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1-05 21:08:19

文档简介

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环境发生中暑概率最高的是 (  )
A.教室 B.烈日下的运动场
C.树荫下 D.高温潮湿的工厂车间
2.冬泳运动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是 (  )
A.肌肉收缩,产热增加
B.机体产热下降,以减少热量散失
C.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热量散失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新陈代谢
3.小刚不幸感染甲流,一段时间内发热稳定在39℃高烧不退,则在这段时间他体内 (  )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等于散热
C.产热小于散热 D.只产热不散热
4.如图所示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管壁和直径的三种状态。那么 (  )
A.图甲表示高温环境中血管的状态
B.图乙表示低温环境中血管的状态
C.图丙血管中血流量最小
D.图中血管的三个状态对应的环境温度甲最低,丙最高
5.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产热量”的柱状图,则图中的c表示()
A.脑 B.骨骼肌 C.内脏 D.皮肤
6.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A.人体内与皮肤表面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
C.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D.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7.(2024八上·吴兴期末)某同学因身体不适居家休息,为判断是否患甲流,在家进行体温测量,下表为其一天的体温记录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7:00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体温/℃ 36.5 36.8 36.8 36.9 37.0 36.7
A.该同学静躺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在10:00到13:00期间,该同学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C.人体内正常体温的维持,是通过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D.冬天室内温度比较低,该同学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8.(2023八上·平湖期末)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在我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为主,其中发热过程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列关于流感患者体温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温上升期,主要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
B.高温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C.体温下降期,往往伴随有骨骼肌战栗
D.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9.(2023八上·金华月考)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10.(2023八上·鹿城月考)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在A到B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肤血管逐渐收缩 B.体表温度逐渐下降
C.体内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 D.皮肤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11.在军训中,某天天气炎热,某班有一学生发生恶心呕吐、昏厥现象。班内有几位同学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其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用30%的酒精擦身降温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药物
D.赶快将中暑病人抬到温暖无风的地方休息
1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二、填空题
13.现在当你正在写作业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此时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   这一器官散发出去的。当外界气温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   不能发挥作用时,   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14.(2023八上·义乌期末)思维模型的建构能促进深度学习,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小舟学习完《体温的控制》后,建构如下思维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处补充完整。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   。
15.(2023八上·椒江期末)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的人进入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但一段时间后会有所好转,在这段时间内人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1)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再通过     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同时,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     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    ,减少散热。
16.(2023八上·义乌月考)2019年09月29日,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战绩结束世界杯征程。女排队员在比赛中,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女排队员在激烈比赛中,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此时队员们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皮肤血管口径如A图时,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选填“增大”或“减小”皮肤温度降低,散发的热量将减少。
17.(2023八上·鹿城月考)人体患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图表示了患者发热时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
(1)如图表示的是发热过程中的   期。
(2)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   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三、实验探究题
18.(2023八上·余杭期末)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①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 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乙两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白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白鼠不做处理。
③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④____。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天气较冷,血管状况应为如图中的   (填“甲”或“乙”)。
(2)写出实验过程第④步的操作过程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四、解答题
19.(2024八上·南浔期末) 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科考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继2022年之后,再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
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20.(2024八上·滨江期末)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冲动传导方向,“→”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
(2)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会   。(选填“扩张”或“收缩”)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   。
21.(2023八上·长兴月考)图甲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是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请回答:
(1)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可通过图甲所示路径进行体温调节,该调节过程属于   (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某流感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持续39℃,则在该时间段患者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后,人体皮肤会作出如图乙中   (填序号)的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22.呼吸道感染、皮肤烧伤等都容易使患者发热,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时,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多,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身体战胜疾病。但持续高烧是有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   ℃左右。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下丘脑中   的控制。
(2)甲同学因呼吸道感染,整个上午体温持续38℃,则这段时间内他的产热量   散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当烫伤深度达到医学Ⅲ度时,病人的痛感反而不明显,这是因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解答】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人体温为36~37℃。不管气温如何,人体总能保持相对固定的温度。这是因为人体拥有皮肤和汗腺,可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出汗蒸发散热来保持正常体温。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可以让更多涌动的热血流经体表来和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的效果。但若环境温度过高、超过皮肤温度时,皮肤这个法宝就不太奏效了。这时,出汗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当空气湿度较大时,会影响汗液的蒸发,人体就难以有效散热。所以,高温、高湿的工厂车间更容易发生中暑。
故答案为: D。
2.【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解答】A、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会不由自主的战栗,即骨骼肌在自主的收缩和舒张,目的是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故符合题意。
B、机体产热上升,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C、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温度,这样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要增加,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恒定和运动的需要。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高烧不退时,其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依然是相等的,不然其体温不可能是恒定的;
故答案为:B。
4.【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甲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为了维持机体正常体温,可通过骨骼肌收缩方式加速热量的产生,全身颤抖.
(2)天热时,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丙。
【解答】A、图甲表示低温环境中血管的状态,错误。
B、图乙表示正常环境中血管的状态,错误。
C、图丙血管中血流量增加,错误。
D、图中血管的三个状态对应的环境温度甲最低,丙最高,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据图解答。
【解答】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故答案为: B。
6.【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解答】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故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故答案为:C。
7.【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10:00到13:00期间,体温保持在36.8℃,该居民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比较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血管收缩,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保持体内的热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
【解答】A、体温上升期,此时散热的方式为皮肤血管扩张,此时不会大量出汗,A错误;
B、高温持续期时,人体会一直处于高温状态,此时产热等于散热,B正确;
C、体温下降期是体温慢慢恢复正常的阶段,此时骨骼肌战栗不会战栗,因为骨骼肌战栗会使体温升高,C错误;
D、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热觉和冷觉产生的位置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9.【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 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故C错误不合题意;
D.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室内温度升高,血流量增加,室内温度降低,血流量减少。
【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到B期间,血液流量增大,有利于散热,此时皮肤的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体表温度上升。在A到B期间,血管舒张,汗液蒸发,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骨骼肌。
故答案为:D。
11.【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炎热的夏天,因外界温度较高,甚至高于人体体温,人体的热量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身体较弱的人就容易发生中暑。抢救时,排出郁积的热量是非常必要的.而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放热,所以与吸热过程的物态变化相结合来进行解答。
【解答】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的,在患者身上擦酒精或白酒后,酒精容易蒸发,且蒸发过程需要从人身上吸收热量,致使人体温度降低。由于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经常被用于中暑病人的治疗上,如酒精很容易蒸发,可以在患者身上擦酒精,或者敷湿毛巾、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等。
故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解答】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人体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因此,冬季、夏季人体散热方式不同,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体只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3.【答案】内脏;皮肤;蒸发散热;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骨骼肌。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人体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是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解答】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 骨骼肌;人体热量的散失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散发出去的;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汗液蒸发散热。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可见体温调节是通过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
14.【答案】(1)体温调节
(2)缩小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体温的控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2)血管越粗,散热面积越大;血管越细,散热面积越小。
【解答】(1)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使人体发生产热或散热的变化,最终使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则“?”处应该为“体温调节”。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要减小热量的散失,即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缩小。
15.【答案】(1)脑干;传出神经
(2)肾上腺素;收缩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和感觉的控制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在产热和散热情况下维持动态平衡;当人的产热大于散热时,人的温度会升高;当人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会下降;人主要的散热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两种;
【解答】(1)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的控制中枢;所以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在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能够扩张通往心脏和和肌肉的血管,体温调节时,为了抵御寒冷,经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故答案为:(1)脑干、传出神经(2)肾上腺素,收缩
16.【答案】排汗;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解答】 (1)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它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皮肤内脏的许多温度感受器组成。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收缩发抖(打冷战),使产热增加;天热时,人体就会排汗,利用水分蒸发来散热。结合分析可知,女排队员在激烈比赛中,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此时队员们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排汗。
(2)皮肤血管口径如A图时,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液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散发的热量将减少。
17.【答案】(1)体温上升
(2)汗液蒸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氧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解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产热大于散热,是发热过程中的气温上升期。
(2)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汗液蒸发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18.【答案】(1)甲
(2)把甲组鼠和乙组鼠置于0℃环境中(合理即可)
(3)甲组小白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2、下丘脑属于高级中枢,具有调节体温、摄食、水分平衡、内分泌腺和血糖等功能。
【解答】(1)天气较冷血管收缩,因此应为如图中的甲。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该实验的变量为是否对下丘脑作处理,因此要将把甲组鼠和乙组鼠置于相同的低温环境中,低温环境更便于观察它们体温的变化。
(3)甲组由于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体温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组小白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19.【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人体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20.【答案】(1)脑干
(2)扩张
(3)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 图中所示为体温调节过程,温度感觉器分布在体表和体内,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效应器有皮肤血管汗腺、内分泌腺、内脏、骨骼肌等。
(2)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
(3)根据人体剧烈运动时发热情况分析。
【解答】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2)人在炎热时,神经系统会做相应的调节,这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3)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21.【答案】(1)神经调节
(2)等于;②④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考查体温调节过程,散热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和皮肤直接散热两种方式。
【解答】(1)体温调节是靠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所以属于神经调节;
(2)温度稳定不变,说明产热等于散热;退烧时相当于热量散失增加,体温下降, 2号是汗液蒸发散热,4号是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所以选2和4
22.【答案】(1)37;体温调节中枢
(2)等于
(3)真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表皮中有上皮组织;真皮中有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皮下组织中有脂肪,起到防撞击和储存营养的作用;
【解答】 (1)、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2)、甲同学因呼吸道感染,整个上午体温持续38℃,既没有升温,也没有降温,说明则这段时间内他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烫伤深度达到医学Ⅲ度时,病人的痛感反而不明显,这是因为真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故答案为:(1)37;体温调节中枢(2)等于(3) 真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1 / 1初中科学浙教版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5节 体温的控制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环境发生中暑概率最高的是 (  )
A.教室 B.烈日下的运动场
C.树荫下 D.高温潮湿的工厂车间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或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解答】人是恒温动物,正常人体温为36~37℃。不管气温如何,人体总能保持相对固定的温度。这是因为人体拥有皮肤和汗腺,可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出汗蒸发散热来保持正常体温。通过扩张皮肤血管,可以让更多涌动的热血流经体表来和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达到降温的效果。但若环境温度过高、超过皮肤温度时,皮肤这个法宝就不太奏效了。这时,出汗成了唯一的散热方式。当空气湿度较大时,会影响汗液的蒸发,人体就难以有效散热。所以,高温、高湿的工厂车间更容易发生中暑。
故答案为: D。
2.冬泳运动被誉为“勇敢者的运动”。冬泳时运动员生理上可能会出现的变化是 (  )
A.肌肉收缩,产热增加
B.机体产热下降,以减少热量散失
C.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热量散失
D.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降低新陈代谢
【答案】A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在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作用下,人体会对环境的刺激做出一系列的适应性反应。
【解答】A、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骨骼肌会不由自主的战栗,即骨骼肌在自主的收缩和舒张,目的是增加热量的产生,维持体温的恒定。故符合题意。
B、机体产热上升,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C、人在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血流量,降低皮肤的温度,这样通过皮肤散发的热量减少,有利于维持体温的恒定;故不符合题意。
D、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人在寒冷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要增加,以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体温的恒定和运动的需要。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小刚不幸感染甲流,一段时间内发热稳定在39℃高烧不退,则在这段时间他体内 (  )
A.产热大于散热 B.产热等于散热
C.产热小于散热 D.只产热不散热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肌、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解答】高烧不退时,其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依然是相等的,不然其体温不可能是恒定的;
故答案为:B。
4.如图所示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三种不同气温下管壁和直径的三种状态。那么 (  )
A.图甲表示高温环境中血管的状态
B.图乙表示低温环境中血管的状态
C.图丙血管中血流量最小
D.图中血管的三个状态对应的环境温度甲最低,丙最高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在寒冷环境中,由于皮肤血管收缩,如甲图,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随之降低,体热散失因此减少。为了维持机体正常体温,可通过骨骼肌收缩方式加速热量的产生,全身颤抖.
(2)天热时,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散失更多的热量。在炎热环境中,人体散热主要是通过排汗方式进行.此时,皮肤血管的口径应更类似于图丙。
【解答】A、图甲表示低温环境中血管的状态,错误。
B、图乙表示正常环境中血管的状态,错误。
C、图丙血管中血流量增加,错误。
D、图中血管的三个状态对应的环境温度甲最低,丙最高,正确。
故答案为:D。
5.如图所示为“人体运动时各器官产热量”的柱状图,则图中的c表示()
A.脑 B.骨骼肌 C.内脏 D.皮肤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据图解答。
【解答】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人的运动需要能量,能量来自于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人体在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同时会有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故答案为: B。
6.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
A.人体内与皮肤表面的温度差 B.人体内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
C.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D.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程度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
【解答】当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层温度时,人体主要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方式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
当外界温度接近或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的散热是依靠蒸发方式散热。故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人体皮肤表面与环境的温度差。
故答案为:C。
7.(2024八上·吴兴期末)某同学因身体不适居家休息,为判断是否患甲流,在家进行体温测量,下表为其一天的体温记录情况,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时间 7:00 10:00 13:00 16:00 19:00 22:00
体温/℃ 36.5 36.8 36.8 36.9 37.0 36.7
A.该同学静躺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在10:00到13:00期间,该同学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C.人体内正常体温的维持,是通过小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控制和调节的
D.冬天室内温度比较低,该同学的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高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增多,流经体表的血液增多,就能散失体内的热量,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A.人体在安静下,产热量最多的是内脏,因为安静状态下,人体的内脏器官也是时刻在工作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10:00到13:00期间,体温保持在36.8℃,该居民体内的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故B正确不合题意;
C.人的体温一般都为37℃左右,这是人体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控制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能使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趋于平衡,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皮肤中的汗腺和血管能够调节体温,当气温比较低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血管收缩,流经体表的血液减少,就能保持体内的热量,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8.(2023八上·平湖期末)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在我国以冬春季多见,临床表现以高热、乏力、头痛、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为主,其中发热过程一般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列关于流感患者体温调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体温上升期,主要散热方式为汗液蒸发
B.高温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处于动态平衡
C.体温下降期,往往伴随有骨骼肌战栗
D.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体体温调节的过程:
【解答】A、体温上升期,此时散热的方式为皮肤血管扩张,此时不会大量出汗,A错误;
B、高温持续期时,人体会一直处于高温状态,此时产热等于散热,B正确;
C、体温下降期是体温慢慢恢复正常的阶段,此时骨骼肌战栗不会战栗,因为骨骼肌战栗会使体温升高,C错误;
D、发热过程中,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热觉和冷觉产生的位置在大脑皮层,D错误。
故选:B。
9.(2023八上·金华月考)小明前几天因感冒在家休息。在父母的嘱咐下,小明每隔2小时对自己的体温进行了测量,并记录在下表中(在15:00测定体温后小明服用了退烧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时间 7:00 9:00 11:00 13:00 15:00 17:00 19:00
体温/℃ 36.9 37.2 38.2 38.2 38.5 37.5 37.5
A.小明在家休息时,体内产热的器官主要是内脏
B.小明的体温并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个小时内,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D.小明在11:00~13:00间,其体内的产热与散热保持相对平衡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会发生变化;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人体产热与散热相对平衡时体温才能保持平衡。
【解答】 A.在平静状态下,人体产生热量的主要器官是内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6.8℃左右,是相对恒定的,但不是绝对不变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小明在服用了退烧药后的4小时内,体温明显降低,说明体内的产热速度小于散热速度,故C错误不合题意;
D.由数据知,在11:00-13:00间,小明的体温保持不变,说明其体内产热与散热相互平衡,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D。
10.(2023八上·鹿城月考)如图表示某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手臂皮肤血管内血液在单位时间内的流量变化。在A时刻,室内温度由15℃快速上升至40℃。这个温度维持了50min,然后在B时刻又迅速下降至15℃并一直持续至C时刻。在A到B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皮肤血管逐渐收缩 B.体表温度逐渐下降
C.体内产热的主要部位是骨骼肌 D.皮肤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据图分析,室内温度升高,血流量增加,室内温度降低,血流量减少。
【解答】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A到B期间,血液流量增大,有利于散热,此时皮肤的血管处于舒张状态,体表温度上升。在A到B期间,血管舒张,汗液蒸发,汗腺分泌增加,出汗增多。人体在安静下,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在剧烈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则是骨骼肌。
故答案为:D。
11.在军训中,某天天气炎热,某班有一学生发生恶心呕吐、昏厥现象。班内有几位同学建议采用以下方法处理,其中不可行的是(  )。
A.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头部
B.用30%的酒精擦身降温
C.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药物
D.赶快将中暑病人抬到温暖无风的地方休息
【答案】D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炎热的夏天,因外界温度较高,甚至高于人体体温,人体的热量不能顺利地排出体外,身体较弱的人就容易发生中暑。抢救时,排出郁积的热量是非常必要的.而物态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吸放热,所以与吸热过程的物态变化相结合来进行解答。
【解答】中暑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体温过高导致的,在患者身上擦酒精或白酒后,酒精容易蒸发,且蒸发过程需要从人身上吸收热量,致使人体温度降低。由于蒸发吸热,有致冷作用,所以经常被用于中暑病人的治疗上,如酒精很容易蒸发,可以在患者身上擦酒精,或者敷湿毛巾、给病人服用人丹、十滴水等等。
故A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单元试卷)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外界温度由40℃降到37℃的过程中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有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C.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
D.寒冷时,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是人体产热量多于散热量。
【答案】B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主要在下丘脑,人体的皮肤、粘膜和内脏器官中分布着能感受温度变化的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分为对高温敏感的温觉感受器和对低温敏感的冷觉感受器。
【解答】A、当人处于炎热环境时,发生兴奋的感受器是温觉感受器,A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B叙述正确,符合题意。
C、人体散热的方式有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其散热量约占总量70%。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蒸发散热。因此,冬季、夏季人体散热方式不同,冬季汗腺活动比夏天弱得多,不能说明人体冬天散热量小于夏天,C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人体只要体温恒定,机体产热量就等于散热量,D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13.现在当你正在写作业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此时9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   这一器官散发出去的。当外界气温等于或超过体表温度,   不能发挥作用时,   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答案】内脏;皮肤;蒸发散热;脑干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骨骼肌。
(2)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有两个:做功和热传递;人体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其散热方式是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解答】人在安静时,产热主要来自于内脏;而在运动时,产热主要来自于 骨骼肌;人体热量的散失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散发出去的;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时,可借辐射、传导、对流和不显性蒸发散热;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可借汗液蒸发散热。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可见体温调节是通过脑干中的神经中枢实现的。
14.(2023八上·义乌期末)思维模型的建构能促进深度学习,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小舟学习完《体温的控制》后,建构如下思维模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上述思维模型中的“?”处补充完整。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   。
【答案】(1)体温调节
(2)缩小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根据“体温的控制”的知识分析解答;
(2)血管越粗,散热面积越大;血管越细,散热面积越小。
【解答】(1)外界环境的温度变化,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使人体发生产热或散热的变化,最终使人体体温维持相对稳定,则“?”处应该为“体温调节”。
(2)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人体要减小热量的散失,即人体皮肤血管的口径应缩小。
15.(2023八上·椒江期末)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人体内环境的稳定。有的人进入一定海拔高度的地区后,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但一段时间后会有所好转,在这段时间内人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1)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中的呼吸中枢,再通过     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同时,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     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    ,减少散热。
【答案】(1)脑干;传出神经
(2)肾上腺素;收缩
【知识点】内分泌腺和激素;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和感觉的控制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人在安静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内脏,在运动时主要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人的体温在产热和散热情况下维持动态平衡;当人的产热大于散热时,人的温度会升高;当人的产热小于散热时,温度会下降;人主要的散热方式是皮肤直接散热和汗液蒸发两种;
【解答】(1)脑干中有控制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的中枢,小脑控制人的身体平衡和动作协调,大脑是人语言的控制中枢;所以人体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下降,体内的化学感受器接受刺激,通过传入神经将兴奋传至脑干中的呼吸中枢;一条完整的反射弧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在通过传出神经使呼吸肌运动加强,使得氧分压回升。
(2)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物质和能量的转化,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能够扩张通往心脏和和肌肉的血管,体温调节时,为了抵御寒冷,经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所以人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得心跳加快,以更快的速度输送氧气。同时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故答案为:(1)脑干、传出神经(2)肾上腺素,收缩
16.(2023八上·义乌月考)2019年09月29日,中国女排以11连胜的战绩结束世界杯征程。女排队员在比赛中,人体体表的温度可以通过流经皮肤血液的多少来调节。如图是皮肤中同一血管在不同温度下的口径,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女排队员在激烈比赛中,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此时队员们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皮肤血管口径如A图时,流经皮肤的血液量   (选填“增大”或“减小”皮肤温度降低,散发的热量将减少。
【答案】排汗;减少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血管舒张;
(2)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等。
【解答】 (1)人体内有一套产热和散热的自动调控装置,它由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和皮肤内脏的许多温度感受器组成。当环境温度下降和寒冷刺激时,肌肉就会收缩发抖(打冷战),使产热增加;天热时,人体就会排汗,利用水分蒸发来散热。结合分析可知,女排队员在激烈比赛中,体温高于环境温度。此时队员们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排汗。
(2)皮肤血管口径如A图时,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液量减少,皮肤温度降低,散发的热量将减少。
17.(2023八上·鹿城月考)人体患病的发热过程可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图表示了患者发热时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请回答:
(1)如图表示的是发热过程中的   期。
(2)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   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答案】(1)体温上升
(2)汗液蒸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 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氧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气、排尿和排便等。
【解答】 (1)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人体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产热大于散热,是发热过程中的气温上升期。
(2)人体可以通过皮肤血管舒张、汗液蒸发等途径来增加散热,以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三、实验探究题
18.(2023八上·余杭期末)小白鼠是恒温动物,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科学兴趣小组制订了以下实验方案:
提出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实验过程:①取性别和年龄相同的、健康的、生理状况一致的数十 只成年小白鼠,分成甲、乙两组。
②用一定的方法控制甲组白鼠的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乙组白鼠不做处理。
③先测定甲、乙两组小白鼠的体温并记录。
④____。
⑤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请分析回答:
(1)天气较冷,血管状况应为如图中的   (填“甲”或“乙”)。
(2)写出实验过程第④步的操作过程   。
(3)相关预测与分析: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
【答案】(1)甲
(2)把甲组鼠和乙组鼠置于0℃环境中(合理即可)
(3)甲组小白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对照实验就是为了防止其他因素的影响,再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它除了原实验本身改变的条件外,其他条件保持相同,最后与原实验所得结果进行对照,观察异同,对照实验用来证明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确切影响。
2、下丘脑属于高级中枢,具有调节体温、摄食、水分平衡、内分泌腺和血糖等功能。
【解答】(1)天气较冷血管收缩,因此应为如图中的甲。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根据对照实验的原则,该实验的变量为是否对下丘脑作处理,因此要将把甲组鼠和乙组鼠置于相同的低温环境中,低温环境更便于观察它们体温的变化。
(3)甲组由于下丘脑不参与工作,体温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因此若假设成立,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甲组小白鼠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组小白鼠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四、解答题
19.(2024八上·南浔期末) 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科考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是我国珠峰科考继2022年之后,再次突破8000米以上海拔高度。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们生理上会出现适应性的变化。
(1)如图为人体几种器官或组织的产热量百分比扇形图,图   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的产热情况。
(2)当登山运动员处在寒冷环境中时,人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它的生理意义是   。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此时人体是如何调节皮
肤直接散热,维持体温恒定的?
【答案】(1)乙
(2)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合理即可)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人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的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登山队员是通过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体温的。
【解答】(1)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明显增加,图乙可以表示登山队员在登山时候的产热情况。
(2)人在寒冷的环境中,往往会不由自主的出现颤抖现象,原因是在寒冷环境下,皮肤的感受器感受到外界的温度,将这种刺激传递给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做出相应的调节,骨骼肌收缩,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
(3)登山运动员在登山之前暂住在珠峰大本营,外界气温很低,人体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以此来维持体温恒定。
20.(2024八上·滨江期末)如图简略地表示了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体温调节机制(“→”表示神经冲动传导方向,“→”表示血液循环途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选填“大脑”小脑”或“脑干”)
(2)正常情况下,当人处于炎热环境中时,皮肤血管会   。(选填“扩张”或“收缩”)
(3)人体在剧烈运动时,产热量将会明显增加的是D中的   。
【答案】(1)脑干
(2)扩张
(3)骨骼肌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1) 图中所示为体温调节过程,温度感觉器分布在体表和体内,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效应器有皮肤血管汗腺、内分泌腺、内脏、骨骼肌等。
(2)在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立毛肌收缩,汗腺不分泌。
(3)根据人体剧烈运动时发热情况分析。
【解答】 (1)人体能够维持体温稳定,是因为机体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
(2)人在炎热时,神经系统会做相应的调节,这时,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汗液增多。
(3)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要剧烈的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做运动,需要的能量多,因此产热将明显增加。
21.(2023八上·长兴月考)图甲是人体体温调节示意图,图乙是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请回答:
(1)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时,人体可通过图甲所示路径进行体温调节,该调节过程属于   (填”激素调节”或”神经调节”)。
(2)某流感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体温持续39℃,则在该时间段患者的产热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物后,人体皮肤会作出如图乙中   (填序号)的反应来增加散热,使体温回到正常值。
【答案】(1)神经调节
(2)等于;②④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考查体温调节过程,散热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和皮肤直接散热两种方式。
【解答】(1)体温调节是靠人体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控制的,所以属于神经调节;
(2)温度稳定不变,说明产热等于散热;退烧时相当于热量散失增加,体温下降, 2号是汗液蒸发散热,4号是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散热增加。所以选2和4
22.呼吸道感染、皮肤烧伤等都容易使患者发热,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生理性防御反应。发热时,体内白细胞数量增多,代谢速度加快,有利于身体战胜疾病。但持续高烧是有危险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1)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   ℃左右。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下丘脑中   的控制。
(2)甲同学因呼吸道感染,整个上午体温持续38℃,则这段时间内他的产热量   散热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当烫伤深度达到医学Ⅲ度时,病人的痛感反而不明显,这是因为   。
【答案】(1)37;体温调节中枢
(2)等于
(3)真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皮肤分为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表皮中有上皮组织;真皮中有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皮下组织中有脂肪,起到防撞击和储存营养的作用;
【解答】 (1)、正常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动态平衡时,体温一般维持在37℃左右。这个动态平衡的调节过程受人体下丘脑中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2)、甲同学因呼吸道感染,整个上午体温持续38℃,既没有升温,也没有降温,说明则这段时间内他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3)烫伤深度达到医学Ⅲ度时,病人的痛感反而不明显,这是因为真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故答案为:(1)37;体温调节中枢(2)等于(3) 真皮中的痛感神经末梢被破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