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6 13:4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5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课程目标
公元前202年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公元9年
23年
25年
东汉中期
184年
220年
西汉

东汉
西汉建立
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王莽败亡
外戚与宦官专权、
“清议”、
“党锢之祸”
文景之治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东汉建立
光武中兴
黄巾军
起义
曹丕篡汉
东汉灭亡
时空定位
大家应该都下过象棋,没下过也应该知道象棋中的楚河、汉界。那楚河、汉界背后的故事来源于哪里呢?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的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之间争夺江山的故事,那最后我们都知道刘邦最后胜利并建立了汉,那汉朝时期都出现了哪些影响比较大的皇帝或人物,出现了哪些大的历史事件,汉朝的政治体制、官僚体制及文化方面是怎样的或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
导入
西汉的建立
(刘邦)
据秦之地
用秦之人
承秦之制。
——陈苏镇
继秦而起的汉王朝,如何避免重蹈亡秦的覆辙?
思考
非承秦不能立汉。
——田余庆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初的统治
秦的统治 惩亡秦之弊 汉初政治 文景时期 汉武帝继位
意识: 以法为教 黄老无为
经济: 征发繁重 轻徭薄赋 与民休息 生产恢复
政治: 郡县制 郡国并行 王国问题
外交: 北击匈奴 南征百越 和亲匈奴 羁靡百越 匈奴犯境
百越游离
思考
因循守旧还是改弦更张,青年汉武帝该做出怎样的抉择?
豪强冒头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材料情境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汉书·景帝纪》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概括“文景之治”是如何形成的?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景帝
——晁错削藩
(晁错)说上曰:“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少;不削,反迟,祸大。”
周亚夫
汉景帝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军,以轻兵断绝叛军粮道,三个月后平定叛乱。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汉武帝
——推恩令
推恩令:
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酎金夺爵:
元鼎五年,武帝以宗庙祭祀时列侯所献上酎金分量、成色不足为由,剥夺106个列侯的爵位。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在这次征讨中,儒生董仲舒对汉武帝究竟讲了什么?
思考
建元元年(武帝即位之初),冬十月,举贤良方正极谏之士,以董仲舒为江都相。治申、韩、苏、张之言者,皆罢之。
——《纲鉴易知录》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概括董仲舒对汉初问题的总体认识和解决方案
概括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无有邪气间其闲者,王道终矣。
——董仲舒《天人三册》
汉得天下以来,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更张意识形态:独尊儒术(儒表法里)
正君心
正朝廷
正百官
正万民
正四方
更张思想
改革制度
整顿吏治
肃清社会
开拓边疆
设博士 办太学
独尊儒术
汉武帝用人亦不拘一格,并非教条地照搬儒家原则。法家的一套政治思想、手段因最具实用价值,仍然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只不过法家名声不佳,往往暗用明不用,注意用儒术加以包装、“缘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强化中央集权
正君心
正朝廷
正百官
正万民
正四方
更张思想
改革制度
整顿吏治
肃清社会
开拓边疆
设中朝
分刺史
推恩令
察举制
镇压豪强游侠
在这一系列改革下,
地方豪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权力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中(内)朝】
皇 帝
中 朝
外 朝
尚书令






御史大夫


九 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尽管汉族与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长期的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有整体与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逐渐形成共同的民族利益。因此汉族是多元一体。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所以,汉族形成于汉代,汉族不是一个单一血统的民族,而是包含了众多民族血脉的民族。
——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新版)》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背景
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
二、西汉的强盛
加强中央集权
“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直接导致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中外朝制度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握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察举制 官吏选拔制度
刺史制度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弟子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刺史权力渐重,积久成制,成为地方行政长官)
社会治理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二、西汉的强盛
推恩令
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直接导致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二、西汉的强盛
中外朝
汉初,宰相位高权重,权力非常大。武帝即位以后,任用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他们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原来的三公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组成外朝,权力逐步被架空,退出决策层,成为执行机构。
二、西汉的强盛
选官制度-察举制
察举制: 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重视品行和才干,相比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试用考核合格后再任命官职。
影 响:有效地选拔了人才,促成了汉武帝时期人才辈出,东汉后期,为豪强地主所垄断,助长了其势力
二、西汉的强盛
监察制度-刺史制度
从西汉末期到东汉,刺史制度一直存在于皇帝管理国家的政策之中,而且刺史手中掌握的权力更大了,不仅改名为州牧,级别提高了不少,而且州也发展成为当时国家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划。
二、西汉的强盛
酷吏制度
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张汤在惩治“陈皇后”案和“淮南王谋反”案中表现令武帝满意,后又帮助武帝推行盐铁政策、打击富商豪强,先后升任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
二、西汉的强盛
经济政策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用五铢钱代替半两钱
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二、西汉的强盛
思想控制
①措施: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设立五经博士,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②影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董仲舒
二、西汉的强盛
开拓疆域
北击匈奴 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开通西域 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形成“丝绸之路“。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南、西南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
二、西汉的强盛
东汉之建立
1.背景:
(1)王莽建立新朝,实施新政;
材料:力作所得,不足以给贡税,闭门自守,又坐邻任铸钱供期,奸吏因以愁民。民穷,悉起为盗贼。
——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2)严重的旱灾和蝗灾;
(3)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爆发。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
2.建立与统一: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三、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1.政治上:
(1)增强尚书台的作用;
材料: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东汉·仲长统《昌言》
(2)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尚书台成为皇帝真正决策和发号施令的权力机构。
加强皇权
(3)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4)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三、东汉的兴衰
光武中兴
2.经济上: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3.社会管理上:释放奴婢。
4.思想上:重视儒学。
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
“光武中兴”
三、东汉的兴衰
东汉之衰
(1)政治黑暗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皇帝早逝
幼主即位
太后临朝
任用外戚
君权旁落
皇帝长大
欲夺君权
依靠宦官
诛杀外戚
宦官专权
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
②宦官镇压反对官员和士人
1.背景
三、东汉的兴衰
东汉之衰
(2)土地兼并严重
1.背景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
·豪强地主田庄
①规模大,多种经营;
②聚族而居,宾客相附;
③浓厚的宗族宗法色彩;
④拥有私人武装
“坞堡”
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素
地方势力膨胀
三、东汉的兴衰
东汉之衰
2.黄巾起义
(1)简介: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
(2)特点:利用道教组织动员群众。
(3)结果:起义军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
(4)影响: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三、东汉的兴衰
书名:《史记》
作者:(西汉)司马迁
内容: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共130卷
地位: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评价: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书名:《汉书》
作者:(东汉)班固
内容:以本纪、表、志、传的形式,叙述了上起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共100卷
地位: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四、两汉的文化
史学成就
汉赋: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诗: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具有现实主义特点
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
文学
四、两汉的文化
《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年间成书。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被尊称为“医圣”
华佗:发明适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药,即麻沸散
科技——医学
四、两汉的文化
《九章算术》
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周髀算经》
记载了用竿标测日影以求日高的方法,最早引用西周初年勾股定理的特例商高定理
科技——数学
科技——农书
四、两汉的文化
(东汉)张衡
著《灵宪》(天文学著作)
候风地动仪(测定地震方向)
科技——天文、地理
四、两汉的文化
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了主要书写材料,为中西文化传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造纸工艺流程图
蔡伦
科技——造纸术
四、两汉的文化
持续发展
奠基性
造纸术的发明为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东汉道教产生,儒法结合,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体系确立。
独尊儒术
统一性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融合发展
多样化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两汉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广泛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以佛教为代表的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传入中国。
辐射周边
先进性
以儒家思想、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断外传,东传至日本朝鲜,西传至欧洲,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
两汉文化的特点
四、两汉的文化
课堂小结
1、刘邦建立西汉后,将异姓王铲除,设置许多同姓王,并约定此后“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在这里,刘邦特别看重的是(  )
A.古代的分封制度    
B.血缘亲族关系
C.西周礼乐文明
D.文字契约的承诺
B
课堂练习
2、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这主要在于该办法(  )
A.缓解了皇族内部矛盾
B.便于削弱宰相权力
C.瓦解了地方势力勾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课堂练习
3、《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
A.加强集权
B.独尊儒术
C.推行教化
D.顺应天意
D
课堂练习
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C
课堂练习
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C
课堂练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