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帝国的发展概况,理解古代帝国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2)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理解不同文明之间可以通过经济、文化等多种形式交流
(3)掌握运用历史地图说明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古代帝国的概况,多民族国家的特征
2.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外文明交流的内容与形式
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难点:
1.如何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频繁变化
2.如何看待丝绸之路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给双方带来的影响
3.如何从当下出发思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四大文明之间有没有交往?对今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何启示?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扩展的原因
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有何共同点?扩展条件?
均位于北纬20-40度之间
均因大河流域而发源
农耕文明
①发达的社会分工
②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
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潜能
农业文明的发展,使文明区内人口愈来愈多,人口在激增的情况下便有可能离开文明中心而向四周迁徙…农业的先进性使生产出现了剩余,从而使一部分人能脱离农业而从事工商业,而工商业在本质上又是需要与外界交往的。—刘景华《人类六千年》
同一块地所能养活的农民比所能养活的狩猎者要多得多……诸文明社会之所以会生产率更高,是因为它们是建有国家机构的阶级社会,国家机构能从农民身上榨取税收和租金来供养国王、朝臣、官吏、军事首领…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农耕文明
◎公元前十五世纪的埃及
◎汉谟拉比时期的古巴比伦王国
◎亚述帝国(公元前650年左右)亚述帝国兵种
思考:古代大河文明的扩展方式及特点
扩展方式:武力征服
特点:以自身领土为基础,呈面状扩展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2、扩展的方式
①大河文明--武力扩张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2、扩展的方式
②海洋文明--移民
希腊文明的扩展 扩展条件
扩展区域
扩展方式
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地中海、黑海周边
殖民(移民)
结合示意图,古希腊人的殖民扩张有什么特点?
特点:①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②殖民城邦一般都沿袭母邦的制度和习惯,但又是独立的,不依附母邦。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
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罗马帝国在1—2世纪达到繁荣的顶峰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
476年
公元前
221年
公元前
206年
公元前
202年
公元
220年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朝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
马
帝
国
古代世界大帝国的时间定位
公元前
770年
公元前4世纪
公元前27年—公元4世纪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1.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它)有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经济制度等)。——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波斯文明为什么是两河流域文明、尼罗河文明的继承者?
波斯帝国征服了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等地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继承了这些区域的文明。
“统治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指什么?
①在中央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③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兴起:公元前6世纪
灭亡:为亚历山大帝国所灭
地跨亚欧非三洲大帝国
大流士的改革,有助于权力的集中和对地方的控制,因此这一时期专制统治日益强化,国力臻于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奴隶制大帝国;修筑驿道、统一货币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帝国境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商贸往来。辽阔的版图和相对稳定的政局还为广泛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沈坚等《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思考:波斯采取的制度有何影响?
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巩固了波斯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
经济上,为波斯帝国的发展打下了经济基础。
1.波斯帝国
文化上,促进了波斯帝国内部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交往,促进了中亚、西亚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和文化交流。
2.亚历山大帝国
亚历山大每到一地自认为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穿波斯、米底君王的衮服,要人们向他行匍匐礼,对他敬若神明。——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公元前4世纪晚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成功灭亡波斯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
【希腊化时代】是指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后的三个世纪里,古希腊文明和小亚细亚、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埃及以及印度的古老文明相融合的一种进程。如果说以前的文明都是孤立发展的话,那么“ 希腊化”恰恰是使分散的希腊、埃及和印度文明走向了一体。她使原先的文明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争相怒放。
——陈恒《希腊化时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希腊文化的推广,与亚历山大的哪些措施有关?
军事上,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并进一步向东扩张,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继波斯后再次建立了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政治上,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地方实行行省制,利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文化上,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
公元前8世纪 前509年 前27年 2世纪 395年 476年
罗马城建立
共和国建立
罗马帝国建立
地跨欧亚非
帝国分裂
西罗马帝国灭亡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
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对罗马城作为商品汇聚地的描绘:“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里看不到的东西,肯定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罗马帝国建立有什么影响?
现象:罗马帝国十分繁荣;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紧密;对外贸易发达。
影响:罗马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各文明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罗马帝国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内因: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政治、经济大危机(实质是奴隶制危机)。
外因:日耳曼人大举侵入罗马帝国,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
斯巴达克起义(前73年-前71年)
1.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亚历山大的东征开启了东西方文化大规模交融的新时代,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东方文化也渗入希腊文化。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促使希腊文明走向灭亡C.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坏
2.罗马人曾建立了地跨三洲的大帝国,下列关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帝国表述正确的是
A. 基督教成为帝国国教 B. 疆域东至印度河流域
C. 已有罗马商人到达洛阳 D. 斯巴达克起义爆发
3.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是古代的重要帝国。三者均
A. 有区域扩张的特征 B. 以商品经济为主
C. 因人民起义而灭亡 D. 实行封建君主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古代帝国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罗马帝国
崛起时间
统治情况
衰亡时间
公元前6世纪
公元前4世纪晚期
公元1-2世纪
政治:①实行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
③建立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
经济:发行官方货币,但民众缴纳的主要是实物
公元前4世纪末,被马其顿灭亡
政治,宣布君权神授,将政治、军事等大权集于一身。
地方实行行省制,利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
文化,推广希腊文化。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
⑴政治①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②爆发多次奴隶起义,如西西里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起义冲击了奴隶制,深刻影响了罗马历史发展进程。⑵宗教: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国教。⑶经济:帝国内不同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贸易的发展,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
395年分裂
476年西罗马灭亡
领域 表 现
技术传播 农耕技术:
冶铁技术:
文化传播 神话故事:
雕刻艺术:
字母文字:
商贸往来 丝绸之路
三、文明交流
埃及→希腊;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西亚→中亚、欧洲、北非
西亚→埃及、希腊
西亚→希腊
腓尼基字母向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
向西: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①秦汉王朝和罗马帝国两大强国相互之间缺乏官方的直接往来,但通过丝绸之路,双方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②东汉: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罗马帝国)。
③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达到洛阳。
希腊式建筑见证着文明的交流
中西方交流——丝绸之路
◎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早在波斯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已到达地中海东岸。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
古代东方与西方的跨洲际交往
1.丝绸之路的开辟
(1)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开辟陆上丝绸之路
(2)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也开始发展
2.丝路的发展与中外文明互鉴
(1)汉唐时期是丝绸之路最兴盛的时期
(2)经济:丝绸、陶瓷、茶叶等输出,香料、宝石、葡萄等输入
(3)文化:佛教、石窟艺术、冶铁技术、纸张等传入,汉字、《论语》等传出
(4)少数民族在中西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结升华
1.古代帝国经历统一与分裂反复,疆域不断变化,但多民族国家的性质始终没有改变
2.丝绸之路连通了东西方,成为沟通中外的桥梁。中西文化在此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3.历史经验表明,交往互鉴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更要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课后习题】
一、选择题
1. 被誉为"丝绸之路鼻祖"的是( )
A.班超 B.张骞 C.张芝 D.法显
【答案】B。考查基础知识点:丝绸之路开辟。张骞奉汉武帝之命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被誉为"丝绸之路鼻祖"。班超继承父志经略西域,巩固了丝路的畅通。僧人法显西行求法,见证了丝路佛教交流。
2.唐代雕塑石窟艺术广泛吸收西域艺术风格的是( )
A.龙门石窟 B.麦积山石窟 C.云冈石窟 D.莫高窟
【答案】B。考查知识点:丝绸之路上的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主要是壁画艺术。龙门、云冈风格更多体现中原佛教艺术特点。麦积山石窟在唐代雕塑中融合了希腊、波斯等西域艺术风格,体现了丝路文化交流。
3.隋唐时期疆域的空前辽阔得益于( )
A.统一的政治格局 B.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 C.发达的交通网络 D.昌盛的经济实力
【答案】A。考查知识点:隋唐时期的统一与昌盛。统一是国家强盛的政治基础。文化、经济、交通的繁荣离不开大一统格局的保障。
4."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
A.汉 B.隋 C.唐 D.明
【答案】A。考查分析推理能力。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意在学习西域国家先进的军事技术,以对付匈奴。这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萌芽。隋唐时期虽然国力强盛,但未见类似提法。明代则已形成比较成熟的"师夷长技"思想。
5."民族关系史"这一学科的创始人是( )
A.吕思勉 B.陈寅恪 C.翦伯赞 D.侯外庐
【答案】B。考查学科常识。陈寅恪先生创立民族关系史学科,揭示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为现代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历史依据。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公元166年,罗马帝国遣使者从海路抵达中国,献给汉桓帝象牙、犀角等方物,并从东汉都城洛阳返回。这是古代中国与欧洲最早的交往记录之一。
问题:
(1)罗马使团的到访说明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
(2)丝绸之路与这一事件有何关联?试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罗马使团的到访说明:
第一,中国与欧洲在汉代已经开始直接往来。罗马帝国与汉朝都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帝国。双方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联系,相互了解,进行朝贡贸易。
第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古代就已经开始。罗马使团向汉廷献上象牙、犀角等特产,体现出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物产的交换。这为后世更大范围的东西方交流开了先河。
第三,东西方的交往一直是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进行。罗马使者来华没有任何征服或敌对的意图,而是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进行国与国之间的正常交往。双方以礼相待,传递了善意。
(2)丝绸之路与这一事件的关联及影响:
首先,丝绸之路是此次交往的重要通道。无论从陆路还是海路,丝绸之路都将遥远的欧亚两端连接起来。没有这条路径,罗马使团的远涉就难以想象。
其次,丝绸之路为这一事件发生提供了文化背景。通过丝路,东西方在很早就已经有所耳闻。汉代丝绸大量传入罗马,激发了罗马人对中国的向往。双方对彼此并不陌生,因而能真诚交往。
再次,这一事件进一步促进了丝路贸易的发展。使者往来为双方感受到的友好氛围,为经济往来提供了政治基础。物品交换也让人们意识到贸易的好处。此后丝路贸易日渐兴隆,规模更加宏大。
最后,沿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也更加深入。佛教、艺术、科技等在东西之间传播。使者的互访开启了心灵沟通的大门,后世文明互鉴由此展开。可以说丝绸之路绘就了人类交往的美好画卷。
【解析】
本题以古代中国与欧洲最早交往的史实为切入点,查学生对东西方交流背景和影响的分析能力。
第(1)问重点在于通过使者互访这一具体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汉代中欧已有直接往来、文明交流源远流长、和平交往是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常态等。分析要全面,不能只停留在字面意义上,还要联系全课所学,将这一事件放到古代东西交流的大背景中去理解。
第
(2)问侧重考查学生对丝绸之路意义的认识。丝绸之路为东西方交往提供了空间通道,塑造了文化认知,促进了经济贸易和思想观念的交流。分析丝绸之路与使者来访的关联,要把握住交通、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个要点。不仅看到眼前的使者往来,更要洞察丝路影响的深远性。
这道题难度适中,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树立全球视野,体会交流互鉴的重要意义。只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不难获得较高分数。
三、简答题
问题: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的频繁变化?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但历史上疆域变化频繁,呈现多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政治上看,统一与分裂的更迭与统治阶级的兴衰息息相关。统治集团强大则国家统一,统治集团衰落则国家分裂。如汉初定天下,隋唐再统一,无不得益于统治集团的力量。而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唐末藩镇割据,则导致国家分裂。
从经济上看,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国家的兴衰存亡。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为政权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财政保障,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而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则容易引发动乱,导致国家分裂。
从民族关系上看,民族矛盾与民族融合交织,影响着国家的分合。统一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德威并施的方略,有利于民族团结、疆域稳固。如唐代吐蕃势力强盛之时,唐王朝与之和亲修好,保障了西部边疆的和平。民族矛盾激化则可能导致分裂割据。如五胡乱华,异族内迁,加剧了五世纪的分裂局面。但从长远看,民族往往通过战争、贸易、通婚等形式不断交往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为国家统一提供了基础。
从地理环境看,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国家的分合进程。长城以南地区地形开阔,民族融合程度高,有利于统一政权的建立。边疆地区地势险要,与中原隔绝,容易成为地方政权的割据之地。气候的干湿变化也会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国家的兴衰。
从交通状况看,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统一。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通,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而山河阻隔、交通不便则不利于国家的有效管控,容易导致地方势力的坐大。
总的来说,统一与分裂是中国古代特定社会条件下政治发展的两种状态。国家的分合进程受政治、经济、民族、地理、交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最终都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优良传统,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创造祖国的美好明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因素,体现历史思维的全面性和逻辑性。
政治、经济、民族、地理、交通等是影响国家分合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交织,共同作用。学生要在回顾教材知识的基础上,提炼出几个关键词,围绕这些关键词展开分析。每一个因素阐述时都要有恰当的史实支撑,不能就事论事、凭空想象。
同时还要注意分析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既要看到分裂状态对国家发展的消极影响,也要看到民族交融对国家统一的积极推动。时间跨度要大,视野要宽广。
结尾升华时,要把历史经验同当今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历史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强大力量。这样的分析和思考,才能让历史真正走进现实、走近生活,体现历史学习的意义。
本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拿高分,平时就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分析历史,把不同时期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同时还要学会联系现实,用历史的智慧去思考今天的问题。这需要学生在课堂内外多思考、勤实践。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