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头顶美洲地图”的男人
“总统下岗再就业”
“戏路最窄的演员”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改革家?叛徒?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①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东欧、亚洲、拉美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②二战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苏联模式的推广: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互会旗帜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①经济: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②政治: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2.苏联模式的推广: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3.中苏关系发展: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953年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苏联模式的僵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回顾: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有哪些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1953——1964)
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访华。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1964年下台。
赫鲁晓夫(1894-1971年)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着手经济改革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玉米哥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1.赫鲁晓夫改革: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农业虽有较大进步,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赫鲁晓夫不肯接纳基层意见,对不积极种植玉米的农业领导干部频繁撤职。于是,地方官员隐瞒不报,偷偷到国外进口玉米,虚报产量。玉米运动严重打击了苏联农业。”
——摘自赵荣《赫鲁晓夫及其玉米运动》
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且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存在急躁冒进的现象。
为什么赫鲁晓夫的改革会失败?
1.赫鲁晓夫改革: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核武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超级强国。执政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因心脏病去逝。
重心:重工业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0年10月15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戈尔巴乔夫时代(1985-1991)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放弃党对新闻舆论的领导权。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特点:先经济,后政治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影响:1、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2、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吴恩远《苏联“无可救药”的各种争论》
“否定社会主义制度”
3.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叁·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背景:
③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影响,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①60年代: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改革成效不大;
东欧剧变表现:
时间
表现 经济
政治
1989年下半年开始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变化!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
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1.东欧剧变:
原因:
材料: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根据材料,说出东欧剧变的原因。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
1.东欧剧变:
1991年3月10日,成千上万的抗议者聚集在克里姆林宫旁边的马涅日广场,要求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同事共产党人放弃权力。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维护原联盟体制,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叶利钦趁机上位。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宣布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
2.苏联解体:
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标志: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签订,11个共和国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告了苏联不复存在。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职务。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
2.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原因: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1.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
4.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苏联解体的启示: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三
2.苏联解体:
随堂训练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其根本原因是( )
A.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 B.把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
C.没有根本突破苏联模式 D.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
D
C
随堂训练
3.“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的这个国家的最终结局是( )
A.经济日益强大 B.国家走向解体
C.社会政局安定 D.各种矛盾缓和
4.《大国崛起》的解说词中讲到:“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导致“红旗悄然落下”的事件是( )
A.苏联解体 B.东欧巨变 C.赫鲁晓夫改革 D.美苏争霸
A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