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1、知道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基本史实;
2、引导学生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与启示、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苏 联
波兰
罗马尼亚
匈牙利
保加利亚
民德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巴尼亚
亚洲六国:
中国
老挝
越南
朝鲜
蒙古
柬埔寨
拉美一国:
古巴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力量逐渐壮大
从图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阅读课本83页,联系下图,说一说二战后欧亚拉美诞生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与苏联结盟,成为社会主义阵营成员 。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是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1、经济:经互会成立
(1)含义:
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互会和“马歇尔计划”在欧洲的分布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政治上: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
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2)成立的背景: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目的: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马歇尔计划”)
(3)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4)影响:
3、中苏建交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计划经济)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时,在莫斯科出席斯大林七十寿辰庆祝大会。
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斯大林逝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why
1、赫鲁晓夫改革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1)时间:
1953年
(2)措施:
政治上:
经济上:
重心:
经济改革,
尤其是农业
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推广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
政治上
材料一: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经济上
材料二: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八年要增加七倍。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赫鲁晓夫的玉米种植计划遭到了集体农庄庄员的消极抵制,最终彻底破产。
改革结果:失败
影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弊端。
赫鲁晓夫改革结果?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982年)
(2)措施
勃列日涅夫
①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重心:经济改革,尤其是重工业
(1)时间:
1964年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美苏两国力量对比
战略核武器
军备上赶上美国
常规武装力量
跛脚的巨人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勃列日涅夫改革结果?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比较分析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有什么相似点?
内容上
结果上
都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
都涉及经济领域;
都失败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年,
②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后政治改革)(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①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先经济改革)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1)时间:
(2)措施:
(3)结果:
(一)东欧剧变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原因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理解:
政治:东欧各国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表现:
南斯拉夫一分为五 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发生政变
推倒柏林墙,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波兰
波兰等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民主德国是通过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罗马尼亚是通过流血冲突的方式实现了政权的交替。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2)实质:
社会制度改变
此事件本为挽救苏联的运动,但最终效果则是粉碎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可在松散体制下维持一体的希望,实际上加速苏联的解体,是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苏联解体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目的),但不到三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催化剂:
八一九事件
1991年12月21日,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共同签署了建立“独联体”的《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时锤子镰刀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俄罗斯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旗杆。
苏联(社)
俄罗斯(资)
社会制度改变
(4)实质:
(2)解体: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
材料一 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僵”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直接引发“八一九”事件的爆发。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研讨展示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苏联解体的原因
研讨展示
2.(3)苏联解体原因
材料二 伴随着政治体制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动荡。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马列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内部进一步分化,400多万党员退党。1990年,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加盟共和国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
研讨展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苏联解体的影响?
影响:
1、对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严重挫折。
2、对世界:标志着冷战(1947-1991)的结束和两极格局(1955-1991)的终结,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第一次
世界
大战
→
凡尔赛
—
华盛顿
体系
→
第二次
世界
大战
→
两极格局
→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世界格局的演变
←
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有人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思考:
答案:不对。它只是苏联高度集权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严重挫折,而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史
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
现实
一国: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多国: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挫折: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
尝试:
巴黎公社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1.从国情出发,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3.加强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4.防止西方国家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
苏联的发
展与改革
东欧剧变与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
量的壮大
东欧剧变
① 增多,由一国发展为多国。
②1949年, 成立。
③1950年,中苏缔结 。
经互会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社会主义国家
没有取得成效
—直接导致解体
— 社会主义运动受挫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发展与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