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第一课时
讲述“穿井得一人”的寓言,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故事导入:
预习检查
虚妄(wàng):没有事实根据的,荒诞无稽的。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譬(pì)如:比如。
流俗:一般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大儒(rú):儒学大师, 泛指学问渊博的人。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了。多指不正确的理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破绽,站不住脚了。
辨伪去妄: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著有《古史辨》《当今中国史学》等。
证明或补充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喻证法)
道理论证(引证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
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
分论点
中心论点
论证
论据
论点
议论文
三要素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用来证明和支撑论点的材料。
论证: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统计的数字
(简明、真实、典型)
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谚语、俗语
科学上的定理公式、规律等
默读课文,思考(批注):
1、文章的论题是什么?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3、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论题:
怀疑精神与做学问的关系
(标题《怀疑与学问》即揭示了论题)
2.中心论点:
治学(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3、完成课后第二题。
结合全文,梳理结构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5段):
引用古人的名言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
通过剖析事理,结合实例来揭示怀疑的必要性和内涵。
第三部分(6):
通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总结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进一步论证“怀疑也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观点。
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理清全文论证思路:
论
证
思
路
作者为了证明“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观点,首先通过引用名言,提出本文的观点“学则须疑”。接着,先阐释提出此论点的缘由。举国难危急时口头消息不可靠的例子,明确提出“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又使用举例论证,对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及“腐草为萤”的说法进行追问、质疑,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再运用对比论证、道理论证,引用孟子的名言,具体阐释如何以“怀疑的精神”读书和治学,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的观点。然后,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质疑《大学》的事例,以及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充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最后总结:从做学问到科学、哲学、美术等学术领域,人类文化进步都要求我们有怀疑精神。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第二课时
1、用文中的话回答:什么是怀疑精神?有什么作用?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作用:
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根据课文内容,你能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一句名言?
思考:
举例
论证
列举……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有分论点,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真实具体,使
论证有说服力。
道理
论证
用……(论据),深刻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精辟深刻,增强
论证的说服力。
比喻
论证
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刻的道理阐述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生动形象,使论证更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将……和……加以比较(填论据),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对照鲜明,突出
(强调)观点
对比
论证
论证方法的作用及答题模式
论证
方法
作用
答题模板
研读课文,思考: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开头两段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
作用:
引出论题,开门见山地提出论点;
研读1-2段
运用道理论证,引用北宋两位哲学家的名言,深刻有力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的观点,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作为道理论据,有力地支持论点;
列举国难危急时口头消息不一定可靠(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说法)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据: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事实论据:
(1)国难危机时的口头消息;
(2)中国有古代有三皇、五帝的说法;
(3)听说“腐草为萤”。
研读3-5段,思考: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1)举例论证:
运用举例论证,列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具体有力的论证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
运用对比论证,将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与“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态度加以比较,突出了(强调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
研读第6段,思考:文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1.第6段第一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上半句总结上面几段所论证的内容,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启示下文,提出本段的分论点,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由浅入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2.这句话分别从什么角度指出“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接受知识
建设新学说
研读第6段,思考:
怀疑
思索
辨别
3.第一个分句说:“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结合课文相关段落说说,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有哪几步?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
2、“这样”指什么?
3、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品析下列文字中的加点词。
不绝对。“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作者这里用的“一切”由论述问题的内涵所决定的,着重强调“怀疑”对于学问家的重要。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
(3)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不可以任意调整。第一个“常常”后面说的是“要抱怀疑的态度”,第二个“常常”后面说的是“和书中的学说辩论”,“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第三个“常常”后面说的“评判书中的学说”和第四个“常常”后面的“修正书中的学说”,“评判”也是“修正”的前提。所以,“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顺序。体现了议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怀疑与学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
1.怀疑是
2.怀疑是
主要用______论证和______论证的方法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①.对于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用_____论证的方法
②.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用_______论证的方法.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学则须疑”)
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
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举例
都要
经过自已的怀疑,辨别是非
道理
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道理
举例
中心论点:
小结
根据你平时的学习积累,举出一两个善于“怀疑”而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事例。
示例: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地动学说,就是从怀疑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天动学说开始的;
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敢于怀疑前人的陈腐学说,推翻错误的结论,作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杰出贡献。
拓展延伸
1.识记重点字词的注音及解释。
2.完成同步练习作业。
3.积累“怀疑和学问”关系的名言。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