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5 21:0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二次世界大战
九年级下册 第15课
●先让我们来欣赏一段乐曲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斯拉夫送别曲了
接下来,就让我来带大家走入二战这场人类的浩劫吧。
本课目标:
1.简单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
2.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的几场重大战役
3.简单了解二战中前几次重大战役中的名将
4.了解二战四大战场
1.起因
一战中,德意志第二帝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把自己很大一部分的国土与人民出让给了外国。并且处处受着凡尔赛条约的制约。
堪称丧权辱国
而日本和意大利则不满一战的分赃结果,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与此同时,德国国内局势动荡,希特勒这个一战老兵带着他的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乘机上台。
希特勒上台后,多次无视凡尔赛条约,扩军,并且吞并了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严重违反了国际条约。
可某些大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采取绥靖政策或中立自保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张伯伦,因签署慕尼黑条约而被后世唾骂
2.欧洲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后,被迫割让大片土地,但泽划归波兰,被辟为自由市,通往波罗的海的“波兰走廊”将原本连成一片的德国领土分成了两块,在“走廊”之东的东普鲁士成了远离德国本土的飞地。因此德国人一直对失去但泽和“走廊”地区耿耿于怀。
由于众所周知的“绥靖政策”,法西斯德国的扩张终于到了露出獠牙的时候了,由希特勒精心策划,德国正式拉开了侵略的序幕,而波兰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为了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补充军事经济资源和建立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波兰成为了首要的目标。
在此之前,苏德两国曾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并非仅有保证两国安全的效用,其中还附加了一项秘密协定:两国共同瓜分东欧,包括波兰、波罗的海诸国、罗马尼亚等国家,以波兰来说,他将被德苏两国共同瓜分,前者取得49%的领土,剩余则划给苏联,两国不但将共同攻击波军,在德国因进攻波兰而遭英法宣战时,苏联将会中立,波兰这样将面对历史上德国与俄罗斯的第四次瓜分。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把波兰瓜分的明明白白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年6月17日~1954年5月14日),德国陆军大将,著名军事家,“闪击战”的创始人,历史学家赞其“闪击战之父”。他同时也是装甲战、坦克战的倡导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著名的德国陆军将领之一。
古德里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提倡坦克与机械化部队使用于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在他组织与推动理论下,德国建立了一支当时作战最具效率的装甲部队,屡屡击败敌军,是联合兵种作战和前线指挥等战争型态发展的推动者。
曾多次指挥如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一类的重大战役,被称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帝国之鹰”。
小资料
波兰战役之后,尝到了甜头的德国向丹麦与挪威发动了攻击,并取胜,接下来,希特勒把矛头指向了法国。
曼施坦因通过集团军群司令冯·龙德施泰特向陆军总部提出了他的的战略构想:德军进攻的主要矛头应放在左翼,而不是在右翼。以强大的装甲部队,将担任主要突击力量的装甲集群巧妙通过地势险峻、被普遍认为装甲部队无法行军的阿登山区,从而绕过重兵防守的“马奇诺防线”,直插盟军防守薄弱地带。
曼施坦因的黄色计划极为成功,德国最终结束了僵持半年多的假战。号称拥有“世界最强陆军”的法国在战争历时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便被纳粹德国击败。战争最后,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本土。
自此,大半个欧洲就落入了纳粹德国的魔掌之中。只有英国还在顽强地与德国侵略者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而法国也因为其差劲的表现以及飞快的投降速度而饱受后人的嘲笑。
小资料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语:Erich von Manstein,1887年11月24日—1973年6月10日),原名埃里希·冯·莱温斯基(Erich Von Lewinski ),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纳粹德国德意志国防军中最负盛名的指挥官之一。与隆美尔和古德里安,并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三大名将。
曼施坦因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他所策划的每一次战役几乎都是杰作,总是令对手举止失措,胆战心惊,他是那种能够将现代化的机动观念和传统的运动战思维巧妙地融为一体的专家,同时对于各种战术运用自如,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天才。
在法国战役后,德国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英国,并发起了不列颠空战,但是以失败告终,此时,德国把矛头对准了东边的的苏联。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伙同仆从国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集结了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袭击,苏联卫国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纳粹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但斯大林格勒战役并没有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斯大林格勒战役后的库尔斯克战役才让德军完全失去主动权。
苏德战争示意图
小资料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俄语:Гeо 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 нович Жу ков/英语:Georgy Konstantinovich Zhukov,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苏联著名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
1896年12月1日,朱可夫出生。1943年1月18日,朱可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是苏德战争中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军统帅,因其在苏德战争中的卓越功勋,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也因此成为仅有的四次荣膺苏联英雄荣誉称号的两人之一。
1974年6月18日,朱可夫因病逝世,享年78岁。
3.北非战场
在德军正在和英国人打得不可开交,在东线也秘密集结大军准备进攻苏联时,意大利也没闲着。贪婪的墨索里尼把魔掌伸向了北非。
1940年,意大利将大军运送到北非,对北非的英军展开了攻击,可由于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太弱,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却被英军追着打,希特勒坐不住了,连忙派遣隆美尔带领从东线抽出来的两个师驰援北非。
在隆美尔的带领下,德意联军把英军打得落花流水,把战线拉到了加扎拉一带,但由于补给的缺失,隆美尔无法再次发起进攻,只能养精蓄锐并加强防御。可由于欧洲战场的失利,北非德军的补给极度匮乏,兵员也较为不足。
1942年10月,蒙哥马利带领下的北非英军对隆美尔的德意联军发动了攻击,发动了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数日激战令双方损失惨重,尤其是缺兵少粮的德军,遭到了极大的打击。
11月2日凌晨,英军发起新的进攻。经过炮火准备后,第151、第152步兵旅和第9装甲旅发起冲击,遭到德军顽强抵抗。第1装甲师随即投入战斗,次日夜从德国两个装甲师防线接合部实现突破。4日晨,装甲师和步兵师从突破口向纵深发展进攻。德军余部实施反击,但大部坦克遭空袭而被击毁。在沿海地区的德军余部,则被澳大利亚第9师歼灭。隆美尔命令德意军全线撤退。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二战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德军已经失去了进攻北非的能力,且德军控制北非油田的希望也落空了。此场战役后轴心国在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
小资料
埃尔温·隆美尔(德语:Er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出生于符腾堡邦海登海姆市,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世界军事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术家、理论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够做到生前声名显赫,身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只有隆美尔一人。对他的评价也逐渐趋于两极化,支持的人将其称为纳粹战神,他高明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战术指挥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的尊崇,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对的人根据他战略的失误,将其称为“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
在希特勒的逼迫之下,隆美尔被迫于1944年10月14日在卡车上服毒自尽,时年53岁。
4.太平洋战场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日军对珍珠港的偷袭使美军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这也让日军指挥官山本五十六坚定了用急促的攻势迫使美国坐上谈判桌来结束战争的决心,于是,他发起了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
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途岛战役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在这次战役中成功击退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日军在海战中大败。
中途岛,面积只有4.7平方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岛屿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都相距2800海里,在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丢失中途岛,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不安全。
最终美军以损失一艘航母“约克城”号的代价击沉日本“飞龙”、“苍龙”、“赤城”、“加贺”四艘重型主力航空母舰,取得初步扭转太平洋战局的胜利。
小资料
切斯特·威廉·尼米兹(Chester William Nimitz,1885年2月24日—1966年2月20日),出生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弗雷德里克斯堡,美国海军名将、十大五星上将之一,二战时任太平洋战区的盟军总司令。
尼米兹早期以研究潜艇为主,而后成为美军中柴油引擎技术的专家,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尼米兹担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等职务,主导对日作战。战后,尼米兹担任海军作战部长,一直至1947年退役为止。
为了纪念尼米兹,美国把70年代开发的一级核动力航空母舰以尼米兹命名,该级航母共十艘,是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航母。
5.亚洲战场
日本自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一直对中国实行着侵略,英勇的中华儿女与敌人做着不懈的斗争,比如说1938年的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有几种说法,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
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这次战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气,改变了国际视听,消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歼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
诺门罕战役
诺门罕战役,或称哈拉哈河战役,又叫诺门坎事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日本及苏联在远东地区发生的一场战役。战事于1939年在当时的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罕发生。
日、苏双方的军队分别代表“伪满洲国”及“蒙古国”交战(以苏联朱可夫元帅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乔巴山元帅为领导的苏蒙联军),但日、苏双方并没有向对方正式宣战。战事以日本关东军失败结束。日、苏双方此后在二次大战中一直维持和平状态,直至1945年8月6日美军在日本广岛投下原子弹后,苏联在8月8日向日本宣战并攻击伪满洲国的八月风暴行动为止。
诺门罕战役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亡6万余人
在一定程度上,诺门罕战役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最终引致两年后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和最后的战败。
二战前期,总体来讲是作为进攻方的轴心国占一定优势,不过在1942年——1943年之间,因为一些战役的失败,使轴心国集团不得不采取守势。
希望各位铭记二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热爱和平。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二战中后期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