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课件(52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莱山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1《赤壁赋》课件(52张ppt)+教学设计(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3-11 07:56:40

文档简介

《赤壁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美读成诵
(一)导入课文
东坡仕宦一生,沉浮一生,漂泊一生。他因乌台诗案,因政治迫害被贬黄州。从政治生涯看,黄州是他的谪居之所,是他生命的低谷;而从文学创作看,黄州又是他的“洞天福地”,是生命的巅峰。最负盛名的 “赤壁三咏”就创作于此。同学们,让我们品读其三咏之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走近失意飘泊中的苏东坡。(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 赤壁怀古》)这首词在词的大江里真是激起了滔天巨浪,从此一个声音悠远地响了起来——豪放派。那穿空卷雪的壮景仿佛还在我们面前,那人生如梦的浩叹仿佛还在我们耳边,让我们带着这些温馨的记忆走进他的散文杰作《赤壁赋》。
?(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老师带有感情的解说,既使学生了解了文学常识,又引发了其阅读的欲望。 )
(二)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1、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拨。
2、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3、再读课文,试理解文意。
(三)美读指导
(①朗读时,韵脚要交代明白,要响亮到位,使之同声相应,一贯而下。②整句是靠内容上的互补,形式上的反复来强化表达效果的,朗读时不能将文气读断,要读得前者呼后者应,似断实连。③层次内部读紧凑,层次之间停顿要适度。④体会作者感情,避免造作,畸轻畸重,暴高暴底。)
(四)、熟读全文,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教师点拨:
第一段写苏子的乐,乐由何来?——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段苏子愀然,缘何而然?——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段客诉悲情,悲自何生?——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段以水月做比,讲何道理?——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段杯盘狼藉,为何如此?——忘情尘世的洒脱
文章由景生情,缘情入理,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至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深刻把握,水到渠成。
以上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完成第一层次的教学目标,耗时控制在30分钟左右。
(五)重点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每组学生选派代表发言。
以上环节耗时控制在10分钟左右,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思维优势,言之成理即可。
(六)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介绍下一节学案的侧重点。
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
提示:1、紧扣课文内容分析,切忌空发议论。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
3、形成书面材料,准备下节课讨论。
(七)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
2、完成第二节学案。(读《渔父》,借助注解和释文读通材料。)
第二课时? 理解背诵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不同的人对待挫折的方法却大不相同。好赌者借赌消愁,好酒者一醉方休;音乐家借音符抒发胸中的愤懑,文学家则借悲愤成就千古鸿文。苏轼的《赤壁赋》就是在其人生的大悲愤大苦痛时写就的“以文为赋”的不朽经典,它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今天我们就试图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一个在矛盾痛苦中完成升华的灵魂。
(一)检查巩固1、检查诵读。
2、展示学案。
(二)围绕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
1、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方法: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结合《创新设计》上相关背景资料、《念奴娇? 赤壁怀古》(1082年4月)《后赤壁赋》(写于1082年10月15而课文写于1082年7月16)进一步了解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状况。
2、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能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3、三组学生分角色朗诵全文。一读旁白,一读苏子,一读客。读出课文情感的变化。
(三)再读课文,鉴赏艺术特色感受思想内涵,然后请学生给本课做个结语(5——10分钟)
(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播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涵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历史陈迹、抒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与“不变’的哲理。
2.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特色。
如描写萧声的幽咽哀婉:“其声鸣鸣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情,写得具体可感,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全篇文情勃郁顿挫,如“万科泉源”,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整齐对仗不同,它的书写更为自由。如开头一段“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平白如话;以下直至文末,虽都押韵,但换的较快,而且换的处往往就是文义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易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体现出韵文文学的长处。 ?
4.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说明:回头再次审视这篇文章,同时也是对课堂的总结。
(四)拓展探究(作业)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参考:大致有“四同”:都是吟咏赤壁夜景,都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都与他们自身比照,都有人生短暂之叹。大致有“三异”: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文更达观、更乐观。当然,同与异,只是相对而言或大致说来,其实往往同中有异,或者似异实同。如:写周郎,志满意得,写曹操,落荒而逃,看起来不同,但两者传递的信息是一样的——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大江永恒,江月永恒,自然永恒。)
(五)板书设计
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境、情、理的感悟——《赤壁赋》教学
作者信息
姓名
孔沫人
电话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单位
莱山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境、情、理的感悟——《赤壁赋》教学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承《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它们与第一单元的现代抒情散文遥相呼应,互为补充,共同为“表达交流”部分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这三篇虽都是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要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本课安排三课时。
1、第一课时,先诵读全文,把握全文大意;体会景、事、情交融的艺术境界,把握课文情感发展的脉络。
2、第二课时,重点诵读主客问答部分,深思其中蕴涵的情感与哲理;比较阅读。
二、学生分析
高中起点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也具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因此,现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由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并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另外,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困惑、碰到挫折,又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文章中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恰恰使他们久旱逢春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我以《赤壁赋》为载体,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6、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第一课时导入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动画录音,创造学习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多记,在梳理字、词、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检测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在作业“主”与“客”的评价上,利用了班级博客分享平台,让学生的劳动成果得以交流,不但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整合信息的能力。而且大大提升了对议论文语言的感知力,为高二阶段议论文写作打下了基础。
在分析《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思想内容的上的异同时,学生自己动手制作ppt交流展示,利用互联网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本名篇知识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第一课时:导入课文
新旧联系,激情导入
回忆《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课文。
伴随多媒体录音,展示《念奴娇·赤壁怀古》
疏通文句,通读全文
针对预习自读的情况,点拨学生质疑。
学生将完成学案时遇到的困难,包括字音、句读、难解的词义及句意等,提出来集体讨论,仍不能解决的,由教师引导点拨。初读课文,学生互相读给对方听,纠正错误。完成检测练习。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包括实词的含义,虚词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等,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帮助学生作好积累。
美读指导
熟读全文
教师指导朗诵
学生体会,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
重点体悟,分组探究
1、指导学生阅读“客曰”“苏子曰”两段,体会“客”之情与“苏子”之理,并对此作出评价。
2、提出问题: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
1、学生自读体会,并分小组自由讨论,发表见解。
2、从苏轼人生际遇入手,查阅有关资料,“知人论世”,分小组形成小论文格式,发表在班级博客上。
班级博客分享平台。
第二课时:成果展示
指导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围绕学案上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研究。
班级博客分享平台。
鉴赏艺术特色
感受思想内涵
教师适当点拨提示并对学生提到的别具特色部分反复诵读品味。
小组交流总结,学生自由发言
拓展探究
将《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作比较,寻找思想内容上的异同,然后交流。
课下查阅资料,做成ppt展示。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次课的设计中,本着“教师启蒙,学生学习”的原则,由师生共同完成《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做学习的主人。 利用小组讨论,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对比阅读、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并且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教的是学习方法,是学习思路。教材是一个例子,教师通过教一篇、几篇课文,让学生学会一类文章的欣赏,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利用语言的感染力掌控教学进程,让学生有学习,有思考,有质疑,有检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学习的动力。
课件52张PPT。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文——
诗——
词——
书、画——“ 唐宋八大家 ”“苏 黄”“苏 辛”“宋 四 家”《古木怪石图》《朱竹》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苏轼问汝平生功业,身如不系之舟。心似已灰之木,三咏赤壁: 《念奴娇·赤壁怀古》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 元丰二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黄州城外有一块红色的岩壁,相传是三国时期赤壁大战的战场。苏轼在此期间经常与朋友夜游赤壁,月下泛舟。写下了光耀
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与
《念奴娇·赤壁怀古》 赋
赋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有
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
的方式阐述观点。赤壁赋检测预习: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1、壬戌( ) 10、酾酒( )
2、桂棹( ) 11、横槊( )
3、余音袅袅( ) 12、渔樵( )
4、幽壑( ) 13、扁舟( )
5、嫠妇( ) 14、匏尊( )
6、愀然( ) 15、蜉蝣( )
7、山川相缪( ) 16、无尽藏( )
8、舳舻千里( ) 17、狼籍( )
9、旌旗( ) 18、枕藉( ) rén xūzhàoniǎohèlíqiǎoliáozhú lújīngshīshuòqiáopiānpáofú yóuzàngjíjiè①指出特殊句式,②解释红字,并指出其特殊用法正襟危坐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固一世之雄也 下江陵。
哀吾生之须臾    顺流而东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糜鹿
向东进发攻占捕鱼、砍柴整理端正本来片刻名作状以……为侣 以……为友名作状为……哀叹向东 向西向南判断句形作动名作动名作动名作动意动用法成语归纳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物体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形容人物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本文押韵比较自由,只有个别散句不押韵。请同学们在文中标出押韵字并体会换韵情况。参考答案:第一段 间 天 仙 第四段 往 长
第二段 桨 光 方
慕 诉 缕 蛟 妇
第三段 稀 诗 昌 苍 郎第五段
东 空 雄
鹿 属 粟
穷 终 风抓诵读,清思路,
重感悟,多积累。如何学习本篇课文整体感知,把握思路,体会情感问题一:苏轼与客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
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乐甚愀然喜而笑第一步:读问题二:“情随景生,景随情变”,随着情感的
发展,描写对象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提示:清风明月
襟怀开朗洞箫呜然
泣诉悲情怀古伤己
寄予悲风理至释然
主客自乐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
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
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 苏子-乐观一 (1) 月下泛舟 乐
二 (2--3) 吊古伤今 悲
三 (4--5) 阐述哲理 乐
整体感知第一段:夜游赤壁第二步:讲解、分析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朗读第一段,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第
一段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准备
怎样画? 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 
   色 彩:淡雅朦胧
整体效果:人与自
   外貌、神态 然之间是那样和
人物 活动 谐亲近
   (体现出来的感情)

本段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表现了他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反映了他超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第二段:触景生情,由乐而悲处理方法:寻点法特殊句式词的活用重点实词重要虚词渺渺兮予怀;
客有吹洞箫者舞、泣倚、和、绝、缕、嫠妇而讨论:
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是什么?(1)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2)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香草美人最早出自屈原《离骚》
香草美人:1、高洁的品质
2、圣明的君主
3、美好的理想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3)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明确:作者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徊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三段:怀古伤时处理方法:归纳法知识点归纳纲要一、句式

二、活用
三、一词多义
四、通假字判断、被动、介宾后置、宾语前置名词作动、名词作状、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属、固、得、虽、既属痛“嘱” 冯通“凭” 缭通“缭”感受鉴赏第三段1.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什么?
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彩甚为悲伤。 为何而悲?英雄业绩今安在
何况吾辈渔樵者天地阔远
而自身渺小长江无穷
而人生短暂情怀阐发对比:古今人物——曹操,吾与子赤壁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比喻:人生短暂,感触生悲蜉蝣(天地) 粟(沧海) 哀(吾生) 羡(长江)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现实:不可乎骤得2.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主问
客答古人事迹现实人生孟德遗诗孟德遗迹渔樵江渚蜉蝣天地安在哉平凡渺小人生苦短悲之缘由第三段写景议论抒情第四段1.本段感彩如何?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 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1)从“变”与“不变”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虚,来说明人个体生老病死,总在变化,人类代代相承,有时永恒的。(2)物个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3)大自然中拥有无尽宝藏,故吾与子共同享用这份天然的馈赠。3.讨论: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却并不现实的幻想世界;而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但也有负面因素,主张随遇而安也可能导致斗志的消减。

但苏轼是在走出监狱到达流放地而几乎丧失自由的情况下说这番话的,反映了他的坦荡、旷达和强烈的生活信念,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主流。积极进取,直面人生
听任天命,随遇而安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启示: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第五段2.本段感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本段感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有人认为,文中“主”、“客”实为一体,你怎么看待?合作探究
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1、主——作为道者的苏轼
——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2、客——作为儒者的苏轼
——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归纳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1.多次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是行文结构波澜起伏,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2.写景、议论、抒情的紧密结合。寂寞让苏轼如此美丽,
寂寞让苏轼如此成熟。
与其说是苏轼成全了赤壁,
不如说是赤壁成全了苏轼。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课件5张PPT。《赤壁赋》与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比较 习作展示“四同”: 一、吟咏赤壁夜景
二、联想三国英雄的豪迈
三、与他们自身比照
四、有人生短暂之叹 一、词写壮美之景,文写静美之景;
二、词写成功的英雄,文写失败的英雄;
三、词仅限于“江月永恒,人生如梦”
的浩叹,而文有“物与我皆无尽”的超越,
文更达观、更乐观。 “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