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新课标新教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
北方民族大交融
2022版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新课标新教材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孕育统一和民族交融
新课导入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有一个巨大的天然山洞,名叫嘎仙洞。从这里走出的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在此以前,前秦一度是北方的统治者。一次著名的战役给拓跋部的堀起提供了机会。这是什么战役?导致了什么后果?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嘎仙洞遗址
CONTENTS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知道淝水之战的背景、时间、经过和影响。
2.了解北魏的建立、统一北方及北魏时期黄河流域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
3.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学目标
一.淝水之战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北朝政权更替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PART 01
淝水之战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
淝水之战
1.十六国的建立
八王之乱爆发后,一些少数民族的首领乘机起兵反晋。316年,匈奴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背景: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或“五胡十六国”。
过程:
·其中氐族苻(fu2)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前秦统一北方
·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生灵涂炭。
一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然而,在攻伐东晋一事上,苻坚未能听从王猛生前反对伐晋的意见,一意孤行,大举南下,最终遭受淝水之败。
相关史事
·苻坚建立前秦政权,任用王猛为相。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减赋禁奢;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1)时间:383年
6)结果:前秦战败
2)交战双方:东晋PS前秦
5)成语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东山再起
4)兵力对比:8万对90万
3)目的: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一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形势图
7)淝水之战的特点: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著名战役
8)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局面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投鞭断流何雄壮,风声鹤唳究可哀。
草木皆兵成一梦,东山再起新局开。
一
淝水之战
3.淝水之战
◎战后分析:为什么前秦拥兵87万,东晋仅8万却兵败呢?对此你有什么感悟?(请从民心、战术、领导人等多方面分析)
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
感悟:
民族矛盾严重,军心不齐。
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战线过长,长途跋涉……
团结一致,士气高昂,坚决抵抗。
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长江有天险,易守难攻,以逸待劳……
前秦
东晋
PART 02
北魏孝文帝改革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崛起
1)鲜卑族的兴起:鲜卑人因兴起于大兴安岭鲜卑山而得名,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风俗习惯同匈奴相似。
3)统一: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建国: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有利因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民族交融)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建立后,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奴隶制残余。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生产方式上的差距日益明显。为了更好的进行统治,改变落后的统治制度,吸纳接受汉人先进的文明,向汉人学习,成为必然选择。
②不利因素: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③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依据教材和材料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迁都示意图
材料二: 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材料三: (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
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魏收《魏书·帝纪·卷七》
材料四: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五:
官员在朝廷中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迁都洛阳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改鲜卑姓为汉姓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魏孝文帝改革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改穿汉服;改用汉姓;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力排众议,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向汉族全面学习的封建化改革。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自晋、宋以来,好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分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
迁都
推行汉化
守旧鲜卑贵族势力
汉化和封建化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北魏孝文帝继续改革。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
相关史事
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探究思考
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①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
②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PART 03
北朝政权更替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三
北朝政权更替
1.北魏的分裂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
三
北朝政权更替
2.北朝政权更替
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三
北周统一北方
3.北魏的分裂
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为了强国需要,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三
北朝政权更替
1.北魏的分裂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PART 04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背景
1.名词解释:民族交融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相互交融的过程,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经济生活等互相影响、相互促进,以至民族差别缩小,趋向一致,甚至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民族。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1)生产生活方面(经济上)
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汉人牧马图
胡人采桑图
穿裤褶(zhe) 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 汉人胡食图
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政治方面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3)民族心理方面
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感情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4)文化方面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敕勒歌
朝代:南北朝 作者:佚名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3.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4.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2)影响
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和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时期的洛阳市场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
知识拓展
<< 知识拓展 >>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小结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景: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与东晋形成对峙局面
经过:南下进攻东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背景: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
措施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北魏孝文帝改革
淝水之战
与北朝
意义: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方式
迁都洛阳
推行汉化(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影响: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
民族心理: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北朝的政治:北魏的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代北周
1.春秋时,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置县、郡管理地方,到了战国时,商鞅在秦国推行县制,使秦国逐渐强大;十六国时期,大量汉物汉俗已在北方少数民族间流传,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推行全面汉化政策,增强了北魏实力。由此可知两位历史人物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 )
A.顺应了当时的时代发展潮流
B.得到统治阶层的广泛支持
C.实现了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D.个人伟大的政治理想抱负
A
课后活动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2.北朝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记载了当时中原汉人饮食中出现多种“胡物”,如胡羹、羌煮等;敦煌莫高窟壁画反映出“胡床、胡坐”的引入,使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成垂脚高坐;始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的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相比,风格上更接近汉族的特点。这些转变说明了( )
A.南北方的生活习惯趋于一致
B.中外交流频繁,内涵丰富
C.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民族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
D
课后活动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3.“毁镜”是我国古代北方地区鲜卑族的一种丧葬习俗,即在下葬过程中将随葬铜镜故意打碎,分为多部分。考古发现随着鲜卑族南迁,越靠近中原地区毁镜现象越少。据此推断,鲜卑族“毁镜”习俗的废弃原因极可能是( )
A.鲜卑人的审美观念发生改变
B.政府崇尚节俭的风气
C.受中原地区的汉族习俗影响
D.鲜卑人手中铜镜减少
C
课后活动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4.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二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融合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异质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汉族文化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实际上正是由于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最终促进了南北统一后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空前的辉煌盛世。——摘编自阴法鲁、许树安、刘玉才《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交融,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1)指出材料一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并简要评述这一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2分)
课后活动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后活动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4.【答案】(1)指出材料一中“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的直接原因,并简要评述这一变化。(6分)
原因:诸侯争霸战争使强国吞并了一些弱小的国家。(2分)
评述:诸侯国不断减少,有助于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影响。(3分)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3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2分)
民族交融;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历代统治者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任答1点即可,2分)
新课标新教材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