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集萃》教学设计
年级:七年级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内容:聆听《沂蒙山小调》、《龙船调》
设计意图:本节课所欣赏的两首民歌,《沂蒙山小调》,《龙船调》代表了两个地方的风格,同时,它们又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它们并不是单纯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小调。它们的也具有山歌的某些特点。《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创作歌曲。由此可让学生了解民歌中小调、山歌之间的融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学唱《沂蒙山小调》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和变拍子的定义。欣赏《龙船调》,感受其地方特点、风格。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学唱歌曲,让学生积极参与本节课所学歌曲,并试着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歌曲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爱本课所学习的小调歌曲,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小调的音乐特点。
教材简析
《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阮若珊词,李林曲。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全曲为一段体结构,3/4与4/4的变拍子。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其中,前三句体现了中国民族音乐所特有的“鱼咬尾”创作手法,即前乐句的落音与后乐句的起音相同的旋律进行方式。在音高上有衔接递进的关系,给人一种连续不断的感觉。
另外,它虽然标为“小调”,结构也确实是较典型的小调体,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这样,它的体裁属性也就有了两重性,人们也因此将它视为山东民歌风格的代表。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龙船调》
《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歌舞曲,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生动画面。全曲为多乐句乐段,句式长短不一,徵调式。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加上活泼风趣,节奏明快的衬字、衬词和衬句,使《龙船调》更加丰满,更为风趣,更具湖北地方风格韵味。
《龙船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卫25首优秀民歌之一。原是湖北利川一带群从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叫它种瓜调或瓜仁调。后经利川文化馆干部周叙卿和黄业威收集整理,加工润色,改为表演唱《龙船调》,利川亦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词义更加精练,旋律更加流畅、优美动人。
教学重、难点
注重培养学生感受所欣赏民歌音乐的风格特点,体验其地方风格。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琴等
教学过程
欣赏《沂蒙山小调》
1、导入新课
(1)首先拿些沂蒙山的图片及相关图片播放给学生(其中有一张为一块巨石上刻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的图片)。
(2)组织学生讨论:说一说你所知所闻的“山东” (山川地貌、风俗人情、文化艺术等)
(3)播放《沂蒙山小调》视频
教师简介沂蒙山: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2、跟伴奏哼唱《沂蒙山小调》
歌曲处理,注意用明亮优美的声音唱出《沂蒙山小调》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韵味。演唱时要注意的;注意归韵、衬词和托腔的表达;情感的表达等;注意“多好看”、“豆花香”的节奏。
3、简介变拍子
变化拍子是曲子进行过程中拍子的变化 ,比如由3/4拍变成2/4拍。
4、介绍鱼咬尾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在一些乐器曲中也有体现,比如《二泉映月》。请学生分小组采用成语接龙的方式巩固鱼咬尾。
歌曲名称
地区
体裁
节拍及结构
特色
沂蒙山小调
山东
小调
3/4 4/4
规整的小调体
旋律舒展、感情奔放,有山歌风格
欣赏《龙船调》
1、播放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走进利川。利川的柏杨镇就是《龙船调》的故乡。
2、简介《龙船调》
《龙船调》最早流传在湖北省恩施州利川柏杨镇一带,是划采莲船的唱腔。歌曲特色浓郁,意境明丽,歌中的土家妹娃与艄公两个艺术形象栩栩如生;词句质朴通俗,朗朗上口,衬词很多,有着诙谐幽默的特点;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而高亢婉转,其抒情性与民间情感十分突出。《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是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歌词通俗易懂,以浅显质朴的歌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幅以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为内容的鲜明生动的画面。《龙船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卫25首优秀民歌之一。
3、播放宋祖英演唱的《龙船调》视频。
(从让学生 “听——听赏”、“析——赏析”、“说——学说”、 “唱——学唱”、“做——学做”五大块面展开教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初步感知民歌到了解民歌的风情乐韵。)
4、简单学唱这首歌。
5、请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表演唱,或由教师与学生配合表演唱。
四、小调的特点
小调,又称小曲,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
小调的音乐形式特点:节拍规整,节奏型灵活多变;旋律线较曲折、流丽;乐段结构形式变化较多;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
课堂小结
歌曲名称
地区
体裁
节拍及结构
特色
龙船调
湖北
小调
2/4
规整的小调体
灯调,吸收了山歌与小调的特点
今天我们学习了几首民歌,它们各具特色。《沂蒙山小调》,说它是民歌,它也是一首创作歌曲,它虽然标为“小调”,结构也确实是较典型的小调体,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三首歌曲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小调。《龙船调》是一首花灯调歌舞曲,花灯调音乐是在吸收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根据歌舞需要改编发展而成。突出反映了民歌间的交融渗透。
板书设计
小调集萃
沂蒙山小调(山东民歌)
龙船调(湖北民歌)
小调
课件13张PPT。小 调 集 萃沂蒙山小调 (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阮若珊词,李林曲。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于歌唱性。
全曲为一段体结构,3/4与4/4的变拍子。歌曲采用了汉族小调民歌中常见的“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另外,它虽然标为“小调”,结构也确实是较典型的小调体,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颇有一点山歌风格,这样,它的体裁属性也就有了两重性,人们也因此将它视为山东民歌风格的代表。
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指的是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变拍子 变化拍子是曲子进行过程中拍子的变化 ,比如由3/4拍变成2/4拍。鱼咬尾
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在我国很多的民歌中体现,比如著名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就很能体现这一种结构形式。在一些乐器曲中也有体现,比如《二泉映月》。优美抒情,旋律舒展,感情奔放,有山歌风格,山东民歌风格的代表。《龙船调》(湖北民歌)《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一首花灯调歌舞曲,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生动画面。全曲为多乐句乐段,句式长短不一,徵调式。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加上活泼风趣,节奏明快的衬字、衬词和衬句,使《龙船调》更加丰满,更为风趣,更具湖北地方风格韵味。
《龙船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卫25首优秀民歌之一。原是湖北利川一带群从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开始人们叫它灯调,又因为歌词内容是种瓜,所以,人们叫它种瓜调或瓜仁调。后经利川文化馆干部周叙卿和黄业威收集整理,加工润色,改为表演唱《龙船调》,利川亦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它以《种瓜调》为基础,积累了当地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字里行间透露出浓浓的生活气息,经过反复推敲,词义更加精练,旋律更加流畅、优美动人。《远方的家》.mp4宋祖英《龙船调》.mp4灯调,又称种瓜调,吸收了山歌与小调的特点,旋律起伏较大,音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活泼风趣小调小调,又称小曲,是中国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
小调的音乐形式特点:节拍规整,节奏型灵活多变;旋律线较曲折、流丽;乐段结构形式变化较多;调式变化和衬词衬腔的运用都较丰富。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