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统编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模拟试卷(统编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6 09:3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
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6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13课(统编版)。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英国学者马士说: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马士的观点表明他( )
A.已认识到鸦片战争发生的真正原因
B.谴责了英国发动战争的罪行
C.充分肯定了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
D.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作辩护
2.“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这说明( )
A.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
B.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C.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D.内外交困是中国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3.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
A.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B.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依旧在实施
C.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D.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良好
4.“如果说鸦片战争的震撼主要冲击了沿海地区的话,那么持续四年之久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结论的是()
A.英军攻陷浙江定海 B.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
C.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D.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鸦片输入量也随之剧增。1863-1864年为69800担,到1879年就增至104900多担,其货值等于当年外贸进口总值的半数。可见第二次鸦片战争( )
A.使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C.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D.使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
6.《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当收成时……(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各物及银钱亦然。”此规定( )
A.抵制了西方侵略 B.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C.实现了社会公正 D.满足了农民的愿望
7.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 B.失败源于农民阶级局限性
C.沉重地打击了中外的反动势力 D.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8.19世纪60至90年代的中国,曾出现一场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向西方学习的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这场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
9.清代诗人杨昌浚在《恭诵左公西行甘棠》中写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称赞的是( )
A.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 B.葛云飞力战殉国
C.刘铭传率黑旗军抗击法国 D.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
10.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扶清灭洋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
11.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这一探索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戊戌变法
12.下图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场景。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B.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
C.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D.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13.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这主要是指( )
A.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C.赔款数量大,清政府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D.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14.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使革命派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民主革命的鲜明旗帜。“它”指的是( )
A.《天朝田亩制度》B.“扶清灭洋”C.三民主义D.民主与科学
15.有学者评论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时认为:“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以至思想文化等方面。”该事件是()
A.废除科举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6.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1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这些规定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宣传自由平等 C.倡导三权分立 D.维护民主共和
18.下侧漫画《二五与一十之比较》选自1920年8月6日出版的《新闻报》。该漫画反映了( )
A.辛亥革命成果丧尽 B.护国战争北上讨袁
C.五四运动呼之欲出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9.1915年12月,孙中山发布《讨袁宣言》,称“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该《宣言》主要是针对袁世凯( )
A.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刺杀宋教仁
C.下令解散国会 D.复辟帝制
20.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完全成熟 B.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主旋律
C.许多知识分子开始面向工人群众 D.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21.胡适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提倡( )
A.民主科学 B.兼容并包 C.白话文 D.文学革命
22.1917年,胡适提出了“不用典”“不用套语”等主张,陈独秀号召用“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 )
A.保留旧文学 B.废除科举制 C.普及白话文 D.推翻清王朝
23.近代中国有报刊登载了一篇“特约通讯”,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由该标题可知( )
A.爱国浪潮已遍及全国 B.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4.“五四”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起涌来,新的一代改革者科学地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中的作用。这主要源于五四运动的()
A.彻底性 B.革命性 C.群众性 D.进步性
25.“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因为此后“各地的学生团体很快办起了约四百种白话报刊”。这表明( )
A.戊戌变法促进思想解放 B.君主专制制度已终结
C.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 D.封建礼教被全面推翻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历史时常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显现在现实环境当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一个名称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材料一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Possession Street)又名“占领街”。……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那美丽的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复兴之路》上
【一块石碑见证一场残暴的战争】
材料二旅顺,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一块特殊的石碑。上面刻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那是他们在这里犯下的滔天罪恶。这块石碑,见证了那段黑暗的历史,也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国耻。
【一条胡同就是一处屈辱的见证】
材料三近代某条约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按照西历1901年……文内后附之条,中国国家应允诸国分应自主,常留兵队分保使馆。”
材料四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材料一中,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指的是哪次战争?英国人将“香港海湾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有什么条约依据?(2分)
(2)与材料二中这座城市石碑雕刻内容有关的是哪一场战争?这场战争结束后,日本开始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这与其获得的什么新权利相关?(2分)
(3)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近代签订的哪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签订后,对中国社会性质造成了什么影响?(3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将时间轴上①②处的时间、③处战争名称、④处条约名称填写完整。(4分)
(5)“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你获得了什么启示?(1分)
27.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地得到更新:“师夷长技”的观念更新了“用夏变夷”的观念,“维新变法”的观念更新了“尊王法祖”的观念,“民主民权”的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的观念,“男女平等”的观念更新了“男尊女卑”的观念。
——摘编自熊吕茂、建红英《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研究述评》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人们对民国初年政治的失望,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又使政治问题逼人而来,人们迫切地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方案。这时,世界局势已然大变,一战的浩劫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令人怀疑,而俄国革命却引起人们很大的好奇心。五四以后,人们对俄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便抱有了相当的期许。
——摘编自耿云志《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研究导论:文化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师夷长技”的观念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由谁提出来了?“师夷长技”的实践结果如何?(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回答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思想的转变对五四运动有何影响?(2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除上述两则史料所涉及事件外,近代还出现了哪些救亡主张?(分角度回答)(2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五口通商,中外交涉、通商事务增多。道光皇帝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负责与列强谈判的恭亲王奕昕深感“夷务”混乱不堪,上奏咸丰帝建议在京设一机构,统筹外交全局。1861年,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外交部,王宠惠出任第一任外交部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1942年1月1日,中、美、苏、英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中国首次列为世界“四强”之一。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在外来势力不断冲击的境况下,人民“国”的观念,“民族”的观念逐渐产生,最后生成对外族的回应,维护国权,国民意识觉醒。维护国家主权和现实利益成为人们政治和外交的基本出发点,人们对外交活动的参与也是人们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体现。觉醒中的国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外交事务,极大影响着近代中国政府对外决策的过程。
——摘编自林红玲《试论中国外交近代化与国民意识觉醒》
(1)根据材料一、归纳近代中国外交机构设置的变化。(3分)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举例论证该观点。(6分)
(3)综合以上材料及探究,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外交发展进程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D
【解析】根据题干“由于中国人民进行了激烈的禁烟运动,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就不会发生。强调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为自己发动战争寻找借口,D项正确;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英国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英国学者马士没有认识到这点,排除A项;他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作辩护,没有谴责英国发动战争的罪行,排除B项;英国学者马士只是提到禁烟运动导致战争爆发,没有肯定中国禁烟运动的正义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若干权益的丧失,不完全是外国侵略者的强制掠取,很大程度上是清朝统治者的主动奉送。”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说明腐朽封建统治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清政府主动求和使中国丧失全部主权说法错误,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排除A项;外国侵略不能促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说法错误,外国侵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内外交困是洋务运动的背景,题干重点强调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依然根深蒂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继而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失灵,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近代民族工业才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解析】据题干“第二次鸦片战争则把沉重的震撼带到了中国的社会中枢”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并洗劫焚毁了皇家园林——圆明园,对中华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C项正确;英军攻陷浙江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时期,排除A项;日军进攻山东威海卫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解析】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鸦片输入量也随之剧增。1863-1864年为69800担,到1879年就增至104900多担,其货值等于当年外贸进口总值的半数”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B项正确;鸦片战争中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并非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并非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C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是清政府变成洋人的朝廷,并非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据题干的“除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和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粮食外,其余的所有收获物都要上交给国库,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实际上限制了农民对剩余农产品的支配权,降低了他们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的可能性,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主要关注的是农产品的分配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对西方侵略的抵制措施或政策,排除A项;《天朝田亩制度》在理论上提出了“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考虑到农民的实际生产能力和社会的复杂性,这种绝对的平均主义在实践中很难实现,更谈不上实现社会公正,排除C项;从题干中可看出,《天朝田亩制度》的分配方式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对剩余农产品的所有权,这与农民希望通过辛勤劳动改善生活的愿望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解析】依据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分析可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的原因,B项正确;材料强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未强调将农民起义推到了历史最高峰,排除A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未强调沉重地打击了中外的反动势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未强调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解析】19世纪60-90年代,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为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开展了一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起止时间是1851-1864年,是一场农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运动,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亲政府,但是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A排除;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兴起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但是被清政府勾结八国联军联合绞杀,C排除;五四运动爆发于1919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D排除。故选B。
9.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湖湘子弟”指湘军士兵,“天山”指新疆地区,诗中描写的“大将”是左宗棠。1865年,阿古柏率兵侵入新疆,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打败阿古柏。1878年,左宗棠率军收复除伊犁外的新疆地区,D项正确;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刘铭传率黑旗军抗击法国是在中法战争中,排除AC项;葛云飞力战殉国在鸦片战争中,排除B项。故选D项。
10.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严复他翻译大量外国思想家的著作,以《天演论》影响最大,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步观点,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激励着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据“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可知,严复意在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严复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国人觉醒救亡图存,而不是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排除A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人物,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传播“民主科学”思想的是新文化运动,严复是维新变法运动人物,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解析】由题干中的“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从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进行了救亡与启蒙的探索”,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失败,这说明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认识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重要性,19世纪末期,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积极宣传资产阶级变法维新的思想,为实现“立宪之梦”,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开始学习西方政治制度,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指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5月底,英、俄等国调遣军队300余人,进驻北京使馆。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2000 多人,在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向北京进犯,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狼狈西逃,在逃跑途中,慈禧下令剿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八国联军“助剿”,D项正确;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是在1860年,此时慈禧还不是太后,排除A项;甲午战争中清朝战败是在1895年,但日本并未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也并未仓皇出逃,排除B项;义和团发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不反清,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并未完全解体,排除A项;帝国主义通过控制清政府来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并非直接控制,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并未完全被帝国主义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根据材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可知“它”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1905年孙中山创建中国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排除A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属于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解析】根据题干中“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它的意义不只是政治制度上的一大进步,而且牵动着整个社会以至思想文化等方面。”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有关知识可知,该事件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排除A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无关,排除C项;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了全国,与“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解析】据题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可知,题干材料中反映的加入同盟会的人不是真正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革命党人,只是为了借此获得升迁的门路,说明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B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民国,但是资产阶级并未掌握国家政权,而是落到了大军阀袁世凯的手中,因此民主革命任务完成说法错误,且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民主革命任务完成的信息,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平均地权”的目的,因此民生主义初步实现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民生主义的信息,排除C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帝国主义干预的因素,和辛亥革命没有直接关系,与题意中的辛亥革命潜藏危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7.D
【解析】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和“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旨在实现多个政治目标,但其中最核心的是维护民主共和,D项正确;虽然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扩大政治参与和影响力,但其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扩大统治基础。统治基础的扩大通常涉及更广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改革,而不仅仅是政治权力的分配方式,排除A项;自由和平等是民主共和制度的重要原则,但这些规定本身并不直接宣传自由平等。它们更多地是在制度设计上体现了这些原则,如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大总统和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等,都是民主制度的具体体现。然而,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并非宣传自由平等,而是确保政治权力的民主分配和行使,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如行政权由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立法权由参议院行使,司法权由法院行使。然而,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并非仅仅为了倡导三权分立,而是为了确保政治权力的平衡与制约,从而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解析】根据材料“漫画《二五与一十之比较》”信息可知,代表政府的建筑下面基础是直、奉、皖等军阀,军阀之间的争斗,使建筑将要倒塌,反映了北洋军阀割据混战,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反映北洋军阀割据混战,没有体现辛亥革命成果丧尽,排除A项;护国战争北上讨袁发生在1915年底至1916年6月,与材料时间“1920年8月6日”不符,排除B项;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1920年8月6日”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D
【解析】根据材料“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并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袁世凯的复辟,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因此《讨袁宣言》主要是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D项正确;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3 年,刺杀宋教仁,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3年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然后又解散了国会,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C
【解析】根据题干“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阶层,说明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开始重视劳工阶级的力量,C项正确;题干中看不出中共成立的条件日益成熟,排除A项;题干中显示的是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劳工阶层,看不出反帝反封建成为文学的主旋律,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与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胡适是白话文的开山祖师。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提倡进行文学革命,D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体现了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排除A项;兼容并包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着力营造的学术研究氛围,排除B项;白话文是新文学的语言,排除C项。故选D项。
22.C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1917年”、“国民文学”、人物胡适、陈独秀,可以判定描述事件是新文化运动。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由此可知胡适和陈独秀希望普及白话文,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提倡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保留旧文学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此时科举制已经不存在,排除B项;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此时清王朝已经不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23.B
【解析】“曹汝霖宅之焚烧/章宗祥大受夷伤”可见反映了学生内惩国贼,“青岛问题之力争”可见反映了学生外争主权,因此,题干体现了学生是五四运动的先锋,B项正确;题干“北京学界之大举动”,可见题干反映了北京学生的举动,但是没有体现出已经遍及全国,排除A项;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题干“北京学界之大举动”,可见题干反映了北京学生的举动,但是没有体现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的斗争,排除D项。故选B项。
24.C
【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五四运动以后,新的宇宙观、人生观一齐涌来”可知,新的宇宙观、人生观是指马克思主义,“下层群众在社会中的作用”是指无产阶级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立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因此可知主要源于五四运动的群众性,C项正确;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可知彻底性、革命性、进步性,都与题干内容“认识和阐明了下层群众在社会中的作用”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25.C
【解析】根据题干“白话的传播遍于全国,与1919年的学生运动大有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爆发了五四运动,此后白话在全国传播,反映了文学革命的进程,体现了五四运动助推文学革命,C项正确;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不是学生运动,排除A项;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君主专制,发生在1919年之前,排除B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但并不能全面推翻,与学生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6.(1)战争:鸦片战争。(1分)条约:《南京条约》。(1分)
(2)战争:甲午中日战争。(1分)新权利: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1分)
(3)条约:《辛丑条约》。(1分)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2分)
(4)①1840年;②1894年;③甲午中日战争;④《辛丑条约》;(4分)
(5)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1分,答一点即可)
【解析】(1)战争:根据材料“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对一个古老文明的胜利”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和英国之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条约: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
(2)战争:根据材料“旅顺,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一块特殊的石碑。上面刻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那是他们在这里犯下的滔天罪恶”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新权利:根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该内容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3)条约:根据材料“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4)填空:①:根据材料“《南京条约》”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
②:根据材料“1895”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结束于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于1894年。
③:根据材料“1895”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④:根据材料“1900、1901”和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结束于1901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5)启示:本题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可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获得的启示有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
27.(1)时代背景: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学东渐的影响;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等。(2分)
人物:魏源。(1分)
结果: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和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分)
(2)影响: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骨干力量、思想动员、社会条件等。(2分)
(3)救亡主张: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等。(2分)
【解析】(1)时代背景: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出“师夷长技”观念的背景是:西方列强的入侵,西学东渐的影响;国内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等。
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是魏源提出的。
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和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影响:根据材料二“这时,世界局势已然大变,一战的浩劫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令人怀疑,而俄国革命却引起人们很大的好奇心。五四以后,人们对俄国传来的马克思主义便抱有了相当的期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的开展提供了骨干力量、思想动员、社会条件等。
(3)救亡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外,近代中国出现的救亡主张还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等。
28.(1)变化:逐步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由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到成立总理衙门,到设立外务部,再到外交部;外交机构逐步近代化;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3分,答出3点击可)
(2)观点:近代以来,国民意识的觉醒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外交决策。(2分)论证:《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这是人们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体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体现了人们关心国家前途命运。(4分)
(3)认识:近代中国政府,为形势所迫逐步建立近代外交机构,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国民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国民的外交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4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道光皇帝遂在朝廷设置办理各国通商事务大臣——‘五口通商大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逐步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根据材料一“1861年,总理衙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由设置五口通商大臣到成立总理衙门,到设立外务部,再到外交部;根据材料一“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外交部,王宠惠出任第一任外交部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外交机构逐步近代化;根据材料一“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全面调整外交机构,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1942年1月1日,中、美、苏、英等26国发表《联合国家宣言》,中国首次列为世界‘四强’之一”,可得出从晚清到民国经历了由被动适应西方列强要求到主动设置调整。
(2)观点:根据材料二“在外来势力不断冲击的境况下,人民‘国’的观念,‘民族’的观念逐渐产生,最后生成对外族的回应,维护国权,国民意识觉醒”,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近代以来,国民意识的觉醒深刻影响着近代中国的外交决策。论证:可结合民族危机激发的民族意识进行论述,如:《马关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了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这是人们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体现;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体现了人们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3)认识: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中国政府,为形势所迫逐步建立近代外交机构,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综合上述材料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外交机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但没有改变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局面;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国民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国民的外交活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外交的发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