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
课程目标
伏羲女娲图
图中神话人物是谁?你知道与他们相关的神话故事吗?
女娲造人是远古时期最为经典的神话之一,女娲创造了人类。伏羲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之一。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神话。
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导入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1万年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5000年
时空定位
人和动物最大区别是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和猿的区别是什么?
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
(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元谋人
北京人
打制石器
渔猎采集
群居
学会用火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旧石器时代
1、含义:
2、代表人类
3、生产生活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渔猎;采集;群居生活;会用火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
1、含义:
2、生产生活
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大量使用陶器
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3、代表遗存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1)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彩陶、粟
(2)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3)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稻、养蚕缫丝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
(1)龙山文化:
黑陶(蛋壳陶)
(2)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3)良渚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中华文明起源有何特点?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起源早、数量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原始社会组织
(1)原始人群:旧石器时代
(2)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晚期)
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3)父系氏族社会(新石器晚期)
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开始出现,私有制产生,形成较大的部落、部落联盟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产生
阶级出现(早期的奴隶主和奴隶),国家机器出现,原始社会解体
新石器后期的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性遗址,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琮显示神权,钺显示军权。墓中随葬玉琮和玉钺,说明他已经是集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古国首领,也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和等级的分化。
贵族大墓和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古史传说时期
1、三皇: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事迹较为具体
3、禅让制
禅让制:传说尧、舜、禹时期由各部落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万邦时代:
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邦国林立。
陶寺遗址:有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二、从部落到国家
部落——部落联盟——邦国——王朝国家
族群融聚
华夏主体
国家雏形
二、从部落到国家
材料2: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G)蜯(bSng)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五蠹》
关于三皇五帝和上述材料中的传说文献对历史研究有何价值?
说明:这些传说文献尽管不可信,但也反映中国早期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存状态。如三皇五帝的传说反映了“万邦”时代的争战情况,也部分地为考古资料所证明;有巢氏和钻燧取火的传说反映了原始人类为生存而不断征服自然的过程,对历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从部落到国家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夏王朝的建立
材料一:“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1、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禹)
(1)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夏王是最高统治者
(3)对其他地方通过间接统治
关于启的继位,这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说法?
二、从部落到国家
探究: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后世宫城直至明清“紫禁城”的源头)、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建筑群(都邑与建筑上的王权表征)、……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
——许宏《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二里头遗址现在还不能确证是夏都,因为缺少如甲骨文那样的内证性的文字证据出土。二里头有可能是夏,乃至极有可能是夏,但这仍是假说。”
——《寻找夏朝》
二、从部落到国家
商朝
商朝的存续时间、历史地位、统治措施、文化遗存?
存续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前1046年
历史地位 中国最早的信史
统治措施 (1)神化王权:将自己的行为说成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决策,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2)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
下设有尹和各类事务官
(3)地方:内外服制
文化成就 甲骨文(刻写占卜记录)、青铜器
遗存 殷墟(都城)
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使《史记 殷本纪》成为信史,而《史记 殷本纪》在帝王、世次、称号上的一些错误,也因此而得到纠正。
——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中国史 夏商周时代》
三、商和西周
西周的统治
西周的存续时间、都城、政治制度?
分封制
西周分封示意图
(1)分封目的:加强和巩固西周的统治;
(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3)分封内容:授“土地”、授“人民”,建立诸侯国;
(4)诸侯权利: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可进行再分封,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等。
(5)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三、商和西周
分封制规则——宗法制
天子
天子
天子
天子
诸侯
诸侯
诸侯
大夫
大夫
士
嫡长子
其余诸子
小宗
大宗
大宗
小宗
大宗
小宗
宗法制·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秩序。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三、商和西周
分封制与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和“国”密切结合。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左传》载,昔先
王之命曰:“王后无适(没有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这些规定
A.确立了长子的优先继承权 B.表明嫡长子继承制被废除
C.导致王位继承的混乱无序 D.利于保证宗法制正常运转
思考:分封制的影响?
材料一:“封邦建国,授民授疆土。”
——《左传》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材料三: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墨子 告子》
(1)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三、商和西周
礼乐制度
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一簋。
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符合自己的身份;祭神、结婚、丧葬等要遵守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等级的礼仪。
三、商和西周
商周经济
土地 (井田制) ①所有制: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国家公有,实际上国王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②经营方式:耕种私田,同养公田。
农业 ①生产工具: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②耕种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集体劳动)
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②养蚕缫丝技术,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业 商业已经有了初步发展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三、商和西周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唯物史观
夏朝的统治: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的统治:内外服制
西周的统治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早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晚期: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
武王克商
分封制、宗法制
国人暴动与共和执政、西周灭亡
农业:井田制、农具
手工业:青铜铸造、养蚕缫丝
中华文明起源
早期国家
课堂小结
核心问题: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源远流长、分布广泛、多元一体、兼收并蓄、不平衡性、生生不息
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的特点:
1.政治:(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贵族政治;(3)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4)等级森严;
2.经济:(1)进入青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2)实行井田制,集体劳作;
3.思想文化:(1)形成成熟文字甲骨文;(2)开始形成统一的文化心理认同;(3)呈现出较浓厚的鬼神迷信色彩与原始宗教色彩。
西周“敬天保民”思想:以德配天、怀保小民
课堂小结
1.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社会分工和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人类逐渐迈向文明时代。上述历史发展进程突出反映了唯物史观的
A.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B.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C.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规律
D.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
A
课堂练习
2.考古学证明,距今约5000年地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文化时期,万邦林立,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如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天文等建筑以及各种礼器。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起源多元化特点
B.祭祀之礼源于龙山文化时
C.古代中国天文学非常发达
D.从部落到国家的发展趋势
D
课堂练习
3.周天子及其宗法上的血缘亲属为“姬”姓,殷商贵族为“子”姓,还有楚的“熊”姓,舜后裔的“姚”姓等姓和血缘的关系是清楚而单一的。材料表明当时
A.姬姓王族是分封的主体
B.宗法关系决定着社会等级
C.以“姓”作为血缘纽带
D.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C
课堂练习
4.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三星堆的古蜀文明是接受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和手工体系,同时它又很有特色……可以知道周围的一些方国也有很多自己的发明创造,技艺高超、原始宗教色彩浓厚、精神内涵丰富的遗物。”据此,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可以有力佐证
A.中华文明发源于古蜀地区
B.古蜀国位于中原地区
C.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D.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D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