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实数的加减、乘除、乘方与开方的运算,学习了列代数式及求代数式的值,会列一次方程(组)及解方程组,知道字母可以表示数,方程中的未知数求出来后也是一个“已知数”,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字母所表示的数.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具有一些朴素的函数实例,依托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抽象的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变量与函数的概念把学生由常量数学的学习引入变量数学学习中.“变量与函数”较为抽象,学生初次接触,难以理解量的变化.另一方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到函数图象、两个变量的关系等生活实例.在本节教学中,试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现实情景入手,引领学生认识变量的存在和意义,体会变量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借助生活实例,认识“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为学生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打好基础.
效果分析
1.练习内容:确定变量与常量
效果分析:全体同学通过
效果反馈:同学们能确定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与常量。
2.练习内容:确定两变量间的关系式
效果分析:有7人不能确定关系式
效果反馈:少数同学因不会用字母表示数故不能确定两变量间的关系式。
3. 练习内容:确定变量与常量以及确定两变量间的关系式
效果分析:确定变量与常量全体同学通过,但两变量间的关系式的确定有8人不会。
效果反馈:对于稍有综合性的问题学生有恐惧心理,需要继续理解表示数的方法,进而写出关系式。
4. 练习内容:确定变量与常量
效果分析:全体同学通过
效果反馈:同学们能确定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与常量。
5.练习内容:通过图像展示变量间的关系
效果分析:全体同学通过
效果反馈:用图像表示变量间的关系同学们很容易接受,也能回答具体的问题,如果自己能提出问题就更好了。
6.练习内容:确定两变量间的关系式以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效果分析:只有6位同学顺利完成
效果反馈:本练习题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也让同学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在预料之中。(还有一部分同学能列出一个不等式)
练习形式:学生自主练习,教师批阅后进行整理分析。
19.1.1 变量与函数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变量、常量.
2.学会用含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分析、思考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观点.
2.逐步感知变量间的关系.
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2.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1.认识变量、常量
2.用式子表示变量间关系
教学难点
用含有一个变量的式子表示另一个变量
教学方法
精心设疑 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组织教学
通过学生对一天内气温的感觉引入变化的量,观看幻灯片中随时间的变化温度也随着变化的图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二 问题解决,引入实例
1、周末,老师乘车回家。汽车以每小时60km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时间为t小时,行驶路程为s km。
2、用20m 长的绳子围成矩形,矩形的一边长为 x m,邻边长为y m。
3、计划购买50元的乒乓球,所能购买的总数为n个,单价 a元。
4、每张电影票的售价是10元,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
活动三 提出问题,感受特征
提问1:分别指出(1)~(4)的变化过程中涉及到哪些量,你能将这些量分为几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提问2:这些量有什么数量关系?
提问3:在(1)~(4)的变化过程中,当一个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量是否也随之发生变化?是哪一个量随哪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 修改学生认可的关系式)
提问4:在(1)~(4)的变化过程中,发生变化的量有限制条件吗?如何限制?
活动四 适时命名,学生定义
变量(variable):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
常量(constant):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数值始终不变的量为常量。
问题1:请指出上面各个变化过程中的常量、变量。
活动五 辨析概念,巩固练习
1、填空
(1)某位教师为学生购买数学辅导书,书的单价是4元,则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式是 ,其中的变量是 ,
常量是 。
(2)我市的自来水价为每方4元,小明家用水量为x方,该月水费为y元。y与x的关系式是 。其中的变量是 ,常量是 。
(3)某地手机通话费为每分钟0.2元。李华存入30元,他通话时间为t分钟,话费余额为y元,y与t的关系式是 ,其中的变量是 ,常量是 。
2、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 y=5x -6;(2) y =; (3)y=4x2+5x - 7; (4)S=兀r2 .
活动六 理解概念
问题探究:你能根据关系式y=3x编写一个变化过程吗?请试着说一说。
活动七 勇攀高峰
周末老师准备去登泰山了!登山队大本营所在地的气温为12℃,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 ℃,我们大本营向上登高x千米时所在位置的气温时y ℃.
小红说:“我能得到y与x之间的关系式。”小亮说:“我能用表格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小瑛说:“我能用图像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
聪明的同学你会用哪种方法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与你的同伴交流一下。
活动八: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现实问题出发,找出了寻求事物变化中变量之间变化规律的一般方法步骤.它对以后学习函数及建立函数关系式有很重要意义.
课件12张PPT。 蔡寨中心学校 苏云芳变量与函数 1、当t为4时,气温T是多少度?当t为8时呢?
2、该日最低气温是多少?最高气温呢?
3、在哪个时间段气温上升?哪个时间段气温下降?
结论:随着时间t的变化温度T也跟着变化。 大千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如何来研究这些运动变化并寻找规律呢?
数学上常用变量与函数来刻画各种运动变化. 1、汽车以每小时60km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时间为t小时,行驶路程为s km。
2、用20 m 长的绳子围成矩形,矩形的一边长为 x m,邻边长为y m。
3、计划购买50元的乒乓球,单价 a元,所能购买的总数为n个。
4、每张电影票的售价是10元,一场电影售出x张票,票房收入为y元。
问题解决,引入实例 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我们称数值
发生变化的量为变量;数值始终不变的量,我们称它们为常量。规范定义1、某位教师为学生购买数学辅导书,书的单价
是4元,则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
关系式是 ,其中的变量是 ,常量是 。
2、我市的自来水价为每方4元,小明家用水量为x方,该月水费为y元。y与x的关系是 ,其中的变量是 ,常量是
3、某地手机通话费为每分钟0.2元。李华存入30元,他通话时间为t分钟,话费余额为y元,y与t的关系式是 ,其中的变量是 ,常量是 。
定义辨析,练习巩固y=4nn和y4y=4xy=30-0.2tt和y30和-0.2x和y44、指出下列关系式中的变量与常量:
(1) y=5x -6;
(2) y = ;
(3)y=4x2+5x - 7;
(4)S=兀r2 . 你能根据关系式y=3x编写
一个变化过程吗?请试着说
一说。升华定义 周末老师准备去登泰山了!登山队大本营
所在地的气温为12℃,海拔每升高1千米
气温下降6 ℃,我们大本营向上登高x千米时
所在位置的气温时y ℃.(泰山海拔1536米)
小红说:“我能得到y与x之间的关系式。”
小亮说:“我能用表格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
小瑛说:“我能用图像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
聪明的同学,试试看你会用哪种方法表示y与x之间的关系?与你的同伴交流一下。勇攀高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畅所欲言 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
——毕达哥拉斯
再见教材分析
函数是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刻画了现实世界中一类数量关系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方程、不等式、函数是初中数学的核心概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一类数量关系.
本节课是函数入门课,首先必须准确认识变量与常量的特征,初步感受到现实世界各种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同时感受到数学研究方法的化繁就简,在初中阶段主要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通过丰富的引例,确定涉及的量,在这些量中,有些量的数值发生变化,有些量的数值始终不变,根据共同特征得到变量和常量的概念,随着一个量的变化,另一个量是否发生变化?感受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本节课还拓宽了思维的广度,变量有没有限定条件呢?有什么限定条件?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展示自己的空间,也为同学们的后续学习做好储备。设计的重点放在认识“随着哪个变量的变化另一个变量也随之改变”,由于引例中的自变量有实际意义,它应该满足怎样的限制条件,作为本节课的难点,满足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 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接触到函数图象,函数图象较为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变量间的关系,因此把函数图象放到引例中.学生在填表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用关系式能更明确变量间的数量关系。在最后的环节中初次展示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观评记录
刘志芳老师:本节课的教学中,苏老师准备充分,给我感触最大的是苏老师的追问。通过生活场景中涉及的量,这些量可以分为几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通过这些追问,首先得到变量与常量的概念。在两个变量中,哪个量随着那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呢?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感受到两个量之间的相依关系。有什么具体的关系呢?同学们尝试解决,写出关系式。感觉水到渠成。教师提出了本节课中的重量级问题:主动变化的量有什么限定条件?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把这节课推向高潮。
梁小梅老师:苏老师的课自然,流畅,听起来特别舒服,尤其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我谈一下这节课中我最喜欢的环节:在学习随着哪个量的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后,学生试着确定两变量间的关系式,由学生说出,同学们提出建议,再由原同学更正,既对该生充分尊重又能让她感觉自己的不足,特别的好,这也是苏老师与同学们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吧。
评测练习
1.在圆的周长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式C=2πr中,其中,_______是常量,_______是变量.
2、有一棵树苗,刚栽下去时树高1.2米,以后每年长高0.2米,设x年后树高为y米,那么y与x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 __。
3、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cm,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某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则y=_______,其中的变量_______,常量_______。
4、当圆的半径发生变化时,面积也发生变化,圆面积S与半径r的关系为S=.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S,,r都是变量
B.只有r是变量
C.S,r是变量,是常量
D.S,,r都是常量
5.如图11—1—1所示为自动测温仪记录的北京的春季某天气温度T(℃)随时间t(h)变化的图象,下面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这一天的最高气温是8℃,最低气温是一3℃
B.中午14时气温最高
C.从0时到14时气温是不断上升的
D.从14时到24时气温呈下降状态
6.用长为50cm的铁丝围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记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cm,底边长为ycm;写出能反映y与x的变化关系的式子.你能试着确定x的限定条件吗?
课后反思
教学结束后,反思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虽不能算十全十美,但教学目标、重难点完成的还算不错,而且学生配合也非常好。学生能很好地完成评测练习。想一想,这和自己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我认真研究了新课程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发展中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学会合作,相互激励,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活动中,运用问题解决、引入实例,提出问题、感受特征,适时命名、学生定义,概念辨析、巩固练习的教学模式,达到学为所用的目的。本课紧紧围绕主题,在开展多种教学活动中,发挥多媒体等多种辅助优势,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
其次,我认真备课。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
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
不足之处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大胆的放手学生,学优生可能“吃不饱”,小组教学的优越性也没能展示出来,讲得太多有些满堂灌的嫌疑……
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我得到了重新审视自己一次的机会。
课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基于生活经验,学生初步感知用常量与变量来刻画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指出具体问题中的常量、变量.
(2)借助简单实例,初步理解变量与函数的关系,知道存在一类变量可以用函数方式来刻画.能举出涉及两个变量的实例,并指出由哪一个变量确定另一个变量,试着确定一个变量的限定条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简单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变量与常量的发现过程,体会从生活实例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方法,感知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联系的复杂性,数学研究从最简单的情形入手,化繁为简.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引入课题,学生初步感知实际生活蕴藏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感知数学是有用、有趣的学科.
(2) 借助简单实例,引领学生参与变量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体验“发现、创造”数学知识的乐趣.
【目标解析】
函数的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学生知道代数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数,方程中的未知数求出来后也是一个“已知数”,从“静态”的角度理解字母所表示的数.学生初次接触两个变量之间的特殊对应关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感知变量的存在和意义,理解具体实例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表达方式,为学生初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