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课堂实录
肖家芸
一、分角色朗诵,初步感知全文
师:同学们好!(屏幕显示“猫”,标题下配有猫的动漫图像及作者姓名)。喜欢《猫》这篇文章吗?
学生齐应:喜欢。
师:真好!里面写了几只猫啊?
学生齐应:三只。
师:这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呢?先请同学分角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朗诵相关课文,大家边听边识别,圈出关键词句,作出评判:我最喜欢哪一只,最不喜欢哪一只,要用文中重点词句来说明。
学生主动自荐,有语文课代表随即组合为三组。
A组诵读第一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B组诵读第二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三妹”(女同学)。
C组诵读第萨三只猫的描述。角色:“我”(男同学),张婶、夫人、三妹(分别为女同学)。
师:哪一组读的最好?
生齐:第三组。
师:好在哪里?
生1:不同人的心情与性格区别开了,像演戏一样。
生2::他们读的部分本来故事性就强,他们讨巧。
师:不无道理。三个组读得都不错,都值得表扬 ( http: / / www.21cnjy.com ),掌声祝贺!相对而言,人物多,故事强,配合默契难度更大,所以第三组更值得祝贺,大家同意吗?(掌声四起)喜欢哪只的选择必已经有了,理由未必充足,再整理一下个人的感觉,两分钟以后交流。
二、细品作品,体会文本情感
生1:我喜欢第二只猫,因为它“更有趣,更活泼”。
师:再具体点。
生1:不仅在园里跑,还上街跑;会爬树,还会爬墙;会捉老鼠,也会捉蝴蝶。
师:“跑”“爬”“捉”三个关键词,将“更有趣,更活泼”的特点落到了实处,好!你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二只猫态度如何?
生1:特别喜爱。
师:你凭什么断定?
生1:无论是“跑”“爬”,还是“捉”,作者都是怀着高兴的心情在欣赏猫。
师:非常好!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彩之中,把握了寓言文字的感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生3:我更喜欢第一只猫,它活泼天真,不像第二只猫放纵而自惹麻烦。(笑声起)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3:它“像雪白的毛球”,“滚来滚去”;它抢三妹的红带,“扑过来,又扑过去”。总之,它不乱来,既活泼可爱,又懂事好乖。(听课老师报出掌声)
师:你的品味,为师也自愧不如,因为你在“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泼”当中,又别出了个性与品质的高下,掌声褒奖了你的精彩。同学们借助他的思路,想象一下文中所写第二只猫与第三只卖活泼的不同个性。(同学们在座位上相互动作体会,寓理解于活动之中。)能感觉出作者对第一只猫的态度了吗?
生4:喜欢,只是不像第二只猫那样偏爱。
师:依据是什么?
生4:第二只猫作者写了好多好多,第一只猫写的好少好少。
师:你是说文字的详略鲜明的体现出作者的亲疏,对不对?
生4:是这个意思。
师:你这个意思揭示的正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又一种基本方法。
生5:我觉得作者偏爱第二只猫是为了对比的需要,他越是偏爱,他对偷猫的人越是愤恨,因为后来这只猫被人偷走了吗?
师:这么说,作者这么写不仅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喜爱猫,还有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意意义了?高明!这也是我备课没想到的。我向你们表示敬佩!(举手示意,掌声响起)
生6:我最喜欢第三直冒,尽管它的颜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样子没有一点是讨人喜欢的,但主人收养它,它就不忘感恩,即使被冤屈、被驱赶,它躲在别人屋顶上,也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意离去,知道冻死饿死。
师:你是说它有情有义,无怨无悔的精神感动了你?生6:对的。
师:第三只猫感动了你,你感动了我,你的人性化理解也会感动大家,大家说是不是?
生齐:是!(听课者报以掌声)
三、深究文本,剖析文本内蕴
师:主人怎么会冤屈第三只猫的呢?
生7:这猫老瞅着笼中的鸟儿引起了家人的怀疑。
生8:我觉得它是想和鸟对话,因为它太孤独、寂寞。
生9:我觉得那猫想保护鸟,因为它知道那鸟是主人的宠物,很寂寞,所以她一动不动地瞅着它。
师:请问笼中有几只鸟。
生9:两只。
师:他已经成双成对了,还孤独吗?
生10:我觉得那猫想吃笼中的鸟,因为它看到鸟那么受助人喜爱,它气不服。
师:这么说“我”怀疑那猫是吃鸟的凶手,是对的了?
生11:有没有吃鸟的行动并不重要,这猫长得既不好看,又懒惰,更不会讨主人喜欢。被怀疑被冤屈在所难免。
师:假如是第二只猫吃了鸟,“我”会怎么样呢?
生11:“我”非常喜欢第二只猫,至少他是不会首先怀疑它的。
师:照你这么说,第三只猫受屈是咎由自取了?
生12:我坚决反对。第三只猫受尽冷漠与苦难,是受害者,让被同情者还去承担责任,这部公平!
生11:不是要它承担责任,是说它应该反思,知道自己有缺点,就应该争取机会改变自己。
生12:你说它怎么去争取机会?(笑声起)
生11:至少可以改变一下自己,比如让自己开心一些,越愁眉苦头,主人越不喜欢你呀。
生12:主人老是看他不顺眼,根本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给它改变的机会。而且,这第三只猫是被原主人一起新主人捡来的,它的身世和它的不漂亮已经够它自卑的了,全家人对它的鄙视更使它的性格遭到扭曲,它能改的了吗?
生11:能不能改得了是一回事,愿不愿意改又是一回事。(掌声)
生12:对以第三只猫来说,改不改结局都是一回事,它的遭遇决定了它的悲剧。(掌声)
师:请大家表决,赞同改反省的举手(占绝大多数),赞同不该担责的举手(占小部分)。
绝大多数赞成反省,我也赞成。(对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12)这位同学的环境逼迫、性格造就的分析,有思想有个性。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三只猫没有做好自己,它的冤屈自己是有责任的,从避免类似悲剧发生的角度看,它也该反省。
生11:我倒是觉得“反省”的意义不在于猫而在于人。
师:惊人之语!说说。
生11:这篇文章写的是猫,其实写的是人,像第三只猫那样不受欢迎的人,经常反省自己,不断改好自己,才能不被冤屈。(掌声)
生12:我想到上个月 班主任老师读的那片文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一句话:“未来社会需要智商与情商协调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第三只猫情商太低,不注重改变自己,协调自己与主人的关系,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什么时候都不会有好的结局。
生10:不讨人喜欢,就是合作能力不够,这就是最大的缺点,甚至是致命的缺点。
师:高见!你们这么一联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章思想内容的空间得到了质的拓展,意义深刻起来了。写景物写动物落脚点还是写人写社会,即表现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补益社会。由物及人,读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大家要从第三只猫的悲剧中吸取做人的教训,遇挫折先从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计学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欢的人。
生13:我们没必要在猫本身兜圈子。我认为主人更应该认罪。
师:啊!为什么?
生13:因为它不仅在精神上歧视它,而且直接导致了猫的死亡。
师:文中不是说猫死在邻家屋顶上的吗?
生13:是啊,因为主人打它骂它,猫不敢回家,这才冻死饿死在邻家屋顶上了。
师:这么说,第三只猫的惨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我”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我”有无这方面的认识?生14:很强烈的。作者说“十分难过”,比起第一只猫的病死,第二只猫的被偷,对第三只猫的死,他“更难过得多”,而且“痛悔莫及”,“良心受伤”,甚至发誓“我家用不养猫”。
师:你回答得真全面,够精彩,掌声祝贺!(掌声响起)“我家永不养猫”话中有话,谁来品品?
生15:第三只猫的冤死太伤“我”的心,他不愿再触到伤痛,所以永不养猫。
生16:我认为不仅如此,文中写了“我”三次养猫,不是死了,就是被偷,引发他的都是不愉快。所以他发誓永不养猫。(掌声)
师:(对生15)你抓住了要点,(对生1 ( http: / / www.21cnjy.com )5)说得全面,你们俩点面结合,答案就完美了。大家说对不对?(齐应对)回头探究一下“我”当初收留第三只猫处于什么考虑。
生17:是担心它“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师:这么说是处于对生命的爱惜,是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齐应:是)当“我”发现第三只猫有咬死芙蓉鸟嫌疑时,便加以“惩戒”,同样表现“我”的善良、正直和憎恶邪恶的性格,对不对?(生齐应)这么说“我”是无意误伤第三只猫。既如此,死一只猫有什么大不了的,有必要如此伤心反责吗?也就是说你从作者的伤心中看出了他为人的哪些品质?大家讨论一下再交流。
(前后座位4人一组,讨论热烈。4分钟后交流。)
生18:看出“我”不伤无辜,用于自责的精神。
生19:不欺悔小动物。
生20:真诚认错。
生21:书生气十足。
师:怎讲?
生21:善良的书呆子才会这样想这样做。
师:你欣赏这样的“书呆子”吗?
生21:这样可贵的“书呆子”现在太少了!(掌声)
师:这正是我们学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义所在。大家是否听说这么一个故事。2003年世界网球锦标赛的一场晚间塞上,匈牙利的一位选手接球时不慎将一只飞过来的小鸟打死了,他立即停下鼻塞,双膝跪倒地上,为屈死的鸟儿默默祈祷。赛场立即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这掌声是对这位选手的敬意,是对珍爱生命、反省自责这种崇高品格回归的呼唤!
四、总结回顾,整体把握
将我们刚才研讨的情况总结起来,大致如此,请看看屏幕(媒体显示)。
整体把握:
猫 很活泼 白雪球似 滚 新鲜
可爱 扑来扑去 抢 快乐
病死 酸辛 可怜
B、猫 更活泼 乱跑 园、街 更喜
更有趣 会爬 树、墙 担忧
善捉 蝶、鼠
被捉 愤恨 诅咒
C、猫 不活泼 厌弃
忧郁 怀疑
懒惰 棒打
屈死 难过自责
重点探究(有关“反思”内容的感悟)
“C猫”之冤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
不受欢迎,易成冤案牺牲品。免遭厄运,须改善自己。
“我”之误“误”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
仅以个人好恶决断,难免伤害无辜。避此失误,须凭真据实。
从“我”的“难过”看“我”的心灵。
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无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郑振铎笔下的猫是不是已经活在大家脑子了?(基于上)想一想那猫最难忘的是什么?
学生七嘴八舌,有说动作可爱,有说神情难忘,有说结局都是悲惨的(或病死,或被偷,或冤死)。
师:那些动作、申请、惨状呈现在文章里便是细节,记叙文的魅力在细节动人,记叙文的阅读应在细节品悟上下功夫。
好的,不忘郑振铎笔下的猫,学做郑振铎那样有着美好心灵的人:公平的待人待物,不欺负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自己的失误,始终向着善良与崇高。
下课。
点评:
综观这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课堂归位本体,精彩归于学生。
再三阅读肖家芸老师的教学实录—— ( http: / / www.21cnjy.com )《猫》,眼前仿佛闪现出这样一组图景:一位面容清秀,循循善诱的中年教师正在和一群孩子探讨生命的话题。时而是激昂的争辩,时而是静悄悄的思考,时而是高举的小手,时而是灿烂的笑脸……让课堂绽放精彩,这应该是每一位致力于享受课堂的教师所梦寐以求的。其一,课堂主体回归于学生。本课从自荐诵读到喜欢哪一只猫的申辩,再到主人公内心的探讨,每个环节学习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群情振奋,参与热情高涨,主动发言者有21人,其中 1号、3号、4号、6号、11号、12号、13号、21号八位同学,发言至少在3次以上。参与次数多,课堂绽放精彩的机会自然多。
其二,追求学生高位发展。本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由对家庭小动物的态度,逐步上升到珍爱生命、反思缺失、提升生命质量的高度,如生 11由猫及人,看出“不讨人喜欢,就是合作能力不够,就是大缺点”;生 13走出猫看“我”的责任缺失;生 21对“善良书呆子”的欣赏等等,都是理解感悟的高位发展。学生不仅仅是得到认知,知道了为什么,而且由“是什么”进而求得“为什么”、“怎么做”,获得了由知到情、意、美的自主体验与切身感悟。其三,以活动搭建学习平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本课让学生互相撞击的“喜欢哪一只”的评说就是一个较大的平台,吸引了不少同学参与,这种预设与灵变结合的课堂活动,促成了一个动起来、活起来的课堂,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
二、板块思路清晰,重点定位准确。
这节课的整体教学思路呈现为两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板块:一是整体感知,通过分角色朗读并展开讨论,逐一讨论三只猫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变化;二是重点探究,从“猫”之冤和“我”之过两个角度,感悟做人道理,感受作者人格魅力。两大板块由浅入深,由感知理解到感悟评价。同时采用主问题串联式品读的方式,使教学板块思路清晰而又水到渠成,给人信手拈来之感,整个教学流程浑然天成,润物无声。
从教学设计的创意来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本课最高明之处,在于教学重点定位准确,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期待视野”无限接近。从教学经验来说,学生对本文的思想情感都从一定的角度给予比较准确的把握,但并不代表他们真正读懂了作品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诸如“为什么要写三只猫,而且都是详写”,“为什么“文章仅仅是写猫吗”,“作者到底想说明什么”,“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等,已然是学生在内容和写作方法方面存在的疑问。这可能与学生欠缺对这种可以进行多元解读的开放性文本的阅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有关,即学生一方面能从一定的角度读懂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又对这种可能还存在其他不同的理解而作者又不明示的写法不太适应。因此我认为,学生能基本读懂《猫》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情感,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前在内容和主题教学方面的基本定位,本课主题教学的提升点并不在于明示作品的主题,而应当在于增加学生关于多元解读艺术规律的感性认识和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相应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方法。
肖老师对本节课教学标高定在让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从“我”家养三只猫的过程和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变化中感悟做人道理。可贵的是问题探讨的方式精妙:“C猫”之冤“冤”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我”之误“误”在何处?留下什么教训?两组问题两个角度,巧妙地达成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不着痕迹却又深入人心。而且,问题探讨深入,达成了学生“高位发展”的目标,例如,从第二只猫的被捉感悟到“批评小人,劝诫社会”的深远意义;从第三只猫“躲在别人屋顶上,也始终望着主人的房子不愿离去,直到冻死饿死”感悟到“不忘感恩、有情有义、无怨无悔”;从第三只猫的悲剧感悟到做人的教训“遇挫先从自己找原因,千方百计学做有益于人的人,做大家喜欢的人”;从我因第三只猫死而难过感悟到“仅以个人好恶决断,难免伤害无辜。避此失误,须凭真据实”,“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无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这些感悟对学生而言是何等深奥,但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到如此地步,而且体验的得来完全发自学生自己内心的感悟,其设计精妙自是不可言说。
《猫》是初中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从以 ( http: / / www.21cnjy.com )往教学设计经验来看,大多数教学是围绕着教师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安排详细的解说,细致地梳理三只猫的来历、样子、性情、结局和“我”的情感态度变化,从而归纳主题。教师更多地关注了对作品主题和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读,更多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教学内容安排平实、细腻、周详,反映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重基础、重落实的倾向。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不能说毫无理据,但教学设计与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还有着较大的分离,教学内容安排停留在浅表层次,比较多在发挥了“定向期待”的作用,而忽视了“创新期待”作用的发挥,教学效果上可能会使学生的理解图式更多地停留在原有平衡状态,对学生内在视野的调整和完善不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作用可能也是比较有限的。这是我学习本课例的最大收获,或许也正是我们阅读教学设计应该追求的方向。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如何有效实现读写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巧妙达成以读促写的目标,本课例在引导学生学习记叙文阅读和写作的技巧方面有很多例子可供琢磨。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穿插引导、巧妙总结,推出了“作者的态度通常侧显在描述的感彩之中,把握了语言文字的感彩,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字的详略鲜明地体现出作者的亲疏”,“写景物写动物落脚点还是写人写社会,即表现人的思想情志,提升做人,补益社会”,“那些动作、神情、惨状呈现在文章里便是细节,记叙文的魅力在细节动人,记叙文的阅读应在细节品悟上下功夫”,“由物及人,读出景物背后的人世,才是阅读的高境界”等结论,这些结论不是单纯的理论总结,而是与文本具体内容结合,与学生的阅读经历结合,与学生的感性认识结合,教师进行适时、适度地点拨,提高了认识,提升了能力。
四、精于发问,巧于点拨。
当学生陷入对第三只猫命运悲剧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源的争论中时,教师运用比较的方法提出:“假如是第二只猫吃了鸟,‘我’会怎么样呢?”让同情猫的一方和希望猫能反思的一方都得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巧妙的激发学生从人的角度去思考,实现阅读视角的转换,最终落脚在“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无辜,不欺弱小,勇于自责,真诚忏悔”。这一认识,这正是得益于教师精妙的提问对学生的启发。同时,教师巧妙地穿插资料,适当地做了铺垫:2003年世界网球锦标赛上,匈牙利选手为意外屈死的鸟儿默默祈祷,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诠释了对生命的珍爱,也表达了对反省自责品格回归的呼唤。
这看似宕开的一笔,却蕴含深远, ( http: / / www.21cnjy.com )让学生的灵魂在现实生活中再一次受到震撼。其实也是告诉学生,我们的道德情操、性格品质往往就在小事上体现,在细节中被放大。我们常说的三维教学目标,一般老师写在本上(教案),部分教师放在口上,而像肖老师这样的大师却悄悄地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
本课例教师非常重视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处,走进语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