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历史八上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历史八上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6 14:5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教学内容
教材第72~76页。
教材分析
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最大成果,是国民革命运动中最精彩的一页。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
北伐战争同样是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一页,国共两党最终分道扬镳,十年内战的火药味逐渐弥漫开来。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是本课的难点。理解它有助于学生理解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性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二次合作、各自领导军队进行联合行动的原因。正因为蒋介石排除异己、屠杀革命者、制造白色恐怖,才有了后来中共毅然决然地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至此,十年内战开始。
当然,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也开始凸现出来“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本课在单元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核心素养
理解、辨析相关史料,将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有根据地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培养史料实证及历史解释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知道中共三大的内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和主要战场;结合地图、图片及相关史料,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工农运动及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和国民革命失败等革命发展历程;查阅史料、结合教材,概述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宁汉合流”、东北易帜等史事的基本情况,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识读“北伐战争形势图”及相应史料,概述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和主要对象,培养识图读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具体史料的探究,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及大革命失败的原因,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认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与教训,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认识中国革命进程的艰难性和曲折性;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和爱国主义情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北伐战争
难点
北伐进军如此胜利,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
教学突破
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打倒军阀,统一全国。然而在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中,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帝国主义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旧军阀虽除,新军阀又诞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仍然没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民革命失败了。教学时可以就此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于辩论中逐渐认知,形成准确的判断。
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时可以用习近平与连战、宋楚瑜会见的图片来引发对国共合作的感知,从而进入新课学习。在“国共合作的实现”这一部分,教师要着重提一下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再就对黄埔军校进行简要介绍。关于北伐,可结合“形势图”,引导学生把握战争的基本情况,感受北伐军战争中势如破竹的气势,其中对叶挺将军可重点交流,对工农运动的发展和北伐胜利进军的关系也可以提出来让学生探讨。对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教师要明确一些常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如什么是国民党右派 这个叛变为什么没有得到孙中山的制止(当时孙中山已去世) 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也需要学生把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习近平与连战、宋楚瑜会见的图片,北伐战争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北伐战争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请同学们欣赏两幅图片(出示习近平与连战、宋楚瑜会见的图片),你们知道这两幅图片的人物吗
学生观察后回答。
2.师:第一幅是曾经担任过国民党主席的连战访问大陆时,与我们的习主席会见的画面;第二幅是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时与习主席会见的场景。当时双方在会见时都发出了一样的心声——让我们期待第三次握手,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而在历史上,我们的国共两党也合作过,并且写下了新的篇章,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来听听他们合作的号角。
二、教授新课
(一)国共合作的实现
1.师: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让共产党认识到,单枪匹马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孙中山在经过多次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的失败后,深深感到必须改组国民党,为它注入新鲜血液。国共合作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中共“三大”确定的国共合作方针是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造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师:请大家继续阅读教材,梳理出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相关信自
学生阅读后师生共同归纳
时间 1924年
地点 广州
参会人员 孙中山主持,毛泽东、李大钊、林伯渠、瞿秋白等共产党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和组织工作
内容 对三民主义胡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在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
3.师: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纲领中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进行了明确,因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国共两党决定合作后,做了什么事呢 请大家看这幅图。
教师出示“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图片
4.师:这是什么
生:黄埔军校。
5.师:大家结合教材,说说有关黄埔军校的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明确
(1)全名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办起来的。
(2)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
(3)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后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4)黄埔军校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二)北伐胜利进军
1.师: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广州国民政府成立于1925年7月1日,当时正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这时孙中山已经去世。该政府的成立为北伐提供了条件。那么,北伐战争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其经过和结果如何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二部分,说说它的相关信息。
2.学生阅读教材,找出有关北伐战争的信息,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下列几点内容。
北伐的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总指挥:蒋介石。
主战场:湖南,湖北。
重要战役:汀泗桥之战,贺胜桥之战。
北伐路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南京,福建,浙江,上海。
3.师:为什么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被称之为“铁军” 这支铁军在北伐战争中取得了哪些战役的胜利
结合“人物扫描”带领学生认知叶挺。可以让学生简单讲述叶挺及其率领的“铁军”的故事,然后学生场所语言谈感受。
4.师:叶挺所率领的独立团所向披靡,屡破强敌,因此被称之为“铁军”。主要有汀泗桥之战和贺胜桥之战,基本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叶挺将军及其领导的独立团是我党部队的突出代表,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振兴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惜为此献出生命。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值得我们学习。
5.教师展示“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先后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部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了全国。
6.师:请问北伐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为什么在短期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原因一是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二是国共两党齐心协力,三是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四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7.师:我们来着重看看北伐战争时,中国工农运动的发展情况,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畅谈感想,体会工农运动的如火如荼、蓬勃发展,认识到当时农民协会组织会员大趾增加,农民运动发展急速,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得到重大发展。教师可以播放北伐时工农运动的影像给学生看,加深学生的直观体会。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
8.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北伐战争与工农运动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明确:北伐战争的进行有力推动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工农运动又在更大程度上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由此看来,工农群众的支持应是北代胜利进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9.师:然而正当北伐军捷报连连,胜利进军时,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却破裂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呢
(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师:请大家阅读教材,了解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中宜
2.师生合作,梳理出如下内容
叛变原因: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过程: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势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
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
表现: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在“宁可枉杀一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口号下,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
3.指导学生阅读课后的“知识拓展”,详细了解“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经过。教师顺便简介国民党右派的含义,同时告诉学生此时孙中山已经去世。
4.师:由此可见,在南京的国民政府,它是什么性质的,实施的是什么政策。
学生探讨后明确。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政策;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5.师:南京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党”,镇压工农运动的同时,继续北伐。其目的是什么 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奉系军阀张作霖在退往关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1928年底,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习题
1.教材第76页“课后活动”第1题;黄埔军校人才辈出,为国共两党培养出一大批高级将领。搜集资料,讲讲他们的事迹。
【讲评】鼓励学生多介绍正面人物,但也不拘泥于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亦可。
【答案】略。
2.教材第76页“课后活动”第2题:课后阅读有关北伐战争的故事,体会北伐将士英勇斗争的精神。
【讲评】课前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查找故事,从而对这场战争形成一定认知识.
【答案】略。
(二)同步课堂
1.北伐战争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为什么还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了
【讲评】提示学生从革命任务和社会性质去思考。点拨:我们判断一场战争或一场革命是否胜利,主要是看它是否达到了目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说它取得了胜利。国民革命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能代表大多数民众利益的政权.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导致了国民革命失败。
【答案】(1)革命阵营内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旧军阀被打垮了,又出现了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新军阀是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2)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有改变。
2.以下材料是小明搜集的有关北伐战争的历史信息,你能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吗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这次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敌人第五次“围剿”实现战略转移。北伐开始时的主要战场在福建,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和张学良。不到半年时间,北伐军便声震全国。
错误一 ______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
错误二 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
错误三 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为___________
【答案】错误一:为了摆脱敌人第五次“围剿”实现战略转移。改正为: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全国的统一。
错误二:福建。改正为:湖南、湖北(或两湖地区)。
错误三:张学良。改正为:张作霖。
3.国民大革命的失败给中国人民的深刻教训,不包括( )。
A.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
C.必须坚持武装斗争
D.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答案】A
四、课堂小结
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跌宕起伏,虽然写下了辉煌壮烈的篇章,却因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不过,革命的失败、国共的破裂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在这之后,中共吸取教训,拿起武器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十年内战的枪声最终浩然打响。
板书设计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的实现
条件: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孙中山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
标志: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合作:黄埔军校的建立
北伐进军的胜利
条件: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
目标: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战场:湖南、湖北(叶挺:汀泗桥、贺胜桥之战)
结果: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发生——国民革命运动的尖败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1927年4月
二次北伐和张学良东北易帜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素材,如地图和实物图等,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历史的真实感。同时,要注重探究性的小组讨论活动,如关于北伐顺利进军的原因,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后,教师再来梳理总结,以触发学生自己的思考,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同时,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此外,本课教学时要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对史料的充分解读,以扫除学生心中的困惑。
补充资料
国民党右派
国民党右派是指1927年以前的反革命组织,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背叛革命,曾杀害廖仲恺。右派人士都同列强合作,得以达到反革命目的、反共目的。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发生了严重的分化,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逐渐形成。新右派首先在思想理论上歪曲新三民主义,反对“三大政策”,1925年6、7月间,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等小册子,宣扬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学说,要求已经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退出共产党。
5月15日,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整理党务决议案》,要求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任职进行限制,将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全部上交。1927年3~4月间,蒋介石在上海与帮会组织、帝国主义列强、国民党和国民军中的右派势力密商暴力“清党”事宜。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随后其他省份的国民党右派及军阀势力也将反革命屠刀挥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
- 1 -
-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