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人教版七上 2.1.1.1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一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单元教学】人教版七上 2.1.1.1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一课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11-06 13:53:37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人教(2024)版七上 2.1.1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一课时)
1.藻类多种多样,下列属于多细胞淡水藻的是 (  )
A.鼓藻   B.水绵   C.海带   D.紫菜
2.“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
染。”“绿”的主要原因是 (  )
A.在阳光的照射下,湖水呈绿色 B.藻类大量繁殖
C.浮游动物大量繁殖 D.岸边的植物生长
3.藻类大多数生活在 (  )
A.陆地上   B.岩石上   C.水中   D.沙滩上
4.衣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下列与衣藻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
A.紫菜   B.油菜   C.海带   D.水绵
5.在北极雪白海冰之下,贴伏着一种名为Melosira arctica的绿色藻类。下列关于Melosira arctica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
A.Melosira arctica属于海水藻
B.Melosira arctica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Melosira arctica能够为水中生物提供氧气,但不能提供有机物
D.Melosira arctica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
6.藻类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下列不属于藻类的作用的是 (  )
A.释放氧气
B.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C.许多藻类可以食用
D.提取物可供工业和医药等使用
7. 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巨藻是“藻类王国”中生长最快的一种藻类。下列有关巨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结构简单
B.能够释放氧气
C.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具有输导组织
8.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白洋淀的生物种类时发现一种植物并将其归为藻类,他们的理由最可能是 (  )
A.主要生活在水中
B.可以食用、药用
C.个体都很微小
D.无根、茎、叶的分化,靠孢子繁殖后代
9.新月藻是单细胞生物,细胞为新月形,中央有一细胞核,核两边各有一个叶绿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能够独立生活
B.自己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
D.叶绿体可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
10.下列关于藻类说法正确的是 (  )
A.藻类有茎和叶的分化
B.藻类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C.藻类是唯一生活在水里的绿色植物
D.藻类在生物圈中适应性最强、种类最多
11.如图中的水绵和衣藻是两种不同的藻类,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是_________ ,图乙是_________ 。
(2)水绵和衣藻最大的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水绵和衣藻的结构_________ (填“简单”或“复杂”),都生活在_________ 。
12.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 浒苔属于绿藻类,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海洋中。常生长在潮间带岩石上、泥沙滩的石砾上,有时也可附生在大型海藻的藻体上。它非常纤细,肉眼看上去呈绿色细丝状,是由多细胞构成的。浒苔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粗纤维及矿物质,同时还含有维生素等,是高蛋白、高膳食纤维、低脂肪、低能量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营养食品的原料。
资料二 和赤潮一样,大量繁殖的浒苔也能遮蔽阳光,影响海底藻类的生长;死亡的浒苔分解时也会消耗海水中的氧气;还有研究表明,浒苔分泌的化学物质很可能会对其他海洋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现在,国外已经把浒苔这一类的大型绿藻爆发称为“绿潮”。
(1)资料中所提到的浒苔没有_________的分化,属于_________ (填“单”或“多”)细胞_________ (填“海水”或“淡水”)藻。
(2)根据资料一的叙述可知,浒苔含丰富的营养,可以食用。
请举出两种可以食用的其他藻类,如   、    等。
(3)资料二中提到的“赤潮”现象主要是由    短时间内在污染水域      引起的。
(4)根据你了解的信息,你认为发生赤潮与人类的哪些活动有关 请举出一个例子
: 。
【参考答案】
1.B
解答:鼓藻是单细胞藻类,水绵是多细胞淡水藻,海带、紫菜是多细胞海水藻。
2.B
解答:春天温度适宜,湖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使清澈的湖水泛起绿色。
3.C
解答: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中。
4.B
解答:题述植物中,衣藻、紫菜、海带和水绵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属于藻类。
5.C
解答:Melosira arctica生活在北极雪白海冰之下,属于海水藻,A正确;Melosira arctica为藻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B正确;Melosira arctica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可为水中生物提供有机物,C错误;Melosira arctica需要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D正确。
6.B
解答:藻类结构简单,且大都生活在水中,起不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B符合题意。
7.D
解答巨藻属于藻类,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具有输导组织。
8.D
解答:藻类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主要靠孢子繁殖后代。
9.D
解答:线粒体能把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D错误。
10.B
解答:藻类结构简单,没有根、叶、茎的分化,A错误。藻类不是唯一生活在水里的绿色植物,有的其他种类的植物也生活在水中,C错误。藻类结构简单,适应环境的能力弱,D错误。
11.水绵;衣藻;水绵是多细胞生物,衣藻是单细胞生物;简单;水中
解答: (1)(2)水绵是多细胞藻类,衣藻是单细胞藻类。图甲是水绵,图乙是衣藻。(3)水绵和衣藻的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都生活在水中。
12.(1)根、茎、叶;多;海水
(2)海带;紫菜
(3)蓝细菌;大量繁殖
(4)大量的生活污水(含氮、含磷)等直接排入大海(合理即可)
解答:(1)浒苔属于绿藻类,无根、茎、叶的分化。由资料中“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海洋中”可知,浒苔属于海水藻;由“是由多细胞构成的”可知,浒苔属于多细胞生物。(2)生活中常见可供食用的藻类还有海带、紫菜等。(3)资料二中提到的“赤潮”现象主要是由蓝细菌短时间内在污染水域大量繁殖引起的。(4)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含氮、含磷物质排入海洋,导致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所以赤潮与大量的生活污水(含氮、含磷)、大量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等直接排入大海有关。/ 让教学更有效 初中生物
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
一、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属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版)七个主题中的第二大学习主题“生物的多样性”,对应现行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生物”的内容。在新课标中,属于九个大概念中的第二大概念:概念2 生物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如图所示: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种类丰富,不同的生物在形态和结构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别,进而认识到生物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同时,本主题的学习还有助于学生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依据生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可将生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生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生物的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学科核心素养呈现形式 结合学生的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类群,通过图片、视型或实物展示、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观察探究,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征、繁殖特点,并辩证地看待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结合某种生物的具体实例,指导学生分析讨论,学会对生物进行分类,理解生物分类的意义。 通过观察和思考、分析和讨论、实验和探究,以及分类、调查等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
教材编写体例 1、章节设置与课程安排相适应,具备单元-章-节-课时的结构分层; 2、每节设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点明本节的关键学习目标; 3、每节重难点以小标题形式呈现,简约清晰; 4、每节安排有“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等一系列探究活动,在寻求答案、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5、部分章节设置有“科学方法”,总结科学研究方法。 6、课后有“练习与应用”,节后习题,“概念检测”帮助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应用”有一定挑战性,对理解知识、拓宽视野、训练思维很有帮助。
教材编写特点 本单元包括“植物的类群”、“动物的类群”、“微生物”、“生物分类的方法”四章,集中介绍了生物的类群。 (1)主题和单元为框架下重视大概念教学 教材编写框架的设计体现了“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的组织则体现了“内容聚焦大概念”的理念。教材用一个单元来落实课程标准的1~2个大概念;每个单元分若干章,每章基本对应大概念下的重要概念;每章分若干节,每节对应基本概念。单元页通过”一起去揭秘”,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问题提示重要概念。 (2)充实的德育内容中强化学科德育功能 教材充分反映我国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皆共生等内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帮助学生增强爱党爱国情感,树立建设健康中国和美丽中国的远大志向。例如,介绍我国空间站中航天员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国空间站吃饺子;增加有关生态安全的内容等等。再如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反映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实例,创造性地设计了"古话今议”栏目,坚定文化自信。 (3)系列化和多样化的活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教材中的探究实践活动丰富多样。从内容看,包括观察、实验、调查、植物栽培、动物饲养、发酵食品制作等;从栏目看,包括“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实验探究”“调查”“思维训练”“课外实践”“综合实践项目”等;从活动设计看,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实践、创新能力。 (4)情境创设、问题驱动、情境设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教材创设了大量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概慨念、发展素养。例如,在单元起始设计对开页,以一幅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将学生带入与本单元主题密切相关的情境中。单元引言紧扣图片进行描述,创设情境,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又能引发学生思考,从情境中发现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问题。
教材编写意图 本单元引导学生在“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第三章 微生物”的基础上,依据各个类群的形态结构特点,对生物进行分类。“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学习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的特征,以及他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二章 动物的类群”,学习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章 微生物”学习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以及辩证地看待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本单元重在理解各个类群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结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能够依据形态结构特点对多种多样的生物进行分类,以便于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
课程资源整合、开发和应用 1.情境素材: 简单的分类检索表,各种类型的动植物标本,动植物生活的影像资料,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动植物资源的资料,李时珍与《本草纲目》的故事,赤潮、水华现象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资料,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的相关数据资料,凤眼蓝(水葫芦)、福寿螺等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的事件。 2.学习活动: (1)实验探究活动:尝试对给定的一组生物进行分类;观察不同类群的动植物,认识其主要特征;培养并观察细菌的菌落;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2)调查与交流活动:调查当地食用菌的种类及生产情况,认识校园内的植物并挂牌,收集当地一种养殖动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和交流有关生物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收集和交流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的相关资料,收集当地(或我国其他地区)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破坏的实例,讨论生化武器对人类的危害。 (3)项目式学习活动:调查当地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生物资源,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撰写调研报告。
二、单元学情分析
已知内容学习方法生活经验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第二个单元,同学们将知道植物是否都有根、茎、叶,动物为什么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是否都对人类有害等,需要使用大量图片或视频形式的资料直观展示,降低学生理解成本。
新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设计 观察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 观察种子的结构和着生位置。 观察几种代表性动物的形态结构。 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观察酵母菌和霉菌。 制作酸奶、泡菜、馒头、面包、米酒等发酵食品,体验食品制作的乐趣,收获劳动的快乐。 调查本地区的某种生物资源。
主要学习障碍有效突破方法 1、学生对于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易混淆。 突破方法: 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比较: (1)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 细胞核,有的还有鞭毛、荚膜等结构; (2)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学生记不住双子叶和单子叶种子的营养物质的储存位置。 突破方法: 种子内营养物质的储存: 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子叶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营养物质储藏在胚乳里。
学生学习本单元表现出的特点、习惯、兴趣 本单元主要讲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类群,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有些是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有些比较陌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以某种生物为例来分析其基本特征。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将从植物类群、动物类群、微生物类群认识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类,再从生物的分类对所认识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进行分类,以弄清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更好地研究、保护和利用生物。
三、单元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获得多种多样的生物、生物分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等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探究实践 能够完成实验和探究的实践活动,能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观察蛙的形态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兔和狼的牙齿实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的实验,锻炼探究能力和实践经验。
科学思维 能够运用观察和思考、分析探究、讨论总结等思维方法认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类群的特征,掌握分类和调查的科学方法,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
态度责任 认识生物多样性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四、单元学习评价
节名 基本知识点 学习情况自评
很好 一般 不好
知识评价 藻类、苔藓和蕨类 藻类、苔藓和蕨类的主要特征
藻类、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脊椎动物 一 鱼 多种多样的鱼
鱼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两栖动物
爬行动物
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哺乳动物
微生物的分布 观察菌落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细菌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 多种多样的真菌
真菌的结构和生殖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 病毒的发现
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
病毒的增殖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植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
从种到界 分类等级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考核方式 藻类、苔藓和蕨类的主要特征——P68 一、概念检测(1)题 藻类、苔藓和蕨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68 二、拓展应用2.题 种子的结构——P75一、概念检测2.题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75一、概念检测1.题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P82一、概念检测2.题 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P82二、拓展应用2.题 鱼的主要特征——下列各项中,属于鲫鱼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是( C ) 卵生 ②身体呈梭形③用鳍协调游泳④体表常有鳞片覆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两栖动物——P93一、概念检测1.题 爬行动物——下列关于蜥蜴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是恒温动物B.是爬行动物 C.是无脊椎动物D.体表无鳞片覆盖 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P100二、拓展应用1.题 哺乳动物——在中国,由于“蝠”与“福”同音,蝙蝠是吉祥的象征。蝙蝠会飞,但在分类上却属于哺乳动物。以下关于蝙蝠的说法,措误的是(C) A.体温恒定 B.具有分化的牙齿 C.体表被覆羽毛 D.胎生哺乳 观察菌落——P106二、拓展应用2.题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下列环境中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的是(D) A.含有牛肉汁和琼脂的培养基上 B.空气中 C.温暖、装有少量肉汁的密封瓶中 D.经过严格高温灭菌的环境,例如恒温干燥箱中 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P111一、概念检测2.题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P111二、拓展应用1.题 多种多样的真菌——蘑菇是我们常见的食品。下列关于蘑菇的叙述正确的是(B) A.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 B.可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 C.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生长 D.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真菌的结构和生殖——P117一、概念检测2.题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P117二、拓展应用2.题 病毒的种类、形态和结构——P122一、概念检测1.题 病毒的增殖——P122一、概念检测2.题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下列活动与病毒的利用无关的是(A) A.为豆科植物固氨 B.制备疫苗 C.防治有害生物 D.用于基因工程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小磊参加制作果酒的实践活动,制作好的果酒几天后就变酸了,请帮小磊推测果酒变酸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B) A.酵母菌 B.醋酸菌 C.青霉 D.真菌 植物的分类——P130一、概念检测(1)题 动物的分类——P130一、概念检测(2)题 分类等级——下列关于分类单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的种类越多 B.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 C.分类单位越小,生物共同特征越多 D.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相同的 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P136一、概念检测2.题
能力、态度、小组合作评价表(见下页)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及分值 得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优 良 (10-8) 一般 (7-5) 需要改进(4-0) 生评 他评 师评
活动态度(15%) 学习兴趣 对本课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对课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对课知识学习兴趣一般
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认真负责,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努力实现预定任务 认真参与,在同伴协助下实现未能预定任务
合作交流(20%) 与人合作 主动和同学配合,分工合作,乐于帮助同学 基本能和同学配合,做好自己分内工作 有需要时才和同学合作,喜欢个人学习
与人沟通 态度谦虚,认真倾听同学意见,能合作解决问题 会倾听同学意见,基本能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不太喜欢发言和倾听同学意见,不喜欢和同学合作解决问题
探究实验(30%) 动手操作 能熟练操作试验器材,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验任务 操作器材较熟练,能够完成试验任务,但有缺陷 器材操作很陌生,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或者效率太低
观察分析 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得出完整的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只能得出部分实验结论 根据实验现象和课堂分析,几乎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成果展示(35%) 汇报 交流 生物术语运用准确,语句通顺,表情丰富 生物术语运用较准确,语句比较通顺 没有使用生物术语 ,过于口语化
五、单元教学实施
整体教学 思路 关键问题子问题核心任务评价设计。植物都有根、茎、叶吗? 。哪些植物是结种子的?它们都能开花、结果吗? 。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是体温恒定的? 。动植物类群那么多,都与人类的生活有关吗? 。细菌、真菌和病毒都是对人类有害的吗? 。如何对生物进行分类?藻类、苔藓、蕨类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藻类、苔藓、蕨类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种子由哪些部分组成?它在繁殖方面有什么优势? 常见的植物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通过观察·思考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当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类群,分析归纳各类植物类群的结构特点,并知道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广泛的类群,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锻炼观察与思考的能力,掌握各植物类群的特点,学会分辨,并能够从进化角度对各植物类群进行排序。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它们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无脊柱,并了解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及其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让学生锻炼观察鱼探究能力,通过认识各类动物的特点,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有哪些?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怎样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细菌、真菌和病毒是怎样繁殖的?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怎样的?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检测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观察·思考活动,知道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各自的繁殖特点及各自与人类的关系。学生认识微生物的几种类群,能够根据他们的形态结构特点进行辨认,并掌握它们的繁殖特点,辩证地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怎样根据生物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生物分类的等级有哪些?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什么?对生物进行分类有什么意义?通过分析和调查,引导学生学会生物学中的科学方法——分类、调查。引导学生根据各类生物群体的特点进行分类,并理解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和等级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各个类群的生物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
学习方法 和策略 1、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园、动物园、生态园等生物公共资源,组织学生调查或辨别生物类群,并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2、通过列表对比等多种方式,对动物类群、植物类群和微生物类群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微生物类群。 3、调查当地生物资源,关注当地环境保护举措,帮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社会责任。 4、收集和交流当地的经济作物或动物资料文件。
课程资源 多媒体资源:动物类群、植物类群、微生物图片或影像资料,各类群特点的相关视频等。 实验室资源:观察鱼的形态、结构和运动的实验、观察蛙的形态实验、探究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观察兔和狼的牙齿实验、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的实验、观察细菌的基本结构的实验、检索表。 生活资源:校园植物、动物园、生态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实物等。 硬件设施资源:白板、投影仪、扩音器、墙报。
单元教学 结构图
课时课型 分配 第5单元 生物的多样性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 课型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 2 新授课
第二节 种子植物 2 新授课
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 1 新授课
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一 鱼 1 新授课
第二节 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2 新授课
第二节 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2 新授课
第一节 微生物的分布 1 新授课
第二节 细菌 1 新授课
第三节 真菌 1 新授课
第四节 病毒 2 新授课
综合实践项目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1 新授课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2 新授课
第二节 从种到界 2 新授课
个性化单元作业设计 教学内容 个性化作业
藻类、苔藓和蕨类 交流讨论:“贝藻套养”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模式。海水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贝类则以藻类为食,构建柔软的身体和坚硬的贝壳(含有碳酸钙)。请你查阅资料,了解这种海水养殖模式有什么优点。
种子植物 交流讨论:查阅资料,讨论既然种子繁殖有这么多的优势,为什么那些不结种子的植物还没有灭绝呢。
无脊椎动物 交流讨论:根据动物的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可以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请查阅资料了解脊柱的作用。
脊椎动物 一 鱼 交流讨论: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可以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有跳出水面的现象,而在天亮以后(尤其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后),鱼便停止了浮头。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脊椎动物 二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 交流讨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话对青蛙及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作了生动的描述。但为什么现在有的稻田里听不到蛙声了呢?
脊椎动物 三 鸟和哺乳动物 交流讨论:有人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信息调查:研究指出,近一百年来全球动物种类数量锐减。我国已采取多种措施对濒危动物加以保护。请查阅资料,了解我国有哪些濒危动物。
微生物的分布 交流讨论:为什么真空包装的食品耐储存?日常生活中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还有哪些?说说其中的生物学道理。
细菌 交流讨论:根据东汉《四民月令》的记载,我国民间的习惯是阴历四月立夏后制作醯(意为“醋”)。查阅资料,为什么古代民间一般在阴历四月之后才制醋?
真菌 调查:我国一些地方盛产野生菌,人们在食用野生菌的过程中偶有中毒现象发生。请查阅相关资料,看看有毒的野生菌具有哪些形态特征。
病毒 模型制作:结合第一单元制作细胞模型的方法,选择方便、易得的材料制作一个病毒模型。想一想:你制作的模型应由那几部分组成?它们分别代表病毒的什么结构?
利用细菌或真菌制作发酵食品 任选一种课堂上没有做的发酵食品,回家与爸妈一起制作,并与同学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感悟。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交流讨论: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请你试着分析科学家这么做的原因。
从种到界 调查活动:请查阅资料,了解东亚伏翼(一种在我国常见的蝙蝠)所属的目、科、属的名称,以及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2 / 2(共24张PPT)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
(第一课时)
第一章 植物的类群
(人教版)七年级

学习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
1.藻类有哪些主要特征?
2.藻类植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肘后备急方》
这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治疟方。1971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正是受此方启发,找到了提取青蒿抗疟成分的方法,带领团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上面所说的青蒿是一种中药材,取自我国广泛分布的植物——黄花蒿。
新课导入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为什么水是绿色的?
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想一想
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缸壁和水中可能出现绿色的细丝或绿膜。这是藻类形成的。这些藻类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
空气中或水中会有藻类的孢子,一段时间后孢子萌发成藻类。
一、藻类植物的特征
新知探究
阅读教材P62—64,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藻类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藻类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
3.藻类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居住地:
生物名片
名称:
形态:
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水棉、新月藻等;有的生活在海洋中,如海带、紫菜、石莼等。
藻类
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有的是绿色,也有的是褐色或紫红色的。
新知探究
1.生活环境
鼓藻
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中的藻类植物(淡水)
栅藻
新月藻
——大多生活在水中
新知探究
衣藻---单细胞淡水藻类
水绵---多细胞淡水藻类
对单细胞藻类来说,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
新知探究
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植物
紫菜
裙带菜
海带
石花菜
鹿角菜
马尾藻
石莼
新知探究
衣藻(单细胞)
水绵(多细胞)
细胞核
叶绿体
鞭毛
眼点
藻类的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2.形态结构
新知探究
固着器

叶状体
藻类没有 的分化,没有输导组织,几乎全身都可从环境中吸收 和_________,也能进行______作用。藻类可通过形成_____等方式进行繁殖。
根、茎、叶
水 无机盐
光合
海带结构示意图
孢子
新知探究
叶状体
海带
根状物
紫菜
想一想:海带、紫菜食用的是什么结构?
新知探究
藻类可以通过形成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十分微小,可以通过空气、水等传播,在适宜的环境中可形成新个体。
3.生殖方式
新知探究
小资料
以前,学者一般把藻类归为植物。现在,有的学者只把像水棉、紫菜这样的藻类归为植物;有的学者不把藻类当作植物。
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没有根茎叶分化;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多数生活在水中。
新知探究
二、藻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新知探究
鱼缸里会长出藻类,河流、湖泊和池塘里更是生活着无数的藻类;餐桌上的紫菜、海带,来自海洋,也属于藻类。多种多样的藻类,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藻类植物
的用途
做鱼类饵
释放氧气
可食用
碘酒、褐藻胶
可药用
新知探究
藻类植物
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新知探究
藻类植物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没有危害?
赤潮
水华
水体中的养分过多会引起某些藻类的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或水华这些藻类死亡后被分解时,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从而使水体缺。部分造成赤潮和水华的藻类还会释放毒素,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课堂小结
分类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作用 典型代表
藻类植物 水中 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无输导组织 孢子生殖 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可作鱼类的饵料;可供食用和工业、药用 衣藻、水绵、海带、紫菜
练习与应用
观察衣藻、紫菜等藻类植物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用种子繁殖
C.能供人类食用
D.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D
2.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春天来了,湖水会因为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而泛起绿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
B.其组成细胞中多数含有叶绿体
C.具有十分简单的根、茎和叶的分化
D.鱼缸内壁上长出的绿膜是藻类
练习与应用
C
练习与应用
3.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是由雪衣藻等藻类组成的。雪衣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雪衣藻是一种耐寒的藻类
B.雪衣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雪衣藻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D.雪衣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C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 概述藻类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 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探究实践: 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探究藻类植物的特点和差异。 态度责任: 举例说明藻类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学习重点 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学习难点 树立结构与功能观。
【课前预习】
1. 藻类:
(1)生活环境:主要分布在_________,有的生活在_________中,如水绵、新月藻等;有的生活在_________中,如海带、紫菜、石莼等。
(2)形态结构:
①没有_________的分化。
②有_________藻类(如衣藻),也有_________藻类(如水绵等)。有的是绿色的,也有的是褐色或紫红色的。
③细胞内含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能进行_________作用。_________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___的生物。
(3)生殖方式:主要以_________生殖为主。孢子是一种_________细胞。
2.藻类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1)释放_________,地球上近 90%的氧气由藻类制造。
(2)可作为鱼类的饵料。
(3)一些藻类可食用(如海带、紫菜等)或用于工业生产(如提取碘、褐藻胶等)。
【课中研学】
1. 阅读教材P62—64,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藻类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藻类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
(3)藻类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藻类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课堂总结】
分类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生殖方式 作用 典型代表
藻类植物 水中 单细胞或多细胞,无根、茎、叶;无输导组织 孢子生殖 释放氧气,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可作鱼类的饵料;可供食用和工业、药用 衣藻、水绵、海带、紫菜
【课堂练习】
1.观察衣藻、紫菜等藻类植物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是( )
A.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器官
B.用种子繁殖
C.能供人类食用
D.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春天来了,湖水会因为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而泛起绿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既有单细胞种类,也有多细胞种类
B.其组成细胞中多数含有叶绿体
C.具有十分简单的根、茎和叶的分化
D.鱼缸内壁上长出的绿膜是藻类
3.喜马拉雅山5000米以上的冰雪表面,常点缀着血红色的斑点,这些斑点是由雪衣藻等藻类组成的。雪衣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雪衣藻是一种耐寒的藻类
B.雪衣藻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C.雪衣藻无法进行呼吸作用
D.雪衣藻能进行光合作用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水中;淡水;海洋
(2)①根、茎、叶
②单细胞;多细胞
③光合;藻类;结构简单
(3)孢子;生殖
2.(1)氧气
【课堂练习】
1、D
2、C
3、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名称 2.1.1.1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与作用本节是人教(2024)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本章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从细胞到生物体”后,再了解生物圈中的植物类群,教材内容在编排上从细胞到个体,从微观到宏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各自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2、教学分析本节课内容来自人教(2024)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它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认识藻类植物,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和保护意识。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难点:树立结构与功能观。
学情分析 学生了解了绿色植物的结构层次,对归纳植物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基础。学生虽然经常见到绿色植物,但很少对其进行系统观察。课前可安排观察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周边环境的绿色植物。学生知道周边的水绵和苔藓慢慢消逝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利用这些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会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学习目标 生命观念:概述藻类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和生活环境。科学思维: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实践: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或观察活动,探究藻类植物的特点和差异。态度责任:举例说明藻类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生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念。
学习评价 自我评价表
项目 评价内容 掌握情况
很好 一般 不好
科学知识 1 概述藻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 举例说出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探究能力 观察、讨论和认识藻类植物。
科学态度 1、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2、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意识。
小组评价表
评价内容 得分标准 成员一 成员二 成员三
团队精神 5分:能高效分工合作完成任务3分:重大问题能有效沟通1分:各自独立,不能完成任务
实施能力 5分:能准确设计详细的实验过程和所用实验道具。3分:能设计出大概方框架,但不够准确和详细。1分:不能设计出任何过程和方案。
结果展示能力 5分:表述清晰完整,科学、客观、简洁。3分:表述完整度和清晰度一般。1分:不能有效表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总分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到绿色植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的学习。通过“想一想,议一议”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藻类是怎么出现的?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从而导入本课。本课时主要围绕着藻类植物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与人类的关系进行。绿色植物是生活中常见的,但是对学生来说,要自己辨别藻类植物确有一定的难度,与人类的关系更是了解不多,所以需要借助一定的图片,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因此本节课需要充分的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肘后备急方》这是我国古代文献记载的治疟方。1971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正是受此方启发,找到了提取青蒿抗疟成分的方法,带领团队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上面所说的青蒿是一种中药材,取自我国广泛分布的植物——黄花蒿。“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了绿色。为什么水是绿色的?——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学生阅读单元开头的资料和图片,了解黄花蒿的作用和价值,感受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学生观看图片,结合诗句感受西湖美景,并思考、回答问题。 通过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找到了提取青蒿抗疟成分的方法,并研制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黄花蒿的作用和价值,感受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通过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湖水为什么是绿色的,从而引出藻类植物。
实践探究 藻类植物的特征 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缸壁和水中可能出现绿色的细丝或绿膜。这是藻类形成的。这些藻类是怎么出现的呢?它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呢?空气中或水中会有藻类的孢子,一段时间后孢子萌发成藻类。阅读教材P62—64,小组讨论下列问题:1.藻类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2.藻类的形态结构有什么特点?3.藻类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生物名片:名称:藻类形态: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有的是绿色,也有的是褐色或紫红色的。居住地:藻类主要分布在水中,有的生活在淡水中,如水棉、新月藻等;有的生活在海洋中,如海带、紫菜、石莼等。1.生活环境展示生活在河流、湖泊、池塘(淡水)中的藻类植物图片,如:鼓藻、栅藻、新月藻。展示“衣藻——单细胞淡水藻类”和“水绵——多细胞淡水藻类”的图片:对单细胞藻类来说,一个细胞就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展示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植物:石莼、紫菜、鹿角菜、马尾藻、石花菜、裙带菜、海带。2.形态结构展示“衣藻(单细胞)”和“水绵(多细胞)”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藻类的细胞中一般都含有可吸收光能的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展示“海带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并组织学生完成“藻类植物特征总结”的填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海带、紫菜食用的是什么结构?3.生殖方式展示“孢子”图片:藻类可以通过形成孢子等方式进行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十分微小,可以通过空气、水等传播,在适宜的环境中可形成新个体。提问: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总结:没有根茎叶分化;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构简单的生物;   多数生活在水中。小资料:以前,学者一般把藻类归为植物。现在,有的学者只把像水棉、紫菜这样的藻类归为植物;有的学者不把藻类当作植物。 学生观看图片,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阅读教材P62—64,小组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阅读藻类植物的“生物名片”,了解藻类的基本信息。学生观看生活在淡水的藻类植物:鼓藻、栅藻、新月藻。学生观看“衣藻和水绵”的图片,了解单细胞藻类可以完成全部的生命活动。学生观看生活在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学生观看“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和“海带”的结构示意图,了解其结构组成。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完成填空。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学生观看“孢子”图片,理解藻类植物是靠孢子繁殖的。学生尝试总结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藻类植物的分类。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思考并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学习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直观了解藻类植物的生活环境。通过展示分析“衣藻(单细胞)”、“水绵(多细胞)”和“海带”等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完成“藻类植物特征总结”的填空,加强学生对于藻类植物特征的认识。通过孢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藻类植物的生殖方式——孢子生殖。引导学生自行总结藻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加强记忆与理解。
藻类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鱼缸里会长出藻类,河流、湖泊和池塘里更是生活着无数的藻类;餐桌上的紫菜、海带,来自海洋,也属于藻类。多种多样的藻类,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藻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图文展示“藻类植物的用途”:①鱼类饵料②释放氧气③可食用④可供药用藻类植物对我们的生活环境有没有危害?展示“赤潮”以及“水华”图片,水体中的养分过多会引起某些藻类的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或水华这些藻类死亡后被分解时,会消耗水中大量的氧气,从而使水体缺。部分造成赤潮和水华的藻类还会释放毒素,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学生认真阅读,了解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学生观看图文资料,理解藻类植物的用途。学生观看赤潮的图片和资料,理解赤潮以及水华,了解其危害。 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直观地展示藻类的用途和危害的实例,帮助学生降低理解成本。让学生辩证地认识藻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思辨思维。
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藻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课学习的主要知识,进一步巩固新知。
作业设计 交流讨论:“贝藻套养”是一种常见的海水养殖模式。海水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可吸收二氧化碳;贝类则以藻类为食,构建柔软的身体和坚硬的贝壳(含有碳酸钙)。请你查阅资料,了解这种海水养殖模式有什么优点。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第一课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