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6-03-10 21:13:39

文档简介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方式主要是观看阅读资料、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即建立在学生对地形地貌的已有认识基础上,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这两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题,通过收看视频资料,阅读教材资料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的探讨,最后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地壳板块各种形式的运动所形成的地貌特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1.过程与方法:
(1)阅读观看相关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乐于合作、合理推想的科学学习意识与态度。
(2)体验到自然万物都是运动着、变化着,激发进一步探究地球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准备:
1.每组学生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书本、橡皮泥、记录表等。
2.教师准备:地震、火山对地形地貌影响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一锅煮沸的粥和板块纸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课前)课件图片【见素材包】四川地震循环播放。师:同学们大家知道2008年5月12日是什么重要日子吗?(四川汶川地震)是啊,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听着老师讲课时,在四川省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伤亡惨重,有近四万人遇难,数万人杳无音信,无数房屋垮塌。
1.师:地震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那同学们想了解地震吗?
2.师:刚才大家看了四川地震的图片,(再次小图【PPT2】出示),地震使当地发生了什么改变呢?(路面塌陷、山体滑坡、河流阻断、房屋倒塌等)
3.师:地震对原来的地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作用,(了解地球表面基本地形)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于地震的原因引起地形变化吗?(火山、洪水等)
4.师:这些原因中,有一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有一部分外在自然原因造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板书课题。
二、探究过程
1.资料呈现,交流汇报。
(1)师:那火山又会对地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地震还会对地形造成哪此变化呢?让我们带着思考来看一段视频资料,(学生收看【PPT3】)。接下来请同学们也带着同样的思考来阅读课本第一至三段的资料。
(2)学生接受资料信息。
(3)师:火山和地震都会使地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学生交流汇报。
(4)小结:火山和地震引起了地形的许多变化,增加了新的陆地、岛屿山脉升高、形成湖泊、出现裂缝、山体滑坡等,原来地震和火山有着如此巨大的力量改变着地球上的地形,那大家能试着说说看地震和火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
(5)学生试着解释。(老师将原因引向“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
2.探究地球内部运动。
(1)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师:那你们知道地球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吗?(学生试着交流)师追问:了解“地壳”的特征吗?
【PPT4】资料: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从6—70公里不等的簿岩层,簿厚不一,深的海洋底部的地壳厚度只有6公里左右,而在高山分布的陆地,厚度可达到70公里左右,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岩层,在地幔的某些部分,岩石已象蜜糖一样溶化了。火山活动与地壳和地幔运动有关。最里面的就是地核。
(2)探究地球内部运动。
师:大家看,地球的深部就好象这一锅煮热的粥,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通过观察大家发现粥有什么现象(在不断地运动),是的,地球内部也在(不停地运动)。大家再看,这张纸就好比是地球的表层,在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下,你看到了地球表层怎样的现象,(也在不停地运动)从而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3)师:在地球内部运动巨大力量的作用下,使它分裂成了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PPT5】就像现在漂浮在热粥上的泡沫块,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在不断地撞击、分离或平移)是的,这些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会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①师:当板块互相碰撞挤压、拉张分离会产生什么地形变化呢?我们就来做做模拟实验吧。【PPT6】
②介绍实验。
实验一:把课本从两边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高山。(注意:摊平书本,双手用力向中间挤。)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拉住橡皮泥两端往外拉。(注意:一个同学操作实验时,其它同学注意仔细观察,记录)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根据学生“还想到”,老师演示)
模拟板块运动实验记录单
模拟实验1:当板块(书本)相互碰撞挤压时,我们看到 ,
我们推测地球表面就形成 。
模拟实验2:当板块(橡皮泥)受到拉伸时,我们看到 ,
我们推测地球表面就形成 。
我们还想到 ,地表可能就形成了 。
③交流实验情况。【PPT7】
(5)先出示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再出示褶皱山、断层山图片。【PPT8-9】
师: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呢?东非大裂谷呢?
师:再仔细观察这两种地形,它们又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呢?
(6)小结:两个板块碰撞形成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褶皱山也是由板块挤压而形成的,而断层山则由于板块错位而形成的。归根到底这些都是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
(7)师:那上面图片上的这些地貌的形成也和火山地震一样,是迅猛运动后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吗?(学生回答)
(8)师:让我们来阅读一段资料吧,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PPT10】
(9)小结:师:看来地球内部运动使地表发生不断的变化,有时变化表现出来很猛烈,使地球的局部表面在瞬间发生较大的改变,像地震、火山。有时表现为极其缓慢,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地隆起。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交流)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地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地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四、课外扣展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接下来让我们再来欣赏几幅图片。【PPT11】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地形地貌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有没有其他作用力也会影响着地球的表面呢?让我们在课后搜集:其他原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作用的资料。【PPT12】
五、课后作业
1.搜集其他原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作用的相关资料。
2.完成配套作业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课件
教学反思:
本课从汶川特大地震一系列震撼的图片引入,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认识到地震所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从而认识到地震给地形造成了巨大的变化。接着再播放火山、地震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地震、火山所带来的地形上的巨大改变。到底是什么巨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导致了地震与火山的爆发呢?通过学生的各种猜测,逐渐引出地球内部运动这一本质原因,展开本课重点环节的教学。
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视频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但是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学生不仅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思考,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课件13张PPT。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形变化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实验一:把课本从两边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 。
注意:摊平书本,双手用力从两边向中间挤。每位同学都做一次。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放在桌上用手从两端往外拉。
注意:实验时只向两边拉伸一次,其它同学注意观察。实验后,整理好材料。模拟板块运动实验记录单模拟实验1:
当板块(书本)相互碰撞挤压时,我们看到 ,
我们推测地球表面就形成 。
模拟实验2:
当板块(橡皮泥)受到拉伸时,我们看到 ,
我们推测地球表面就形成 。
我们还想到 ,地表可能就形成了 。 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汪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是在最近一至二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
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五十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十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
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着。解放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每年0.5-1厘米。
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块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亦不会止息。

——摘自《中国西藏信息中心》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其他作用力影响着地球表面地形变化的资料。 THANK~S课件14张PPT。5·12 
四川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