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 策源地
国 别 背景 建立标志 政党 建立时间 内外政策 影响 意大利 一战导致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 墨索里尼上台,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法西斯党 1922年 对内独裁 对外扩张
严重威胁
世界和平
德国 经济危机 导致 政治危机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 纳粹党 1933年 形成欧洲战争策源地 日本 经济危机 导致 社会危机 广田弘毅 上台组阁 军部 1936年 形成亚洲战争策源地 1937.7 序幕
1.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9.9 爆发
2.标志: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闪电战: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突然袭击发动战争,快速切割敌军主力,闪电般地催毁对方的抵抗能力。
“如果意大利在我们对面,那我们只需要10个师就能消灭他;如果意大利中立,那我们需要出动20个师监视他;但是很不幸,意大利作为我们的盟友,我们不得不出动50个师帮助他。”
1939-1940 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
北非战场
欧洲东线战场
随着战争推进,出现了欧洲西线战场、北非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及太平洋战场。
1940.4 欧洲沦陷
4
小时
丹麦
23天
挪威
5天
荷兰
18天
比利时
39天
法国
1940年4月,德军进攻北欧;
5月,德军突入法国北部,法国被打败;意大利趁火打劫,对法宣战;
接着,德军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1940.9 轴心成型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日本三国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法西斯同盟/轴心国集团正式形成。
“从柏林到罗马的这一条垂直线不是区分线,而是一个轴心,所有怀着合作与和平愿望的欧洲国家都可以围绕着这个轴心运转。”
——意大利 墨索里尼
1941.6 苏德战争
1941年6月,德国已控制欧洲14国。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德国开始全面进攻苏联。
德国集结兵力共550万人,企图用闪电战在六个星期至两个月内击败苏联。
1941.11 莫斯科保卫战
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直到1942年1月,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为了纪念十月革命,苏联每年都会在首都莫斯科的红场进行阅兵。
1941年10月,德军先头部队离莫斯科仅25公里。苏联决定阅兵仪式不变,但所有的战士都是实弹受阅,他们走出红场,就前往前线战场,与德国侵略者殊死对抗。
领袖斯大林发表演讲,红场上响起国歌——《国际歌》,“苏联万岁!”的呼喊声在红场上空回荡……
1941.11 红场阅兵
1941.12 珍珠港事件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
350余架飞机轰炸了正在休假的珍珠港美国海军基地。2小时,日本以极小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炸沉炸伤美军舰艇20余艘,炸毁飞机300余架。
“珍珠港事件”极大激发美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珍珠港事件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
日军继续向东南亚等地区发动进攻。
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在亚洲,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和重要组成部分。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38年平型关战役
1938年武汉会战
1939年长沙会战
1940年百团大战
1944年豫湘桂战役
东方主战场
联合
1942.1 联合国家宣言
1942年1月,
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成立
二战形势逐渐扭转
1942.6 中途岛海战
中途岛,在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1942年6月4日,美国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以少胜多,成功击退日本海军。
该战役的胜利深深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士气
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
1941年7月,德国集中兵力进攻苏联战略重镇斯大林格勒,苏联军民英勇抗敌。
次年2月,德军投降。
这是世界战争史上最惨烈的巷战,在持续200多天的战斗中,双方投入总兵力达350多万人,总伤亡超过200多万人。
苏联统帅部的报告称:苏军一名士兵的生存不会超过一天,团长不会超过五天。
1942.7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必须使用德国及其盟国一切可用的军队!
——希特勒为赢得这一战下令
决不后退一步!谁若是将这片神圣的领土让给敌人,那便是莫大的耻辱!
——斯大林向苏军下达死命令
这场战役是苏德战场的
也是二战的
转折点
1943.7 意大利投降
1943年7月,墨索尼里政府垮台。
不久,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意大利投降
1943.11 开罗宣言
中 蒋介石
美 罗斯福
英 丘吉尔
第一次会晤: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
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签署《开罗宣言》。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
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其他日本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我三大盟国稔知朝鲜人民所受之奴隶待遇,决定在相当时期,使朝鲜自由与独立。"
1944.6 诺曼底登陆
反攻:
诺曼底登陆,代号“霸王行动”
1944年6月,
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
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西线盟军
东线苏军
使德军处于东西两面的夹击之中
1945.2 雅尔塔会议
英 丘吉尔
美 罗斯福
苏 斯大林
时间:1945年2月
地点:苏联雅尔塔
目的:
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二次会晤: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为协调行动,美、英、苏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
1945.2 雅尔塔会议
内容:
◆消灭德国法西斯,战后分区占领
◆决定建立联合国
◆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评价
①积极:进一步协调行动,加速了反法西斯的胜利。
②消极:奠定了战后世界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
大国强权政治
1945.5 德国投降
红军将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上
1945年5月8日,
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春,
苏军与英、美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入德国本土作战。
1945年4月,
包围柏林,希特勒自杀。
德国投降
欧洲战事结束
1945.7 波茨坦会晤
内容:
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
发表了敦促了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英 丘吉尔
美 杜鲁门
苏 斯大林
第三次会晤:德国投降,但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
美、英、苏3国首脑在柏林近郊的波茨坦举行战时会晤。
1945.8 日本投降
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
对日本展开猛烈反攻
美国在日本投下
两枚原子弹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参加对日作战
1945年8月15日,
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
日本投降
二战结束
二战 反思
世界人民取得了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二战性质:
反法西斯战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团结)
二战 影响
1.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
2.彻底粉碎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
二战 影响
3.彻底结束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
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战后首先等待着英国的不是经济繁荣,而是殖民体系的崩塌。在甘地的领导下,战后印度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此时刚刚经历战争的英国已无力镇压印度独立运动,被迫允许印度独立。作为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市场,当时印度GDP相当于当时英国本土的40%,印度独立意味着英国通过在印度垄断专营商品、掠夺殖民收益的终结。这颗英王冠上最亮的宝石,最终被英国人亲手摘下。继1947年印度独立之后,1948年缅甸、斯里兰卡独立,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崩塌。
珍爱和平
远离战争
序幕 七七事变
全面爆发的标志 闪击波兰
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
达到最大规模的标志 珍珠港事件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标志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转折点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诺曼底登陆
确立战后格局 雅尔塔会议
欧洲战事结束 德国投降
二战结束 日本投降
二战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