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知人论世 走进作者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曾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知人论世 走进作者听听那冷雨 学习目标:
一、品味“诗化散文”的情思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写出情景交融的片段。 。 1、文章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写了哪些地方的雨,写这些不同地域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阅读1、6、12、15)
2、文章沿着作者的思绪,写了哪些时代的雨,写这些不同时代的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重点阅读、4、7、13)
美文鉴赏之-----情思美 美读文本 含英咀华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中最能打动你的最美的语段,有感情地美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自由交流讨论)
感情基调:低沉、缓慢、自白、倾诉、一往情深、乡愁难奈、幽思邈远。 诗化语言、平仄与叠词连绵抑扬顿挫的韵律与节奏·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
·斜斜的西北雨斜斜美文鉴赏之-----音韵美 美文鉴赏之 ----- 意境美
拓展延伸 课堂练笔
在你十几年的生命历程中,肯定有很多关于雨的记忆,请你于记忆的长河中撷取一段,写一段关于雨的印记。
雨的印记 绵绵细雨中,我踏入母校的大门,如同漂泊多年的游子回到家乡,步履迟疑,若有所思。
日思夜梦的她变化很大,但怀抱依旧温暖,宛若母亲的气息。我不禁想,这十年来,不知她张开怀抱接纳了多少孩子,任他们在自己怀里读书、嬉戏、成长,又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在梦里把她想念了千百遍。这伟大的母亲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却依然保持原来的姿势,那么年轻、漂亮、谦虚、宽容
尽管在脑海中设想了种种与她见面的方式,但真正踏入她的怀抱,所有的设想都是徒劳,只能任思绪随漫天的雨丝纷飞,记忆的闸门陡然打开,往事如潮水一般涌现出来……
霏霏细雨中,我和舍友漫步在操场上,远处传来王菲空灵的歌声“蝴蝶飞不过沧海”,在清泠泠的雨中,那是年少痴狂的记忆。
瓢泼大雨中,逐渐清晰的是老师等待我们返校的身影,是担心而焦急的面庞,是他努力穿越风雨声讲课的激昂的声音,还有我们两耳不闻风雨声,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努力与坚持。
有时候,心情的时候,外面却下着雨;心雨的时候,外面却晴着。人生中总有那么多人和事在你心中或晴或雨,雨内雨外,心内心外,总弥漫成一种怀念。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作别满天的雨丝。
?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章丘一中 吴西荣
文本定位 《听听那冷雨》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的第二课。本课时的重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初步学会鉴赏写景状物类散文意境美的方法,学会利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对文本进行涵咏品读,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概括提炼鉴赏方法,进行个性化解读、多元化解读,开拓创新阅读空间。
教学目标:
一、品味“诗化散文”的情思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片段。
教学方法:美读法 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配乐诗朗诵《乡愁》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名家配乐朗诵 学生用心聆听,感悟)。
引入新课:大家是否被感动了,心潮是否涌动了?那么是被什么感染了呢? 大家点头示意,齐声回答“思乡”。
小评 这样一首小诗高度浓缩了思乡情愫,它的作者是台湾诗人余光中老先生。余老先生用右手写诗的同时,也用左手开辟了一篇散文绿洲,实际上,他的散文写得也非常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余光中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
( 板书课题及作者 )
(二)知人论世,走近作者。(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我给大家准备了余光中先生的有关资料,找一位同学朗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重新踏上祖国大陆土地的时候,已是经历了整整43个春秋。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曾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
课堂预设:这些演讲话语会给学生心灵以冲击,那句话对你触动最大,为什么?
教师结语:我们从这些话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故国情思 ,今天读来,仍然那么让人感动。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浪迹天涯的苦痛与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把这种浓浓的爱国情融入他的作品,写成了很多思想深沉,脍炙人口的佳作,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家熟悉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场冷雨,体会余老先生的心声。
展示学习目标:
一、品味“诗化散文”的情思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二、借鉴本文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片段。
(5分钟)
(三)美文鉴赏之情思美
借“雨”抒情
1、文章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写了哪些地方的雨,这些不同地域的雨的用意是什么?(重点阅读1、6、13、15)
2、文章沿着作者的思绪,写了哪些时代的雨,这些不同时代的雨的用意是什么?(重点阅读4、7、13)
(利用这两个问题带领学生探索文章的脉络) 参考:台北的街巷、美国落基山、大陆的江南;
台北的街巷:作者以联想的方式把自然界的雨境与内心的情思巧妙地联系起来
美国落基山:用美国的落基山和中国的山进行对比,写山中的雨。
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诵两个层次的描写,找出美国和中国山不同的特点、作者对二者的不同感觉。
学生体味。
明确:美国西部丹佛山难以体验到中国韵味和意趣。落基山的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而在台湾溪头,他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才有几分山水的真味。
那么大家能不能理解这种不同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月是故乡明。对祖国怀着特别的感情,所以对祖国一切都深深的眷恋,怀有深情。
大陆的江南:对大陆的回忆与深深眷恋
无论他写到美国、还是台湾,最后他的落脚点总是回到中国,回到大陆的,这就很好的表现了他的那种深深的家国之思。
板书 足迹:台湾―――美国――――大陆------台湾
思绪:现代------太初------亡宋--------公寓(现代)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人生足迹,从大陆听到台湾听到美国又回到台湾继续听听那冷雨,《听听那冷雨》,沿着作者的思绪,从现代听到古代,从现实听到历史听到“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所有这些丰富的感觉都被余光中用冷雨串成一串,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思。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有一部分学生能总结出大意。
由此可以看出,透过冷雨,作者想表达一种什么感情(对祖国深深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
神:思念 热爱如影随形 挥之不去
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年游子在台湾的厦门街回望厦门,是怎样的百感交集,百转千回,涕泪横流,以至于发出“前尘隔海,古屋不再”的感叹,这一望就忘了20年,20年来作者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一种故国情思在心底,不管想到哪里,总用一种难以排遣的愁绪,这种对古国的思念 热爱如影随形 挥之不去,这正是余光中人格的伟大之处,也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点:作为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对比现在很多知名人士纷纷移民海外,争着办各种绿卡签证的现象,余光中的心灵是不是很美丽,美丽而高贵的中国心,有一首歌,很能反映这种心情 ,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铭记在心的。(全体起立 齐唱歌曲)
结语:刚才,我们一起来感受了作者的古国情思,体会了文章的情思美,其实,这篇文章不仅内容情思美,它的语言也很优美,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20分钟)(四)美读文本 含英咀华 ①给学生提供钢琴曲《秋日私雨》、找出文中中最能打动你的最美的语段,并有感情地美读,并说明喜欢的理由,师生点评。(由此引出文章的艺术特色)可适当明确, 感情基调:低沉、缓慢、自白、倾诉、一往情深、乡愁难奈、幽思邈远。 ②教师可适时范读,但要以鼓励学生朗读为主。
艺术特色
1、古典诗意之美 ,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使读者自然进入古典的意境
文中引诗: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姜夔《点绛唇》: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蒋捷《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2、修辞手法 通感、比喻、拟人等。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把枝头杏花盛开的繁茂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享受。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感觉性的文章,“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光色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需要读者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同时参与感受。文中,冷雨可以看、听、嗅、舔,诉诸多种感觉。第三段“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句,“雨气空蒙而迷幻”诉诸视觉,“薄荷的香味”诉诸嗅觉,“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造成细碎的声音,也富于听觉刺激力。这样感觉交通,既写实境,又描声态,给读者感官以丰富而鲜明的印象。
3、诗化的语言
⑴叠词的作用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如“淋淋沥沥”“淅淅沥沥”“料料峭峭”淋漓尽致地刻画了雨的特点,写出春雨的缠绵细密。
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⑵、长短句结合,密集的意象
(40分钟)
(五)体会情感,拓展延伸
余光中用一场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生发言,师适当点拨)
可拓展思路:乡土情、爱国情
亲情、爱情、友情
学习、工作、人际交往
个人情绪(自卑等)
外在感受(文章、音乐、社会风气、道德水平等)
给出范文:
人物形象描写写作评价量规
作 者: 小 组:?
评? 者:????????? ??????????????????? 日? 期:?
类别?? 内容??????标准
????????? 评? 分? 要? 点
分值
评分?
基
础
等
级
40
分
1.题意
是否紧扣话题,符合要求
+5~0
?
2.中心
是否明确、集中。
+5~0
?
3.内容
①是否真实。②材料是否典型。
+5~0
?
4.感情
①是否真挚。②思想是否健康。
+5~0
?
5.文体
所选文体是否符合文体要求。
+5~0
?
6.结构
①层次是否清晰。②是否完整。
+5~0
?
7.语言
①是否通顺、流畅。②是否富于变化。
+5~0
?
8.卷面
①字体是否工整,字迹是否清晰。②是否整洁。
+5~0
?
9.错别字
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累计计分。
0~ -60
?
10.语病
一处语病扣1分,扣完5分为止。
0~ -5
?
11.标点
一处错误标点扣1分,扣完5分为止。
0~ -5
?
12.细节描写
①缺细节描写扣5分。②细节与描写目的不符的扣2分。
具体而定
?
发
展
等
级
20
分
1.创新
①语言平实。②材料新鲜。③构思精巧。④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⑤有个性色彩。
四项中有一项比较突出就可依据该项酌情给分,不需四项兼顾。
?
??
???
2.文采
①用词贴切。②句式灵活。③善于运用修辞方法。④文句有表现力。
3.丰富
①材料丰富。②论据充实。③形象丰满。④意境深远。
4.深刻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人物内在的性格特征。③情感具有感染力。
抄????? 袭
有证据确认是抄袭的作文判为零分。
0
?
优点、亮点
总分
《听听那冷雨》听课记录
师:刚才听过《乡愁》,谁写的?
生:余光中
师:谁介绍一下余?
生:介绍
师:补充介绍
师:《听》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找出具体的语句来品尝。
师:直接写“冷雨”的在哪几段?
生:5-11段
师:自由朗读5-11段。
????学生朗读
板书
思考:哪些文字能体现作者聆听冷雨的强烈感受?请找出相关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
?
生:第5段中的“凄凉、凄清、凄楚……”
师:岛上更有凄迷,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生:有点迷失,迷惘
师:作者的这种乡愁表现得很透彻。
齐读“大陆上的秋天……凄迷。”
生:齐读。
师:刚才没有读出凄迷的感觉,谁来读读。
生:读
生:还没有读出来。
一女生来朗读。
生:有点感觉了。
再齐朗读。
师:还有其他的地方吗?
生:“饶你有……一打……二打……三打……十年前……”
一打等写出思乡之痛
师:化用蒋捷的词
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
生:迷失了灵魂……
师:少年听雨、中年听雨、老年听雨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生:温馨……沧桑……亡国之痛
师:少年在哪里听?中年呢?老年呢?
师:作者引用这首诗歌是为了表达对大陆故乡的无比思念。
听出了人生经历。
齐读“饶你有……十年前……”
师:其他地方呢?
生:第10段。“雨是回忆的音乐……”人在台湾,思念的是大陆的冷雨。
师:有没有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怎样断句
生:另一生朗读,读好断句。
师:这句句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写?
生:太激动了??思绪万千,一泻千里
师:有些词语是用错的。如“下湿了……声声。”
生:这里用了通感。
师:“肥”的使用。为什么不用“满”?
这是春季的雨。所以作者对家乡的冷雨的回忆是相当的美。
“下在渴望的唇上……”渴望什么?
师:再齐读这几句。
雨是回忆的音乐。
?
生:第9段
“侵”字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师:还写了什么雨?
生:台雨???暴雨
师:这些“雨”写出什么?
师:怎么写雷雨的?
生:听不到
???忐忐忑忑忐忑忑
生:“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
刷???鞭???打
师:“斜斜的西北雨”与“斜斜的西北雨”有什么不一样?
生:绵绵的??
师:这雨跟情感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的心情也是澎湃的
师:这里还是在感受这雨。
师:20多年之后,作者还能享受这瓦屋的音乐吗?
齐读第11段。
师:作者听出了什么?
生:音乐成了绝响
飞入了历史的记忆中
师:表达的是作者的深深的遗憾、失落。
师:“冷”如何理解?
生:1雨的凄凉2内心的感觉
师:所以这里的雨可以理解为“情雨”。
????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师:还写了嗅雨、观雨
这些让大家课后再去品读
你心中的冷雨是什么呢?
?
?????????????????板书
??????????????????????????????人生经历
?????????????????听雨?????????回忆的音乐
??????????????????????????????雨声成绝响
?????????????????雨中情雨?????永远的乡愁
《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当代学者熊川武教授提出“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美国学者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如何体现“熏陶”、“感染”这一“人文性”新理念,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课后 作了深刻的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怎样能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是我首先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余光中先生诗歌一般的语言,以及文字背后沉淀的深沉的乡愁,还有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情结,此外,粗读下来,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其实太过于厚重了,以至于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上,让高二的学生理解这些很有难度。那么,如何化繁就简,深文浅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理清思路很显然是必要的,那么在导入之后,我首先让学生知道这篇文章的思路其实是“游转在现实与想象之间”。突破口就是文章开头的“走入霏霏也想入非非”,接下来摒弃一般文章按照行文顺序理清思路的办法,直接进入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重点——“听雨”,不同地点不同心境的听雨。然后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这样,就等于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听雨”背后作者所传达的乡愁意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上面,至于文章的诗歌语言和独特意境的理解,则穿插在课堂之中,采用“美读法”即教师和学生的配乐朗读和“点拨法”也就是对重点语段的品读讲解。
一堂课下来,教学中存在问题同时也显露出来。首先,对重点语段的深层次挖掘就显得不够,有些过于空泛。其实文章的第七节可以作为整个文章的突破口,在这一节,不仅提及了听雨,最重要的是文章中化用南宋蒋捷的词的一段文字,这里面,有听雨、有乡愁、有古中国的文化、有诗一样的语言、更有作者自身人生境况的慨叹。深入玩味这一段文字,也就基本涵盖了整篇文章作者意图表达的东西。遗憾的是,这里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
另外,鉴于文章的篇幅和思路的难以清理,在整堂课上,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引导和感悟上,施教者以高于学生的姿态出现,从而使课堂显得讲解有余,互动不足,学生深层次的讨论不足。
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中看到过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定位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人文性”这个新被提及的理念,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由此看来,我觉得“熏陶”和“感染”,看起来似乎只是涉及到语文教法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关乎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问题。“灌输”式的人文教育,其实还是反动的、倒退的。“灌输”和“熏陶”“感染”作为背道而驰的两种教学理念,它们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之争,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升格到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高度。所以,不能把“熏陶”“感染”当作两个简单的动词来理解,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特质,涵义广阔的“人文精神”只能依靠“润物细无声”式的方法来影响学生,也惟其如此,才能使真正的人文精神默化为学生心灵世界的一部分,受用终生。这就是“熏陶”“感染”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以上想法其实也是我的这节课的最初的出发点,因而,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课外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延伸上等方面,我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心有所动,有所感,有所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使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时间被压缩。其实取舍之间,见仁见智,一堂课,终究应该给学生留下一点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组合作评价量规
组名: 班级: 姓名:
4
3
2
1
对讨论的贡献
我贡献了很多想法和相关信息,在小组活动中表现的非常活跃。
我对小组讨论做出了很多贡献。
我没有持续参加小组讨论。
我选择不参与。
职责
我自愿完成任务,并在我的小组成员需要的时候帮助他们。
我及时地完成了作业任务。
在鼓励下我完成了作业任务。
我没有完成我的作业任务。
目标
我帮助小组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并帮助建立达成目标的方法。
我帮助我的小组设立并达到目标。
我偶尔在设立和达到目标上做出贡献。
我妨碍了目标的设立和达成。
小组协作
我分享我的想法,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贡献相关信息。
在鼓励下我分享了想法。
在鼓励下我偶尔分享想法。
我不希望分享我的想法。
反馈
我能很好的进行发言,并倾听同学的反馈,仔细的考虑他们的想法。
我允许所有的小组来分享并听取我们同学的想法。
我允许大部分班级小组来分享并听取我们同学的想法。
在共享环节我经常打断别人的发言。
热衷程度
我会考虑每个小组成员的感受,并鼓励他们用有意思的方法参与到活动中。我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在活动中得到一个很愉快的经历。
我表现出对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很敏感。
我有时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我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和想法。
问题解决
我积极地和小组成员一起解决问题。我帮助小组做出合理的决定。
我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我帮助小组做出决定。
有时我会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有时我会帮助小组做出决定。
我选择不参与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我有时给小组带来麻烦。
散文写作评价量表
评价项目
评价指标
自评(30分)
互评(30分)
师评(40分)
好
一般
需努力
好
一般
需努力
好
一般
需努力
卷面书写
书写正确
标点无误
中心立意
视角独到
立意深邃
内容选材
内容丰富
题材新颖
布局谋篇
结构合理
构思巧妙
思想感情
思想警辟
文情并茂
语言手法
运用
用词精美
手法自由灵活
综合运用
形散神收
言近旨远
自评评语
互评评语
教师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