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1张PPT。声声慢学习目标
1、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
2、反复诵读,深入文本,体悟本词独特的韵味。浅味——品味——深味浅味目标:1、读准字音
2、读通字义
3、初步把握感情基调乍暖还寒:
将息:
怎生:
次第:
了得:
注音释义忽冷忽热将养休息怎样、怎么囊括得了情形、光景 愁品味 鉴赏特色作者是如何
传情达意的?环节:内容、手法、感情词中的主要意象御寒浇愁愁更愁的淡酒
黄昏突起的瑟瑟秋风
勾起怀旧思念之情的大雁
曾经生机盎然如今已满地枯萎的黄花
被秋雨击打的寂寞梧桐
落在梧桐树上更是滴在作者心头的秋雨
情景交融品味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 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叶上三更雨,夜夜声声事别情。
——周紫芝《鹧鸪天》
悲凉、孤寂、相思、离愁别绪1、对图景的描述;
2、对艺术说法的说明
3、对营造氛围的分析;
4、对包含感情的总结。 日暮黄昏,梧桐叶落,细雨霏霏,雨点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落在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 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下起了淅沥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的雨声,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上,更是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愁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李清照大事记1103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愉。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收藏的十余屋金石字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身染重病,去世,终年49,李清照时年46。
1130——1131年,到处漂泊,几近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州,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3——1156年,身无子嗣,孤身一人,凄苦死去。
愁亡国之恨
沦落之苦
丧夫之痛
孀居之悲 李清照是一位抒写离情别绪的大家,一片落叶,一声雁叫,一滴秋雨,一盏青灯,李清照都能点石成金,赋予它浓郁的感染力。作为一个女人,她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词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擦拭着李清照的灵魂,苦难越重,她的艺术灵魂飞得越高。?
中心思想:通过描写词人南渡后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词人的悼亡之悲、怀旧之哀,以寄寓家国之痛、故土之思。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愁愁愁愁愁愁姓名
丁宁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邮件
单位
博山区实验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声声慢》
一、教材分析
?
这是高中二年级的一堂古诗歌赏析课。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该词与她的前期词风迥异,并且此词与她的经历遭遇紧密相连,是研究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绝佳切入点。
课前播放《月满西楼》营造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词的意境中。通过三环节“浅味——品味——深味”,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在教授讨论中充分利用ppt的省时、清晰、画面感强等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二、学生分析
高二的学生对距离年代久远的宋词接触较少,要去理解词意并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有一定的困难。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对文字的咀嚼来打开心窗。因为学生对文字的咀嚼和心窗的打开过程其实就是言语的生成、心灵的升华和经验的转变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歌的一两种方法;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利用硕鼠下载歌曲《月满西楼》和朗读录音《声声慢》。用暴风影音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和朗读录音《声声慢》,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和,把自己的情绪放置在优美静谧的文本环境中,通过幻灯片的切换,让学生了解重点内容。
2.?在ppt上准备教师和学生需要的重点内容的提纲,通过幻灯片的切换,让学生了解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3.借助电子白板作现场互动阅读指导,具有指导的直观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呈现将思维结果文字化的过程。
4.问卷星的使用。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答案进行自评。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一首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入到课堂,这首歌是著名歌手邓丽君演唱的《月满西楼》,同学们知道,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作吗?
???《一剪梅》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千年前北宋年间那个秋天:凉意微微、鸿雁南飞、花飘水流、月满西楼。
?? ?它是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
1.利用硕鼠下载歌曲《月满西楼》;
2.用暴风影音播放歌曲《月满西楼》;
3.在一个演示文稿的界面中,呈现诗人李清照的画像,与歌曲同步播放。
?
课前播放《月满西楼》营造氛围,学生随着优美的音乐把自己的情绪放置在静谧的文本环境中,通过幻灯片的切换,了解重点内容。
?
1.利用硕鼠下载歌曲《月满西楼.mp3》;
2.用暴风影音播放歌曲《月满西楼》;
3.在一个演示文稿的界面中,呈现诗人李清照的画像,与歌曲同步播放。
? ?1.jpg
? ?2.jpg
浅味
目标:1、读准字音
????? 2、读通字义
????? 3、初步把握感情基调
一、听朗读录音,体会感情,正音正字
二、请大声朗读,看看有哪些字音把握不准?哪些词不理解?
三、提问重点字词含义,如:乍暖还寒:忽冷忽热
四、感情基调?????通过课前的预习和课上的初读,我想请同学谈谈你初读这首词的感觉?也就是感情基调是什么?用几个词来概括。
古诗词十分讲究炼字
炼句,有“诗眼”“词眼”之说,词中有没有直接表现情感的词眼——愁
五、叠词与英译进行比较——平仄变化造成的音韵之美是汉语所特有的
1.出示“浅味”目标;
2.帮助学生正音正字;
3.提问重点字词含义;
4.请同学谈谈初读这首词的感觉?也就是感情基调是什么?用几个词来概括。
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和,把自己的情绪放置在优美静谧的文本环境中,通过幻灯片的切换,了解学习的重点内容。
?
1.利用硕鼠下载《声声慢.mp3》朗读录音;
2.用暴风影音播放录音;
3.让学生通过视听结合和,把自己的情绪放置在优美静谧的文本环境中,通过幻灯片的切换,让学生了解重点内容。
? ?3.jpg
?
品味:(研讨)
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使词染上了浓浓的愁意?
我们分组讨论,找出你们组认为的,有典型艺术手法并最能体现李清照愁情的诗句,从写作内容、艺术手法、表达的感情三个角度分析。
(一)学生讨论
(二)学生发言,具体分析
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准备,在课上抓住学生回答的问题关键适时点拨。
如:你能根据本词的内容及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感情,给这些意象加上定语吗?构成“……的……”的偏正短语
御寒浇愁愁更愁的淡酒
黄昏突起的瑟瑟秋风
勾起怀旧思念之情的大雁
曾经生机盎然如今已满地枯萎的黄花
被秋雨击打的寂寞梧桐
落在梧桐树上更是滴在作者心头的秋雨
(三)诵读体验(诵读pk环节)
1.教师准备重点内容的提纲;
2.?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准备,在课上抓住学生回答的问题关键适时点拨。
如:你能根据本词的内容及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感情,给这些意象加上定语吗?构成“……的……”的偏正短语
3.借助电子白板作现场互动阅读指导。
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组内认为的,有典型艺术手法并最能体现李清照愁情的诗句,从写作内容、艺术手法、表达的感情三个角度分析;
2.学生发言,具体分析。
1、在ppt(声声慢.ppt)上准备教师和学生需要的重点内容的提纲,通过幻灯片的切换,让学生了解重点内容。
让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2、借助电子白板作现场互动阅读指导,具有指导的直观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呈现将思维结果文字化的过程。
? ??4.jpg
?
深味:
一:由意象的分析到意境的鉴赏
?????正是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使词人的愁情浓的怎么也化不开了,营造出孤苦悲怆的意境。
?二、对意境的分析,是高考诗歌鉴赏常常考察的一个题目,我们常用四部分析法来分析:
1、对图景的描述;
2、对艺术手法的说明
3、对营造氛围的分析;
4、对包含感情的总结。
三、请套用这个框架,来分析这六个意象所在的四句话,任选一句。特别强调第一步:翻译这个句子,在此过程中请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来描绘。
教师举例:窗前的梧桐树又飘下了几片枯叶,沉沉的夜幕里,偏巧下起了淅沥小雨,难道上天也在忧愁哭泣吗?“滴滴答答”的雨声,不仅是打在窗前的梧桐上,更是敲在我那颗破碎的心上。
?
?
?
?
?
1.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高考诗歌鉴赏常用的四部分析法
??? 2.教师举例赏析
3.教师点评学生赏析内容。
?
?
?
?
?
1.任选一句,翻译这个句子,在此过程中插上想象和联想的翅膀,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来描绘。
2.个别学生上黑板展示写作内容
3.大多数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作
?
?
?
?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习作并展开讨论,能够及时评价和改进学生的学习。
2.借助电子白板作现场互动阅读指导,具有指导的直观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呈现将思维结果文字化的过程。
? ?5.jpg
? ?6.jpg
? ?7.jpg
探究:
比较《一剪梅》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
1、由一副对联引入: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2、简析《一剪梅》的愁——闲愁、闺愁、相思之愁(写成小作文形式)
3、与《一剪梅》中的愁相比,《声声慢》中的愁又多了多少深刻的内涵呢?让我们看看命运在李清照身上烙上了怎样的印记?(学生讨论,写成小作文)
4、李清照大事记
?
1.ppt出示《一剪梅》
2.帮助学生分析《一剪梅》的愁情
3.引导学生比较《一剪梅》中愁情和《声声慢》中愁情的异同
4.补充李清照大事记
学生讨论,写成小作文
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习作并展开讨论,能够及时评价和改进学生的学习。
2.借助电子白板作现场互动阅读指导,具有指导的直观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呈现将思维结果文字化的过程。
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完成的小作文发表到网上去
帮助个别学生熟悉网络
?
学生把自己完成的小作文发表到网上去
评价:
课中: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训练成果。
讨论、回答、展示
(1)?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2)?对各种结论进行综合评价
(3)?选出最合理的整理出来
?
课后:要求学生完成在线测试题
?
1.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查缺补漏。
2.展示理解程度,展示语言功底。分析学生驾驭思想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1.学习小组成果交流展示
2.利用投影仪展示写作内容
3.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答案进行自评。
?
1.小组合作评价量规.doc
2.诗歌赏析能力评价量规.doc
3.利用投影仪展示写作内容
4.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jq/3657675.aspx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
视野广阔,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学生参与的热情。
1.开篇叠词与英译进行比较,说明平仄变化造成的音韵之美是汉语所特有的,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从宏观层面拓展了意象,扩大了视野,探究了愁如何成了秋的文化象征符号。
3.小组合作探究有实效,能当堂反馈学习成果,能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4.诵读pk环节,小组展示诵读成果,由全班同学做大众评委,以掌声的分贝决定名次。这既是个人的展示,又是群体的分享。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热情。
5.小组合作探究法:真正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上网查找等方式,整合李清照的历史资料,在对李清照的一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集合全组智慧探究问题。
6.利用网络博客这一记录平台,让学生享受发表的快乐。长期以来,学生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文,读者就只有老师,从唯一的读者那里得到的鼓励认可少得可怜,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长期无法得到满足。而网络可以让学生的习作有更多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