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德国赠予联合国的礼物《柏林墙》残段
第16课
强“墙“对峙—冷战
解读冷战含义
(1)时间:
一种非战争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战后的40多年
(2)双方:
(3)状态: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一、“墙”之因——风云变幻
1、根据下列材料,指出二战后的美国的实力状况。
二战后初期,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总量的2/3,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战后初期,美国曾是世界上唯一的核武器大国。
美国成为世界上率先兴起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国家。
美国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居世界首位
一、“墙”之因——风云变幻
富兰克林·罗斯福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1944年10月21日《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
2、从罗斯福、杜鲁门两位总统的讲话中能看出美国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凯撒、成吉思汗、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
-美国杜鲁门总统演讲(1945年4月16日)
杜鲁门
美国希望称霸世界、领导世界
一、“墙”之因——风云变幻
3、根据以下材料,指出二战之后苏联的发展状况。
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到1945年,拥有军队1140万人,军事工业仅次于美国。
1949年9月25日,正式宣布第一颗原子弹制造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苏联军事、科技仅次于美国
建立保卫国家安全战略
势力向西扩张
波兰
罗马
尼亚
南斯
拉夫
保加
利亚
匈牙利
捷克斯洛伐克
德国
苏占区
阿尔
巴尼亚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姓“资”还是“社”
2、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1、国家战略的对立
3.双方势均力敌
4.世界人民向往和平
一、“墙”之因——风云变幻
全球扩张战略
国家安全战略
二、“墙”之现——针锋相对
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不仅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屈服于苏联的势力影响,而且还受到莫斯科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英国首相丘吉尔1946年在美国富尔顿城的演说
“铁幕演说”
丘吉尔制造苏联扩张和威胁的舆论,号召西方国家联合抵制苏联
拉开冷战的序幕
英国首相丘吉尔
二、“墙”之现——针锋相对
观察以下地图,铁幕之下有哪些国家容易受苏联的渗透?
希腊、土耳其
地中海
黑海
一旦希腊和东地中海被苏联控制,必将对其他国家产生破坏性的,或许还是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副国务卿艾奇逊的发言
结合美国的战略,理解希腊、土耳其对美国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
德国
优越的地理位置,是美国对外扩张的重要战略要地
是美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对象
阅读材料,找出美国全球扩张的战略下会遇到什么困境?如果你是美国智囊团的成员,请你结合课本p75-p77思考一下美国的应对办法。
二、“墙”之现——针锋相对
困境 对策
二、“墙”之现——针锋相对
困境 对策
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威胁 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
(1884-1972)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
公开表达立场,干涉别国内政
实质: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称霸世界
标志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政治上 时间:1947年
二、“墙”之现——针锋相对
困境 对策
战后西欧经济的崩溃影响美国经济的发展 马歇尔计划
经济上 时间:1947年
1949年 苏联漫画
《马歇尔计划开张》
绳圈上写着法国、德国、英国等国家名称
1947年 美国漫画
《马歇尔计划》
图片人物身上的文字是Europe(欧洲)
1948-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0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
【对比分析】
两幅漫画作者分别是如何看待马歇尔计划
图一:援助西欧,促进西欧经济的发展
图二:通过经济手段控制西欧
美国冷战政策又一重要步骤
对同一历史事件,两幅漫画的评价差异很大,原因何在
二、“墙”之现——针锋相对
困境 对策
西欧等国面临政权不稳定的困难,容易受到共产主义的军事威胁 签署《北大西洋
公约》,成立北约
时间:1949年
《北大西洋公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映。
通过《北大西洋公约》的描述,请你说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性质。
性质:军事集团
马歇尔计划
(1947年)
北约组织
(1949年)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
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
华约组织
(1955年)
经济
军事
政治
阵营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二、“墙”之现——针锋相对
政治对立
经济对抗
军事对峙
苏方有何反击?
这堵无形的”墙“不知不觉中形成......
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溯源:有形之墙——德国发生了什么?
图三:为西柏林空运物资的美C-47运输机
思考:以上图片反映了什么信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图二:[美]丹尼尔·罗伯特《包围柏林》
四国分
区占领
出现
利益分歧
1948年
柏林危机
图一:四国分区占领下的德国和德国首都柏林
秘密谈判
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冷战表现
——德国的分裂(1949,基本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联邦德国)
(西德)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民主德国)
(东德)
(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影响:欧洲冷战对峙局面基本形成
掩卷重思——柏林墙与冷战的关系
冷战之下—德国分裂——柏林墙建
柏林墙(1961-1990)
东德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在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
德国分裂是冷战的产物
柏林墙是冷战的象征
从有形的墙到无形的墙
1989年,柏林墙轰然倒下
1990年,柏林墙被正式拆除,两德实现统一
1991年,苏联解体,华约解散,标志着冷战结束
柏林墙倒——“墙”倒
积极
影响
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
2.阻碍国际关系的正常发展,造成国际局势紧张。
消极
影响
三、“墙”之思—发人深省
越南战争(1961—1975年)
古巴导弹危机(1962)
冷战的评价
史说当下—半世纪的对峙引发深思
中美贸易战
冷战已经逝去,大国如何避免再次卷入“新冷战”的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