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A; 2.A; 3.A; 4.A; 5.A; 6.B; 7.A; 8.B; 9.C; 10.B; 11.A;
12.A; 13.A; 14.C; 15.D; 16.A; 17.B; 18.C; 19.B; 20.C;
二、改错题(8分)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21.错误; “陈化成”改为“郑国鸿”。; 22.错误。; “京师大学堂”改为“京师同文馆”。;
23.√; √; 24.×; 改正:“冯子材”改为“刘铭传”;
三、材料解析题(2小题,其中122题10分,23题16分,共26分)
25.(1)影响: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使广州人民生活富庶;促进广州城经济水平近乎苏州、杭州。
(2)原因:海关自主权丧失;列强在广州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鸦片贸易合法化;《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开放五口通商,福州宁波厦门上海通商口岸的开放对原本只开放一处广州造成了冲击等。 ;
26.(1)影响:随着佛经被译成中文,佛教传入我国并盛行,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我国修造了很多石窟,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的传播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如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佛教的发展影响到文学的创作,比如《西游记》等。
(2)变化:第二次主要为科技翻译;第三次则主要为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作用:大量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的翻译,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了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27.组织兴中会; 成立中国同盟会; 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或建立中华民国;安徽省合肥市第四十八中2024-2025学年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请将正确选项填入答题框)
1.(2.5分)鸦片战争前清廷对英国使团的接待,中英之间的冲突……表现在价值观上,英国重利,扩大贸易是其追求的目标;而中国则重义,由此,体现“义”的仪式成了清朝政府关注的焦点,“天朝不宝远物”,允许对外贸易只是对外夷的一种恩赐。材料反映中英之间的冲突源于( )
A.思想文化的差异 B.国家实力的差异
C.地理位置的差异 D.自然环境的差异
2.(2.5分)据图可知,中国当时( )
A.外贸中心的变化 B.就业结构的变化
C.通商口岸的增多 D.民族工业的出现
3.(2.5分)新闻画报是以刊载摄影照片、绘面为主要内容的期刊,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传播信息。如图数据峰值的出现反映出中英( )
19世纪中期《伦敦新闻画报》对中国报道的文章数
A.矛盾加剧 B.贸易发展 C.制度冲突 D.文化交流
4.(2.5分)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本以为“倾全国工厂的生产,也不够供应中国一省的衣料”,而现实却是“和中国开放贸易十年后,其消费能力竟不及荷兰的一半”“甚至落在巴西和土耳其之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 )
A.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原因
B.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依旧在实施
C.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D.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良好
5.(2.5分)“同(治)光(绪)之际……时大乱(指太平天国起义)初平。……李鸿章、翁同龢,亦联袂而起。时封疆大吏汉人居半,即枢要之地,实力亦渐加增。”由此可知,太平天国运动( )
A.导致清政府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B.为洋务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C.加剧中央与地方势力集团矛盾
D.推动了清王朝统治集团的分裂
6.(2.5分)徐中约指出,太平天国诸多措施中最重要的一项,当属废除土地和财产的私有权,这项措施背后的精神是,所有人免除赋税,有田耕,有粮吃,有衣服穿,有钱花。下列最符合这一论断的史实是( )
A.发动金田起义 B.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进行北伐西征 D.写成《资政新篇》
7.(2.5分)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苦恼的根源在于他的事业( )
A.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仿效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只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8.(2.5分)1884年,清政府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地区建立行省。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于1885年决定在台湾建立行省。清政府在两地建省的共同意义是( )
A.巩固了内地边防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加强了东南海防 D.阻止了列强侵华
9.(2.5分)“李鸿章商于俄使,未有所成。英使劝李鸿章等早日议和,以朝鲜独立赔偿军费为条件,其政府并商请列强共同干涉,而德宗及其亲信大臣仍持异议,其心理以为日本国贫,不能持久,……和议终无所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事实力优于清王朝
B.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处于劣势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辛丑条约》即将签订
10.(2.5分)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西方势力的扩展基本一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11.(2.5分)严复认为“不变一言,决非天运”;梁启超坚信“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表明两人都主张( )
A.维新变法 B.以夷制夷 C.推翻帝制 D.否定孔教
12.(2.5分)在这场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破了一个缺口。据此推断,这场运动( )
A.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C.沉重地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统治
D.显示了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13.(2.5分)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担心波及其势力范围长江流域,遂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后由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保护东南章程九款”。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南方更多督抚加入进来,和各参战国商订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材料体现出清末( )
A.中央权力式微与地方权力扩大
B.地方割据势力兴起
C.帝国主义策动中国分裂
D.洋务派与帝国主义势力勾结
14.(2.5分)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中国人含有无限蓬勃的生气和好斗精神,无论欧美日本各国,都无此脑力和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1/4,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材料足以说明( )
A.中国近代化使国力得到提高
B.列强被迫承认在华的失败
C.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D.中国已成为独立自主国家
15.(2.5分)下列是中国近代不同政治派别的主张,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革命必先反满反清,其清廷已蜕变为“洋人之走狗”,焉可保狗护狗而不打狗乎。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
A.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B.反抗外来侵略,抵制西方文化
C.发展资本主义,振兴民族经济
D.救亡图存,挽救民族危机
16.(2.5分)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这反映出三民主义( )
A.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B.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口号
C.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代表维新派的思想要求
17.(2.5分)武昌起义爆发后,列强最初主张“不惜诉诸武力干涉”,但几天后,列强领事派代表表示“承认民军为交战团,各国严守中立”。列强态度转变是因为( )
A.起义推翻了清王朝 B.革命发展非常迅猛
C.革命获得列强支持 D.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8.(2.5分)“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在新旧递嬗的历史进程里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影响。”这段材料评价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9.(2.5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许多报纸以监督政府为己任,各种政党、社团纷纷成立。1912年10月,仅在民政部登记的团体就有85个,其中政治团体有22个,政法学校和大学法科学生数量猛增。由此可知( )
A.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呈现新旧并存特点
B.国人民主共和观念增强
C.中国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国家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20.(2.5分)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采用黄帝纪元,1911年即黄帝纪元4609年。有人指责此类帝王的纪年法不符合民主思想,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采用民国纪元。这表明辛亥革命( )
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 B.完成了反封建的任务
C.贯彻了民主共和理念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二、改错题(8分)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面对列强的入侵,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填写“正确”;错误的填写“错误”,并加以改正)
21.(2分)1841年在定海,负责率兵守御的葛云飞、王锡朋、陈化成三位总兵皆力战殉国。
判断:
改正:
22.(2分)1862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它有利于培养翻译人才和传播西学。
判断:
改正:
23.(2分)左宗棠收复新疆,梁启超盛赞他是“五百年以来的第一伟人”。
判断:
改正:
24.(2分)1884年,法军攻占台湾基隆港,进犯台北。督办台湾军务大臣冯子材率部抵抗,击退法军。
判断:
改正:
三、材料解析题(2小题,其中122题10分,23题16分,共26分)
25.(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以后,粤海关一口通商,至道光十七年(1837年),关税总额达8454.3379万两,年均1000多万两,较乾隆二十二年前关税增加了10倍以上,对外贸易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广东城西南的十三行街“为西洋诸国贸易之所”。广州城“人民富庶,埒([lie]意为:等同)于苏杭”,珠江“绕城东南入于大海”。鸦片战争后,广州港海关自主权逐渐丧失,逐步沦为半殖民化的港口。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广州港掠夺原料、倾销商品、鸦片走私逐渐“合法化”,“猪仔”(华工)贸易逐渐猖獗,加上香港、上海等港口崛起,广州港外贸中心的地位逐渐衰落。
——据《清代海陆丝路进一步延伸一陆海交接与广州十三行兴盛》整理
(1)根据材料说明清朝前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广州外贸中心地位衰落的原因。
26.(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周朝的翻译活动算起直至五四运动前为止的近3000年间,我国翻译活动经历了3次高潮。第一次翻译高潮是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到唐宋时期大量印度梵文佛经被翻译成中文,使印度的佛教和文化开始大规模地传入中国,对哲学、文学、艺术甚至对外交往等产生深刻影响。
明末清初,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不仅带来了西方的宗教,还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由此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即明末清初的以科技翻译为主的翻译活动。第三次翻译高潮是鸦片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的西方科学、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翻译。这个阶段李鸿章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自然科学书籍。严复、梁启超、林纾等翻译家译介了西方政治思想、科学方法的著作和西方文学著作。
——摘编自张永中《论中国历史上翻译高潮产生的成果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第一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相关领域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三次翻译高潮的内容变化,并简析第三次翻译高潮对中国社会的推动作用。
四、活动与探究(16分)
27.(16分)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某校历史研究小组同学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并帮助他们回答问题。
(1)孙中山先生在《国事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请你把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重大活动按时间先后编制成大事年表。
年代 事迹
1894
1905
1912
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言论、集会、结社、出版以及宗教信仰等自由;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原则建构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2)根据以上内容,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历史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什么重大贡献?
(4)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神圣职责。作为当今中学生,你认为应该从孙中山先生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