流④纬度位置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8. 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图示区域永久性冻土面积和季节性冻土南界的变化分别是()
A. 减少北移 B. 减少南移 C. 不变南移 D. 增加不变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000米,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9. 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 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 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 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0. 从地表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表环境相符的是()
A. 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湿润
B. 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大量水源
C. 土壤发育较差,肥力较低,多冻土分布,土层深厚
D. 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下图为珠穆朗玛峰最新高度及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中甲、乙自然带分别是()
A. 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 B. 高山草原带、针叶林带
C. 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D. 山地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22. 影响珠穆朗玛峰南、北两坡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 降水 C. 高差 D. 坡向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海洋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海底部分,这里有丰富的营养盐类,有利于浮游生物繁殖,鱼类饵料丰富。下图为世界著名渔场(阴影部分)分布图。渔场分布地区往往也是海雾多发区域。
(1)说出甲、乙渔场的名称,并分析其形成条件的差异。
(2)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甲渔场的不利影响。
(3)判断右图季节,并说明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
(4)用实线箭头符号在太平洋中适当的位置画出寒流
24. 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原理
材料一:下图为海—气相互作用模式图。
材料二:下图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随纬度变化图。
(1)结合材料一指出海—气相互作用的环节。
(2)分析材料二图,判断曲线a、b的含义,总结两者随纬度分布的规律。
(3)北半球低纬度海区和高纬度海区热量收支有何差异?高低纬度海区是如何实现热量输送的?
2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研学团队对南岭山区某河流部分流域进行考察。当地年均降雨量1665mm,夏天多暴雨,冬季有霜雪。该河流4-6月含沙量明显偏大;河谷谷坡有明显阶地发育。专家认为这些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而形成。河流两岸山峰山体彼此分离,四壁陡立,形成一个个“孤岛”状山块。山峰顶部附近从中心到边缘植被有明显分异;山体两侧同类植被阴坡稠密、阳坡稀疏。下图1为某河流某处横剖面图,下图2为某山峰顶部附近植被分布图。
(1)从河流阶地生成环境来看,推测此段河流侧向总体迁移方向。
(2)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气候、地形对该河4—6月含沙量的影响。
(3)据图说明山峰顶部附近从中心到边缘植被存在明显分异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4)分析山体两侧同类植被阴坡稠密、阳坡稀疏的原因。
高二年级阶段检测
地理
一、单项选择题: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1~2题答案】
【答案】1. D 2. C
【3~5题答案】
【答案】3. C 4. A 5. B
【6~7题答案】
【答案】6. A 7. B
【8~9题答案】
【答案】8. C 9. C
【10~11题答案】
【答案】10. C 11. A
【12~13题答案】
【答案】12. C 13. D
【14~16题答案】
【答案】14. D 15. D 16. B
【17~18题答案】
【答案】17. C 18. A
【19~20题答案】
【答案】19. B 20. D
【21~22题答案】
【答案】21. C 22. C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6分。
【23题答案】
【答案】(1)甲渔场是秘鲁渔场,受离岸风的影响,形成上升流,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大渔场;乙渔场是北海道渔场,位于寒暖流交汇处,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鱼群集中,鱼的种类丰富,形成大渔场。
(2)秘鲁寒流(上升补偿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
(3)夏季寒流。 (4)
【24题答案】
【答案】(1)海水长波辐射、海水蒸发、水汽凝结、降水、风。
(2)曲线a表示北半球海洋热量支出,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曲线b表示北半球海洋热量收入,其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在低纬度海区热量收入大于热量支出,有热量盈余;在高纬度海区热量支出大于热量收入,存在热量亏损。低纬度海区盈余的热量主要通过洋流和大气环流输送到高纬度海区。
【25题答案】
【答案】(1)河流侧向总体向西迁移。
(2)该流域地处南岭,秋冬季降水偏少,温、湿的变化大,地表风化作用强烈,岩石碎屑物质大量积累;流域内多山地丘陵、坡度大,径流速度快,大量的碎屑物搬运进入河流;亚热带季风气候,4-6月正值雨季,多暴雨,径流量大,携沙能力强,含沙量偏大。
(3)山顶中心发育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林(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原因是:山顶中心较平缓,流水侵蚀作用较弱,土层较厚,土壤水分适中,养分充足;
边缘地带演变为耐旱、耐贫瘠的硬叶灌丛和草本,原因是:边缘地带坡度迅速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土层变薄,保水性差,养分缺乏。
(4)阳坡光照强,蒸发强,加剧了土壤的干旱,植被稀疏;阴坡光照弱,蒸发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植被稠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