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土壤的形成—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堂练习
一、单选题
1.若测得a、b两点的图上水平距离为2.5厘米,根据坡度计算,判断a、b两点间山坡的土地利用方式应为( )
(可用到的数据:tan15 ≈0.268 tan25 ≈0.466 tan35 ≈0.70;不同坡度的土地利用方式见下表)
坡度 0 -15 15 -25 25 -35 >35
土地利用方式 农田 梯田、经济用地 林、牧用地 封山育林区
A.农田 B.梯田、经济用地 C.林、牧用地 D.封山育林区
羽枝青藓是秦岭北麓岩石表层的优势藓种,匍匐生长,具束状假根。羽枝青藓主茎生长时,其侧边分枝同步发育,且表现得较为密集,大多不与岩石表面接触,而与之形成一定夹角,可有效利用太阳辐射并减少周围空气流动。冠层下羽枝青藓的生长速率是冠层间的3倍以上。
2.羽枝青藓茎、枝同步发育的好处是( )
①获取适宜的光照条件
②降低植株水分蒸发率
③避免从岩石表面脱落
④更多的吸收岩石养分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与冠层间相比,冠层下羽枝青藓的生长速率高,主要影响因素为( )
A.温度 B.光照 C.降水 D.风力
4.随着羽枝青藓的发育生长,该地岩石( )
A.矿质元素流失严重 B.结构稳定性被破坏
C.表层的干燥度增加 D.物理风化速度减缓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关于图中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腐殖质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淀积层
6.下列关于②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B.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C.矿物质流失,颜色较浅
D.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高山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环境条件,包括较低的气温、较强的风力,以及独特的土壤类型。这些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特性造成了显著影响。由于海拔的升高,气候变得更加寒冷和干燥,同时植被类型和土壤特性也随之变化。贡嘎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在高山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下图示意贡嘎山的地理位置。完成下面小题。
7.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植物适应自然环境的关键特征是( )
A.适应短日照 B.耐长期低温 C.适应强光照 D.生长速度快
8.在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土壤肥力低的根本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壤干燥疏松 C.缺乏有机质 D.地表风力强劲
9.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短时期内贡嘎山高山生态系统中植物的主要变化趋势是( )
A.耐寒植物不断上移 B.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
C.高海拔物种全面灭绝 D.植被类型趋于简化
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统。柽柳是优良的防风固沙先锋树种,在干旱沙漠地区能够在沙埋的枝干上形成新的植株,沙粒常在其附近堆积,发育成灌丛沙丘。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衰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下图为柽柳灌丛沙丘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区域中,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
A.泥沙淤积的河床 B.绿洲边缘 C.绿洲内部 D.沙漠内部
11.根据图文材料,推测柽柳的主要特征是( )
①耐风沙
②耐洪涝
③叶片常绿
④耐低温和酷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
A.沙丘活化 B.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C.气候趋于干旱 D.植被覆盖率降低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广布。黑土,是目前世界上最肥沃、最适宜耕作的土壤,有着“一两土,二两油”的美称。如图为黑土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13.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因素有( )
①成土母质
②生物
③气候
④时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黏粒淀积层的主要作用是( )
A.保水保肥 B.通气透水 C.调节土温 D.增加养分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全球性的地域差异形成陆地自然带。下图为欧亚大陆某区域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两题。
15.图中自然带序号和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
A.I冰原带、Ⅱ苔原带、Ⅲ亚寒带针叶林带
B.I苔原带、Ⅱ冰原带、Ⅲ亚寒带针叶林带
C.I冰原带、Ⅱ苔原带、Ⅲ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I冰原带、Ⅱ高山植物区、Ⅲ亚寒带针叶林带
16.图中自然带Ⅱ在M处向南凸出的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洋流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下图为纳米比亚位置示意图。纳米比亚沿海广泛分布着仙人掌等耐旱的“多肉植物”。纳米比亚内陆的辛巴族人保留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终年不穿上衣,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和头发上,他们被称为“红泥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7.纳米比亚沿海地带能够广泛分布“多肉植物”是因为这里( )
A.河流入海口附近土壤肥沃 B.夜间气温低,有利水汽凝结
C.沿岸寒流使空气湿度较大 D.光照充足,植物光合作用强
18.辛巴族人涂抹红土的原因,错误的是( )
A.抵御烈日暴晒 B.防止疾病传播 C.夜间保持体温 D.防止蚊虫叮咬
烟台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暑假来到昆明,对行道树树种调查研究时发现,昆明行道树以香樟、滇朴、水杉、梧桐四种树种为主(下图),滇朴、水杉、梧桐在秋冬季节树叶有变黄、凋落现象,香樟则保持常绿。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9.四种树种中,属于常绿林的是( )
A.香樟 B.滇朴 C.梧桐 D.水杉
20.水杉叶片呈细长状利于( )
A.储存水分 B.减少阳光灼伤 C.减少水分蒸腾 D.吸收水分
我国乌兰布和沙漠正在开展菌草种植、沙漠土壤化改造、葡萄产业等生态实践。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下图示意沙漠种植实验区。该团队的沙漠实地种植试验证实,“土壤化”的沙子非常适宜某些植物生长,并且具有很强的抗风蚀能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有学者认为未改造的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依据是( )
A.几乎不含水分 B.矿物质含量少 C.空气含量太小 D.有机质含量少
22.经该团队改造的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风蚀能力,主要原因是( )
A.减少散状颗粒 B.增加土壤水分 C.减少土壤空气 D.改变地表起伏
23.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的植物根系异常发达,原因最可能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育种技术先进 C.土层松散透气 D.光照时间超长
二、材料分析题
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德里地处南亚,北临喜马拉雅山,一年分为凉季(10月至次年3月)、热季(4月至6月)和雨季(7月至9月)三季。
材料二:塔尔沙漠周边风成黄土分布广泛。某研究小组在甲、乙两地采样,发现甲地黄土粒径小于乙地。如图为新德里气候资料统计图及塔尔沙漠位置示意图。
(1)指出新德里的气候类型并说明该地热季形成原因。
(2)从整体性角度简述印度河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3)研究小组认为形成甲、乙两地黄土粒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西南季风,请提供论据。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若测得a、b两点的图上水平距离为2.5厘米,根据图中比例尺可知,a、b两点水平实际距离为,500米,a、b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为300米,根据坡度计算公式可知:a、b两点之间坡度-300/500米约等于0.6,故坡度位于25°-35°之间,适合发展林、牧用地。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茎、枝同步发育可提高羽枝苔藓在岩石表层的覆盖度,可有效利用太阳辐射,能够获取适宜的光照;减少周围空气流动,降低了苔藓植株和岩石表层的水分蒸发率,从而维持周围适宜的微生境。羽枝青藓为具束状假根,在发育过程中易受外力作用而脱落;羽枝青藓大多不与岩石表面接触,而是形成一定夹角,故茎、枝同步发育并不是为了吸收岩石养分。
3.答案:B
解析:冠层间光照充足,岩石表层因接受更高的光照强度而更易干燥,延长生物休眠状态的时间,羽枝青藓的生长速率较低;冠层遮阴作用,使得冠层下光照条件更适宜,可最大程度地延长羽枝青藓的光合作用时间,提高生长速率。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随着羽枝青藓的发育生长,岩石表层的植被覆盖度提高,有利于减缓岩石的物理风化速度,起到保护岩石结构稳定性的作用,减少矿质元素流失;羽枝青藓存储的水分也可在岩石表层干燥时及时向下补充,维持岩石表层的湿润环境。
5.答案:D
解析:①为有机质层、②为腐殖质层、③为淋溶层、④为心土层、⑤为底土层、⑥为母岩层。
6.答案:B
解析:②为腐殖质层,其特点是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7.答案:B
解析:短日照不是高山生态系统植物适应环境的最关键特征,A错误。贡嘎山所在的高山生态系统的特点之一是气温较低,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植物适应自然环境的关键特征是能够耐长期寒冷,B正确。虽然光照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条件,但过强的光照并不是植物适应环境的关键特征,C错误。高山环境相对恶劣,不利于植物快速生长,生长速度快不是高山植物适应环境的关键特征,D错误。故选B。
8.答案:A
解析:高山生态系统中的土壤往往因低温和有限的生物活动而肥力较低,低温限制了微生物的活动,减缓了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A正确。土壤干燥疏松是高海拔导致的土壤的一种特性,不是土壤肥力低的根本原因,B错误。缺乏有机质是海拔高导致的结果,而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地表风力强劲也是高海拔环境的一种表现,不是土壤肥力低的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A。
9.答案:A
解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原来适宜耐寒植物生存的区域温度升高,它们会向更高海拔(温度更低的区域)迁移,即不断上移,A正确。全球气候变化在短时期内可能会使部分不适应的物种受到威胁,物种多样性不一定会明显增加,反而可能减少,B错误。高海拔物种可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但全面灭绝的说法太绝对,C错误。气候变化初期通常不会使植被类型趋于简化,而可能会打乱原有的植被分布格局,D错误。故选A。
10.答案:B
解析: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沙漠边缘与绿洲边缘风力减弱,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B正确;泥沙淤积的河床一般被水淹没,不易形成沙丘地貌,A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不能形成沙丘,C错误;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B。
11.答案:D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沙粒物质在柽柳附近堆积,随着沙丘的不断长高,柽柳的根系不断向下伸长,以获得地下水源,以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柽柳常发育成灌丛沙丘,主要特征是根系发达,耐风沙,①正确;沙粒物质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快,柽柳能适应沙粒物质对其影响,说明柽柳耐低温和酷暑,④正确;沙漠边缘或者绿洲边缘较少发生洪涝灾害,②错误;叶片常绿无法从文字材料和图片中得出,因此③错误。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④组合正确,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说明沙丘被固定,土壤水分条件改善,风蚀作用减弱,植被覆盖率增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答案:B
解析: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导致黑土腐殖质层逐渐变厚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微生物更新、枯枝落叶掉落以及动物死亡等覆盖在地层表面,通过长时间的分解和沉积,时间越长,覆盖的有机质腐植物越多,因此腐殖质层逐渐变厚,因此②③④符合题意,B正确,成土母质是有岩石分化分解等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故①不符合题意。答案选择B。
14.答案:A
解析:观察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黏粒淀积层土质细腻,黏性较强,密度较大,位于腐殖质层下,能起到保存水分的作用,阻挡腐殖质层因水下渗导致的肥力流失,故A正确,相反由于黏性导致通透性较差,故B错,土温调节作用不是通过土层解决的,故C错,土壤的养分主要来自生物的更新换代,故D错。故选A。
15.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自然带Ⅰ位于极圈以内,靠近极点,应为冰原带;自然带Ⅱ位于欧亚大陆北部、北极圈附近,应为苔原带;自然带Ⅲ位于中高纬度欧亚大陆内部,且分布面积广大,应为亚寒带针叶林带。
16.答案:A
解析:自然带Ⅱ(即苔原带)向南凸出的位置位于乌拉尔山附近,乌拉尔山大致呈南北走向,海拔高、气温低,因此植被发育为高纬度的苔原带。
17.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纳米比亚国土主要位于20-30°S附近的非洲大陆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其西部沿海地带有本格拉寒流流经,使得沙漠气候向沿海地带延伸。降水少,河流数量少且流量小,入海河流也极少,且沙漠地带土壤贫瘠,A错误。寒流流经,使沿岸空气湿度降低,C错误。纬度低,气温高,沙漠气候晴天多,光照强,植物蒸腾作用强,水分散失快,不利于“多肉植物”生长,光照只是植物生长的一个要素,在沙漠地区不是主导因素,D错误。寒流的降温作用使得夜间气温下降更大,水汽更容易受冷凝结成水滴,给“多肉植物”提供水分,B正确。故选B。
18.答案:B
解析:纳米比亚沙漠腹地的辛巴族仍然保存着较原始的生活方式,终年不洗澡,也从不穿上衣代之以用混合着黄油和香料的红土涂抹在身上、头发上,这样做的原因可以从抵御烈日暴晒、防止蚊虫叮咬,夜间保持体温,但不能防止疾病传播。
1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滇朴、水杉、梧桐在秋冬季节树叶有变黄、凋落现象,因此三者属于落叶林:香樟秋冬季节保持常绿,所以属于常绿林。
20.答案:C
解析:水杉在四季温暖的昆明分布,该地区属于海拔相对较高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应是温暖湿润。水杉叶片呈细长状储水少,也不利于吸收水分,A、D错误;当地气候温暖湿润,光照不是很强,B错误;昆明气候温暖,但夏季平均气温仍较高,水杉叶片呈细长状利于减少水分蒸腾,C正确。
21.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沙漠土壤化改造是“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又结合相关知识,植物纤维黏合剂是几种植物纤维的提取物,属于有机质,所以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与有机质含量有关,有学者认为未改造的沙漠土不是土壤,主要依据是有机质含量少,D对,排除ABC。故选D。
22.答案:A
解析:结合材料信息“某科研团队将自主研发的植物纤维黏合剂施加到沙子间,使沙漠表层的沙子“土壤化”,形成团粒结构,减少了散状颗粒,所以土壤具有较强的抗风蚀能力,A对,土壤水分和空气以及地表起伏状况变化不大,排除BCD。故选A。
23.答案:C
解析: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为“土壤化”的沙子,有机质含量不高,A错;与普通土壤相比,种植试验区的植物根系异常发达,原因最可能是“土壤化”的沙子土层松散透气,C对;育种技术先进、光照时间超长对普通土壤和种植试验区的植物发育影响是没有差异的,BD错。故选C。
24.答案:上层砂土质地粗,透水性强,保水性差,易蒸发;下层黏土黏粒含量高,透水性差,阻碍下渗;雨季(6—9月)降水多,上层易饱和积水,造成涝害,旱季(10月一次年5月)土壤水分含量低,缺水导致干旱。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结构的功能。土壤剖面构型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应从土壤质地构成、物理特征对水分蒸发和下渗的影响进行分析。砂质壤土质地粗,透水性强,保水性差,易蒸发;壤质黏土黏粒含量高,透水性差,阻碍下渗。因此雨季水多成涝,旱季缺水干旱。
25.答案:(1)热带季风气候4-6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雨季未到,晴天多;北部喜马拉雅山阻挡冷空气。
(2)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少;地势低平;河流径流量小;植被稀少。
(3)甲采样点位于乙采样点东北;甲采样点粒径小于乙地;自西南向东北风力搬运作用逐渐减弱。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可知,新德里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可从太阳辐射、下垫面等因素分析热季气温较高的原因。热季为4月至6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大,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雨季为7月至9月,还没有到来,多晴朗天气;新德里北临喜马拉雅山,阻挡北方来的冷空气,气温较高。
(2)自然地理特征即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从纬度位置分析,印度河下游地区为热带地区,全年高温,该地年降水量较小;河流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降水少,河流的径流量较小;植被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稀少。
(3)据材料可知,甲地黄土粒径小于乙地;甲采样点位于乙采样点的东北方向,西南季风先到达乙地后到达甲地,受风力搬运作用影响,颗粒大的黄土先沉积,颗粒小的黄土后沉积;西南季风的风力自西南向东北风力搬运作用逐渐减弱。由上述分析可知,甲、乙两地黄土粒径差异的主导因素是西南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