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1页。
教材分析
1904年秋孙中山在美国发表的英文著作《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旗帜鲜明地率先提出:中国未来新生的共和国当以“中华民国”为国号;只有“把过时的满清君主政体改变为‘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中华民国”一词的最早出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决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同时选举了副总统,设立了临时参议院。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共同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不久,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本课分三部分介绍这段历史。第一部分简介了中华民国成立时的基本情况。这一部分设置了一个“材料研读”的环节,由其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外政策的妥协性。第二部分介绍了袁世凯通过逼清帝退位而当上临时大总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经过。第三部分呈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性质及意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核心素养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对史料的分析,认识到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
教学目标
1.阅读史料并加以分析,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基本史实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中华民国的成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2.通过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原文的解析,知道中华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史料实证)
3.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体会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4.从孙中山等人同袁世凯的反复较量中,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唯物史观)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难点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颁布的意义。
教学突破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临时约法》的颁布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步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可通过向学生展示有关临时约法的历史资料,以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并派代表陈述交流本组对《临时约法》的评价,通过思想的交流及教师的点拨来把握其进步意义。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可以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图片来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走进主题,了解民国新建时的基本情况。在第一部分,关于“临时”“公历”“参议院”等词语需要给学生加以解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在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经过,并从中感知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弱小及妥协性。最后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让学生分组针对具体内容充分讨论,再通过全班交流形成较为全面、一致的看法,从而深入体会其进步性。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史事的搜集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中华民国的建立和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反映的是什么事吗
生: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师: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的诞生有何意义 它有哪些机构政策,孙中山一直是大总统叫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建国初期的中华民国。
二、教授新课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1.师:中华民国是在什么背景下成立的
生:武昌起义胜利之后,各省纷纷独立,中国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为了整合革命力量,迫切需要成立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经过多方协商,决定在南京成立临时中央政府。
2.师:中央政府需要一个领头人,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为什么会叫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呢 因为当时清帝还没有退位,全国还没有统一,所以政府是过渡型的,机构也不完善,政府的名称就叫南京临时政府,相应的总统就叫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这个名宇孙中山在几年前就已经提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那么它成立于什么时间 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学生回答: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3.师: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正在国外,并未直接参与起义,但他回国后立即被选举为临时大总统,这是为什么 请大家读一读“相关史事”,再结合前几课对孙中山的了解来谈一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其本人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理应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
4.师:中华民国成立时除了孙中山宜誓就职,还做了哪些决定
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随后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教师补充介绍:
改用阳历:将阴历纪年改为阳历(即公历)纪年,是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提出的,但仍以1912年为元年使用中华民国纪年,这种纪年仍在如今的台湾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公历,但以西元年纪年,就是公元年,并废除中华民国纪年。
南京临时参议院:成立于1912年1月28日,由17省都督派代表组成。该院系临时性国会,拥有立法、制宪、财政决算、选举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弹劾、咨询等职权,为临时政府最高立法机关。
5.教师展示史料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誓书》
组织探讨:你怎样看待南京政府的外交政策
教师总结: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是文明国家,中国此时也是文明国家,要尽文明国家的义务,也要享文明国家的权利,西方要尊重中国的独立地位。清朝统治时期的排外心理要去除,要同世界各国互相尊重,和平和睦,以实现互利共嬴,为实现世界大同而共同努力。这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认识不足,对帝国主义国家仍然抱有幻想。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师:武昌起义成功后,清帝仍然在位,湖北军政府就与清内阁大臣袁世凯交涉,希望以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清帝下诏退位。
出示“清帝退位诏书”图。
2.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是宣统帝,也就是我们较为熟悉的溥仪,他是什么时间退位的 有何重大意义
生:1912年2月12日退位,标志着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3.师:清宣统帝退位后,孙中山遵守约定,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通电申明拥护共和后,3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请问: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提出了哪些条件
生:临时政府设在南京、新任大总统应在南京就职。
4.师:袁凯会答应这些条件吗 他又是如何做的
生:不会答应。袁世凯以北方秩序不易维持等为借口,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
5.师:请大家读一读“相关史事”的介绍,看看袁世凯具体是怎样做的 当时的帝国主义列强又是什么态度
学生阅读材料,了解袁世凯制造混乱的方法,明白当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在配合他。
6.师:为什么当时西方列强会帮助袁世凯呢 原来当时他们已处在一战边缘,英、俄、法日协约国架构成功,与之对抗的是德、意、奥同盟国。列强不愿意中国再兴战火,希望中国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以保证他们的在华利益。袁世凯是北洋新政及立宪运动的主导者,为其攒得上佳的声望,加上其重兵在握成了他们的首选。
出示“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图片。
设计意图:当时的西方列强为什么会配合袁世凯 这对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此处有必要加以简要说明。
7.师: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请问:这一过程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什么特点
学生发表看法,如: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弱小,不敢同袁世凯进行争斗。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出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图片。
引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目之一的就是为了以法律的手段,约束即将出任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维护民主革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学生阅读教材,列出其主要内容。
国家主权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权利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
立法权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
行政权 国务员(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起责任
司法权 司法独立
2.师:请同学们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分组讨论它所具有的进步性。
学生分组一条条讨论,并对小组意见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小组长为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废除了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它不仅第一次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而且第一次用法律方式赋予了国民广泛的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遭到彻底否定。它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方向,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宪政运动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平等自由的民主口号得到肯定与确认,树立了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文化上,知识分子利用《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3.教师总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习题
1.教材第51页“课后活动”第1题:你认为下列哪些措施是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试在右侧的括号中画√.
清帝必须退位 ( )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 )
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 )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讲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和“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这两点在教材中明确提到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而定,意在让袁世凯脱离其北京的老巢。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一方面体现了革命派以法立国的进步思想,另一方面就是希望通过宪法来约束袁世凯,使其能够走共和的道路。
【答案】临时政府设在南京、临时大总统到南京就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教材第51页“课后活动”第2题:阅读鲁迅的《故乡》《风波》《药》《阿Q正传》等小说,体会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讲评】鲁迅的这些小说都是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而写成的。从小说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不少变化,如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还有废跪拜礼、禁止妇女缠足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向民主平等的方向发展。然而,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思想还禁锢着普通民众尤其是占绝对多数的农民的头脑,他们对革命缺乏正确认识,甚至有些还持有反对态度,这在客观上严重阻碍了革命的进程,并构成导致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本题学生在交流时,可以结合课后“知识拓展”的内容来进行。
3.教材第51页“课后活动”第3题: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世人闻此噩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 还有什么遗憾,
【讲评】该联上联写孙中山的功绩,“三民五权”即三民主义和《临时约法》中规定的权利。下联写孙中山还有一两件未完成的事,革命还有遗憾。辛亥革命后虽然成立了中华民国,但它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是最大的遗憾。
(二)同步课堂
1.以下材料中有四处错误,请找出来并改正。(带下划线的内容不得改动)
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苹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戊戌变法。武汉三镇取得胜利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年元旦,他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成立这次苹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30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这次革命的成果被北洋军阀首领段祺瑞窃取了。
【答案】(1)错误:戊戌变法;改正:辛亥革命
(2)错误:3000多年;改正:2000多年
(3)错误:半殖民地半封建;改正:君主专制制度
(4)错误:段祺瑞;改正;袁世凯。
2.孙中山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说道“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下列对材料理解有误的是( )。
A.孙中山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友邦曾给予大力援助
B.“文明国应尽之义务”是指承认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C.诸友邦在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代理人破坏革命
D.“八月以来”指的是从黄花岗起义以来
【讲评】材料是孙中山1912年元月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宣言书中的内容。辛亥革命中西方列强在“严守中立”的幌子下积极扶植袁世凯,破坏革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仍然承认清朝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八月以来”指的是1910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以来。因此选项BCD 都是正确的。
【答案】A
四、课堂小结
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创立了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开始了中国的新纪元。临时政府成立后,对内、对外进行的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仍将负重前行。
板书设计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中华民国的建立:时问:1912年1月1日
举措:孙中山宣誓就职,任临时大总统;
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黎元洪为副总统;
设立临时参议院
袁世凯窃取革命采实: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多项权利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民主政治,巩固革命成果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图片、列表等多种形式,增加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性、逻辑性,让学生明白事件经过,在理解中牢记历史知识。关于辛亥革命,其局限性虽然教材没有明说,但在习题部分却稍加涉及,教师可以在这方面鼓励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大胆探究,提高全面、辩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补充资料
论鲁迅辛亥革命背景小说的创作
在鲁迅所创作的小说中,有一类小说相当引人注目,这就是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如《怀旧》《药》《头发的故事》《风波》《阿Q正传》等。这类小说虽然以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创作背背景,但是所涉及的内容又不拘囿于辛亥革命。作品中既有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真切反映和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及时总结,也有对封建思想、制度、价值观念及其对人的思想的毒害的深刻揭示和有力批判,还有对国民人性的扭曲或缺失的展露与改造。
辛亥革命虽然建立了军政府,但革命成果很快被窃取,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政权或落入了立宪派资产阶级上层分子手中,或再由立宪派把旧势力抬出来;或者立宪派和旧势力将革命党人吃掉,攫取政权;或者干脆让清政府的旧官僚来继续执政,只是换上一块共和的招牌,将巡抚的官衔改玫为都督,其他人马原封不动,一切照旧,只有极少数地方如云南由新军来掌握政权。辛亥革命失败的最直接表现是政权被窃取。而政权被窃取的一个重要原因,却是革命者由于软弱而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失去了农民这一最广大的革命力量而是去依靠成分异常复杂的会党和新军,以致政权不保。而鲁迅在其作品中对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革命依靠力量进行了反思,而在这种反思中,鲁迅对农民革命性问题的探索尤其值得注意。阿Q虽然不觉悟,带有精神的病态,但鲁迅还是在他身上看到了农民朴素的革命要求,小说写阿Q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没有固定职业,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这种阶级地位和生活处境为阿Q的“造反”提供了必要的前提,阿Q有改造现状的要求,正如鲁迅在论到阿Q是否会做革命党的问题时所说的那样“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但鲁迅对阿Q这种朴素的改变现状的革命要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也有清醒的认识。
鲁迅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思考,并不仅仅局限于苹命政权、革命依靠力量等具体问题上而且还涉及了反封建这一具有全局性的问题。
众所周知,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是两大历史任务。反对帝国主义是与帝国列强斗争,而反对封建主义却是和中国已发展了两千多年的相对完善的封 建制度甚至是本民族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斗争,是与自己斗争。后者相对前者而言,任务更加艰巨,本应受到更大的重视,但是标榜以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辛亥革命恰恰忽略了革命的思想动员工作,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忽视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占绝对多数的农民进行民主主义的教育和动员,使得人民群众不仅对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普遍不理解不支持,对自己所受的封建思想的毒害浑然不知,甚至在行动上以封建的礼教制度为准则,这在客观上严重阻碍了革命的进程,并构成导致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 原因。
- 1 -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