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6 14:07: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二战后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拉美一国
东欧八国
亚洲六国
苏联
拉美一国:古巴
亚洲六国:中国、老挝、越南、朝鲜、蒙古、柬埔寨
东欧八国: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民主德国。
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从一国到多国:
①结合地图和课本,说说二战后出现了哪些社会主义国家。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从一国到多国:
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背景
目的
国家影响
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济
政治
社会主义壮大
成立“情报局”,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③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模式的推广:
政治
经济
军事
马歇尔计划(1948)
北约组织(1949)
杜鲁门主义(1947年)
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
经互会(1949)
华约组织(1955)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中苏关系的发展: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列宁与十月革命
苏联模式
攻克柏林
美苏冷战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7
1918
1991
苏俄
苏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21
新经济政策
1922
苏联解体
1927
1928
农业集体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
1936
斯大林模式
俄罗斯
沙俄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没了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1953——1964)
赫鲁晓夫(1894-1971年)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着手经济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局限性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2.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
勃列日涅夫(1906-1982年)
重心:重工业
时间
内容
结果
评价
①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②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改革仍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1964年-1982年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1931年出生)
戈尔巴乔夫时代(1985-1991)
时间
内容 经济
政治
结果
评价
1985年-1991年
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推行私有化。但总体效果不佳。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揭露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阴暗面)和“政治多元化”。
改革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特点:先经济,后政治
叁·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的概况:
看视频,了解东欧剧变的过程,回答问题:
1.剧变从哪年开始?
2.东欧剧变国家有几个?
3.剧变的实质是什么?
1989年
8个国家
社会制度由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根据材料,东欧国家为什么会发生剧变呢?
材料:这些事情(东欧剧变)来的虽然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世界知识》
根本原因:照搬苏联模式,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
外部原因:受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
叁·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⒈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坚持依法治国,健全民主与法治;
4.加强执政党建设,坚持中共的领导。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启示:
(1)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
(2)对世界格局:标志两极格局(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苏联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2.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
华盛顿
印度 埃及 墨西哥 中国
甘地 扎格鲁尔 卡德纳斯 孙中山
非暴力不合作 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改革 辛亥革命
民族民主运动
20世纪中后期
二战后
印度民族大起义 章西女王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拉美独立运动
玻利瓦尔 圣马丁
16-18世纪
新航路开辟后
1775-178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战后
1945年印度尼西亚、老挝取得独立;1946年菲律宾独立;
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取得独立;1948年缅甸、锡兰、朝鲜独立;
1949年新中国建立;1953年柬埔寨、 1957年马来西亚等国家先后取得独立。
2.概况:
时间:
地点:
参与国:
会议内容:
影响: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
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
1955年4月18日~24日,来自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成员齐聚印度尼西亚首都万隆召开亚非会议,会议主题是共同商讨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史称“万隆会议。
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十项原则、万隆精神
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


历史遭遇相同:
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
面临问题相同:
1.发展国家经济 2.维护民族独立
3.促进世界和平愿望
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
求同
存异
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意义:“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保证了大会顺利进行。
1.背景:
二战前的非洲一共就三个国家利比里亚、埃塞俄比亚和埃及独立。其他的地方都是欧洲的殖民地。目前非洲现有54个国家。
欧洲人在非洲的势力(1913年)
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扩张,三角贸易。
巨大灾难
丧失了近亿的精壮劳动力;
导致经济、文化落后;
长期贫困;
影响
时间
“非洲年”——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回顾所学,说出欧洲殖民者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1951
1952
1961
1960
1990
战后非洲第一个独立国家
苏伊士运河被英国所占据。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非洲年”——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
2.非洲独立运动的过程:
利比亚
宣布独立
埃及纳赛尔建立共和国
阿尔及利亚独立
“非洲年”
17个国家独立
纳米比亚
独立
1962
南非独立
1.古巴革命:
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古巴共和国
古巴最终成为了拉美乃至西半球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猪湾事件:卡斯特罗打赢美国雇佣军
古巴之父——卡斯特罗
巴拿马运河位于中美洲狭长地带最窄的部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美国开凿了十年,于1914年建成通航。总长约81公里,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素有“世界桥梁”的美誉,被喻为“全球贸易晴雨表”。
1999年年底,巴拿马收回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叁·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2.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观看视频,分析二战后亚非拉地区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原因?
(1)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世界殖民体系崩溃,亚非国家相继独立。
(2)英、法等西方殖民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打击和削弱。
(3)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壮大,对老牌帝国主义起了牵制作用。
(4)亚非民主力量不断增长,各国人民不屈不饶的抗争。
思考·探究
思考·探究
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奔溃了,但亚非拉国家的发展道路为何仍不平坦?
殖民体系虽然奔溃了,但殖民主义时代的遗存还未彻底消除
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依然存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进一步拉大;还会受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威胁,多数国家出于
历史原因仍然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