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诫子书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诫子书 教学设计-【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11-06 16:25: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6课 诫子书 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诸葛亮及其作品;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重点)
2.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难点)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培养“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学习任务: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任务二 诵读家书之情韵
任务三 译读家书之深意
任务四 解读家书之智慧
任务五 传君子之家风
【新课导入】
【三顾茅庐】
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草船借箭】
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看图猜典故
千古良相诸葛亮在我国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者形象,是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一代忠良,更是一位慈父。晚年之际给他儿子写了一封信,全篇共计86字,可谓字字千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去聆听他的谆谆教诲,体会他慈父的殷殷情怀。
任务一 知识积累(预习检测)
要求:
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文言知识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文集》卷一(中华书局2012年版)。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虽不足百字,却把修身治学的大道理谈得透彻深刻,许多语句影响久远。
【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知识链接】
家训
家训是指历代家长为教育子孙专门写的训导之辞,如家诫、家范、家规、家书等。它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子女最基本的形式。
中国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
【文言积累】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非志无以成学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倒装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
任务二 诵读家书之情韵
要求:
有情韵地诵读课文感受浓浓父爱,
诵读锦囊:
①弄准字音,划好节奏。
②关注特殊句式及标点,把握重音与语调。
③揣摩情感,融情于读。
听范读
播放视频
朗读·划分节奏
夫(fú)/ 君子之行,
静/ 以修身,俭/ 以养德。
非淡泊/ 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
夫/ 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
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
淫慢/ 则不能/励精,
险躁/ 则不能/治性。
年/ 与时驰,意/ 与日去,
遂成/ 枯落,多不/ 接世,
悲守/ 穷庐,将复/ 何及!
断句小知识
夫,发语词,在其后停顿。
以、则,均为连词,
连接后一句话,故其前停顿
语句结构特点
对偶整齐,骈散结合。
铿锵顿挫,文义周密。
任务三 译读家书之深意
要求: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信的内容,体悟父亲殷殷教诲。
译读锦囊:
①圈点重要(——表示)和不认识或不理解( 表示)的词语。)
②组长收集疑难词语,分工查找,标记词意。
③翻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翻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任务四:解读家书之智慧
要求:
①问题探究
②赏析重点词义和句子
思考·探究
诸葛亮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用文中的词概括)
君子( 德才兼备的人)
君子的行为操守是什么?(用原文句子概括)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修身养德,是君子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己是前提
思考·探究
理清“静、俭、学、才、志”之间德关系。
梳理“静”与“淫慢”“险躁”的关系。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者关系: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说说你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能够恬淡寡欲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够平和安静就不能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不矛盾。
(1)“淡泊”不是弃世,“宁静”也不是慵懒。其目的在静心于学,修身养性,进而服务于社会国家,所谓致远,是因达于天下而远,因泽于后世而远。是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
(2)“接世”,是在儒家文化濡染下中国古代士大夫和文人们的人生价值追求,他们入仕为官不是为了物质利益需求,而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大学》里指出: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
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在这篇《诫子书》中包含的十种力量
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
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
有超脱的力量:“非淡泊无以明志”;
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
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
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有计划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简约的力量: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
【主旨归纳】
诸葛亮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光,坚定意志,刻苦学习,学有所成。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任务五 传君子之家风
诸葛亮的为人,深刻地影响着诸葛瞻的成才。
诸葛亮如此告诫儿子,那么他自身又是如何做的呢?
诸葛亮
诸葛亮跨越54个春秋的一生,共有两个27年。
公元207年前,他隐居隆中,博览群书,修身养性,光养晦,静观天下;
公元207年后,诸葛亮辅助刘备联吴抗曹,一生为兴复汉室而努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在弥留之际,他嘱咐后人:因山为坟,家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须器物。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
诸葛瞻
诸葛瞻在父亲的教育下,励学成才,忠君报国。在蜀汉生死存亡之战中,表现出了极度高尚的品质,严词拒绝了招降,和儿子诸葛尚在绵竹之战中双双阵亡,以身殉国。瞻死时年仅37岁,子诸葛尚年仅17岁。
诸葛亮父子均身居高位,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又以三代满门忠烈,成就了千年美名。
国破难将一战收,致使疆场壮千秋,相门父子全忠孝,不愧先贤,忠武侯。 成都武侯祠题诗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
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曾国藩家书》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在《诫子书》的启示下,你对自己的人生一定有新目标和动力。结合自己实际,例如父母的劝勉和期望图片,写上一段《诫己书》,以时时警戒、勉励自己!要求引用所选的座右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