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声现象—八年级上册物理北师大版(2024)单元AB卷(A卷)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是用吸管和棉签制作的哨子,从管口吹气发出悦耳的哨音。下列关于哨音说法正确的是( )
A.哨音是由吸管振动产生的 B.哨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
C.吹气的力度越大,哨音的音调越高 D.吹气时拉动棉签能改变哨音的响度
2.雷雷网购了一台“能说会唱”的小度,它能根据主人的语音实现开关机、调音量、选歌曲等,关于小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度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噪声 B.小度根据音调来辨别主人的
C.小度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D.小度发出的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3.青铜铸成的编钟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兴起于周朝,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次序排列起来,如图所示。敲击编钟演奏时( )
A.钟声是由空气振动而产生的 B.大小不同的扁圆钟发声的音调不同
C.钟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D.人们能分辨出编钟的声音是依据响度
4.下列成语中描述声音的特性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
A.低声细语 B.曲高和寡 C.震耳欲聋 D.声如洪钟
5.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工程专业的两名学生SethRobertson和VietTran研究制造的声波灭火装置,如图所示,为消防灭火技术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台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通过发出30~60Hz的低频音波,能够在短短数秒之内扑灭火焰,令人大开眼界。尽管这项发明并非属于“高精尖”的前沿科技,但是它的现实意义或许更大一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利用的是其发声的响度大
C.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是次声波
D.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
6.如下实验,属于研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的是( )
①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落到鼓面上,听声音的不同
②把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慢慢抽出空气,听声音的变化
③把同一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同一梳子上刮过,听声音的不同
④相同的瓶内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听声音的变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一夜爆火的越剧《新龙门客栈》唱腔优美,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
B.唱曲声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C.观众能听懂越曲,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大声演唱能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
8.如图所示是一款变频超声波驱蚊器,该驱蚊器通过发出不同的声音,干扰蚊蝇的感觉和行为,从而达到驱蚊的效果。关于该驱蚊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振幅会增大
B.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的音调会增大
C.该驱蚊器发出声音的频率在到的范围内
D.该驱蚊器发声时,离开驱蚊器的距离越远,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
9.下列四幅图片与其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
B.图乙中蝙蝠的导航系统在太空中依然可能发挥作用
C.图丙中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D.图丁中自制橡皮筋吉他的橡皮筋粗细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10.如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下列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
A.音叉振动时,乒乓球被弹开
B.听到的声音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远
C.敲音叉的力越大,听到的音调就越高
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2分)
11.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悬挂在与抽气机相连的密闭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是闹铃______产生的。用抽气机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由此推测,声音不能在______中传播。
12.在马路旁我们可以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噪声监测装置,该装置上显示了噪声的_______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图乙是马路上常见的控制噪声的标志,该措施是从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13.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发声喇叭前方,可以看到烛焰随着声音晃动,喇叭的纸盆由于___________产生声音,声音通过___________传播到烛焰处,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___________。
14.制作一组长度不同的PVC管,用胶板拍击管口就能演奏简单的音乐。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_________产生的。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发出声音的_________不同。由于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PVC管发出声音_________的不同。
15.AI智能系统可让用户以语音对话的方式实现多项功能的操作。当主人对系统说:“请将歌声调大”,上述操作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当主人对系统说:“请关闭窗户窗帘”,关闭窗户窗帘可在________中减弱噪声。
16.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次声波
次声波的特点是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一般均在20Hz以下,传播距离也很远,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次声波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如火山喷发在发生前可能会辐射出次声波,因此有可能利用这些前兆现象预测灾害事件。
(1)以下不属于次声波特点的是__________;
A.传播远 B.能够绕过障碍物 C.频率高 D.穿透力强
(2)次声波频率范围一般在__________,人耳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听到次声波;
(3)结合次声波的特点,请你说出次声波的一个应用: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18分)
17.(7分)如图所示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发出的声音,同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相同。
(1)本实验中应该听的声音是________;
A.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
B.钢尺拍打桌面发出的
(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发出声音的音调越________。
18.(11分)小明在观察图甲所示的二胡时猜想:弦发声的音调可能与弦的长度、粗细和松紧有关。于是他找来两根粗细不同的钢丝,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拨动枕木AB间的钢丝,四次实验的部分信息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1 2 3 4
钢丝 粗 细
AB间距/cm 50 50 50 30
钩码个数 3 3 4 3
(1)对比1、2两次实验,发现第1次实验发声音调低,则小明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其余猜想,关于第3、4两次钢丝的粗细选择,一定要满足___________;
A.3粗4细 B.4粗3细
C.粗细相同 D.粗细均可
(3)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___________;
(4)二胡演奏时可通过手指按压、松开、滑动等指法配合产生优美旋律。图丁中小明两手指按压的是音符“3(mi)、4(fa)”位置,他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___________;
(5)探究结束反思实验时,小明认为可以将钢丝换成易于拉长和缩短的橡皮筋更方便探究音调与弦的长度关系。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共20分)
19.(9分)高铁在进入隧道前一般都要鸣笛。一列高铁在进入某隧道前的运行速度保持在252km/h。在距隧道1km处时司机鸣笛,鸣笛后5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
(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高铁行驶的距离;
(2)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速。
20.(11分)为了监督司机是否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安装了固定测速仪。汽车向放置在路边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如图所示,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 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用时0.3 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 s,求: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距测速仪的距离;
(2)汽车的速度。(空气中超声波的速度取340 m/s)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哨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哨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人耳,故B正确;
C.吹气的力度改变,会改变哨音的响度,越用力吹气,响度越大,故C错误;
D.吹气时拉动棉签会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短,会改变空气柱振动的频率,使音调发生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2.答案:A
解析:A.噪声是指会影响人们正常工作或休息的声音,因此小度发出的声音可能是噪声,故A正确;
B.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每个人的音色一般都不同,因此小度是根据音色来辨别主人的,故B错误;
C.声音都是由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D错误。
故选:A。
3.答案:B
解析: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钟声是由编钟振动而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振动发声时,声音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速度受介质和温度等的影响,钟声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C不符合题意;
D.不同编钟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人们能分辨出编钟的声音是依据音色,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B
解析:震耳欲聋、声如洪钟、低声细语描述声音的响度,曲高和寡指的是音调高,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解析:A.任何声音都是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的音调低,与响度没有关系,故B错误;
C.低音频发声灭火装置发出的是频率为30 ~ 60Hz的低频音波,次声波是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故C错误;
D.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具有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6.答案:B
解析:①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掉到鼓面上,小球弹起的高度不一样,说明振幅不同,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②把响铃的闹钟放入玻璃罩内,慢慢抽出空气,听声音的变化,是探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
③用塑料片以不同的速度从梳子上刮过,梳齿振动的快慢不同,音调不同,所以是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
④相同的瓶内装入不同深度的水,用筷子轻轻敲击瓶口,瓶子和水振动发声,瓶子和水的质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
综上所述,探究“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的是③④,故A 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C
解析: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故A错误;
B.唱曲声是由演员的声带振动产生的,故B错误;
C.观众能听懂越曲,是因为演唱的声音传递了越曲内容的相关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
D.大声演唱能增大声音的响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无关,所以大声演唱不能加快声音的传播速度,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B
解析:AB.声音的音调与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所以该驱蚊器调至频率最高挡时,声音的音调会增大,故A错误,B正确;
C.该驱蚊器发出的是超声波,人类听不到,所以它发出声音的频率不在20Hz到20000Hz的范围内,频率大于20000Hz,故C错误;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距离远近无关,所以离开驱蚊器的距离变大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变,故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解析:A.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A错误;
B.蝙蝠的回声定位是利用声波的传播,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所以在太空中不能够发挥作用,故B错误;
C.正在发声的音叉把小球反复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C正确;
D.在橡皮筋的松紧、长度相同时,其越细振动越快,音调越高,细的橡皮筋是高音弦,因此橡皮筋粗细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乒乓球接触振动的音叉时,乒乓球被弹开,可以把音叉的振动放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越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到人耳的,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振动;真空
解析: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响声是闹铃振动产生的。
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由此推测,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全部抽走,处于真空状态时,将听不到铃声,即真空不能传声。
12.答案:响度;声源
解析:噪声监测装置检测的是声音的响度,响度的单位是分贝(dB)。
图乙是“禁止鸣笛”标志,是阻止声音的产生,所以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13.答案:振动;空气;能量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喇叭的纸盆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烛焰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烛焰晃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14.答案:振动;音调;音色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PVC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拍击不同长度的PVC管,管的长短不同,筒内空气柱的长短就不同,振动时频率就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不同。
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PVC管和其他乐器的材料、结构不同,所以PVC管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15.答案:响度;传播过程
解析:“请将歌声调大”,意思是将声音调大声,响度指的是声音强弱,则上述操作改变了声音的响度。
声音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人耳处减弱,当主人对系统说:“请关闭窗户窗帘”,关闭窗户窗帘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
16.答案:(1)C;(2)20Hz以下;不能;(3)次声波预测地震
解析:(1)ABD.从短文可知,次声波的来源广、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故ABD不符合题意;
C.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一般均在20Hz以下,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2)次声波频率范围一般在20Hz以下,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Hz,故人耳不能听到次声波。
(3)地震发出的是次声波,可以利用次声波预测地震。
17.答案:(1)A(2)高
解析:(1)本实验中摆动伸出桌面的钢尺,使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声音,则实验中听到的声音是钢尺伸出桌面部分振动发出的,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实验时,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18.答案:(1)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高;(2)D;(3)松紧;(4)松开中指;当粗细和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低;(5)不可行,无法在改变橡皮筋长度时控制粗细、松紧不变
解析:(1)第1、2两次实验中、长短相同,为了探究音调与弦的粗细关系,比较第7,在弦的松紧,弦越细音调越高;
(2)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两组数据中只能有一个变量、4两次钢丝的粗细选择,3,若都填粗、4得到音调与松紧的关系,1,若都填细、3或4、4;
(3)实验中,在钢丝末端悬挂不同数目的钩码是为了改变钢丝的松紧程度;
(4)为发出“3”音符,他此时最简单合理的操作是:松开中指,弦越长音调越低;
(5)用橡皮筋替代钢丝不可行,因为在改变橡皮筋的长度时,则粗细及松紧也随着变化。
19.答案:(1)350m;(2)330m/s解析:(1)高铁的速度
鸣笛到听到回声,高车行驶的距离
(2)此时此地空气中的声传播的距离为
空气中的声传播的速度为
20.答案:(1)85 m
(2)42.5 m/s
解析:(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2)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因此,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路程,
这34 m共用时间,
所以汽车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