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11-06 14:09:04

文档简介

【高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4·湖南)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影响朝政和国君的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说明国人在国家事务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权力继承方面不能干涉,影响有限,国君的更换仍然是通过血缘关系,反映了当时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
国人对军国大事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权,“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的说法夸大了国人的影响,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 当时宗法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遭到破坏,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西周时期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2024·湖南)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秦人畏惧国家权力,比较温顺,而楚人好行侠仗义,容易发怒。在秦末六国旧地反秦斗争中楚地最为激烈。这体现了秦楚两地民风存在差异,文化存在冲突。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尤其像楚地这种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地区,因此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汉初统治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郡县制进行管理,因此实行郡国并行制,一方面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另一方面考虑各地实际情况,能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因此材料现象可用于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D项正确;
仅从材料中秦楚两地民风存在差异,楚地反秦斗争最为激烈不能直接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A项错误;
材料能体现秦楚之间文化冲突,但“无法弥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主旨是秦楚两地民风存在差异,而且秦朝的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的,包括楚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结合秦亡的教训和汉初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2024·湖南)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地方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大量人口依附于豪强大族,导致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较少,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至南朝时期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长时期、大幅度下降,明显不是大规模的瘟疫流行所能造成的,A项错误;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才战乱不断,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至南朝时期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长时期、大幅度下降,与官府组织移民的作用明显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抓住表格中的时间和地点,结合东汉末年到南朝的政局以及豪强势力发展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2024·湖南)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松弛,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材料中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2024·湖南)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唐末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后周时中央禁军力量的最强大。结合所学可知,后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材料中的这些变化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A项正确;
“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方面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重文轻武观念,而且宋代实行这一观念,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理解材料中的这些变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2024·湖南)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朝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2024·湖南)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D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 反映的是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以吏、户二部为优选”,但到1903年、1904年两科发生了变化。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改革官制,裁汰冗员,瓦解了六部建制,因此流入吏部的人数变少,D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1903年、1904年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和选择的变化,与科举制废除无因果关系,A项错误;
仅从1903年、1904年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和选择的变化无法看出统治集团的分裂,B项错误;
材料所述的是官制改革的影响,并不影响中枢决策机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理清楚材料中的变化,联系清末新政中官制改革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2024·湖南)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2年”“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民国初年,商家将留声器作为讲学授课的内容,并配进步一词,以促进留声器的销售,迎合了当时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因此材料反映了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C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一则留声器广告,不能代表整个西方商品,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该留声器是西方的,还是国产的,无法得出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A项错误;
仅从一则留声器广告不能说明西方借助留声器进行文化输入,B项错误;
材料只是一则留声器广告,没有体现大众对留声器的态度,无法得出“广受欢迎”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2年”“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结合民国初年的时代背景,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2024·湖南)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 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 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中,农民占据总人口的60%。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调查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农村,依靠农民,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击退国民党的打击,D项正确;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A项错误;
材料只是毛泽东的一个调查情况统计,B项说法夸大了其作用,B项错误;
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毛泽东的调查却是农民占大多数,因此“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说法错误,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紧扣土地革命时期的特征分析,侧重考查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2024·湖南)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下,农村宗族、血缘为主的结构被打破,国家借用土改的力量,彻底重组了农村基层社会,对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再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后,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后的土改,从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质还是小农经济,仍然具有分散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2024·湖南)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答案】B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1978年相比,1993年, 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A项错误;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误;
材料是将1993年与1978年作比较,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是在1984年,而且材料中也没有提及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2024·湖南)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某些习惯法,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项正确;
大陆法系形成是在19世纪,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斯拉夫人和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均不属于大陆法系,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某些习惯法,无法得出“主流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某些习惯法,并没有比较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无法得出习惯法逐渐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的主旨,从拜占庭文化的包容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2024·湖南)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发展的相关问题,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种探讨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促进科学理论的形成,这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材料体现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C项正确;
达尔文的《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是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A项错误;
B项说法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不是本质,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民族主义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2024·湖南)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已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大部分特征,且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故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2024·湖南)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引起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关注,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要“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进而去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威尔逊认识到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无法得知美国国内革命的形势,而且这一说法与威尔逊的立场也不符,B项错误;
材料只是威尔逊个人的观点,无法代表“各国”的意愿,C项错误;
1919年时,法西斯主义还未形成,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紧扣威尔逊的立场,结合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2024·湖南)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这说明维持殖民统治成本过高,成为经济负担,促进了其殖民统治的崩溃,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没有揭示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美法为镇压殖民地的反抗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并不涉及两国经济实力的衡量,C项错误;
材料重在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并不是讨论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2024·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联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答案】(1)(1)特点: 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
(2)(2)论题: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数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所接受,引发皇帝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
南怀仁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可知,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依据材料“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可知,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依据材料“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可知,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
(2)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题干要求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怀仁是西方传教士,《穷理学》体现了中西汇通、融合,结合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可以得出论题是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然后结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进行论述。背景主要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的作用角度解答;内容主要结合南怀仁的贡献、《穷理学》的内容解答;影响主要从积极性和面临的困境角度解答。具体示例如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数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所接受,引发皇帝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最后进行总结,从南怀仁的经历及其背景和影响得出结论是从南怀仁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解题的思路是抓住主题,联系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8.(2024·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答案】(1)(1)变化: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原因: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2)意义: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1)变化:依据材料“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可知,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依据材料“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可知,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依据材料“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可知,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原因: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从政治、国际形势、外交、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意义:依据材料“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依据材料中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概况,结合所学可知,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依据材料“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问,变化:依据材料信息,从规模、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以及形式等角度分析;原因: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从政治、国际形势、外交、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国家凝聚力、取得成果、爱国精神和政治认同以及外交发展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2024·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图2分别是中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中期印度重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根据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绘制
材料二
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尤其是独立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7.3%。不过,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此外,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从1951年开始,印度对大城市新建工业或扩大工业规模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发展小型工业,支持在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建设国有工业企业,并大力建设新城。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编自俞金尧等《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1)(1)特点: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发展缓慢;受西方殖民统治影响。
(2)(2)问题:城市人口膨胀,居住条件恶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制造业就业增长缓慢;各地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原因:印度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产业以农业为主;社会不平等,城乡及地域发展差距大;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3)(3)影响: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动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正确应对和解决。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可知,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依据材料“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发展缓慢;结合近代印度的历史可知,受西方殖民统治影响。
(2)问题:依据材料“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可知,城市人口膨胀,居住条件恶化;依据材料“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可知,工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制造业就业增长缓慢;依据材料“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可知,各地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原因:依据材料“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可知,印度人口增长过快;依据材料“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可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依据材料“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水平低,产业以农业为主;结合种姓制度的影响可知,社会不平等,城乡及地域发展差距大;结合列强殖民统治的影响可知,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3)影响:综合材料信息,以印度为例,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动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消极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正确应对和解决。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地区、水平、时间、发展概况以及影响因素等角度分析;第二问,问题: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人口、基础设施、工业化水平、制度和殖民统治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三问,综合材料信息,以印度为例,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高考真题】湖南省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试卷
1.(2024·湖南)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影响国君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这说明西周
A.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 B.血缘政治色彩浓厚
C.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2.(2024·湖南)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
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
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3.(2024·湖南)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280-289)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4.(2024·湖南)敦煌文书多见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长工,契约中写明工期和酬劳,规定受雇者必须认真劳作,不得旷工,“若先悔者,罚青麦十驮”。由此可推知当时(  )
A.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 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减弱
C.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D.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5.(2024·湖南)唐末以后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主要靠强迫征发而来,难以结成牢固的军人集团。到后周时,中央禁军成为最强大的力量。这些变化
A.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 B.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C.促进了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使重文轻武观念逐渐被接受
6.(2024·湖南)元朝圣旨多采用蒙古语法糅合汉语词汇的形式,开篇曰“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互助里,皇帝圣旨”。汉族文臣润色为“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又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说明(  )
A.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 B.元朝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C.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 D.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
7.(2024·湖南)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向来“以吏、户二部为优选”,而癸卯(1903)、甲辰(1904)两科进士的选择已大相径庭,最终仅有三人流入吏部,担任主事。这一变化
A.导致了科举制度废除 B.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分裂
C.改变了中枢决策机制 D.反映了官制改革的影响
8.(2024·湖南)下图为1912年刊登在《时报附刊之画报》上的一则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这反映出(  )
A.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 B.西方文化入侵方式更加隐蔽
C.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 D.新型授课手段广受大众欢迎
9.(2024·湖南)下表为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该调查(  )
职业 人口数 百分比
农民 1 620 60
手工业者 297 11
游民 270 10
商人 135 5
政府机关 100 4
地主 78 3
其他 184 7
共计 2 684 100
A.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B.有助于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 D.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10.(2024·湖南)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农民不愿对同宗同姓的地主展开斗争,认为“卖命不卖姓”。随着土地改革深入,农民中逐渐流行“天下农民是一家”“庄稼人向着庄稼人”的说法。这反映出土地改革(  )
A.改造了农村基层组织结构 B.推动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
C.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D.改变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11.(2024·湖南)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12.(2024·湖南)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13.(2024·湖南)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14.(2024·湖南)1830年,一位法国人发明的缝纫机获得专利,尽管这种缝纫机是用木头制作的,运转缓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应用于军用制服生产。这表明当时(  )
A.制服生产实现了科学化管理 B.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
C.机器生产全面取代了手工劳动 D.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
15.(2024·湖南)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表示:“世界大乱要求毫不延缓地研究劳资关系中出现的困难,迫使我们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坦白地说,在没有承认工人长期为之斗争的基本权利之前,是不可能经常地、稳定地调整好劳资关系的。”这表明
A.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B.美国国内革命形势渐趋成熟
C.世界大战有利于各国改善工人待遇
D.法西斯主义威胁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16.(2024·湖南)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镇压肯尼亚“茅茅运动”时,每屠杀一名起义者,得花一万英镑。法国为镇压印度支那人民独立斗争所支出的战费高达三万亿旧法郎,差不多等于马歇尔计划拨款的两倍。这两则史实
A.揭示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B.有助于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
C.有助于衡量英法两国当时的经济实力
D.揭示了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17.(2024·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顺治十六年(1659),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南怀仁来华,任职于清朝天文历法机构钦天监。南怀仁经常出入宫廷,为康熙帝讲授西学,还奉旨制造火炮。他在以往天主教士著作的基础上,编纂了《穷理学》一书。该书共六十卷,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例如,今天通用的“科学”“理论”和“实用”,被他译为“致知”“致明”和“致用”。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
康熙二十二年(1683),南怀仁将《穷理学》进呈皇帝。康熙帝认为该书内容荒谬不堪,不予刊印。此后书稿散佚民间,几乎被世人遗忘。康熙帝曾说:“赞美天王(主)之西教,与中国教化原不相容。唯西教士能通晓科学,故国家起用彼等,臣民当深体联意。”南怀仁最终官至工部右侍郎,这是明清时期来华传教士所获的最高职衔。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怀仁病逝于北京。康熙帝下旨表彰,谥号“勤敏”。
——改编自郑天挺《清史》、肖朗《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史上的<穷理学>》等
(1)根据材料,概括《穷理学》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8.(2024·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
19.(2024·湖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图2分别是中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中期印度重要城镇分布示意图。
图1 图2
——根据张芝联、刘学荣《世界历史地图集》绘制
材料二
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城市化呈现出较快发展势头。尤其是独立以后,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到1997年,印度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27.3%。不过,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此外,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针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印度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例如,从1951年开始,印度对大城市新建工业或扩大工业规模实行许可证制度,鼓励发展小型工业,支持在小城市或农村地区建设国有工业企业,并大力建设新城。这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印度城市化进程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改编自俞金尧等《城市发展和经济变革》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近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独立以后印度城市化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西周时期,国人可以影响朝政和国君的废立,但不能改变宗主世袭制,更换国君不过是更换宗主,说明国人在国家事务中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权力继承方面不能干涉,影响有限,国君的更换仍然是通过血缘关系,反映了当时血缘政治色彩浓厚,B项正确;
国人对军国大事有一定影响,但没有决定权,“军国大事取决于国人”的说法夸大了国人的影响,A项错误;
材料体现不出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项错误;
从材料可以看出 当时宗法制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遭到破坏,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西周时期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材料反映的是秦人畏惧国家权力,比较温顺,而楚人好行侠仗义,容易发怒。在秦末六国旧地反秦斗争中楚地最为激烈。这体现了秦楚两地民风存在差异,文化存在冲突。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为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未能充分考虑到各地的差异和历史文化背景,尤其像楚地这种具有独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地区,因此导致地方统治缺乏根基,容易引发反抗。汉初统治者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认为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郡县制进行管理,因此实行郡国并行制,一方面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另一方面考虑各地实际情况,能更好地安抚民心,稳定统治。因此材料现象可用于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D项正确;
仅从材料中秦楚两地民风存在差异,楚地反秦斗争最为激烈不能直接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A项错误;
材料能体现秦楚之间文化冲突,但“无法弥合”的说法过于绝对化,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主旨是秦楚两地民风存在差异,而且秦朝的制度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推行的,包括楚地,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意思,结合秦亡的教训和汉初郡国并行制实行的原因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地方豪强大族势力膨胀,大量人口依附于豪强大族,导致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较少,C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至南朝时期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长时期、大幅度下降,明显不是大规模的瘟疫流行所能造成的,A项错误;
这一时期南方相对安定,北方才战乱不断,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东汉至南朝时期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长时期、大幅度下降,与官府组织移民的作用明显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表格信息,抓住表格中的时间和地点,结合东汉末年到南朝的政局以及豪强势力发展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4.【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农业发展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不能说明雇工经营成为主要经营方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从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唐中叶以后的雇工契可以看出:契约中明确规定了工期、酬劳以及对受雇者的工作要求和违规处罚,这说明当时已经可以通过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报酬,不再完全依附于某一个地主或庄园,人身控制相对松弛,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情况,但并非材料所强调的重点,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一定程度上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快速发展”表述不准确,材料中没有足够的信息表明商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唐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5.【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五代十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唐末出现的新藩镇,其军队的特点使得其难以形成强大的割据势力;后周时中央禁军力量的最强大。结合所学可知,后周世宗改革,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材料中的这些变化有利于中央集权体制的重建,A项正确;
“从源头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的说法过于绝对,B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军事方面的变化,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无直接关系,C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重文轻武观念,而且宋代实行这一观念,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理解材料中的这些变化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进而得出答案,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6.【答案】A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元朝圣旨形式‘上天眷命,皇帝圣旨’,明朝改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圣旨形式保留了蒙古文化元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没有民族矛盾的相关信息,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明朝保留蒙古文化元素,无法由此看出明朝重塑儒家正统地位,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元朝全面吸收了汉文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明朝的政治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D
【知识点】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 反映的是清朝新科进士任职意愿“以吏、户二部为优选”,但到1903年、1904年两科发生了变化。依据材料中的时间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改革官制,裁汰冗员,瓦解了六部建制,因此流入吏部的人数变少,D项正确;
材料只是体现了1903年、1904年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和选择的变化,与科举制废除无因果关系,A项错误;
仅从1903年、1904年新科进士任职意愿和选择的变化无法看出统治集团的分裂,B项错误;
材料所述的是官制改革的影响,并不影响中枢决策机制,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理清楚材料中的变化,联系清末新政中官制改革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变化;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机会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912年”“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民国初年,商家将留声器作为讲学授课的内容,并配进步一词,以促进留声器的销售,迎合了当时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因此材料反映了商业营销迎合启蒙需求,C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一则留声器广告,不能代表整个西方商品,而且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该留声器是西方的,还是国产的,无法得出西方商品挤占国货市场,A项错误;
仅从一则留声器广告不能说明西方借助留声器进行文化输入,B项错误;
材料只是一则留声器广告,没有体现大众对留声器的态度,无法得出“广受欢迎”的结论,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12年”“留声机广告”“配文为‘世界进步——留声器授课’”,结合民国初年的时代背景,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9.【答案】D
【知识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1930年毛泽东对江西寻乌人口成分的调查情况统计中,农民占据总人口的60%。结合材料时间和所学可知,此时处于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调查有利于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农村,依靠农民,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击退国民党的打击,D项正确;
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A项错误;
材料只是毛泽东的一个调查情况统计,B项说法夸大了其作用,B项错误;
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是工人阶级,毛泽东的调查却是农民占大多数,因此“明确了革命的领导力量”说法错误,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紧扣土地革命时期的特征分析,侧重考查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下,农村宗族、血缘为主的结构被打破,国家借用土改的力量,彻底重组了农村基层社会,对中国农村社会基础再造,故A正确;
B、结合所学知识,农村宗族观念消亡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三大改造结束后,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后的土改,从地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其本质还是小农经济,仍然具有分散性,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1.【答案】B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与1978年相比,1993年, 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项正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A项错误;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是材料所述现象的结果,不是原因,C项错误;
材料是将1993年与1978年作比较,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是在1984年,而且材料中也没有提及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结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2.【答案】D
【知识点】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可知,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某些习惯法,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D项正确;
大陆法系形成是在19世纪,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法律制度,斯拉夫人和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均不属于大陆法系,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某些习惯法,无法得出“主流地位”的结论,B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拜占庭帝国的法律吸收了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的某些习惯法,并没有比较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无法得出习惯法逐渐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拜占庭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的主旨,从拜占庭文化的包容性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C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发展的相关问题,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种探讨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促进科学理论的形成,这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材料体现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C项正确;
达尔文的《人类的起源与性的选择》是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A项错误;
B项说法是材料反映的表象,不是本质,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民族主义的相关信息,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4.【答案】B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未涉及制服生产的管理,且“实现了”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尽管用木头制造的缝纫机较为笨重,但已具有现代缝纫机的大部分特征,且在军用制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军用制服的统一,故机器发明推动了标准化生产,故B正确;
C、结合所学知识,机器生产下仍然存在手工劳动,并未全面取代,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实现了紧密结合,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5.【答案】A
【知识点】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引起了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关注,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和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要“把自己家里的事情整顿好”,进而去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因此材料反映了十月革命产生了世界性影响,A项正确;
材料仅反映了威尔逊认识到调整劳资关系的必要性,无法得知美国国内革命的形势,而且这一说法与威尔逊的立场也不符,B项错误;
材料只是威尔逊个人的观点,无法代表“各国”的意愿,C项错误;
1919年时,法西斯主义还未形成,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信息,紧扣威尔逊的立场,结合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6.【答案】B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这说明维持殖民统治成本过高,成为经济负担,促进了其殖民统治的崩溃,B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美国、法国在镇压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没有揭示民族解放运动的背景,A项错误;
材料只反映了美法为镇压殖民地的反抗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并不涉及两国经济实力的衡量,C项错误;
材料重在解释殖民统治崩溃的原因,并不是讨论亚非拉反殖反帝斗争的正义性,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答案】(1)(1)特点: 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
(2)(2)论题: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
论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数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所接受,引发皇帝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
南怀仁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将17世纪欧洲流行的逻辑学教材《亚里士多德辩证法大全疏解》纳入其中,阐释了知识的等级和分类,展现了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南怀仁还借鉴宋明理学‘格物穷理’之说,创造性地使用了许多名词术语”可知,中西汇通、融合(将格物穷理与西方逻辑学相结合);突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依据材料“从无穷、分数、公约数等数学概念,到赤道、五洲、经纬度等地理问题,该书涉及自然科学的各方面知识”可知,内容丰富,集西学之大成;依据材料“因清朝有天主教禁令,该书删除了与传教相关的概念和提法”可知,以自然科学为主,删除神学的相关内容。
(2)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的答案。题干要求围绕南怀仁和《穷理学》,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南怀仁是西方传教士,《穷理学》体现了中西汇通、融合,结合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可以得出论题是南怀仁与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融。然后结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进行论述。背景主要从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教士的作用角度解答;内容主要结合南怀仁的贡献、《穷理学》的内容解答;影响主要从积极性和面临的困境角度解答。具体示例如下:新航路开辟后,西方传数士逐渐成为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重要桥梁,在中西文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南怀仁是清初传教士的重要代表,因其善治历法、传授西学、制造火炮,积极传播西方科技,而受到康熙皇帝的重用,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汇通中西文化。南怀仁编著的《穷理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客观上也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但是,由于其所展示的以逻辑学贯穿诸学科的西学知识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冲突,因而不被康熙帝所接受,引发皇帝不满。南怀仁的命运因此面临转折和挑战。这说明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是有选择性地吸收外来文化,也反映了当时西方科技在中国传播面临的困境。最后进行总结,从南怀仁的经历及其背景和影响得出结论是从南怀仁的经历是世界近代科学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的经历不仅反映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复杂性,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政治的紧密联系。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考查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概括;第二问,解题的思路是抓住主题,联系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进行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阐述的能力。
18.【答案】(1)(1)变化: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
原因: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2)意义: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意义;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1)变化:依据材料“1949-1950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1960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可知,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或整体规模从隆重盛大到逐渐减小);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依据材料“1951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1965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可知,参加国家和地区增加,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依据材料“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10年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可知,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原因: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从政治、国际形势、外交、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国家政权逐渐得到巩固;国际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对外交往不断拓展,中苏关系恶化(或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变化);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意义:依据材料“确定每年的10月1日为国庆节”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构建新中国集体记忆,增强国家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人民的政治认同;依据材料中1949-1965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概况,结合所学可知,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经济、军事成就,塑造了国家团结强大的形象;依据材料“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并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新中国国际交往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问,变化:依据材料信息,从规模、规范化、参加国家和地区以及形式等角度分析;原因:依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从政治、国际形势、外交、经济政策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国家凝聚力、取得成果、爱国精神和政治认同以及外交发展等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9.【答案】(1)(1)特点: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发展缓慢;受西方殖民统治影响。
(2)(2)问题:城市人口膨胀,居住条件恶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制造业就业增长缓慢;各地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原因:印度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化水平低,产业以农业为主;社会不平等,城乡及地域发展差距大;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3)(3)影响: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动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正确应对和解决。
【知识点】近代以来西方城市化的演进
【解析】【分析】(1)特点:依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可知,南部和沿海地区城市发展较快;依据材料“1900年,印度只有略高于总人口10%的人生活在城镇中,城市化水平不仅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可知,城市化发展水平低;起步晚,发展缓慢;结合近代印度的历史可知,受西方殖民统治影响。
(2)问题:依据材料“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可知,城市人口膨胀,居住条件恶化;依据材料“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可知,工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制造业就业增长缓慢;依据材料“印度各邦之间城市化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和南部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可知,各地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原因:依据材料“城市人口不断膨胀”可知,印度人口增长过快;依据材料“很多居民生活在低矮脏乱的棚户区”可知,城市基础设施落后;依据材料“制造业的就业增长率普遍不及城市人口增长率”并结合所学可知,工业化水平低,产业以农业为主;结合种姓制度的影响可知,社会不平等,城乡及地域发展差距大;结合列强殖民统治的影响可知,殖民统治时期的历史遗留问题。
(3)影响:综合材料信息,以印度为例,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积极方面是发展中国家作为人口大国,其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城市化提供了巨大动力,提高了全球的城市化率;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为世界城市化进程提供借鉴。消极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正确应对和解决。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地区、水平、时间、发展概况以及影响因素等角度分析;第二问,问题:依据材料二,提取有效信息,逐一分析;原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人口、基础设施、工业化水平、制度和殖民统治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三问,综合材料信息,以印度为例,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