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5 22:0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淮北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乡村工作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小到两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尘灰堆积,满院生了荒草,谁也不想去拔拔清楚,更难以插足的自然是厕所,没有一家愿意去管“闲事”。如果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考虑一下社会结构的格局了。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形成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在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在周围画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对世态炎凉也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注]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层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一定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注]五服,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至自身五代。
1.下列对“差序格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种现象反映出“私”的问题,与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包括一家三口,大到包括所有亲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C.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分明,就家族关系来说,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且牢固不变。
D.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一圈一圈推及和自己有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它愈推愈薄,关系越来越疏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意识很强,他们对谁是团体内外的人,分得很清楚,所以西方孩子成年后住在家里给父母交膳宿费是正常的。
B.朋友说要带全家来看望你,如果这个人是西方人,你很容易知道客人数目;如果这个人是中国人,你就可能不确定会来几个人。
C.差序格局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高度概括,它的关系范畴包括血缘关系,有时还包括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
D.为了让自己利益最大化,当资源稀缺时,和自己关系越近的个人,就能得到越多的资源,可见,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多土中国差序格局的一项是( )(3分)
A.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B.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
C.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D.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材料一为阐明“西洋社会”特征用到了“比喻”的方式来说理,即利用不同事物间存在的相似点进行比较来说明抽象的道理,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其相似点及效果。(4分)
5.在西方,所有姐妹都可以统称为“sister”,而在中国,却分为亲姐妹、表姐妹、堂姐妹,请结合材料分析中西方称谓不同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晖
蔡和森站在后面干着急,想挤挤不进去,踮起脚来也看不全公示栏上的内容,正没办法,看到前面站了个特别高的大个子,便拍了拍那人说:“这位老兄,老兄!”
身穿半旧长衫的大个子回过头来问:“什么事?”“你能不能帮我看看考题是什么?”
大个子看了看蔡和森,说:“‘论小学教育’,以此为内容,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哎,你也是来报名的?”
蔡和森点点头,看着眼前密密麻麻的脑袋,叹息道:“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啊。”
大个子朗声笑了:“就是。才招八十个,来报名的倒有好几百!”
蔡和森正想接着问,却见大个子伸手拍拍他前面的一个清瘦小伙子,说:“哎,萧菩萨,想不想对个对子?上联是——叫花子开粥厂。”那位“萧菩萨”才回过头,还没来得及答话,大个子却自行接了下去:“眼前就是绝妙的下联——穷师范①招学生。”
“萧菩萨”似乎和大个子很熟,习惯了他这样说话,很默契地问:“横批?”大个子一字一顿地说:“挤、破、脑、壳。”
周围的人都大笑起来,蔡和森也被逗乐了,他不禁仔细地多看了这个大个子几眼。只有紧挨在前面的刘俊卿皱起了眉头:竞争者之多已经令他不安,偏偏还有人拿这个开玩笑……他移开了几步,躲开了这笑声。
这时候,在不远处的操场大门前,一字排开的几张方案上,立着“报名处”的牌子,旁边还摆好了笔墨、报名表格等。黎锦熙站上台阶大声说:“请各位考生注意了,凡愿意报名者,到报名处来领取报名表,操场上摆了桌子供大家填写。填写后,交到这边来,换取考号。”
大家“呼啦”一下都围了过去。蔡和森抢到一张表格,他左右张望着,想找个位子坐下来填写表格,却看到那位“萧菩萨”在和一个同学打招呼:“哎,易礼容?”易礼容看时,惊叫道:“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蔡和森这时却瞅到了一个空位子,忙坐下提起毛笔填写。等他再去蘸墨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的人也正好伸过笔来,顺着一双大手看上去,呵,这不正是刚才帮自己的那位大个子吗?大个子显然也认出了他,率先对他说:“你好!”
蔡和森回应着,把面前的砚台给他推近了些。大个子说着“谢谢”,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
蔡和森有些奇怪:“你怎么知道呀?”大个子依然大着嗓门说:“嗨,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去年考铁路学堂,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原来就是你呀。哎,你不是在读铁路学堂吗?怎么又跑到这里来了?”
蔡和森很坦率地回答:“那边!学费太贵,实在读不起,我已经退学了。”“哦!彼此彼此。穷师范招学生,还是咱们穷兄弟多。”大个子说道。
二人边填表边聊天。蔡和森问道:“对了,还没请教老兄贵姓啊?”“贵什么贵?”大个子把报名表递了过来,“我姓毛,毛泽东。”蔡和森的目光停留在表格的履历一栏上,那上面除了“工”一项外,农兵学商都打上了勾,他颇为惊奇:“嘿,毛兄干过那么多行当?农兵学商都全了!”
毛泽东得意地说:“我呀,是家在农村种过地,老爹贩米帮过忙,出了私塾进学堂,辛亥革命又扛枪。五花八门,反正都试了一下。”
“毛兄不过比我大一两岁,阅历却如此丰富,令人佩服。”蔡和森说道,“我们就不要你佩服我,我佩服你了。”毛泽东向蔡和森伸出手,爽快地说:“来,交个朋友。”
两个人的手握在了一起。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蔡和森笑道:“还不知道考不考得上呢。”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李维汉,255号;周世钊,256号;邹彝鼎,257号:罗学,258号……”黎锦熙忙得一头微汗,依次收着考生交来的报名表,他一面读出考生姓名,一面往表上编定考号。这时又一张表格递了过来,收表格的同学抬起头一看,当即愣住了——面前是一个矮矮壮壮、留着粗粗的八字胡、戴着眼镜的中年人,那张脸上都已经有了皱纹,忙道:“这位老伯,对不起,学校规定要由考生本人报名,不能由家长代报。”
中年人笑着说:“我就是考生啊。”这话把旁边的人都吓了一跳。中年人很温和地问:“年纪大是吗?可招生不是没限年龄吗?”
“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这个同学有些疑惑地念着表格,“何叔衡?哟,您还是位秀才啊?”
黎锦熙听到何叔衡的名字,忙过来接过表格,看了看,猜疑地问道:“您不是宁乡的何琥璜先生吧?”“正是鄙人。”何叔衡笑着说。
“何先生,您好,我是一师的历史教师黎锦熙。您这是开什么玩笑?您可是长沙教育界的老前辈了,怎么能到我们这儿来报名呢?”
何叔衡赶紧解释说:“我真的不是开玩笑。何某虽说已经37岁了,在宁乡办过几年学,教过几年书,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穷乡僻壤,风气不开,如果不多学些新知识、新文化,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怎么,不会嫌我这个学生太老了吧?”
“哪里的话?琥璜先生这么看得起一师,是我们一师的光荣。”黎锦熙对那个高年级的同学说:“陈章甫,来来来,大家都来,为何先生鼓鼓掌,欢迎何先生!”围观的报名考生都鼓起了掌,掌声顿时响成了一片。
[注]①穷师范,指湖南第一师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通过蔡和森的观察视角引出了毛泽东的形象,让毛泽东在同龄人中展示个人风采,真实又不乏新颖。
B.湖南第一师范此次考试招八十人,但报考的有好几百,竞争激烈,报考的同学们都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
C.考题“论小学教育”符合师范类学校的办学实际,“公布考题”“题目自拟,篇幅不限”则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
D.作为湖南第一师范的一名历史教师,黎锦熙在学生的报名接待工作中组织有序,态度认真负责,待人礼貌热情。
7.下列对文中“何叔衡报名”这部分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黎锦熙对何叔衡的报名感到震惊,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这也从侧面烘托了何叔衡的形象。
B.初见何叔衡时,收表格的同学误认为他是学生家长,何的回答以及其周围人的吃惊、疑惑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
C.文中通过与其他考生的年轻活力的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表现了他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D.何叔衡解释的内容,反映出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民众风气未开,新知识、新文化得不到普及的社会环境。
8.萧子升和蔡和森在来报考湖南第一师范前已是小有名气的“才子”,小说主要用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一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塑造了一个杰出的青年群体,请结合文本谈谈他们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秦为无道A故B沛公得C至此D夫为天下E除残贼F宜G缟素H为资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使,让。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使”意思相同。
B.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与“约为婚姻”中的“婚姻”一样,都是古今异义词。
C.降织道旁,在积道旁投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句式结构相同。
D.之,代词,他们。与《庖丁解牛》中“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之”的词性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中,项羽听到了曹无伤的告密之后,马上决定攻打刘邦,范增的话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
B.材料二中,刘邦没有听从诸将的建议,杀掉投降的秦王子婴,而是把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C.刘邦成功的过程中,谋士起了重要作用,如萧何入咸阳后的行为有助于刘邦全面了解关中情况。
D.沛公刚入咸阳时,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数以千计,没有禁受住诱惑,居留在了宫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14.材料一中范增认为刘邦“志不在小”,材料二中刘邦的哪些行为印证了范增的判断?(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自嘲①
陆游
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
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
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注]①本诗作于1200年,此时陆游被主和派大臣排挤出朝廷,闲居山阴多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通过少时与暮年、诗书与农桑的对比,含蓄地点出了“自嘲”的原因。
B.诗人骑驴闲逛、酒不离手,一个远离朝堂、无所事事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C.颈联用“虽”“尚”两个关联词,表明诗人年华已老却心存对生活的热爱。
D.整首诗语言平易质朴、明白晓畅,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
16.本诗与《书愤》的尾联都以典明志,但在情感表达上各有侧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 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的书斋名为“十驾斋”,“十驾”一词出自荀子《劝学》“ , ”。
(2)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分别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的诗句是“ ”和“ ”,令人叹为观止。
(3)在学习《红楼梦》“王熙凤出场”时,老师告诉同学们,“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在古诗词中也有运用,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一) 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5小题,20分)
血浓于水、 A ,香港的命运从来都同祖国休戚与共。1997年,香港回归,步入同国家共同发展、永不分离的宽广大道。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亲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朝气蓬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①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②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堡垒。③27年间,世界形势瞬息万变、波谲云诡,④但祖国的支持始终未变。⑤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抵御亚洲金融风暴⑥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⑦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⑧祖国都 B 、果断帮助,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
“‘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多了。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祖国一直为香港 C 。
18.对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爱国者治港”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韩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彻精辟而振聋发聩。
B.他们的做法彻底撕掉了自己“文明”的面具,真相赤裸裸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C.我站在山脚抬头望去,只见无数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向山顶延伸着。
D.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选文第二段有两处有语病,请指出序号、病句类型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用“祖国强大了”开头,把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递进关系的句子。要求保留主要信息,可以适量增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表达效果。(6分)
四、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成长脚步似乎“太慢了”;考研3次才上岸,读博7年才毕业!但这位“慢步子”先生却首次在实验上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走向了推动未来信息技术革命的“快跑道”。有人说他是“慢步子‘迈出的量子大家’”,而薛其坤认为,一个人要有所成就,第一靠1分天分,第二要靠99分的努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淮北市天一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 2.(3分)D 3.(3分)B
4.(4分)①论者指出西洋社会像捆柴,利用分扎清楚的柴与西洋社会归属分明的团体界限之间相似性来阐述团体格局的特征。(2分)②论者借助比喻说理,把关于西方社会团体格局所蕴含的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2分)
5.(6分) ①因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1分),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所以西方社会将所有姐妹当成一个团体,可以不用区分亲缘关系的远近,将她们统称为“sister”。(2分)
②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1分),亲属关系以“己”为中心,如同心圆波纹向外扩散,但是越向外,与“己”的关系越远,因此中国对姐妹的称呼会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进行细致地划分。(2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 7.(3分)B
8.(4分)①借易礼容看见萧子升也来报考的惊讶和调侃,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华。②以众人闻其名面想见其容,侧面表现萧子升的才名。③借毛泽东(大个子)看见蔡和森的名字而惊讶,侧面表现蔡和森的名气很大。④借毛泽东之口道出蔡和森考铁路学堂时作文超出满分的奇闻,侧面表现蔡和森的才华。(任答2点即可)
9.(6分)①志向远大,勇于追求:这些青年朝气蓬勃,带着求知的热情并积极报考师范学校,他们愿意接受新文化、学习新知识,有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②自信满满,才华横溢:他们豪情满怀,对自己的才学有着自信,如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充满信心,蔡和森作文出彩,萧子升被称为“湘乡第一才子”。③乐观开朗,幽默风趣:毛泽东与萧子升、蔡和森等人互动时幽默风趣,言辞中尽显开朗乐观,展现出青年的朝气与活力。(1点2分,满分6分)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ADF 11.(3分)A 12.(3分)D
13.(8分)(1)张良这时正跟随着沛公,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沛公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2)我到这里来的原因,就是要为父老们除害,不会对你们有任何侵害,请不要害怕。
14.(3分)①刘邦入关后,不贪财色,志向远大;②刘邦听从樊哙和张良的建议,还军霸上,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
16.(6分)①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奈和自嘲(1分),《自嘲》的尾联“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用愚公移山的典故,以愚公自比,说自己就像愚公一样,无法移动太行、王屋二山,嘲笑自己不自量力。(2分)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1分),《书愤》的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表明自己敬仰诸葛亮的北伐壮举,希望能像诸葛亮一样出师北伐,建功立业。(2分)
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答案】 17. (6分)(1)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3)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一) 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5小题,20分)
18.(3分)C
19.(3分)A.同气连枝/同气连根 B.有求必应 C.保驾护航
20.(4分)序号②,“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堡垒”搭配不当,“堡垒”应改为“后盾”。(2分) 序号⑤,“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抵御亚洲金融风暴”语序不当,应改为“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分)
21.(4分)祖国强大了,不仅是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所在,(2分)更是香港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所在。(2分)
22.(6分)①比喻,将“一国”比作“根”、“本”,将“香港发展”暗比“叶”、“枝”(1分),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2分) ②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语言凝练,形成互文(1分),强调了“香港”和“祖国”的关系。(2分)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知识点】学术论文、费孝通
【导语】这两则材料通过对比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和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深入探讨了两种社会结构在人际关系和资源配置上的差异。“差序格局”以个人为中心,关系圈具有伸缩性,反映了中国社会中关系的亲密度和资源的私人分配模式;而西方团体格局强调明确界限的集体组织,显示出不同的社会运作逻辑。两者的对比揭示了文化背景对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差序格局界限分明”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应当包括些什么人”,第四段“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可知,“界限分明”是西洋社会的特征,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并不分明。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可见,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错误,原文是“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可见,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并不能说差序格局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差序格局具有伸缩性,“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
A.强调友缘,符合差序格局伸缩性。
B.是指不要偏袒亲人,不要偏向富贵的人,不要迷恋美色,强调的是一种公正无私、讲原则、不徇私情的态度。它反映的是道德要求或理想状态下的公正行为,并不是差序格局的体现。
C.反映了差序格局中的地缘关系,地缘也是差序格局中的重要部分。
D.体现了差序格局中的“亲疏”关系,随着势力强弱的变化,差序关系也会随之变化,穷困时亲人疏远,富裕时亲人攀附。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可知,作者将“西洋社会”比作田里捆柴,柴是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捆扎的,几根柴成一把,几把成一扎,几扎成一捆,几捆成一挑。这种结构是层次分明、界限清晰的。每一根柴都属于某个具体的单位,位置固定,无法随意移动。同样,西洋社会也是由多个团体组成,每个人在不同团体中有明确的角色和身份,团体内外界限分明,成员身份不可混淆。这些团体的关系和社会分工是固定的,如同捆扎的柴之间界限分明。
借助比喻手段,将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简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将抽象的社会结构问题变得具象、可感,帮助读者抓住西洋社会中团体界限分明的本质特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原文“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可知,西方社会的“团体格局”有着明确的界限和规则。团体中的人关系是固定和相同的,大家像捆扎在一起的柴一样,身份和关系不会因为个人身份的变化而产生显著差别。在姐妹的称谓上,所有姐妹都被看作是同一团体内的成员,因此不需要根据血缘的远近区分亲属关系,统称为“sister”就足够了。这种称谓反映了西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平等性和一致性,强调家庭或团体内部的一体性。
根据原文“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形成的波纹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可知,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差序格局”,人际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像石头丢入水中产生的波纹一样,向外扩展。亲属关系越接近“己”,血缘关系越紧密;越远,亲疏关系也随之变淡。因此在姐妹称谓上,中国人会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细致地划分,例如亲姐妹、堂姐妹、表姐妹等,这些称谓清楚地反映出差序格局中亲属关系的层次和距离。这种称谓的复杂性,体现了中国社会对亲疏关系的重视以及对亲属网络中等级和差异的认知。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知识点】中国现当代小说
【导读】黄晖的《恰同学少年》节选描绘了真实历史背景下的一群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展现了他们在求学路上的朝气与奋斗精神。通过对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物自然对话和互动的描绘,小说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个性与志向。作品将个体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以幽默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青年们渴望新知的精神风貌,反映了那个时代年轻人面对教育和未来的热情与理想。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报考的同学们都在担心自己能否考上”错误,根据后文“毛泽东说:‘以后,你我可就是同学了。’”“毛泽东手一挥:‘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可知,毛泽东并没有担心自己考不上。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主要是因为他认为何叔衡的年龄超出了学校的招生标准”错误,根据原文“年龄是不限,可是……您真的来报名”可知,学校招生并没有限制年龄。
C.“对比来突出何叔衡的精神风貌和求学态度”错误,根据原文“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想从头学起,做个民国合格的老师”可知,何叔衡的求学态度和其他年轻的学生是一样的,并没有对比。
D.“当时民间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错误,根据原文“可过去学的,都是些老掉牙的八股文章,……再教下去,只怕就要误人子弟了。所以,我是真心实意来贵校报名”可知,何叔衡更多是在表达自己对旧知识的不满意和对新知识的渴望,并非说当时没有合格的民国老师。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根据原文“子升兄?你这湘乡第一才子也来考?你看看你看看,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可知,文章通过易礼容的对话,小说展示了萧子升的名气。易礼容称他为“湘乡第一才子”,并感叹:“你这一跑来,我们还有什么指望啊?干脆直接回家得了”, 这一玩笑式的对话显示了萧子升在同龄人中的才气和威望。易礼容的话既表达了对萧子升才能的认可,也体现了萧子升在同学中的影响力。这种通过他人对萧子升的评价来表现其才气的方式,属于典型的侧面描写。
根据原文“众人都回过头去,想看看这位名叫萧子升的湘乡第一才子长得是什么模样”可知,萧子升的才名在同龄人中已经广为流传,形成了一种响亮的名声,以至于当易礼容提到他时,众人纷纷回头,希望一睹这位湘乡才子的风采。表现出萧子升的才华和声望在考生群体中具有极高的知名度。通过这种“众人回头”的行为,作者巧妙地侧面突出了萧子升的才名。
根据原文“无意间,却正好看见蔡和森表格上填好的姓名,一下子惊叫起来:‘蔡和森!你就是蔡和森?铁路学堂那个蔡和森?’”“嗨,长沙的学生,哪个不晓得有个蔡和森” 可知,对于蔡和森的才气,小说通过毛泽东的反应来表现。当毛泽东看到蔡和森填写的名字时,立刻认出了他,并惊叹,侧面表现蔡和森的名气很大。
毛泽东对蔡和森作文成绩的钦佩和惊叹“作文考了105分。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天下奇闻啊”,进一步展现了蔡和森的名气与才华,满分已经不能表现其才华,通过毛泽东的这番话从侧面表明了蔡和森在当时学生群体中的优秀表现。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可知,这些青年怀有远大的志向和责任感,积极报考湖南第一师范,表现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勇于接受新文化的精神。蔡和森虽然家境贫寒,曾因经济原因退学,但他依然选择重新报考,这反映出他对教育和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追求。他们报考师范学校的行为表明了他们有着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根据原文可知,毛泽东对自己能考上师范学校充满信心。在与蔡和森的对话中,毛泽东坚定地说“怎么会考不上?肯定考得上”, 展现了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样,蔡和森的作文被毛泽东称为“满分不够,还另加5分”,这充分表现出蔡和森才华横溢。萧子升则被易礼容称为“湘乡第一才子”,从侧面表现出他在同学中的才学与威望。
根据原文可知,毛泽东在与萧子升、蔡和森互动时表现出轻松幽默的一面。毛泽东与萧子升对对子时随口对出的“穷师范招学生”,以及横批“挤、破、脑、壳”,既展示了毛泽东的机智才华,也表现了他面对考试压力时的幽默和乐观。这样的轻松幽默展现了青年们的朝气与活力,也反映了他们面对竞争时的积极心态。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知识点】司马迁(前145-前90)、《史记》、《资治通鉴》、史传文
【整体分析】两篇文言文分别选自《鸿门宴》和《资治通鉴》,展现了刘邦在楚汉争霸时期的智慧与策略。材料一描述了项羽因曹无伤的告密而对刘邦产生敌意,范增进一步劝说项羽尽快攻击刘邦。材料二则展示了刘邦在入关后对待秦王子婴的宽容态度,以及他在咸阳的行为和决策,体现了刘邦的政治智慧和仁政思想。通过对比项羽的暴躁与刘邦的冷静,突显了刘邦最终胜出的原因。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
“沛公”作主语,“至”作谓语,“此”作宾语,主谓宾句子结构齐全,单独成句,“故”表结果的连词,用于句首,所以AD处断句;
“为天下”作“除”的状语,“残贼”作“除”的宾语,句意完整,宾语后F处断句。
故ADF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现象和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A.错误。让/假如。句意:让子婴为国相。/之前假如三个国家从前都各自爱护好他们的土地。
B.正确。山东,古义: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今义:山东省。句意: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
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句意: 并与他相约成为婚姻亲家。
C.正确。都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轵道旁降”“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句意: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头发花白的人不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沉重的东西了。
D.正确。代词,他们/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向人们讲明道理。/臣下所注重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D.“居留在了宫中”错误。由原文“沛公乃还军霸上”可知,在樊哙和张良的劝说下,刘邦率军返回霸上。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从”,跟随;“夜”,名词作状语,连夜;“之”,跑到;“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
(2)“所以”,……的原因;“为”,替;“侵暴”,欺凌。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文中有“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而刘邦最终放弃,可知刘邦入关后,不贪财色,志向远大;
依据“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乃还军霸上”“与父老约法三章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可知,刘邦听从樊哙和张良的建议,还军霸上,约法三章,深得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沛公驻军霸上,还没有跟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国相,珍宝全部占有它。”项羽大怒道:“明天犒劳士兵,给我去打垮沛公的部队!”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军队有十万,驻扎在霸上。范增劝说项羽道:“沛公住在崤山以东时,贪图财货,喜欢漂亮的女人。如今入了关,财物什么都不拿,也不迷恋女色,这样看来,他的野心不小。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气运,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气运呀!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  
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冬季,十月,沛公刘邦率军抵达霸上。秦王子婴乘素车、驾白马,颈上系着绳子以示自己该服罪自杀,手捧封好的皇帝玉玺和符节,伏在轵道亭旁向刘邦投降。众将领中有人主张杀掉秦王。刘邦说:“当初怀王之所以派我前来,原本就是因为认定我能宽容人。何况人家已经降服了,还要杀人家,如此做是不吉利的。”于是便将秦王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
刘邦领兵向西进入咸阳,众将领都争先恐后地奔往秦朝贮藏金帛财物的府库瓜分财宝,唯独萧何率先入宫取秦朝丞相府的地理图册、文书、户籍簿等档案收藏起来,刘邦借此全面了解了天下的山川要塞、户口的多少及财力物力强弱的分布。刘邦看到秦王朝的宫室、帷帐、名种狗马、贵重宝器和宫女数以千计,便想留下来在皇宫中居住。樊哙劝谏说:“您是想拥有天下,还是只想作一个富翁啊?这些奢侈华丽之物,都是招致秦朝覆灭的东西,您要它们有什么用呀!望您尽快返回霸上,不要滞留在宫里!”刘邦不听。张良说:“秦朝因为不施行仁政,所以您才能够来到这里。而为天下人铲除残民之贼,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人民作为根本。现在刚刚进入秦的都城,就要安享其乐,这即是人们所说的‘助桀为虐’了。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望您能听取樊哙的劝告!”刘邦于是率军返回霸上。十一月,刘邦将各县的父老和有声望的人全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关中的人为王。据此我就应该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杀人者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抵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霸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订立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随即派人和秦朝的官吏一起巡行各县、乡、城镇,向人们讲明道理。秦地的百姓都欢喜异常,争相拿着牛、羊、酒食来慰问款待刘邦的官兵。刘邦又辞让不肯接受,说道:“仓库中的粮食还很多,并不缺乏,不想让百姓们破费。”百姓们于是更加高兴,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节选自《资治通鉴》)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知识点】陆游(1125-1207)、即事感怀
【导语】陆游的《自嘲》通过自嘲的方式,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后的闲适生活和内心的豪情壮志。诗中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语言平易质朴,情感真挚动人。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明诗人年华已老却心存对生活的热爱”说法错误,颈联的意思是诗人虽然年华老去,容貌改变,但醉酒时依然意气轩昂。这里主要表达的是诗人虽然年老,但依然保持着豪迈的气概,而不是心存对生活的热爱。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情感、观点态度的能力。
《自嘲》的尾联化用了古代寓言故事《愚公移山》中的典故,用来比喻自己的壮志难酬。《愚公移山》通常用来赞扬坚持不懈的精神,但在本诗中,陆游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一种自嘲的态度说,像太行山和王屋山这样的庞然大物,又怎么可能轻易移动呢?他将自己比作愚公,认为自己年轻时也有过不切实际的梦想,想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但实际上,这些梦想就如同想要移动太行王屋一样,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虽有远大理想却难以实现的无奈。
《书愤》尾联的意思是:诸葛亮所写的《出师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真正地名垂青史,在漫长的千年历史中,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呢?此联化用了诸葛亮出师北伐的典故,通过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表达了对古代贤者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诸葛亮一样,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理想未能实现,因此诗中也流露出了一种壮志未酬的悲愤情绪。
名句名篇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答案】 17. (6分)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知识点】名篇名句默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有:“驽”“驾”“霓”“瑟”“鸾”“喧”“浣”。
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5小题,20分)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爱国者治港”引号表示强调。
A.引号表示直接引用; B.引号表示反语; C.引号表示强调; D.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根据上文“血浓于水”和下文“休戚与共”“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可知,此处是形容香港与祖国关系密切,故可用成语“同气连枝”“同气连根”等。
同气连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
同气连根:通常用来形容关系极为密切,如同气息相通、根脉相连。
B.根据上文“每当……时”和下文“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可知,此处应填表示只要香港有请求国家就一定帮助的成语,故可填“有求必应”。有求必应:只要提出请求,就一定答应。指对别人的要求充分满足,不作拒绝。
C.根据第三段“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可知,此处是在总结祖国对香港的帮助,与“抵御风浪”的比喻呼应,故可填成语“保驾护航”。保驾护航:保护某事物能让其能正常发展。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序号②,搭配不当,“堡垒”一词通常用于军事防御等语境,用在这里形容祖国对香港的支持不太恰当。“后盾”则更能体现出祖国在背后给予香港的坚实支撑和保障。“堡垒”应改为“后盾”。
序号⑤,语序不当,亚洲金融风暴发生在1997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在2008年,所以应先“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改为“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21.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祖国强大了”作为开头,强调了前提条件。原句中先是提到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后提到香港发展的机遇,可以用“不仅是……更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来连接。并且为了与“祖国强大了”的条件关系相适应,后面句子应改成“不仅是……的底气所在,更是……的机遇所在”。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鉴赏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这句话中,将“一国”比作“根”和“本”,把“香港发展”暗喻为“叶”和“枝”。根是植物生长的基础,本是树木的主干,只有根扎得深、本长得牢固,叶子才能繁茂,树枝才能旺盛生长。在文本语境中,香港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的发展成就为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提供了底气,也为香港开拓发展新空间带来了机遇。就如同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根和本一样,香港的发展离不开“一国”这个根本。通过这样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国”对于香港发展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
②“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多了”这句话在形式上呈现出对偶的特点。“抵御风浪、战胜挑战”与“探索新路向、寻找新动力、开拓新空间”相对,“底气足了”与“机遇多了”相对。对偶的句式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言表达更加凝练。
从表达效果来看,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通过这种整齐的句式,强调了香港在国家的保驾护航下,在不同方面所获得的积极变化。一方面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有底气,另一方面是在发展方面有了更多的机遇。这种互文式的表达,全面地展现了香港与祖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了祖国对香港的重要意义。
作文(60分)
【答案】23.例文:
以慢蓄力,成就非凡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速度与效率,渴望迅速获得成功。然而,202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的经历却告诉我们,有时候,“慢步子”也能迈出大成就。
薛其坤考研3次才上岸,读博7年才毕业,他的成长脚步似乎“太慢了”。但正是这种看似缓慢的步伐,为他日后的成功积蓄了力量。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这种“慢”,是对知识的敬畏,是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在新时代,也有许多像薛其坤一样的人,他们以慢蓄力,最终成就非凡。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不断试验、改进,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袁隆平的成功,源于他的坚持与耐心,源于他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他用自己的“慢步子”,走出了一条造福人类的康庄大道。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守护着敦煌莫高窟。她远离繁华都市,扎根大漠,在艰苦的环境中,一点一点地修复文物,研究敦煌文化。她的“慢”,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文化传承的担当。正是因为有了她的坚守,敦煌文化才得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些人的故事告诉我们,“慢”并不是停滞不前,而是在积蓄力量,为实现更高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我们需要学会放慢脚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不要急于求成,要像薛其坤、袁隆平、樊锦诗他们一样,用“慢步子”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然而,以慢蓄力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懒散拖沓。相反,我们要在“慢”的过程中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努力,不断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机遇来临时,紧紧抓住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和机遇,让我们以薛其坤等人为榜样,以慢蓄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知识点】青年成长、奋斗 励志、价值理念、引语式材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这段材料通过薛其坤的成长经历和科研成就,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薛其坤虽然成长脚步较慢,但正是这种慢节奏的成长为他日后的科研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的个人信念也强调了努力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要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综上所述,这段材料不仅展现了薛其坤的科研成就和成长经历,更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即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这则材料不是简单辨析“快”与“慢”孰是孰非,而是思考怎样通过“慢”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关键词“慢步子”,指的是一种心态,一种风格,一种境界;“慢”不是懒散,不是逃避,更不是无能!“慢步子”必须有正确的方向,并一直坚持努力,踏踏实实积聚力量,实现质的飞跃,最终走上“快跑道”。俗话说“慢工出细活”,一件艺术品问世,一个艺术大师的造就,一个科学难关的攻克,都需要积淀,需要“板凳坐得十年冷”,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都是如此。急功近利的结果必定是欲速则不达。当然也不能简单强调“慢”的意义而否定“快”,“慢”的最终日的还是要实现快速前进,不断超越。
综上,考生可以有以下的立意构思:
1.“慢工出细活”与科研成就:薛其坤的成长经历表明,虽然步伐缓慢,但每一步都踏实有力,为科研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必急于求成,而应注重积累和沉淀,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去面对挑战。
2.努力与成功的辩证关系:薛其坤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他长期努力和坚持的结果。这强调了努力在成功中的重要性,即使天赋有限,只要付出足够的努力,也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过分依赖天赋,而忽视了努力的价值。
3.信念与行动的力量:薛其坤坚信“一个人要有所成就,第一靠1分天分,第二要靠99分的努力”,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不断前行,最终取得了重大科研突破。这启示我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只有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付出实际行动,才能不断接近成功。
4.成长与突破的辩证统一:核心观点:薛其坤的成长经历虽然缓慢,但每一步都为他日后的科研突破打下了基础。这体现了成长与突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成长和积累,还要勇于突破自我,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得更大的成就。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概述材料,提出观点,在“慢”中努力,在“慢”中超越。接着,结合薛其坤的成长经历,阐述“慢工出细活”的意义和价值。然后结合具体素材,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的具体事例,指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必急于求成,而应注重积累和沉淀,在“慢”中努力,在“慢”中超越,并以“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去面对挑战。最后,总结全文,新时代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和机遇,我们应当以慢蓄力,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立意:
1.不慢,安能快?2.“慢”,也能超越。3.成功需要“慢”功夫。
4.在“慢”中努力,在“慢”中超越。5.以慢筑基,慢中成事。6.以慢保证品质,方能跟上大时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