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借助工具观察(教案+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5 借助工具观察(教案+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05 15:06:55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5 借助工具观察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教版(2024)科学一年级上册,是《用感官观察》单元中的第五课。本课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感官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借助工具进行观察,从而拓宽观察视野,提升观察能力。
本课包含三个主要活动:
1. 使用肉眼与放大镜观察指纹,让学生体验使用工具可以观察到更多细节。
2. 比较用耳朵听和借助听诊器听心跳声,让学生感受到工具对听觉功能的延伸。
3. 认识各种观察工具,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已经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感官有了基本的认识,并学会了用感官观察。然而,他们对于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的经验较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不同观察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观察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事物,提高观察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工具对感官功能的延伸作用。
2.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工具,并准确描述观察结果。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听诊器、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等。
学生准备:记录本、铅笔等。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各种观察工具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的用途。
2. 观察指纹
(1)让学生用自己的肉眼观察自己的指纹,并描述观察到的特征。
(2)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指纹,比较与肉眼观察的不同,并描述观察到的细节。
(3)教师讲解放大镜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3. 听心跳声
(1)让学生用自己的耳朵听自己的心跳声,并描述听到的声音。
(2)引导学生使用听诊器听心跳声,比较与耳朵听到的不同,并描述听到的声音更清晰。
(3)教师讲解听诊器的使用方法,并指导学生正确操作。
4. 认识观察工具
(1)展示各种观察工具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它们的名称和用途。
(2)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是如何延伸人的感官功能的。
(3)填写活动手册,记录观察工具的名称、用途以及它们的作用。
5. 拓展活动
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观察工具,并尝试使用它们进行观察。例如:使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的景物,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等。
6. 课堂小结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总结观察工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培养观察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借助工具进行观察的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使用观察工具时操作不够规范,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同时,也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知识。苏教版2024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5借助工具观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并认识到借助工具可以更细致、更准确地观察事物。
学生能够识别并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量筒、温度计等常见观察工具。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工具观察并记录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温度等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不同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效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观察中的问题,培养质疑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爱护观察工具、尊重实验数据的良好习惯。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常见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并能运用工具进行有效观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观察工具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放大镜、显微镜、量筒、温度计、不同材质的物体样本(如树叶、昆虫、水等)、观察记录表等。
环境准备:确保实验室或教室光线充足,通风良好,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整洁的观察环境。
预习准备: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本内容,了解即将使用的观察工具及其基本用途。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教师展示一张模糊的图片和一张通过放大镜清晰放大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引出借助工具观察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借助工具来观察?这些工具能帮助我们做些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二)认识观察工具
展示工具:教师逐一展示放大镜、显微镜、量筒、温度计等观察工具,简要介绍它们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学生体验:让学生分组轮流触摸和尝试使用这些工具,感受其特性和功能。教师在一旁指导,确保学生正确使用工具。
(三)实践观察
分组观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观察对象(如树叶、昆虫、水等)和相应的观察工具。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仔细观察对象的形状、大小、颜色、纹理等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上。鼓励学生使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记录。
交流分享: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教师适时点评和补充。通过交流,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观察工具在观察同一对象时可能产生的不同效果。
(四)深入探究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树叶的叶脉会呈现出这样的形状?”“昆虫的身体结构有哪些特点?”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观察并尝试解答问题。
工具应用:鼓励学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进行深入探究。例如,使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细微结构;使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等。
实验验证:对于某些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验证自己的观察结果。例如,通过加热和冷却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等。
(五)总结与拓展
总结本课: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观察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强调借助工具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利用家中的简单工具(如放大镜、尺子等)观察并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或现象。
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课本上提到的观察工具外还有哪些其他的观察工具和方法可以用于科学探究。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认识观察工具、实践观察、深入探究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常见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学会了运用工具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分享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部分学生在使用观察工具时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需要教师及时纠正;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观察对象或现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和思考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继续优化教学设计和方法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