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教学内容
教材第40~43页。
教材分析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本册教材将孙中山单独作为一课来介绍,体现了对革命伟人的重视程度。本课主要介绍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及思想主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孙中山的大致情况,以及他早年成立兴中会、发展革命组织、为革命做准备的经历。第二部分介绍了同盟会的形成经过、大致情况、政治纲领及意义等,在课后的“知识拓展”部分,对“三民主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本课的重点是同盟会及三民主义,对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的理解是难点。
核心素养
了解孙中山的早期的活动,树立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志向,涵养家国情怀。
教学目标
1.创设历史情境,了解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思考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与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时空观念)
2.查找、搜集和运用史料,知道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含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学习孙中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斗争的精神,树立为民族的复兴而矢志努力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中国同盟会成立的过程和作用。
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涵及作用。
教学突破
对于三民主义内涵及作用的理解,要与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结合起来,并参考“知识拓展”中对它的讲解,引导学生细细研读,解疑释惑。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时拟先让学生回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思想主张及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制度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从而引出革命先驱孙中山。在教学“早年的革命活动”这一部分时,要结合“人物扫描”的内容,认识到孙中山的认知有一个转变过程。该部分的重点是兴中会的宗旨及活动。同盟会的成立与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分不开,教材中提及的几部著作及作者需要学生识记,可以以列表的方式进行归纳。另外,同盟会的构成、纲领、领导、报刊等基本情况,也可以用表格来指导学生清晰记忆。其纲领可以拿来与兴中会进行比较,以感受其进步之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两次近代化运动,它们是什么 代表人物有哪些 结果怎样
学生回顾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基本情况。
2.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这说明依靠封建统治者的制度改良来实现自强根本不可能,要想救中国,只有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而孙中山,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3.出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4.师:时代造就伟大人物,伟大人物又影响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去感受伟大人物的伟大历史。
二、教授新课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教师展示孙中山的照片及简介:孙中山,名孙文,号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后来便以“中山”名世。少年时爱听太平天国的故事,称洪秀全是“反清英雄第一人”,并自命为“洪秀全第二”。
2.师:请大家读读“人物扫描”的内容,想一想,孙中山早年的人生规划有何改变 为什么会有这种改变
学生阅读后回答,孙中山早年想学医,受西方教育和国外生活求学经历的影响,他逐渐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重要,因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孙中山人生规划的改变,能够进一步了解孙中山的革命经历,知晓其思想转变过程,从而更深入地把握人物精神。
3.教师带领学生根据注释了解香山县(广东中山市)、檀香山(美国夏威夷)的具体位置。
4.师:孙中山早年的救国主张也有个转变过程,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 请大家读一读教材内容,说一说。生阅读后回答:孙中山起先主张变法救国,遭到李鸿章的拒绝,使其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拯救中国,因此走上革命道路。
5.师:孙中山走向革命道路后积极活动,并于1894年11月在檀香山联合华侨成立兴中会,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这个革命团体的宗旨是什么 革命纲领是什么
学生据教材内容回答:革命宗旨是“振兴中华”,革命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
6.师:“鞑虏”是历史上汉人对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的称呼。这里的意思实际上就是要推翻清朝统治。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革命宗旨,1895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总会,并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后因泄密导致广州起义失败,孙中山断发改装(此处可以提醒学生观察孙中山头像的着装与前面的人有什么不同),流亡海外。他在海外放弃了革命活动吗
主:他先后在日本、美国、英国等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7.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史事”,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为了宣传革命而付出的努力。
指导阅读“相关史事”,教师可以补充介绍当时情况,以感受其在困境中为中华复兴而奔走呼号的爱国精神。
(二)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师:《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思想得到迅速传播。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辛丑条约》后出现了哪些资产阶级革命著作和革命团体 有什么影响
师生共同梳理相关内容,并以列表的形式展现出来。
著作 革命团体 影响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华兴会 号召人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制度,使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传播,革命量逐渐壮大。
邹容:《革命军》 光复会
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 兴中会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来归纳教材信息,做到清晰明确,一目了然。
2.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主张逐渐得到其他革命党人的认同,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同时,各式各样革命团体的出现,让孙中山认识到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的必要性。就这样,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各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全新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列表总结中国同盟会的基本情况。
师生共同梳理相关内容,填写表格。
时间 1905年8月
组成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
政治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 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刊物 《民报》
性质 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组织讨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与兴中会的政治纲领相比较有哪些进步
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通过具体内容的比较要让学生感知,同盟会的政治纲领突出了要建立一个民国政府(创立民国), 实同时还强调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4.师: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什么
生: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三民主义”。
5.师:民族、民权、民生,它们各有什么内涵 请大家先读一读“知识拓展”中对它们的介绍,看看你能理解多少。
学生阅读“知识拓展”中对三民主义的介绍,对其形成初步认识。
6.师生共同梳理三民主义的内涵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地位 核心
7.师:三民主义是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具体阐述,它提出来以后,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习题
1.教材第43页“课后活动”第1题:康有为、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请你查阅相关资料,谈谈对他们的看法。
【讲评】康有为和孙中山,他们分别是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康有为主张封建统治者对政治制度进行改良,孙中山提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要求,要求建立共和国。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都有一定的进步作用。本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后谈谈对他们的看法,能从总体上正确把握即可。
2.教材第43页“课后活动”第2题;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阐述和概括,也是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二者并无原则上和实质上的区别。
(二)同步课堂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书何以作 曰:以夷制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要救中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
材料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苹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材料分别是近代中国哪一派别的政治主张。
(2)请分别写出每个派别的一位代表。
【讲评】材料一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主张,教材没有提到这一点,但由“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可知这些人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由此可推断出答案。材料二明确提出了“维新”,比较容易判断。材料三提出了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
【答案】(1)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2)洋务派:奕诉、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等;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
2.有的史学家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孙中山摸到的时代主题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反对外国侵略
C.主张耕者有其田 D.实行三民主义
【讲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主张;反对外国侵略对洪秀全和孙中山来说,都没有当成时代主题;“主张耕者有其田”是孙中山提出的,只是思想的一部分,太平天国也有“均田地”的思想;“三民主义”的提出才是时代所需,在它的指导下推翻了满清帝国。
【答案】D
3.大大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组织是( )。
A.强学会 B.兴中会 C.中国同盟会 D.华兴会
【答案】C
四、课堂小结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面对腐败不堪的清王朝政府,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他毅然走上革命道路,成立兴中会,举行起义,宣传革命思想者,发展革命力量,直到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中国革命就此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板书设计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兴中会:
时间:1894年11月
地点:檀香山
宗旨:振兴中华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同盟会:
时间:1905年8月
组成: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领导:孙中山为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刊物:《民报》
性质: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三民主义:
内容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应内容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刷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内涵 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核定全国地价,逐步实现土地国有
地位 核心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孙中山先生早年的思想主张和革命事迹,从兴中会的成立到同盟会的创建、最后以三民主义结束,本课的教学要凸显三民主义思想理论确定的实践性和曲折性,可通过图片、列表等形式,让学生理清事件之间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借助列表来进来归纳整理的能力。
补充资料
孙中山在伦敦被诱捕
1896年9月23日,孙中山自纽约赴英国。早在当年6月,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听说孙中山准备转往欧洲,就电令驻美公使杨儒,查明孙中山行踪,电告驻英公使龚照瑗。龚照瑗在得知孙中山来英消息后,立即与英国政府外交部交涉引渡,遭到拒绝,龚照瑗即雇用荚国侦探社的侦探,计划监视孙中山。
9月30日孙中山到利物浦上岸,英国侦探立即跟踪盯梢。10月11日,孙中山在行经清廷驻英使馆时被诱入馆内拘留。龚照瑗决定将他秘密用船押回国内处理,孙本人也作了中途跳海或被送回广州后纵是严刑拷打,宁死也决不出卖同志的准备,在使馆工人科尔和女管家霍维夫人的帮助下,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得到讯息,采取赴警署及向英国外交部报告等多项营救行动。10月19日,英国首相兼 外相沙士勃雷侯爵决定干预。10月22日,英国政府以强硬措辞照会清公使馆,要求释放孙中山,当地《地球报》同时刊发号外,报道孙中山被囚消息,引起伦敦全城轰动。10月23日,孙中山获释。至此,孙中山共被囚12天,死里逃生。
孙中山被释后,于10月24日致函伦敦各报主笔,对英国政府、报界和英国人民表示感谢,函称“我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意义的认识和感受愈加坚定,促使我更积极地投身于我那可爱而受压迫之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他在接受《每日新闻》记者采访时特别说明,和旧式的“白莲教”不同,“我们的运动是新的,限于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他们大部分在国外”。除英国各报刊外,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上海的《万国公报》《时务报》等纷纷发表报道和评论,孙中山的国际知名度因此大为提高。
- 1 -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