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导入: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之间保持着密切联系。中国的对外交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朝代都有管理边疆民族和国外宾客的机构。商朝的“宾”、周朝的“小行人”、汉朝的“大鸿胪”、唐朝的“鸿胪寺”,都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的外交往的职能。
图中所绘是唐朝鸿胪寺官员接待外来宾的场景。
微思考:上述材料及唐朝《礼宾图》壁画说明了什么?
说明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外的交流。
预习检测:
检测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
(1)中央机构:设_______、典属国等官职管理民族事务。
(2)管理措施: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_______、象郡等。
2.汉朝
(1)中央机构:设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北方:①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②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③89 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西方: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________”,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3)边疆政策
①推行_______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②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典客、大鸿胪、河西四郡、囤戍
1概念阐释: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民族间自然的交融,是历史上进步的现象,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前提。
助学助考
2知识拓展:典客与典属国
秦朝的典客属于九卿之一,“掌诸归义蛮夷”,即负责接待和秦朝有友好往来关系的边疆民族首领;典属国“掌蛮夷降者”,即管理已经归附秦朝的边疆民族的事务。
3知识延伸: 评价汉初的和亲
汉匈和亲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实现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缓解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但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
4 概念阐释: 西域
历史上的西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指阳关和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即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探究一】结合史料指出汉朝在边疆的屯戍政策的影响?
材料: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侵扰
②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③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探究二】:1、根据图片和P61的【历史纵横】促进民族融合的途径有哪些?
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民南迁
十六国时内迁各族不断交融
北魏再度统一黄河流域实行汉化改革
三国、东晋、南朝南方不断得到开发
民族迁徙
民族交流
汉化政策
汉化政策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交往呈现什么现象?有何作用?
现象:民族交融加强
作用:加速了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史料 汉王朝在广阔的边疆地区以长城为主干,设置完善的由塞、障、亭、燧组成的瞭望、预警和防御为一体的边防体系……也可以防御来犯之敌,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对强大的匈奴先后采取了和亲、武力进攻、纳降、内徙、分化瓦解等政策;对西域诸国则是先后采取了频繁遣使者往来以密切关系、武力征服、和亲、屯田、册封官爵等政策和措施……从边疆稳定、民族关系和睦的角度看,汉王朝的边疆政策是较为成功的。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归纳汉朝经略边疆政策的特点及意义。
【探究三】:学者观点--汉代边疆治理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建立了完备的防御体系;多措并举;恩威并施;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意义: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管理; ②有利于边疆稳定;
③促进了边疆开发; ④推动了民族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预习检测:
检测二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 隋朝:
民族关系:(1)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589 年,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为治理岭南起到重要作用。
(3)加强与_____ 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边疆管理:(1)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______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2)制度:推行______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2.唐朝
(1)民族关系:唐朝与周边突厥、回纥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
(2)管理机构:主要是______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3)主要表现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______”。②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③南诏有10 个王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3. 两宋
(1)政权并立: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2)民族交融: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______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1、琉求、主客司、郡县制
2、大都护府、天可汗、中原王朝
1、思维点拨:隋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①进行册封: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②设置机构:如在边疆设置郡县。
③因俗而治:如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担任郡守、县令。
④加强联系:如隋炀帝派人到流求
助学助考
2、概念阐释: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民族地区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特点:以夷制夷,因俗而治
作用: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羁縻府州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史料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瞩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从以德治为主,即以静为主的治国思想出发,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中原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在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官员由原来少数民族首领担任,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成果展示】以德治为主,主要采取安抚与和亲政策,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重视民族风俗,设置“羁縻”府州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重视民族平等与民族交融。
预习检测:
检测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1)背景: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2)政策:统治者一方面“_______ ”,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3)举措①元朝对西藏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_______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行汉法、宣政院
2.明朝
(1)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
(2)修筑长城:在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_______”。
(3)开展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 边疆治理:
东北:设_______、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西南:设土司
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属,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四夷馆、九边、都司
3.清朝
(1)中央机构:设立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民族治理:
①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
②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固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③分别册封五世达赖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_______等。
④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变,后来逐渐进行“_______”,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
理藩院、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1、知识拓展:卫所制度
是明代重要的军政制度。(明代全国普设卫所,卫所作为明朝基本的军事单位,管辖一定数量的军户,承担军役。卫所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军事性质的地理单位,涉及明帝国的版图、管理体制、土地、户籍制度、人口迁移等一系列问题。
助学助考
2、易错点拨:
宣政院与理藩院
(1)时间不同:宣政院存在于元朝;理藩院存在于清朝。
(2)功能不同:宣政院是掌管佛教事宜和藏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是清朝统治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构,也管辖部分外交事务。(3)机构不同:宣政院下设可斗、副使、参议、佥院各二人,理藩院则掌管爵禄、朝贡、官制、兵刑、户口、贸易、赋税、宗教事务。
3、概念阐释:土司制度
明朝在西南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慰司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
助学助考
据记载,明代,只有在中央政府给予土司爵位与名号后,土司才可能“易为统摄,故奔走惟命”,如果调遣繁多,土司仍然会“恃功怙过,侵扰益深”,甚至还会割据一方,如川黔地区的土司奢崇明、安邦彦等都曾发动过大规模叛乱。这可以说明明代土司( )
[A]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B]能够协助皇帝管理边疆
[C]是动乱频发的根源
[D ]政治权益得到朝廷保护
A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长城的“用险制塞”和“民族交流”
材料:长城在防御体系上利用自然地形,“用险制塞”,扬定居民族之长而抑游牧骑兵之短,在以冷兵器为主的古代有较大的功效。……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互相依存与交往。这种深刻的内在联系是任何人工关塞所隔绝不了的。即使在战争期间,通过长城内外的贸易往来也一直没有中断过。本来主观上想阻断南北、被许多统治者和士大夫视作“华夷天堑”的长城,客观上却不时起到了民族交流的枢纽作用。 ——《读书》
(1)中原王朝修筑的长城,迫使游牧民族下马步战,化解他们的优势,使他们难以破墙而入。
(2)长城地处农牧分界线,从汉代起,历代王朝都在长城沿线设置专供内地和边外少数民族贸易的市场。
学者观点:明清时期的边疆治理及影响
史料 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廷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边疆将军管理所辖区的边防、屯田、贸易和征税诸事务。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据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研讨交流】
【成果展示】措施:设置边疆管理机构;加强陆海疆的全面防御;因俗而治;严禁他族人口进入边疆地区。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措施及积极作用
积极作用:①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敌入侵,维护了边疆稳定。
②密切了民族关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边疆的开发。
(1)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3)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5)和亲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6)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7)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8)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梁启超曾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预习检测:
检测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朝
(1)开通商路:汉朝对外已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海路最远可航行到印度南部。
(2)出使大秦:97年,甘英出使_______(罗马帝国) ,抵达波斯湾一带。
(3)对日关系: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
2.隋唐
背景: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
陆路:
(1)商业:隋唐时期与西域商路畅通,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技术:_______传入阿拉伯地区
海路:
(1)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遣其子来到中国
(2)日本多次向唐朝派_______,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大秦、造纸术、遣唐使
泉州
马可.波罗形记
尼布楚条约
3.宋朝
(1)因北方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
(2)_______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4.元朝
(1)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
(2)13 世纪,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17年,留下了著名_______
5.明清
(1)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2)1689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_______》。
(3)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概念阐释:朝贡体制
朝:臣下觐见君主;
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
朝贡体制源于先秦形成于汉朝。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前来“朝贡”,即承认中国为宗主、自己为藩属,觐见时需行臣属之礼。中国君主会 “册封”这些国家统治者各种名号,“回赐”各种礼物。
朝贡体制是中国“天朝上国”“华夷之别”思想的体现,它妨碍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近代使中国落后于世界。
助学助考
列举隋唐时期的中外交往的史实,并分析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
1.史实
(1)隋朝: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也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2)唐朝:
①大食: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2.原因:
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与西域商路畅通。
【历史解释】
结合地图并结合教材,分析宋代丝绸之路的特点,说明其原因。
1.特点
(1)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
(2)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2.原因:
(1)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
(2)经济重心南移;南方手工业发达。
(3)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
(4)制定了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
(5)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的应用;
材料:泉州港甚至比辛迦兰(广州)还大,他所在的江水又广又宽,滔滔奔流入海,整个江面上充满了一艘艘令人惊奇的货船,有的来自阿拉伯,有的来自大印度;有的来自锡兰,有的来自小爪哇,还有的来自北方很远的地方……
——[意]雅各《光明之城》
【历史解释】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随着对外交往增多,清朝对外关系开始缓慢转型。
1.特点:
材料: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朝贡国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思考】阅读材料和结合所学,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商业资本冲击;
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③清朝国力的衰落;
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明清时期】走向封闭
1.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2.由开放走向封闭 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3.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汉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举→宋元时期(海路为主)
4.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汉朝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思考】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形式、趋势、路线、内容)
朝代 中央机构 民族关系 边疆政策 对外
秦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 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汉 大鸿胪 北击匈奴;和亲政策 设机构;屯戍政策 甘英出使大秦;海路到达印度南部;汉委奴国王
魏晋 五胡内迁;汉化 汉人南迁加快江南开发
隋 礼部 鸿胪寺 周边民族归附;封谯国夫人 郡县制(豪酋大姓);三次派人抵达琉球 造纸术外传;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长安国际大都会
唐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和亲、会盟;册封;羁縻州刺史由民族首领担任 大都护府、都护府、羁縻州
宋 礼部、鸿胪寺 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制度 陆路受阻,海路发达;泉州
元 宣政院 行汉法;差别对待 东北、云南设行省 马可波罗
明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修长城,设“九边”;贸易 东北设都司、卫、所;西北设卫;西南设土司;敕封 朝贡体系,朝贡贸易体系;《尼布楚条约》;海禁,闭关锁国
清 理藩院 满蒙联姻;军事斗争;册封; 办事大臣;改土归流
本课小结
教材内容改编 随堂演练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2“教材知识”改编)
《后汉书》记载,公元89年,汉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令班固在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史称《燕然山铭》。2017年8月,经中蒙学者对蒙古国中戈堂省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被确认为《燕然山铭》,解决了长久以来对燕然山位置的猜测。这表明( )
A.古代正史记载史实可信度最高 B.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
C.实物史料比文献史料更有价值 D.历史记载必须以考古研究佐证
1.B [据材料“对蒙古国中戈壁省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可知虽然有正史记载仍然需要实地考察严密论证,故A项错误;
据材料“《后汉书》记载.....燕然山南麓勒石记功”并且“对蒙古国中戈壁省一处摩崖石刻严密论证”,最后确认石刻为《燕然山铭》,可知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考,故B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并非两种史料相互比较,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文献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并非强调两种史料必须相互佐证,故D项错误。]
2. (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3"“历史纵横”改编)
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等。他们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这些现象( )
A.推动边疆封建化 B.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加强了民族交融 D.缩小南北文化差距
2.C
[据材料“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在南方,三国时期的吴、蜀两国以及东晋、南朝,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一些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建立政权,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各族间彼此频繁接触,通婚杂居,有利于促进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汉人南迁推动南方的开发的同时加强了与
当地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故选C项。]
3. (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3“史料阅读”改编)
王溥在《五代会要》中记载“蕃客朝贡使至,鸿胪寺勘风俗衣服、贡献物色、道里远近,并具本国王名录报。”这一史料反映隋唐时期的鸿胪寺( )
A.具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
B.负责培养各种民族事务的翻译人才
C.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D.代表朝廷管理海外各国通商贸易事务
3.A[据材料信息可知,隋唐鸿胪寺负责处理少数民族朝贡事务,即具有管理民族事务及对外交往的职能,故选A项;
鸿胪寺属于对外机构,负责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并不培养翻译人才,排除B项;
元朝宣政院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排除C项;
市舶司代表朝廷管理海外各国通商贸易事务,排除D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