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中世纪时,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你是哪国人?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系列课件 第十二课
所谓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后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时代普遍形成的国家形式,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即国家主权与民族一体性。
特征: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为什么中世纪的西欧人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淡薄?
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封君封臣制,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封建割据势力强大。
封建庄园制,自给自足,与外界联系小。
基督教控制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宣扬普世价值。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要么是对基督教的。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产生的背景
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的束缚
西欧城市兴起的…主要途径和原因是生产力、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众多手工业者脱离庄园积聚而成,城市是封建庄园的对立物。城市的繁荣…为结束封建割据局面创造了经济前提,也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张启安,李秀珍《西方文明史 》
经济:随着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市兴起,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也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封建制度和基督教的束缚
新兴资产阶级
国王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达成联合
阅读课本67页,归纳近代西方王权加强的原因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2)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路易十四,自号太阳王。秉政前就决心凭借君权神授观念强化绝对君主制。亲政后,立即宣布僧侣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非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布任何政令。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专制王权国家出现
特点: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我的国王我的国
路易十四(1643—1715)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朕乃君主,故可以为所欲为。——(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一世
国王之于人民,雨水之于大地。 —— 西班牙格言
思考:专制王权国家=民族国家
在法国启蒙运动期间,启蒙思想家们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 否认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也否认王朝国家是自己的祖国,发出了“专制之下无祖国”的呼声,指出只有当臣民成为公民,成为国家的成员,民族共同体才会存在,祖国才会存在。
——杨宁一《世界历史视野中的民族主义》
专制王权国家不等于民族国家,专制王权国家是近代民族国家的雏形。
思考:专制王权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形成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作用:结束了封建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是新兴城市的保护者,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是早期民族国家的象征和情感纽带。
政治: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宗教改革运动,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专制王权国家形成,推动了民族国家的产生
专制王权国家
新兴资产阶级与王权结盟,寻求统一
拥戴国王
专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抛弃国王
资产阶级革命
民族国家
以上图示反映了是什么原因推动民族国家产生?
欧洲资本主义
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开始兴起,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分裂
割据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13世纪
16世纪
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民族语言的广泛使用,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2.标志: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
国际法,即国际社会之法,或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交往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习惯和条约规则。简单说来,是有关国家之间的法律,是调节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相互关系有一定约束力的法律系统。
——《牛津法律大辞典》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后,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出现普遍适用的国际法;
(3)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打破了神学观念;
(4)古罗马自然法精神的影响;
(5)地理大发现后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
1. 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奠定基础
《战争与和平法》
1625年荷兰人格老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奠定基础
《战争与和平法》
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1618年德意志内战爆发。欧洲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目的纷纷卷入战争。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联盟。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1648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意志
国家体制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领土划分
宗教问题
1648
主要内容:
①和约承认新教同盟等战胜一方实际占领土地;
②重申“教随国定”原则;
③认可德意志各邦在内政和外交方面自主权等。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
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
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患、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
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奠定基础
《战争与和平法》
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发展
维也纳体系
(1)背景: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崩溃后,以英、俄、普、奥为首的战胜国通过维也的会议在欧洲大陆上建立起新均势体系。
(2)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3)评价: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 、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维也纳会议成了一个分赃的会议,使维也纳体系表现出鲜明的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许多中小国家的利益,埋下了国家冲突的祸患。
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第一等级
大使和教皇使节
或教廷大使
第二等级
特使
第三等级
常驻公使
第四等级
代办
3. 外交制度建立
①建立:17世纪,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②进一步发展:1815年,维也纳体系建立(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4.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国际关系确立了一些规则,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开辟了新途径。
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导致国际冲突不断,最终引发了一战。
积极:
消极: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破坏
新的阶段
一战后发展
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的破坏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非战公约》
评价: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它又规定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之难以履行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责任。
二战破坏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二战后发展
《联合国宪章》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对国际法发展作用的异同
同
异
①两者都宣称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国际法的发展。
②都是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有助于国际法实施范围的扩大。
③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干扰了国际法的实施。
①国联强调“全体一致”原则,不利于国际法的实施;联合国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有助于国际法的实施。(原则不同)
②联合国较之国联更具有普遍性,因此,联合国对国际法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具有更大作用。(普遍适用性不同)
③联合国较之国联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上作用突出,更能推动国际法的发展。(作用不同)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一战破坏
新的阶段
一战后发展
一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的破坏
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联盟
《非战公约》
二战破坏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再次遭到极大破坏
二战后发展
①《联合国宪章》
②国际法院成立,发展了
国际司法制度
③各类国际组织推动了
④国际法领域大大扩展,
颁布了一系列···
评价
积极:国际法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平和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局限性: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不惜退出国际条约,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严重威胁国际和平。
国际法的发展演变趋势:
从无“法”到有“法”
从无“组织”到有“组织”
从无“机制”到有“机制”
特朗普上台后,鼓吹和奉行美国第一、美国优先—事事处处必须让美国利益最大化,否则“退群”。比如,特朗普认为,加入巴黎协定美国吃亏了,所以必须要退出;特朗普认为伊朗没有全面履行伊核协议,哪怕最权威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多次表态,伊朗全面履行了伊核协议,但特朗普就要一意孤行,认为美国在伊核协议中没有得到最大利益,所以要“退群”。
特朗普“退群”
面对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面对国际法遭遇的挑战,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地名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
C.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
D.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
A
路德用充满活力的德意志方言翻译了《圣经》全文。在那之前,德意志各地语言迥异,彼此之间难以交流,但随着路德所译《圣经》的流行,它所用的德语不久就成为整个德意志民族标准语言。这反映了宗教改革
A.推进了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获得了德意志世俗王公的支持
C.导致德意志民族意识产生
D.加强了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
D
19世纪60年代,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国际法原理》的译本《万国公法》得以发行,清政府试图用国际法来反击列强的侵略,并在世界各国设立驻外使馆等。这反映了
A.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清政府主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C.列强对清政府采取和平外交政策
D.官僚集体改变排外观念
B
1927年4月,法国建议法美两国缔结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认为这个条约的签订国必须是广泛的,希望先由法、美、英、德、意、日六国签署一个多边非战公约,然后再对所有国家的参加敞开大门。最终,美、法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非战公约》的签订过程反映出 ( )
A.帝国主义间矛盾错综复杂
B.美国试图提高国际联盟的作用
C.法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美国延续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