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江苏民歌《无锡景》,欣赏并了解与之相关的音乐,能够喜爱江南民歌的演唱风格
过程与方法:能在模仿、视听、探究等方法中,感知体验江南民歌的音乐风格,积极参与演唱与实践
知识与技能:能用婉转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能了解江南民歌的演唱风格;能初步了解小调及民族五声调式;能用方 言演唱歌曲片段
2学情分析
本课的上课对象是山区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没有接受过小学音乐的基础学习,所以在读谱的要求上不能太过严格,演唱民歌的韵味会略显不足,并且学生对民歌的没有过多的认识,所以在方言学习上会有困难。
3重点难点
能了解江南民歌的演唱风格特点;能用婉转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模唱导入
1.模仿甩腔i,提示头腔位置,眉毛抬起,音甩出去
2.唱出你所听到的音串(保持甩腔的位置,鼓励男同学用假音)
3.唱一唱:你能用什么方法将音串唱连贯?4.出示课题——江苏民歌《无锡景》
活动2【讲授】歌唱教学
聆听歌曲,这首民歌带给你什么感觉?
学唱曲谱,出示曲谱
A.聆听音乐,感受旋律线有什么特点?
师生讨论:旋律上下起伏,形状像山像水
师总结: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被誉为“太湖明珠”,全市共有大小河道3100多条,这首《无锡景》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B.再次聆听,体验旋律线的特点(边听边划旋律线)
C.发现并认识五声音阶
D.旋律对比,细细品味
提问:哪条旋律更符合这首歌的感觉?为什么?(歌曲第一句)
师生讨论并总结:波音和前倚音的出现,让歌曲情绪更加婉转动人
E.师生合作模唱歌曲,唱出江南民歌婉转流畅的感觉(师唱词,生唱i)
填词跟唱
难点解决,再次歌唱
聆听歌曲,探究歌词
提问:歌词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师总结:衬词与地方方言的加入,使得歌曲更有江南民歌的风格
完整演唱歌曲,用声音表现出歌曲的风格
聆听方言版,思考:你更喜欢哪个版本?为什么?
师总结:江南民歌曲折婉转,清丽流畅,而软糯甜媚的方言演唱更让他具有温柔、含蓄、缠绵的音乐特质,人们把这种小腔调小结构的歌曲称为“小曲”“小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
方言片段学唱
提问:你最感兴趣的一句方言,为什么?唱一唱
活动3【活动】拓展与延伸
欣赏小调与弹词《无锡景》
提问:演奏者用了哪些伴奏乐器?
师总结:运用了三弦、琵琶等江南丝竹乐器。无锡景俗称侉侉调,它促成了约在明初建文年间,中原一带“弦索”的形成,因此,小调也经常与江南的曲艺艺术——苏州弹词融合在一起
活动4【练习】课堂小结
师:用白居易的一首诗来表达我们心中的锦绣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活动5【作业】课后延伸
江南民歌丰富多彩,一节课的时间难以深入领会,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去聆听学唱不同的江南民歌,细细领略甜腻的江南韵味!
活动6【测试】课后反思
本课我用民族唱法的甩腔作为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解决演唱技能,然后用i唱三音列,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江南民歌的韵味。旋律线的体验与实践,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民歌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五声调式的认识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到民歌运用的调式与平时的七声音阶是不同的,旋律的对比聆听,歌词的不同特点,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民歌的特点。方言版本的聆听欣赏和小调的认识,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江苏民歌的吴侬软语的韵味,学唱方言既能巩固歌曲,更能让学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喜爱江南民歌。最后弹词与小调的视频欣赏,作为歌曲的延伸,让学生了解江南民歌的伴奏乐器。当然,由于学生素质的参差不齐,对民歌韵味的把握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做得很好,并且江南民间音乐文化也不是一节课堂能够掌握的,但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民歌教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课件17张PPT。欢迎你们听一听,唱一唱无锡景江苏民歌12356波音前倚音聆听歌曲,思考:歌曲的歌词有何特点?聆听方言版,与普通话版有何不同感觉?你最喜欢哪句歌词的方言,为什么?欣赏评弹与小调《无锡景》欣赏视频并思考:演奏者运用了哪些乐器?二胡
琵琶
三弦江南丝竹欣赏二胡独奏《无锡景》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