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历史上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像是一个十字路口。…人类永远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18C初
1861年
1917年
开启近代化
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政权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目标
1.知道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实施的时间,主要内容和作用;了解苏联的成立;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的重大成就;了解苏联模式。
2.理解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必要性和转变的必要性;认识苏联模式的特点、分析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3.通过介绍苏联在短时期内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通过本课学习,结合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过渡——
新经济政策
一、过渡——新经济政策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是什么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过渡——新经济政策
1.背景:
阅读材料,指出苏俄当时所面临的问题:
苏俄粮食产量
苏俄粮食征购量
材料一:
材料二:
1920年底,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和猪肉!”
材料三:
1921年,在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中,喊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等口号。
材料四:
1921年大饥荒(500万)
①经历了数年世界大战和数年内战的苏维埃俄国,满目苍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实践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它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过渡——新经济政策
2.开始时间:
3.目的:
4.内容:
5.“新”(特点):
6.实质:
1921年
恢复和发展生产,缓解危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商业
工业企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
取消自由贸易
实行自由贸易
工业企业国有化
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雇佣关系、按劳取酬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一、过渡——新经济政策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象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7.影响:工农业生产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人民生活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一、过渡——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1.制定经济政策要从实际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3.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十月革命胜利后,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可供借鉴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包括列宁在内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并不是很清楚,他们能够参考的只有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对未来社会的一些基本设想,例如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等。之所以将这项具有“战时性”特点的政策冠名以“共产主义”,是因为它也是苏维埃政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种尝试和具体措施。但是,实践证明它是错的,因为它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实际。
列宁从苏俄的国情出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探索——
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伟大的导师—列宁
1924.1 列宁逝世
列宁的伟大贡献:
1.领导了十月革命
2.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3.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4.实行新经济政策
5.成立了苏联
苏联进入斯大林时代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沙皇俄国国徽
苏维埃俄国国徽
苏联国徽
苏联国旗
沙俄
1917
1922
苏联
1991
俄罗斯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
1879-1953
鞋匠之子的逆袭
他从小就是街头的孩子王、唱诗班的明星歌手、成绩优异的学生
他热爱读书,当读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时,他如痴如醉……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他开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1905年参加布尔什维克党大会,首次遇见列宁。
他是“逃跑大师”,多次从监狱和流放地逃脱(9次被逮捕、8次逃亡)
他参与十月革命,1922年,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从此登上权力的顶峰。
1953年3月5日,因患脑溢血在莫斯科逝世,享年74岁。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斯大林接手的苏联是怎样的?
2.当时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如何?
3.斯大林认为中国任人蹂躏的原因是什么?
4.他的决策是什么?
工业落后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没有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1.内部:苏联工业基础落后;
2.外部:苏联受资本主义包围、威胁和封锁,战争威胁仍然存在。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3.工业化建设开始时间:
4.两个五年计划: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
占全世界的比重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一:
第聂伯河上的大坝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
1926年起
1928—1937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苏联国家工业化成就
1928
苏联在1928-193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变化示意图
1937
农业产值52%
工业产值77%
农业产值23%
工业产值48%
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欧洲所占地位
1913年 1928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工业总产值 5 5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电力 15 10 3 2
煤 6 6 4 3
钢 5 5 3 3
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建立了拖拉机、汽车、飞机、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修筑了几千千米铁路,兴建了钢铁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据苏联统计,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根据材料,概括工业化特点
材料一
项目 1928年 1940年 增幅(%)
钢(万吨) 430 1830 326
煤炭(万吨) 3550 16600 368
棉织物(亿米) 26.78 39.54 48
材料二:
在经济上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调节。计划完全是指令性的,各级领导机关必须执行,企业没有主动性。
——摘编自周尚文王斯德《苏联兴亡史》
优先发展重工业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
下完成的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大大增加,而小农经济是无法满足工业化需求的。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___________运动。
农业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就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重要生产资料公有化。
个体的小农经济
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二、探索——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
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没有油啊。
那就煮!
没锅。
烤鱼!
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这笑话说明什么?
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三、模式——
苏联模式
三、模式——苏联模式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个体农户
工人
集体庄农户
工人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公有制
农业国 工业国
剥削阶级 消灭剥削
2.确立标志:
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宣告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确立。
三、模式——苏联模式
3. 特点: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具体表现
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在政治方面:苏联模式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三、模式——苏联模式
小组合作,结合材料对苏联模式进行评价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在世界工业中的比例
材料一:
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
如果不是集中全国的资源,苏联是无法同纳粹德国展开战争的… ——俄罗斯总统普京
材料二:
材料三:
苏联“一五”“二五”计划工农业增长比例图
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三、模式——苏联模式
合作探究: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不同?从中你有何启示?
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模式
所有制
经济体制
工业化道路
农业发展道路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集体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启示:
①任何改革,都应当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②政府制定政策要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③健全民主和法制建设,依法治国。
课堂小结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苏联模式
社会主义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实战演练
1.1938年苏联政府在一份文件中指出:企业中不安心工作者、懒汉、旷工者和贪图私利的人……他们常常只工作4~5小时,国家和人民因此每年损失几百万个工作日和几十亿卢布。材料反映出当时苏联( )
A.工人阶级思想觉悟低下
B.工业发展呈现衰退景象
C.牺牲农业换取工业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初显
2.列宁在1921年说过,“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这说明列宁主张实行( )
A.农奴制改革 B.余粮收集制 C.固定粮食税 D.农业集体化
D
C
实战演练
3.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 B. 新经济政策
C.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D. 大力发展军事工业
4.马雷舍夫在《苏联国民经济平衡表》中统计了苏联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状况,1928年占比54.5%,1932年占比70.7%,1937年占比77.4%。这种变动表明( )
A. 斯大林模式取得巨大成就 B. 苏联经济政策急需调整
C. 苏联避免了经济危机影响 D. 农业资本投入不断减少
5.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新一轮“苏联热”关注的重点可能是 ( )
A. 苏联经济建设的成就 B.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C.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C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