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点;
2、把握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领略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 导入 解题:烛之武退秦师
退,怎样理解?
使动用法
一、结构图解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无能为( )也矣
共( )其乏困秦伯说( ),与郑人盟夫( )晋,何厌之有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àn zhuìquē秦军氾( )南若不阙( )秦夜缒( )而出失其所与,不知( )使杞( )子、逢( )孙戍 之 zhìqǐpáng字词注音六、翻译分析全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 )函陵,秦军( )汜南。 九月甲午,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晋侯、秦伯:晋文公、秦穆公。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以:因为。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贰,从属二主。军:驻扎。名词→动词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晋
国秦晋出兵攻打郑国的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2.郑贰于楚(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1.秦晋的友好关系
2.扩张争霸的野心晋
国秦
国(秦晋之好)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秦晋之好:两姓联姻。
为下文烛之武成功说服秦穆公埋下伏笔。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佚之狐:“之”为介于姓、名之间的语气助词。烛之武、佚之狐,都是郑国大夫。师:军队。之:代词,他。若:如果。这一部分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烛之武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名,侧面描写,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已,同“矣”子:古代对人的尊称。是寡人之过也:是,代词,这。过,过错。也,判断句的标志。然:然而。从这一部分可以看出,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流露出年轻时未被重用而发出牢骚和不满,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其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之)烦执事。 当晚,烛之武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烦劳您。 夜:名词作状语。当夜。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这几句话可以揣摩烛之武怎样的说话艺术?以退为进,欲扬先抑,提出问题。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以:相当于“而”。鄙:把…当作边邑。名词的意动用法。焉:哪里,怎么。以: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陪:增加。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现泛指主人。行李:出使的人,使者。现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之:主谓之间。共:同“供”。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这几句话又体现了烛之武说话的高超技艺?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城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却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君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之:主谓之间。也,表判断。这又是什么方法?挑拨离间法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既东封郑: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晋国的边界。东:向东。封:疆界,使……成为疆界。肆:延伸,扩张。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厌”,满足。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图:考虑。最后部分: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语速承前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二、善于分析利弊。一、善于利用矛盾。三、善于揣摩心理。(一)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四、讲究语言艺术。七、总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这一段游说辞,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什么品质?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盟:结盟。戍:守卫。说:同“悦”,高兴。乃:于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子犯请求晋侯下令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微:假如没有。夫人:那人。因:依靠子犯:晋国大夫狐偃的字。敝:损害与:结交,亲附知:同“智”其:表祈使语气,还是。去:离开。易:交换通过秦、晋、郑三国的所作所为,验证一句话: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战争分为几层境界: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
(3)详略得当《烛之武退秦师》信息化教学设计
作者信息
姓名
仲崇宾
电话
学科
高中语文
年级
高一年级
邮件
单位
淄博市淄川第一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新授课:《烛之武退秦师》
一、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鲁人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整个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重点篇目,对学生整个高中语文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该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二、学生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前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
同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情感与写作艺术。?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文章写作背景和《左传》有关知识,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利用网络和云平台,搜索关于《左传》,秦、晋、郑三国的复杂关系及烛之武简介方面的一些材料。
2、播放《烛之武退秦师》的音频,增强学生的朗诵能力。
3、利用文档软件圈点、勾画、批注功能,让学生自主解决文言知识点。
4、播放微课视频,解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难点。
5、在整体把握文本阶段,利用ppt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探讨:烛之武是个什么人?烛之武为什么选择秦师作为劝说的对象?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6、总结阶段,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和语言艺术进行归纳总结。
2、课下组织模拟联合国峰会活动,录制一个辩论赛,上传云平台。本项目以东盟、日本和菲律宾、中国三者为基础,借鉴《烛之武退秦师》的写作艺术,模拟联合国峰会,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前预习
提供重要参考史料:
①春秋各国形势图
②秦晋之好
③秦晋交恶———《殽之战》
④《左传》资料
了解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左传》相关知识
网站、云平台
http://yuwen.chazidian.com/xiangxi-292855/
导入
情景导入
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
播放《烛之武退秦师》音频
研讨交流
用多媒体展示文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句式,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整理文言文常见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ppt、利用文档软件圈点、勾画、批注
探究
播放特殊句式的微课视频
观看视频,解决文言特殊句式的学习难点
微课视频
合作探究
烛之武是个什么人?烛之武为什么选择秦
师作为劝说的对象?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从中找出并归纳
Ppt、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研讨交流建构
分析烛之武说辞的丰富内涵,体会高超的语言艺术。
紧扣文本,边朗读边交流总结:语言的委婉曲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Ppt、利用文档软件批注
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本文的文言知识点和语言艺术进行归纳总结。
总结归纳文言知识点,体会烛之武语言的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
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上升到“逻辑”层次。
作业布置
课下组织模拟联合国峰会活动,录制视频,上传云平台。
云平台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设计紧扣历史散文的文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合作探究为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体会烛之武的语言艺术,体会烛之武临危受命,其语言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整节课让学生始终受到感染与鼓舞,深刻体会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上,巧用文档软件,激活语文教学,全面展示文本,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有利于文本阅读的即时生成。
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和云平台自主学习,了解写作背景。课上播朗诵音频,感受语言艺术。利用微课,解决文言句式的学习难点。引导利用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思维。整体把握文本阶段,引导学生按照这样的逻辑思路探讨:烛之武是个什么人?烛之武为什么选择秦师作为劝说的对象?烛之武如何劝退秦师?课后组织模拟联合国峰会活动,学以致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