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七年级上册《彝族舞曲》教学案例设
一、课标解读:
根据新课标课程基本理念第四条“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2012版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缤纷舞曲”。舞曲是中外音乐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音乐体裁,也是中外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常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见本单元在音乐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大时代分析:当下,许多年轻人受“超级女声”和“中国好声音”等综艺节目的影响,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超越自己。
区域分析:身处特区的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包容性强,喜欢现代流行歌曲和港台歌星,面对各种音乐充斥耳边,可能出现对音乐审美的片面与迷茫。
身心特点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需要慢慢适应,他们渴望音乐的熏陶,渴望从音乐中找到共鸣。
三、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作为有多年教龄的音乐老师,我一直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课堂驾驭能力,自然清新、活泼新颖是我的教学风格,我希望学生能通过感受、体验、探究音乐等方式,让音乐回归生活,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培养音乐审美能力,拓宽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能够感受彝族舞曲的风格,体验民族舞曲中之美,提高音乐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能熟悉并模唱乐曲的主题旋律;分析复三部曲式结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听觉,体验乐曲中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内容及意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民族舞曲体裁有初步了解;认识并记住琵琶的音色和器乐独奏这种音乐表演形式。
五、教学重点:
聆听琵琶独奏《彝族舞曲》,哼唱舞曲主题旋律,感受音乐要素在不同主题音乐上的丰富表现,体验彝族舞曲音乐。
六、教学难点:
分析乐曲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及创造性活动。
七、教法学法
1、教法: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充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情境创设法为主要的教法,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音乐。
2、学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法是参与体验、小组合作。
八、教学用具
琵琶、钢琴、多媒体课件等
九、教学过程:
在课前准备阶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提前一周搜集整理彝族民俗和音乐的资料,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导入新课(感知民族舞曲体裁)
1、播放彝族舞蹈《烟盒舞》,创设情境,师生随音乐拍二拍子为舞蹈伴奏,让学生感受到独特鲜明的彝族音乐风格。(设计意图:从而起到凝神、激趣、点题的作用。)
2、 “彝族民俗知多少?(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所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 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下辈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裤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
(二)、欣赏乐曲(体验彝族舞曲音乐)(重点)
1、首先初听音乐,说想象的场景和感受。(完整体验)
①同学们各抒己见,谈想象的场景和内容、谈感受。
②教师评价归纳(表扬、肯定学生),适时引导,让学生从速度、情绪等方面去感受,引入到彝族人们庆祝火把节的故事上来。(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建立音乐整体印象。)
2、分段赏析音乐。
①首先赏析引子部分。(想象体验)
在欣赏引子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听乐曲的速度(由慢到快)、情绪(优美恬静),琵琶低音区的音色(在低音区模拟葫芦丝的音响),想象村寨迷人的夜景。
②然后赏析乐曲的A段。(模唱体验)
★欣赏A乐段,回答问题:“乐段A包含有几个主题?有没有重复的主题?”“音乐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
★出示曲谱,聆听对比,通过师生合作的形式依次将表格中每个主题的音乐要素补充完整,从而得知:A段是一个单三部曲式结构,主题a与 b间形成既有对比,又有统一的有机联系。
★指导学生带着优美、抒情的情绪,随琴哼唱主题旋律,a主题用“lu”哼唱,b主题用“la”哼唱;
★在学生较为熟悉a与b主题旋律后,出示《新彝族舞曲》主题歌词,请学生跟随主题a旋律演唱。再次感受音乐主题,加深主题印象。
歌词:我亲爱的索玛妹妹, 我懂你的手中口弦,
银河山岗的月琴声声, 撒做夜空繁星点点;
将熊熊的篝火点燃, 对着月亮跳起圆圈,自由的灵魂没有界限。
③接下来赏析乐曲的B段。(律动体验)
★依次欣赏乐段B中的主题c、d、e、f,回答问题:“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是怎样的?琵琶用了哪些演奏手法表现主题?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情境?”
★出示曲谱,聆听对比,将全班分4个小组,用讨论、合作的形式,每个组选派一个学生依次将表格中cdef四个主题的音乐要素补充完整,体验四个情境。(阿黑哥欢舞、阿诗玛漫舞、男女群舞、互诉衷肠)。
比较表格的音乐要素得知:B段是一个多段体结构,是舞曲的高潮部分,乐段B是乐段A的主题变奏。琵琶用扫弦、轮指、推挽的手法充分表现了四个主题不同的情境。音乐速度的变化会导致整个乐曲情绪的变化,可见音乐要素是影响音乐作品民族性的关键。
乐曲播放完毕,几幅与乐曲同步的音乐主题图片也就依次出现了,乐曲的曲式结构图也就清晰呈现出来:引子 + A (a+b+a’) + B( c+d+e+f) + A' 从而引出复三部曲式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夜幕降临 对唱曲子 跳弦、款白话 夜深道别
引子 + A (a+b+ a‘) + B( c+d+e +f) + A'
复三部曲式:是按照三部性结构 , 原则组合而成的曲式,包含三个部分,两端与中间部分存在着对比。其中至少有一个部分是大于乐段的结构 。
(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形式将音乐与图片、表演相结合,清晰呈现乐曲曲式结构,自然巧妙地突破教学难点,有效的实现知识目标。)
(三)、诠释乐曲 (诠释彝族舞曲作品)
1、作曲家王惠然是怎样将民族乐器琵琶与彝族舞蹈巧妙结合的呢? 请学生用简洁的四个字诠释这个民族音乐作品。
节奏
粗犷强烈
刚
旋律
抒情柔美
柔
情境
迷人夜景
静
欢快舞蹈
动
2、教师总结归纳:琵琶用“扫弦”的手法表现出节奏的粗犷、阿黑哥的豪放,用“推挽”的手法表现出旋律的柔美、阿诗玛的娇媚,“刚、柔、静、动”这四个简洁的字能完美的诠释这个作品浓郁的民族特点和鲜活的生活气息。
(设计意图:感受琵琶与彝族舞曲巧妙的结合,加深喜爱之情。)
(四)、知识延伸(拓展)
观看彝族姐弟李怀秀、李怀福演唱的《金鸟银鸟飞起来》片段和彝族歌手阿木表演的《新彝族舞曲》片段,让学生感受原生态和现代摇滚版的海菜腔的不同韵味。
(设计意图:学生在模唱主题音乐环节已经学会了唱词,跟着《新彝族舞曲》歌曲一起演唱,活跃课堂气氛,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海菜腔”经久不衰的魅力。)
(五)、新课小结
总的来说,这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课件13张PPT。彝族舞曲欣赏舞曲回答问题问题一:
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特色舞蹈?
问题二:
这个舞蹈是几拍子舞曲?彝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多的民族,同时彝族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彝族《彝》字书写读音:yí
部首 : 彑
笔画数:18笔画材料搜集:同学们知道彝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 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下辈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不能摸成年人和老人的头。不能用脚踩门槛,或坐在门槛上,不能用筷子敲桌子和碗,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妇女的衣物不能晾晒在过路的地方和蜂窝旁边。)
琵琶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琵琶”二字中的“珏”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这种乐器总是附着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触人体相异。在中国琵琶更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现时的日本琵琶、朝鲜琵琶和越南琵琶。
作曲
王惠然,浙江镇海。中国著名民族音乐家 ,柳琴、琵琶演奏家,作曲家。是一位集作曲、指挥、演奏、教育及乐器改造於一身,成就显赫的著名民族音乐家。 王惠然作曲,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犷强烈的节奏,描绘了彝家同寨迷人的夜色和人们欢乐舞蹈的场面。
作品背景作品是作者1956年随彝族、苗族马帮一起爬山涉水,头顶蓝天,脚踩白云,包揽了巍峨雄姿的山川和风景如画的山寨美景,在明月皎洁的夜晚,山寨的青年男女谈情说爱载歌载舞的各种场景有感而发……
彝族舞曲 欣赏段落分解〔一)以轮指开始,慢起渐快,犹如悠扬的笛音。描绘了恬静朦胧的山寨美景。
〔二)主题源自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以推挽指法奏出柔美的滑音,旋律优扬,富于歌唱性,并伴以舞蹈性节奏音型,生动地描绘了姑娘们轻盈的舞姿。
(三)与(四)主题旋律被简化,速度突然加快,力度加强。用扫弦技巧,刻画了小伙子们跳舞的勇猛气质,使场面更为热烈。
〔五)出现一小段以均匀音型陪衬的长音旋律。速度突慢,对比鲜明。尾部又回到(四)段的快速度。
(六)段浑厚深沉的一连串排比短乐句,音乐坚实有力、热烈红火。尾部以音区的逐层提高推向高潮。
(七)与(八)再次呈现对比性的抒情段落。展现了一个更加恬美、朦胧的意境,表达一对对恋人互吐衷肠,情意绵绵的情景。课外扩展花腰是云南彝族的一支系又称尼苏人,因妇女们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
问题1、《彝族舞曲》的作曲是谁?
答:王惠然
2、王惠然以怎样的旋律和节奏描绘了彝族人欢乐的舞蹈场面?
答:以抒情优美的旋律,粗狂强烈的节奏。
3、琵琶是什么乐器?
答:拔弦
4、花腰为什么被当地人称花腰彝?
答:因妇女们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