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教案+课件+音频+图片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 教案+课件+音频+图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3-11 17:01:02

文档简介

1教学目标
1、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能够积极参与歌曲的聆听、欣赏和歌唱,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喜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过程与方法来看:通过聆听、体验、模仿、实践、感悟等方法,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歌曲情绪、情感和民歌风格,提高学生歌唱能力。
3、从知识与技能来看:初步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以及起承转合、一段体、变拍子、尾音回返等知识;巩固练习歌唱的发声和呼吸方法,能以说唱、通俗和民歌三种不同形式来表现歌曲。
2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创作于1940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困难最艰苦的阶段。歌曲是由当时年轻的文工团员阮若珊和李林根据山东卖唱艺人的曲调改编创作而成,优美抒情中带着爽朗悠扬,具有浓郁的“北方官话”特点和山东民歌风格。其中,自然明亮的音色、山东味的儿化音、爽朗的大跳旋律、悠长的尾音等等,是歌曲呈现出民歌风的关键,抓住这些特征能让学生的演唱更有民歌味,更能表现出歌曲的特点和风格。《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名为小调,更多的是与歌曲旋律的创作手法有关。这种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形成了一段体的歌曲结构,这正是民歌中小调的典型结构。其中的“鱼咬尾”也是我国文化中所特有的创作手法。歌曲诞生于沂蒙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沂蒙人民,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创立,建立了卓越功勋。在沂蒙山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传。
3学情分析
学唱这首歌曲,七年级学生的优势在于三点:
1、喜欢唱歌,歌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激发;
2、课堂上接受过一定的歌唱训练,对歌唱状态、呼吸方法和咬字吐字等有一些的实践经验;
3、大多数孩子对流行歌曲比较喜欢,也熟悉说唱这种歌唱形式;
困难也有三点:
1、歌唱技能上有难度:歌唱发声的高位置、气息的运用、拖腔的唱法、附点节奏的正确唱法、儿化音的唱法等;
2、情感体验上有难度:在体验沂蒙山风光之美和丰收之美的基础上,理解歌曲创作背景,升华情感。
3、歌唱表现上有难度:以说唱、通俗和民歌三种不同形式来表现歌曲,特别是民歌风的唱法。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歌曲情绪、情感和民歌风格,提高学生歌唱能力。
教学难点:用质朴优美的歌声来表现歌曲朴实的民歌风格。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一、以拓展为介,反弹琵琶出新意
1、教师激情说唱,激发情趣
师:今天,我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夸一个的地方,是哪里呢?
One ~~ two ~~ three ~~ four ~~(教师边说边律动)
人人那个都说 沂蒙山好呀
沂蒙那个山上 好 风光呀
青山那个绿水 多 好看啊
风吹那个草低那见 牛羊呀
说唱节奏:
2、学生热情模仿,唤起潜能
师:这个说唱非常有趣,你们想试试吗?但是,要说好这个节奏呢,需要把身体和手动起来像我这样One ~~ two ~~ three ~~ four ~~
跟我一起做一起说One ~~ two ~~ three ~~ four ~~OK~~一直保持这个律动,我们先一句一句来,我说完1句你们马上接着下去~~人人那个都说 沂蒙山好呀……
念的真不错,现在我们四句连起来说一遍,One ~~ two ~~ three ~~ four ~~……
会念了吗?请你来念一念One ~~ two ~~ three ~~ four ~~……
挑战难度!现在我们加快一点点速度来说,One ~~ two ~~ three ~~ four ~~……, 太棒了!
3、聆听多元歌曲,冲击听觉
师:我们刚才念的是一首歌的歌词,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出示课题《沂蒙山小调》)
我们来听一听这首歌曲,请你们想想歌曲前后的速度有什么变化?并且请大家用不同的动作或者手势把它表现出来。
生:聆听多元风格的《沂蒙山小调》,感受稚嫩的童声、激烈的电声、悠扬的民歌风、明快的说唱等带来的不同听觉体验。同时和老师一起挥动双臂,表现出音乐带来的不一样的速度、力度和情绪。
师:你觉得歌曲的速度有什么变化?你最喜欢那一部分的演唱?
学:说听后感受,并说出最喜欢的唱法
4、自由学唱歌唱,释放活力
师:模仿前面多元风格中通俗、摇滚的唱法……(学生喜欢的唱法)
生:模仿录音和教师的唱法,并跟随琴声学唱会歌曲第一第二段歌词
(一是让学生乐于歌唱并唱会歌曲第一第二段歌词,二是唱出声音,歌唱有热情)
师:教师示范节奏或填词错误的唱法和正确的唱法,请学生选择:那种是正确的?解决音准(一字多音,强调最后尾音拖2拍)和节奏(附点节奏)
生:学会正确的唱法后跟琴声两段完整呈现(稍加速)
师:播放摇滚风的伴奏音乐,请学生内心跟唱
生:跟伴奏放声歌唱一遍
设计意图:
以前,我们常常把教材的拓展放在最后一个环节,可有可无,有时甚至是作为公开课的一个机动环节,视时而教。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体验,强调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教育应该是“吸引”而不是“强迫”。因此,在民歌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常规思维,用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把握课的切入点,先用民歌新唱的歌曲版本牢牢的吸引学生,在传统的民歌和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他们学唱歌曲的兴趣和情趣,为民歌风格的学唱搭桥铺路。
活动2【活动】二、以实践为点,循序渐进长本领
㈠ 辨听歌风
师:这首歌曲是由当时年轻的文工团员根据山东卖唱艺人的曲调改编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山东民歌风格,我们来听听民歌手唱的这首《沂蒙山小调》,想想和我们之前唱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学生说听后感受(音色明亮、速度稍慢、歌声优美动听、连贯抒情、尾音下滑音等)
师:你们听听我这样唱好不好?不好,为什么?应该怎么唱?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歌唱这首民歌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听一听”策略,一是听民歌手歌唱,感受民歌手独特的歌唱音色;二是听教师用美声范唱第一段歌词,通过对比聆听让学生更直白的感受到民歌歌唱音色。
㈡ 学唱歌词
生:齐唱(自己感悟)
师:你们觉得自己有没有唱出民歌风格呢?
生:分句学唱(歌唱状态和方法的解决)
师:民歌的唱法讲究字正腔圆,我们的腰背要挺直了,嘴巴好像含着半口水,要上下打开,稍微夸张一点点,我们先唱第一句……
生:学唱第一句
(要点:坐姿,腰背挺直;人人两个字是个大跳,要唱的挺拔一些;咬字吐字 清晰有力;远距离打招呼的唱法;衬词“哎”的连贯悠长高远;拖腔,一字多音的连贯,起伏的力度变化。根据学生实际选用有针对性的练习方法)
师:如果说我们前面的唱法表现是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沂蒙山,那么现在这种连贯的唱法表现的是什么呢?——是高低起伏、连绵不断的沂蒙山。教师范唱边画旋律线,唱出第一句的高低起伏连绵不觉之感。
生:模仿教师画旋律线学唱
生:在前面歌唱的基础上学唱后三个乐句
(要点:第二句,向上画旋律线,重点唱出“好”的拖腔:第三句,唱好附点,教师先示范错误的,再示范正确的,对比中学习,拖腔连贯;第四句,唱好附点和“光”的拖腔)
生:随伴奏歌唱第一段(完整表达)
师:用民歌风范唱第一段歌词——人人那个都说哎——(说什么呀?)沂蒙山好——(强调沂蒙山好每四个字,好在哪里?)沂蒙那个山上哎——(怎么样?)好风光——,像讲故事一样倾述出来。
生:四句连起来唱一遍(歌唱性、倾述感)
师:你们有没有听出来,除了歌唱音色、速度、力度的改变以外,现在的这首《沂蒙山小调》和前面的沂蒙山小调在拍子上有没有变化?(4/4_____变成了3/4 和 4/4)
生:学习变拍子知识。分析最后一句节拍有什么不同?有34拍子变成了44拍子,唱起来有什么不同?唱出强拍和次强拍的律动。
师:像这样,在乐曲中,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拍子交替出现,称作“变拍子”。
设计意图:通过“唱一唱”策略,重点是让学生探寻到适合《沂蒙山小调》的歌唱声音,并唱出民歌风的歌声。
第一次:学生在“听一听”策略的体验基础上,齐唱歌曲第一段。结果学生虽然明白要用怎样的声音来唱,但是唱不出民歌风来,学生显得有点着急,怎么唱不好呢?!当然,原因是学生缺乏歌唱方法的指导。
第二次:教师适时介入歌唱方法的指导,采用分句解决、逐一突破的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次:再次齐唱第一段,学生在歌唱音色、咬字吐字、衬词、拖腔等方面进步明显,达到预定目标。
㈢ 情感渲染
师:第二段歌词歌唱的沂蒙山风光之美,美在哪里?你来说——
生:美在——青山绿水、牛羊成群
师:这是自然风光美。看到这么美的自然风光,沂蒙人民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舒畅和愉悦。
师: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歌唱第二段歌词。
生:在情绪的激发下歌唱第二段歌词。
……
师:现在我们来唱第三段歌词,看看这段歌词有描绘了怎样的沂蒙山?
请你说——
生:美在高粱红、豆花香、粮满仓
师:哦,这是丰收之美。但是,这首歌曲创作于1940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困难最艰苦的阶段,沂蒙山区非常偏僻和贫穷,人民常常饭都吃不饱。可歌曲却唱的是万担谷子堆满仓,怎么回事呢?
生:满脸疑惑的看着老师……
师:老师也是去查了资料,原来这第三段歌词是解放后加上去的。解放后,勤劳的沂蒙人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终于迎来了丰收情景,看到此时此景,他们心情如何?
生:喜悦,幸福,激动,开心极了!
师:你能把这种心情唱出来吗?
生:在老师稍快的钢琴伴奏中放声歌唱……
设计意图:我们既要重视声音的训练,又要重视情感内容的体现。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抓住技能线之外,同时还要牢牢把握歌曲内容情感进行渲染和烘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沂蒙山小调》的内涵,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教学目标。这种情感的渲染不是长篇大论的吹捧歌曲,也不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歌曲,而是一种充分的预设。
㈣ 突出风格
师:《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风格的歌曲,它和南方民歌有什么不同呢?请你从歌词中找一找
生:第二第三段里有儿化音
师:对的!那这个儿化音该怎么念呢?我们班有北方人吗?请你来念一念
生:一位来自北方的同学念起了标准的儿化音,其他同学跟着学几遍
师:现在,我们来唱一唱这个儿化音
生:学唱“风吹(那个)草低儿(哎)见牛羊”和“万担(那个)谷子儿(哎), 堆满仓”两句,突出了儿化音的演唱后,山东人民洒脱开朗的性格特征就更加明显。
设计意图:
这首《沂蒙山小调》虽为小调,但它具有浓郁的“北方官话”特点和山东民歌风格,我们要牢牢抓住歌曲的色彩特征组织教学,突出这一鲜明的民族特点。其中,自然明亮的音色、山东味的儿化音,是唱出歌曲民歌风的关键,抓住这些特征能让学生的演唱更有民歌味,更能表现出歌曲的特点和风格。
活动3【活动】三、以情意为线,多形式感悟精华
1、多风格展示歌曲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不但学会了说唱,还学会了通俗和民歌风两种截然不同的唱法,你们想不想把这三种形式一起展现出来呢?
生:想——
师:那我把演唱的顺序说一下,One ~~ two ~~ three ~~ four ~~后开始说唱第一第二段歌词——然后用通俗的方法歌唱第一第二段歌词—— 最后是用民歌风歌唱三段歌词。
生:全体起立,在One ~~ two ~~ three ~~ four ~~的预备声中开始动感的说唱、自由激动的通俗风歌唱和抒情爽朗的民歌风的演唱,直至意犹未尽的尾声。
2、多角度剖析手法
师:这首《沂蒙山小调》唱响了大江南北,唱响了中华大地,那么它的旋律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生:唱旋律,熟悉歌谱
师:歌曲有几个乐句?
生:四个乐句
师:这种类似于古诗词顶真的创作手法,叫作起承转合
这时,教师边逐句范唱,边解释边点击PPT,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局分别变为起——承——转——合四字。
生:再唱歌谱,体会四个乐句带来的起承转合之韵味
师:这种起承转合四句体的结构形成了一段体的歌曲结构,这正是民歌中小调的典型结构。这首用民族调式写成的小调,还用了我国民族音乐特有的一种创作手法。
生:看到ppt上出现的三条鱼的简笔画图案
师:这个创作手法和鱼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看歌曲四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开始音。
生:与老师一起唱歌谱,老师则随着乐句的开始音和结束音点击鱼头鱼尾……
师:发现什么?
生:前一乐句的结束音和后一乐句的开始音是一样的。
师:像这样前一乐句尾音是后一乐句的始音,这种创作形式叫“鱼咬尾”。
我用鱼咬尾的手法创作了四小节旋律,但是还有3个音,需要你们老帮我,第一个问号应该是什么音呢?……学生寻找问号中鱼头和鱼尾的音,顺利过关。
生:再唱旋律,感受鱼咬尾带来的连绵不断之感。
3、多画面提升情感
师:这节课我们用了三种方式来表现歌曲,那你们知道沂蒙山在哪里吗?
生:山东省临沂地区
师:现在,沂蒙山是全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我们一起去那里看一看,品味一下原汁原味的山东民歌风格,同时领略沂蒙山的优美风光。
生:学生享受视听盛宴,陶醉在优美的民歌和风光中,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
师:沂蒙山的风光美不美?
生:美——
课堂小结:但是比风光更美的是沂蒙的人民。在沂蒙山区"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传。革命战争年代,英勇的沂蒙人民,前赴后继,无私奉献,为新中国的创立,建立了卓越功勋。同这首民歌一同流传下来的就是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正所谓——
巍巍沂蒙山,滔滔沂河水,悠悠沂蒙调,深深沂蒙情!
课件11张PPT。小调集萃3 532 1216 6165 3532 1........42咿 呀 咿 呀 啊.A 清新 秀丽 委婉歌曲具有怎样的一种风格呢?B 粗犷 豪放 大气无 锡 景江苏民歌方言:吴侬软语笛子,扬琴,古筝等曲折,旋法多样喔 于 一 豆 sing 呀 擦 巴拉 租 公 听 租公 过 位 zn 呀 zn zn 心 呀样 我 么 擦 一 扎 无 锡 景 呀 Seisei那 得 得 么 擦巴拉租 公 听一曲多段 分节歌 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常用衬词,衬句扩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电影《金陵十三钗》插曲 秦淮景北方 探水清河中国民歌:劳动号子
山歌
小调A
B
C民歌是我国音乐的一部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了解它,热爱它,使之弘扬和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