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高三语文试卷
2024,11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10页。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
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将“北京
中轴线一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北京中轴线,是活着的文
化遗产:是发展的城市空间,是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一宝贵遗产,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文脉,代表了世界城市历史中的一种特有类型。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
中轴线北端为钟鼓楼向南经万宁桥、景山,过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
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分
列中轴线东西两侧。这些遗产构成要素涵盖了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
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等5种不同类型的历史遗存,联
系起宏伟庄严的国家礼仪场所和繁华热闹的市井街市,形成了前后起伏、左右均衡对称
的景观韵律与壮美秩序,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典范之作。著名建筑
学家梁思成曾赞叹“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北京中轴线体现了历史性继承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一,提供了古都保护与城市更
新、文脉传承与文明创造相融合的中国案例。
北京中轴线秉承“中”“和”的哲学理念,以秩序、审美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化
基因。“中”意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和”意为均衡有序,和谐稳定。“中”“和”理念
落实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层面,即表现为追求以中为尊、均衡对称的布局。北京中
轴线的核心建筑群,择中选址、对称布局,象征并强化了国家政权的崇高性和礼仪秩序的
重要性,寄寓着对社会和谐安定的美好追求。在进行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建设时,居中
布置国家纪念性建筑,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延续了中华文
明“中”“和”理念,为北京中轴线文化的时代完整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10页)
历时12我的申遗,让北京中轴线重商换发生机。在整治修络、创新利用的过程中,
中轴线更加广泛地融入人们的生洁带动丁北京相关行业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
发展。寿皇微经过5年腾退、修缮、复原布展,大战恢复了清乾隆十四年皇家祠堂的原
锐,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体味中轴线历史文化。先农坛中的籍田,曾经作为古代皇帝的
“一亩三分地”,经修塔举治恢复原貌后,可供游容你验春种秋收的快乐。正阳门舒接的
开放规划中设计了打卡中轴线、寻找镇水兽、重走正阳桥等活动,通过引入互联网打卡、
互动直播等新兴服务业态,更好地向世界讲好中轴线故事。2021年“数字中轴”项月启
动,发布了北京中铀线申谴的首个数字形象“北京雨燕”,同时“云上中轴”小程序也正式
上线,公众可以在“云端”了解北京中轴线上的这产点,领略古都北京中轴线壮丽美常,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是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高度肯定,将极大提升
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取材于杨彬彬、李祺瑶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城市是人类梧居的重要家园。自城市产生之日起,人类对理想城市的探索就从未停
歇。每一个时代,都有对理想城市的追求。针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
的理想城市模式是不同的,探索理想城市不能脱离社会和文化背景。现阶段中国理想城
市理念应当包括三个方面、綮荣、和谐、永续。
理想城市应是繁荣之地。繁荣是一个城市生命力和活力的持久展现,城市繁荣意味
着基于人民性的城市经济财富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
如何实现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力的全面繁荣,是当下我们要思考的主要问
题。打造具有独特地方气质的城市文化,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使城市更具生机与
活力,是推动城市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
理想城市应是和谐之地。和谐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主张
以和为贵,强调天地万物和谐共生、社会秩序和诺稳定。打造和谐城市,要继承传统文化
中“和”的理念,要平衡好人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平衡好个人的发展与社会权
益分配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
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兼顾不同社会群体的需求,在保障社会安定的前提下,
尽可能满足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这种和谐理念对中国城市发展具有深
刻的指导意义。
理想城市应是永续之地,要实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改变
“重增长、重速度,轻发展、轻环境”的发展模式,协调好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之
间的关系,使城市达到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状态。依菲改革、科技、文化三大驱动力,增
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改革不断捉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运
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加
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古老城市焕发斯的活力。
(取材于吴缚龙、董慧等的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