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经济的发展
一
1.农业的发展
根据教材,完成下表的填写
领域 表现 作用
耕作制度
经济结构
种植作物
边疆开发
一年两熟(一年三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棉花、茶叶、蚕桑等)的农户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
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
在辽夏金元的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产量增加,人口增多
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对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元朝开始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中原农耕文明向周边扩展: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一
1.农业的发展
稻麦复种制
6月种水稻
11月收获
水稻收获后种麦,来年5月收获
利用稻麦不同的生长周期提高土地利用率
北宋自越南引进的良种,生长时间短、耐旱
占城稻
棉花种植的推广
宋朝:开始在内地种植
元朝:大力推广(南方植棉普遍)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高转筒车
经济的发展
一
2.手工业的发展
行业 概况 影响
纺织业
制瓷业
冶矿业
印刷业
根据教材,完成下表的填写
宋朝出现五大名窑;
景德镇成为瓷都
北宋普遍用煤做燃料
(南宋用焦炭冶铁)
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毕昇创造活字印刷术
(胶泥活字)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发展
推动棉纺技术革新;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经济的发展
一
2.手工业的发展
汝窑
官窑
哥窑
钧窑
定窑
青花瓷
《清明上河图》仇英摹本上的书坊
唐代书价:
手抄书:每卷1000文(约120斤米价)
印刷书:每卷约100文
宋代书价:
每卷几十文至100文左右(约24斤米价)
经济的发展
一
3.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农业发展(粮食增加)
种植经济作物
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
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的增加
概况
市场
城市
货币
外贸
①市、坊界线的打破;②基层市场的蓬勃涌现;③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①两宋:东京、临安;②元朝:杭州、元大都商业繁华;③元朝漕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工商业集镇。
①北宋:开始出现纸币——交子;
②元: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①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②主要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
经济的发展
一
3.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思考:宋代的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
北宋东京城
布局:坊市分离,商业发展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功能:城市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出现了娱乐场所。
一直南过去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茶坊每五更点灯……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两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72家,……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经济的发展
一
3.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思考:榷场设置起到了什么作用?
北宋与辽、夏榷场分布图
南宋与金榷场分布图
有利于边境的和平与稳定;
促进少数民族政权地区的开发与经济发展;
增加宋朝赋税收入;
加强各民族政权间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民族交融。
宋朝在宋辽榷场贸易中每年有四十余万的收入,以致每年给辽国缴纳的岁币(三十万)可以从榷场贸易中收回。
——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经济的发展
一
3.商业与城市的繁荣
思考:纸币出现的原因?
城市空前繁荣,商品流通规模扩大,货币需求量剧增;
贸易发达,货币外流;
纸币轻便易流转。
南宋会子
中统元宝交钞
北宋交子
患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
—— 《宋史·食货志下三》
贸百金之货,走千里之途,卷而怀之,皆曰钱不如楮(chu纸的代称)便也。
——《客亭类稿》
经济的发展
一
4.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
奠定基础
元朝
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南宋
完成南移
北宋
南移继续
唐安史之乱后
开始南移
魏晋南北朝
唐中叶以来
北宋
南宋
元朝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
①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②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经济的发展
一
4.经济重心南移
经济格局 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文化重心 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断发展;北宋科举实行南北分卷制度
交通贸易 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开辟长途海运航线;促进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运输的发展
人口分布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激化人地矛盾
民族关系 使各民族更好地交融,有利于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生态环境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思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二
1.门第观念淡化,社会阶层流动加快
唐朝宰相出身
北宋宰相出身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宋)郑樵:《通志》
门第观:隋唐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已经衰落,但重视家族背景的门第观念仍然十分流行。宋朝时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
科举制:宋朝科举制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
婚姻观: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心祖先名望。
社会的变化
二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宋朝贱民阶层的数量显著减少。
宋以前,家内服役大都用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
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人身束缚松弛)
3.社会控制相对松驰
男去耒耜则不禁;女去织纴则不禁;工作奇巧则不禁;商通珠贝则不禁。
——石介《明禁》
不抑制土地兼并、管理放松。
重视契约关系。
百姓更换职业自由,官府限制松弛。
社会的变化
二
纵向:阶层流动增强(高层门第观念淡化、底层人身自由增加);
横向:人口迁徙、更换职业自由(官府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古代社会是固态的,每个人都被束缚在固定的户籍地,限制在固然的社会等级中;而近代社会则是液态的,流动的。流动,既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即可以从一地自由迁徙到另一地;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即固化的等级结构被打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上升的机会。这种丰富、广泛、持续的社会流动性,是从宋朝才开始涌现出来的。
儒学的复兴
三
温故知新:儒家思想发展的历程
春秋时期
战国后期
秦朝
汉武帝时期
魏晋南北朝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应运而生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成为正统
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
复兴儒学
宋明时期
宋明理学
儒学的复兴
三
(一)背景
材料1: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而天理几乎灭矣。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2:宋虽统一,但并未恢复汉唐旧境,面对异邦的存在,赵宋在想方设法抵抗异族之外,凸显自身国家合法性,张扬自身文化合理性的需要就格外迫切。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材料3: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道教、佛教相继兴盛发展。
——赵世瑜《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4:商人唯利是图,社会上出现道德下滑的现象…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奢侈享受的欲望不断膨胀。
——孙学功《从商品经济的发展看理学的兴起》
材料5:汉朝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以社会、家庭的道德规范为主体,理论性不强。另外,古代研究儒学的学者,也只注重对儒家经典作咬文嚼字式的考证和注解,结果儒学逐渐变得僵化和流于琐碎。 ——《中华文明传真(两宋)》
①唐末以来社会动荡,儒家纲常受到巨大冲击,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②宋代统治者重构政权合法性的需要
③佛、道盛行,冲击儒学正统地位
④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伦理道德
⑤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⑥其他:三教合流,北宋崇文抑武的政策及印刷术的发展,为儒学复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儒学的复兴
三
(二)程朱理学
1、含义:
目的:
理学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目的)
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重建儒家道德伦理体系,维护封建制度与儒家的独尊地位
儒学的复兴
三
2.内容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
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上天的意旨,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
实质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特点: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1)宇宙观(世界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核心思想)
人伦者,天理也。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熹《朱子文集》
(2)道德观:“理”是伦理道德,表现为三纲五常。
儒学的复兴
三
2.内容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含义: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理。
目的: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方法论: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朱子文集》
(4)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渡的欲望。
儒学的复兴
三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程朱理学认可道德规范内的人欲。本意规谏统治者,但演变成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朱熹认为道德的关键在于教育。他提出儒家要“正君心”就是要“教”,他强调“格物致知”就是要“学”。他编订的《四书》实际上就是教材。
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 四书,并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儒学基础读物。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存天理、灭人欲
概念解读
儒学的复兴
三
3.特点
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伦理的本体性、先验性、客观存在性)
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将人伦升至天理,提出人生修养的办法,存天理灭人欲,发明本心。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吸收了佛道因素(糅合儒佛道三派思想,形成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的哲学体系。)
回归孔孟(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孟子地位提升,也进了孔庙,儒学从“周孔之道”发展为“孔孟之道”)
理学逐渐世俗化、生活化(程朱理学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儒学的复兴
三
4.影响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积极: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适应了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消极: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具有尊卑等级、重男轻女、重礼轻法、因循守旧等封建观念。
中国的“节烈”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
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学艺术和科技
四
1.文学艺术
特点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元曲
话本
艺术 书法
绘画
句子长短不等,不同的词牌
散曲
更灵活通俗的长短句
杂剧
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完整故事情节。
宋元城市中, 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实质是早期的 白话小说 。
追求个性 ,不拘法度
宋元以山水画成就最为突出,注重 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
豪放派: 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代表:关汉卿、王实甫
《错斩崔宁》《碾玉观音》《西湖三塔记》
行书—“宋四家”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文学艺术和科技
四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思考:宋代词兴盛的背景是什么?
宋朝重文轻武,文人政治地位提高
商业和城市日趋繁荣,市民队伍壮大,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
两宋之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需要表达复杂情感的新形式
印刷业的繁荣发展
宋《西湖三塔记》:清明节西湖畔,白蛇所化白衣娘子白卯奴迷途,被一位叫奚宣赞的男子所救。白卯奴的母亲白衣妇爱上了奚宣赞,不久又想吃其心肝,得白卯奴救护。后有道士奚真人出来,捉住众妖,包括白卯奴,将它们镇压在西湖的三个石塔之下。
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
内容从自然风物扩大到生活百态
创作及阅读主体从士族文人到市井大众
世俗化
平民化
文学艺术和科技
四
1.文学艺术
米芾:《苕溪诗卷》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蔡襄:《山堂诗帖》
苏轼:《中山松醪赋》
文人画
风俗画
山水画
花鸟画
追求个性化、注重个人情感抒发
文学艺术和科技
四
2.科技
发明 成就 意义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雕版印刷普及,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
加速欧洲封建社会衰落。
广泛应用于航海
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三大发明
其他成就
北宋:沈括
元:郭守敬
元: 王祯
《梦溪笔谈》记载和总结了当时的许多科技成果
监制天文观测仪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
《农书》集南北方农业技术为一体,农业工具记载尤为丰富。
文学艺术和科技
四
思考:宋元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
①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政治局面相对安定;
②经济: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③民族交融:宋元时期,民族交融加强;
④国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元朝科举制度被极度破坏,民族高压政策,大多数汉族文人在官场失意;
⑤思想与技术:理学思想的影响;印刷术的推动;
⑥对外交流:宋元时期对外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兼收并蓄;
⑦阶级:市民阶层的扩大,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