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 素养解读
1.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2.了解中国科举与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原因和影响。 2.以时空观念为指导,对比西方文官制度和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异同,了解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清末选官制度变革的原因、内容,认识社会变迁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难点: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
【时空定位】
【知识解读】
干部: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和解放区,“干部”指在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及革命团体中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人员,以及在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政府、边区政府、工农民主政府中担任一定公职的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一词的含义变化不大,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他们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主干知识】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学习聚焦: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的废除:
(1)原因:西学的不断传播,洋务运动的开展。
(2)变化: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在康有为等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后未能实行。(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下令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3)废除概况: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奏请,下诏废除科举制。(乡会试一律停止,学务大臣颁发教科书,城乡各处遍设学堂)
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
选官制度的改革:
(1)设教育管理机构,加强教育管理:
①中央:1905年,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②地方: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
(2)确立新的选官制度:
①确立学堂选官制度:1904年初,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②确立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制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思维点拨] 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学习聚焦: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公务员制度。
南京临时政府 孙中山 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 ①官员选拔:以考试制度为主,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制度: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运行机制 2.影响 ①积极: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对民国文官制度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②局限:基本停留在纸面上
北洋政府 考试和甄别 1.考试 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①报考条件: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②负责机构: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③考试类型: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2.甄别 ①内容: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②目的: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③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
南京国民政府 公务员制度 1.建立: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和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2.特点:以北洋政府时期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中国传统监察制度和 西方文官制度精华 3.内容:①机构:公务员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 ②法规: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等,体现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甄别:对一般在职人员,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4.局限: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学习聚焦: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一)干部制度
1.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2.措施
(1)沿用旧制
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建立新制
后来,建立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3)改革和进一步完善
①改革开放后, 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回避制度等改革。
意义:在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根本原则下,逐步实现干部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②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在干部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二)公务员制度
1.历程:①开始推行: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②正式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意义:①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全方位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②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①不搞“政治中立”,坚持党管干部;②不搞“两官分途”(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两类),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思考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历史意义:①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②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③促进人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
【深化拓展】
一、概括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特点
⑴选拔方式上,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另有甄别方式)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⑵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对民国官员选拔制度影响深远;
⑶继承与发展,渐进变革;
⑷国民政府正式(或开始)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二、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
①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
②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③促进人才的公开、平等竞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
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
三、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异同
(1)相同之处:①公开考试,择优录取。②对职位进行分类。③广泛使用“考绩制”。
(2)不同之处:①西方实行政治中立,中国坚持党管干部。②西方实行“两官分途”,中国二者不分。③西方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中国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④西方文官众身任职,中国公务员有辞退机制。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法定范围不同 多数国家公务员仅指中央一级,不包含地方政府公职人员 我国公务员不仅包含中央一级还包括地方各级
选用标准不同 西方各国在文官的选用上注重通才或专才(基本把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作为用人的主要条件) 我国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这一标准贯穿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个环节
两官分途 西方文官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政务官随政党选举成败而进退(政治化),事务官则保持稳定(职业化),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政治原则 坚持“政治中立”:不受党派干预,不得参加党派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 ⑴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⑵不搞“政治中立”,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服务对象 服务政府: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 服务人民: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我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四、多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的文官制度
1、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转型:中国近代文官制度构建既有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因子,又有近代外国文官制度的异质细胞。晚清封建专制与吏治腐败的社会形势,迫使清政府展开对科举考试制度改革,废除科举制度。文官任用、考绩、俸禄、惩戒、培训等方面改革相继开始。
2、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创立: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文官管理思想、对文官制度的设计完成了从科举考试到文官考试的对接,开创了我国文官制度之先河。
3、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发展:国民政府的文官制度进一步发展,涉及文官考试、任用、考绩、奖惩、培训及官等薪俸、服务与保障等方面,该时期的文官制度形成正式公文和法律。
五、晚清废除科举制的主要原因与意义。
1.主要原因 经济上:科举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清朝末期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科举制不利于国家的统治。
文化上:西方文化的传入,是民主思想有了尽一户发展,人们开始呼唤改革。
外部环境:1904-1905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给清政府几大的冲击,西方文官制度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2.意义
①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发展。科举制的废除使新式学堂得到发展,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近代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实用型新式人才,推动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②推动选官制度改革。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③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科举制的废除使士大夫阶层的一部分人加入新军,增强了反清力量。
④推动了中国社会基层改革。许多基层社会中的士绅及学堂毕业生先后组织和开办教育会、农会等。
⑤推动了民族救亡运动的高涨。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代社会政治生活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等口号,并投身到近代化中去。
六、总结:清政府选官制度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西方近代教育模式与内容的传入;“清末新政”的实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科举制的弊端。
2、影响: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教材问答】
1.教材P42思考点: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建立公务员制度是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建设的根本措施,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从人治走向法治的重要开端。
①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
②对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公务员的严格管理,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
2.教材P4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对照课文相关内容,分析其中的变化。
①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职级序列。
②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一些规定不适应、不符合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统一领导、党管干部等要求要进一步体现到具体规定中。
3.教材P42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近代以来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过程。
①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近代中国文官制度基础。
②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文官考试制度有了新的发展。
一是设置考试院作为国民政府最高考试机关,负责考选、铨叙。
二是颁布《考试法》等一系列法规,初步形成公务员法律法规基础。
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经历一个发展过程。
一是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发布《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公务员选用制度初步建立。
二是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4.教材P42学习拓展:搜集资料,进一步了解清末选官制度变革对传统教育和读书人命运产生的冲击。
晚清时期是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清末选官制度变革表现在传统科举选官被学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取代。学堂出身的人不仅可以获得与科举出身相应待遇,还可以享受优先进入仕途待遇,这对读书人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因此,传统教育由于无法与当时选官制度接轨而遭到抛弃。学堂选官深刻影响读书人命运,还表现在:新学制下读书人受教育机会增多,可以选择新式学堂和出国留学等不同渠道;从学习内容看,虽然仍有传统经学,但学生也开始接触新知识和新思想,新式学堂教育改变读书人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学堂毕业生进入教育、科研、工业、商业、财会、医学、法律、新闻、出版、艺术,以及政府、军队等各个社会领域职业阶层,充实新式知识分子群体。
【知识脉络】
【课堂达标】
1、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D。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新式教育与科举融为一体,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可以排除;材料反映的现象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2、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陈“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 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 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答案:C。解析:从题干“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得出有效信息,可以看出是清末新政的实施.虽然清末新政本质是上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其中的发展工商业、编练新军、派遣留学生等措施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种种可能。
3、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废除后,新式学堂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
A.引发学生运动的高涨 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进程 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答案:D。解析:材料中“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强调的是,清末新政期间对科举制的废除有利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选D项。
4、1905年开始,清政府每年一次举行游学(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毕业生考试,合格者分别“赏给”进士、举人。新学堂毕业生也得到相应的荣衔。1906年清政府颁布《举贡生员出路章程》六条,广开门路,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稳定了数以万计很难再进学堂的那部分士人。这些举措( )
A.彻底废除了科举取士制度 B.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
C.使近代教育制度得以完善 D.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答案:B。解析:材料中清政府既照顾到新学堂毕业生,又对原有举贡生员尽量安排,关注了新旧体制的衔接,有利于社会稳定,故选B项;A、C两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清政府尽量安排原有举贡生员,不能体现利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排除D项。
5、民国初,孙中山令法制局拟定出《任官状纸程式》《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外交官及领事官考试委员官令》《法官考试令》《官职试验章程》等法令,并交参议院议决。这些法令( )
A.预示着立法程序和环节基本完成 B.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与发展
C.深受西方文官制影响而具有开创性 D.体现了建立现代文官制度的构想
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法令”是孙中山为了保证民主共和政体而颁布的,由于南京临时政府存在时间太短,这些法令均未能完成立法程序,但已构建起现代文官制度的基本框架,故选D项,排除A项;这些法令并不能保证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发展,排除B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
6、北洋政府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丁、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政府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答案:C。解析: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排除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排除D项。
7、民国时期文官考试时,“试卷之弥封、弥封号册之固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及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及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公布”,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进行。这一举措( )
A.强化了监察权力 B.有利于公平公正 C.提高了官员素质 D.杜绝了腐败行为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监试委员监督文官考试的各个过程,有利于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故选B项;A、C两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8、如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以及图片加盖公章等信息可知,当时的公职人员考试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公示和颁发证书等环节,程序较为规范,故选C项。
9、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 )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权力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35年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委派有密切关系,故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根据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可知,目的不是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而是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会造成任人唯亲、宗派主义、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所以选C项。
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A.我国现行公务员招考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答案:C解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两项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排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故C项正确。
11、我国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 )
A.强调德才兼备和择优录取 B.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
C.禁止公务员参加党派活动 D.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等都是党的基本路线,因此这说明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捍卫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故选D项。
12、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A. 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B. 对少数民族干部人中注重德才兼备
C. 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D. 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答案:B。解析:材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正确;材料与民族地区的发展无关,A排除;材料与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结构无关,C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D排除。
13、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B.对公务员结构影响不大
C.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D.极大提高了女性社会地位
答案:A。解析:因为选拔人才的流程严格,所以有利于被选拔人员素质的提高,故选A项;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极大地促进了公务员队伍结构优化,排除B项;腐败现象并没有因为考试录用制度的实施而得以避免,排除C项;女性社会地位是否提高与此制度的推行并无必然联系,排除D项。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开创时,因官员考试尚未实施,多门以入仕,各级政府官员成分复杂、素质高下不齐,所以《文官任用法草案》对任官资格作出严格限制。又颁布《文官甄别法草案》《文官甄别程序条例》等法规,专门设立官员甄别委员会,对所有未经考试任命的官员进行甄别。1913年1月,北洋政府公布了《文官任用法草案》,确定官员任用资格主要有两项,第一是考试,第二是经历,“考试者所以决其将来,经历者所以重其既往,二者皆不可偏废”。对司法官任用,更有特别规定。同时又公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对考试作具体规定。
——摘编自马斗全《民国初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材料二:历史上,德意志在官员的任用上长期保持着“恩赐官职”制的传统。1713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制定任用法官必须通过考试的规定。1873年,德意志帝国皇帝威廉一世颁布《官员法》《资历条例》,标志着德国官僚制的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二战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对德意志帝国公务员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陆续颁布了《联邦公务员法》《联邦法官法》《联邦公务员工资法》《联邦公务员休假条例》。东西德统一后,继续执行,并对相关法律条例进行修改完善,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现代公务员制度。
——摘编自侯京民《德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及其启示》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两个政权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共同影响。(9分)
答案:共同影响:①规范了公务员的选用,有助于提高公务员文化素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③推动了政治制度和人事制度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进步
15.阅读材料,完成问题。(13分)
材料
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 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
1.国文: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论。 2.民法:试详述民法上人之种类及其性质。 3、刑法:何谓间接正犯试详论之。 4.行政法:试从五权制度上说明行政之意义。 5.中国近代政治史:中日战争之经过及其影响于我国内外之关系如何。 6.经济学:试详述地租之起。 7.财政学:公债制度对于社会资本之构造有何影响试详论之。 8.国际公法:说明外交官之特权及与领事官之区别如何。 1.国文:孟子谓“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其理由何在?试申论之。 2.经济学:试略述李嘉图地租学说之理论及其对后世经济思想之影响。 3.社会学:帕克教授分主要的社会历程为四种,即竞争、冲突、顺应与同化,究竟其区别何在,其分类是否适当,试评论之。 4.财政学:试述财政之意义,及其与私经济之异同。
——摘编自高等考试典试委员会编辑:《民国高等考试总报告》
评析材料中的文官考试制度,得出结论。(要求:结论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示例:三材料反映出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2分)
材料中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4分)
具体而言,从两次考试的国学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其对科举制内容——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等。(4分)
虽然,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3分)
【解析】从“1931年第一届高等考试普通行政人员考试部分试题”和“1933年10月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部分试题”得出结论是民国时期的文官考试制度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然后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材料中文官考试的具体内容和民国时期文官考试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证。
如时代背景:国民政府推行的文官考试是特定历史时空的产物,一方面体现了对传统科举制的继承和延续,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借鉴,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为推进近代化选拔人才的时代要求。从具体内容看,儒家思想文化的保留,但总体而言,经济学、法学、外交等方面的试题已趋于现代科学知识。影响是反映出对现实实际问题和世界发展形势的关注;同时,其现代性还体现为法制化程度的提高,平等性和开放性的增强,考试权的独立。最后进行总结,尽管这一时期的文官制度受一党专制政治统治和战乱等局势的影响,难以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但是,我们仍可以借鉴其兼采中西、完善发展的经验,传承优良传统,洋为中用,提高治国理政的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