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爬天都峰
(部编版)四年级
上
www.21cnjy.com
第5课时
一
素养目标
目录
学习活动
二
课后作业
三
板书设计
四
素养评价
五
一
素养目标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
思维能力
审美创造
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课文《麻雀》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写清楚。
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事情,明白写事要按照一定顺序来写。
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
学习活动
活动流程
子任务一:每个故事都动人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环节二:再读课文,理解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天都峰》,请一位同学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假日里,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路遇一位老爷爷,经过我们的互相鼓励,我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情境导入
时间、地点、人物概括得非常清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件事的呢?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事情发展顺序,分为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三部分。
那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发展顺序,这样有顺序的地写有什么作用呢?
有助于把事情的条理写清楚。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引导学习“爬山前”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爬山前“我”怎么想的关键词句,体会“我”的感受。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点明了天都峰的第一个特点——高。“在云彩上面”说明天都峰高耸入云。“我爬得上去吗”是“我”对自己的怀疑,体现了“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体会“挂”的妙处?
一个“挂”字,写出了天都峰的第二个特点——陡,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这样的天险,看了都使人害怕,更不要说攀登了。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思考:从“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用“——”画出关键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
学习要求:
①默读6-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关键词句,并用词语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批注在旁边。
② 思考作者是抓住什么,把这两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用“——”在文中画出来。从“我”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用了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一会儿……一会儿……”表现出“我”勇往直前的精神。省略号:省略了“我”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攀登的样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从“我”的动作中,我们既能感受到爬山的辛苦,又能体会到“我”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我”和老爷爷都看到对方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不甘落后,所以才能爬上天都峰。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概括课文的主题。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课文讲述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为什么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
这是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不同,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2)与老爷爷交谈后,“我”深受鼓舞,变得不再犹豫,充满自信。
(3)最后,“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奋力向上爬,终于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
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环节二:再读课文,理解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课文是怎样抓住文中人物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怎么想: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
怎么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怎么做: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鏈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你与自己的好朋友因为一点儿小事发生了矛盾,为了与朋友和好,你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迁移运用
怎么想:好朋友之间不能因为一点儿小事就闹矛盾,应该互相謙让。仔细想一想,人家也真的没说什么,是我自己太小气了,还任性,主要的责任在我身上,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应该自我检讨,首先向朋友伸出大疲的友爱的双手。
怎么说:上次是我不好,不应该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跟你生气,这几天我很后悔,也很难过,请你原谅我吧!
怎么做:说完,我把手伸过去,他也把手伸过来,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拓展延伸:说出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环节二:再读课文,理解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
—〔美〕尼克松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法〕拿破仑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法〕雨果
三
课后作业
与我同行的,还有爸爸和一位老爷爷,他们是怎么爬山的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站在他的视角,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
请像作者一样,把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进去。
课后作业
四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点题 和爸爸爬天都峰
爬山之前
过程 奋力攀爬 互相鼓励 战胜困难
爬上顶峰
总结 汲取力量
五
素养评价
素养评价
内容 评价标准 优 良 中
阅读理解 是否对文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有深入的理解,能体会到其中的互相鼓励和勇气传递。
是否分析出作者如何通过描写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来把事件过程写清楚。
合作与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与之交流、讨论。
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如共同勾画关键词句、批注感受等
素养评价
内容 评价标准 优 良 中
迁移运用与表达 是否能够将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实际写作中,如描写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是否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拓展与创新 是否能够主动搜集、整理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并理解其含义。是否能够将课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拓展思考。
是否在写作或讨论中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或想法。
课程结束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
课题:爬天都峰
内容分析: 分析课文,体会课文蕴含的道理: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课文《麻雀》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学习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写清楚。 思维能力:知道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了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的事情,明白写事要按照一定顺序来写。 审美创造: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把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把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形象写清楚的。
活动流程:子任务一:每个故事都动人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环节二:再读课文,理解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情境导入: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天都峰》,请一位同学起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假日里,我和爸爸去黄山爬天都峰,路遇一位老爷爷,经过我们的互相鼓励,我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2.时间、地点、人物概括得非常清楚。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件事的呢?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事情发展顺序,分为爬山前、爬山中、爬山后三部分。 3.那每件事情都有它的发展顺序,这样有顺序的地写有什么作用呢? 有助于把事情的条理写清楚。 过渡:写一件事情不仅要做到有条理,更要把事情的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过程写清楚。这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是怎么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继续学习《爬天都峰》 。 (板书课题)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研读文本 ,聚焦核心问题,学习方法。
(一)引导学习“爬山前” 1.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勾画出爬山前“我”怎么想的关键词句,体会“我”的感受。 2.学生交流勾画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预设:心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点明了天都峰的第一个特点——高。“在云彩上面”说明天都峰高耸入云。“我爬得上去吗”是“我”对自己的怀疑,体现了“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体会“挂”的妙处? 预设:一个“挂”字,写出了天都峰的第二个特点——陡,形象、巧妙地将“陡”体现了出来。这样的天险,看了都使人害怕,更不要说攀登了。 (3)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过渡:爬山前,作者不仅写了“我”怎么想的,还写了怎么说的。 阅读课文第3-5自然段。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思考:从“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用“——”画出关键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4.学生交流勾画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出示:“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讨论: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 预设: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过渡:一老一小就这样相遇了,相互从对方身上感受到了力量,所以最后爷爷点点头说:“咱们一起爬吧!”就这样一老一小,相互鼓励着爬天都峰。 小结过渡:爬山前这部分内容,作者抓住了“怎么想”和“怎么说”写清楚了爬山前“我”从一开始的害怕犹豫到遇到老爷爷之后受到鼓励,从而变得充满信心的心情变化。 (二)小组合作学习“爬山中”和“爬上峰顶后” 1.出示学习要求: ①默读6-10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关键词句,并用词语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批注在旁边。 ②结合刚才的学习,思考作者是抓住什么,把这两部分内容写清楚的? 2.小组汇报。 出示1: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用“——”在文中画出来。从“我”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从“我”的动作中,我们既能感受到爬山的辛苦,又能体会到“我”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 用了一个极其形象的比喻,将奋力攀登天都峰的“我”比作“小猴子”,写出了“我”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一会儿……一会儿……”表现出“我”勇往直前的精神。 省略号:省略了“我”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攀登的样子,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出示2: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预设:“我”和老爷爷都看到对方爬天都峰的勇气和决心,不甘落后,所以才能爬上天都峰。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 小结:小姑娘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感受到勇气和鼓励,最终爬上来天都峰顶,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四)概括课文的主题 学生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言。 课文讲述了“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故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认真课文内容。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朗读课文。 分享感受。 小组交流,积极探讨。 分享、总结。 感受生动描绘,学习精准表达。
活动意图: 通过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重点语段体会词语的深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最后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体会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道理。
环节二:再读课文,理解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1.为什么作者没有把重点放在写爬天都峰的过程上,而是侧重叙述了爬山前后的人物对话? 小组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分享自己的见解。 预设:这是本文与一般记事类文章在结构安排上的不同,这样安排有助于表达面对困难要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 2。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1)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缺乏自信,产生了畏惧、退缩的心理。 (2)与老爷爷交谈后,“我”深受鼓舞,变得不再犹豫,充满自信。 (3)最后,“我”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奋力向上爬,终于战胜了困难,爬上了天都峰顶。 课文是怎样抓住文中人物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小组讨论、交流。 怎么想: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 怎么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怎么做: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鏈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4.迁移运用 你与自己的好朋友因为一点儿小事发生了矛盾,为了与朋友和好,你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 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来。 怎么想:好朋友之间不能因为一点儿小事就闹矛盾,应该互相謙让。仔细想一想,人家也真的没说什么,是我自己太小气了,还任性,主要的责任在我身上,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我应该自我检讨,首先向朋友伸出大疲的友爱的双手。 怎么说:上次是我不好,不应该因为一点儿小事就跟你生气,这几天我很后悔,也很难过,请你原谅我吧! 怎么做:说完,我把手伸过去,他也把手伸过来,两只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3.拓展延伸:说出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 学生搜集、整理,然后分享。 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 —〔美〕尼克松 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法〕拿破仑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同时也给人一份智慧。 ——〔法〕雨果 学生朗读课文。 体会把事件写清的过程。 交流、学习感受。 拓展延伸 。
活动意图: 通过学习总结,引导学生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把事件的过程描写清楚。
课堂总结: 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了自己,就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我”和老爷爷共同战胜了自己最大的敌人,从巍巍天都峰上俯瞰到美景是为这场胜利吹响的最嘹亮的号角。
作业布置: 与我同行的,还有爸爸和一位老爷爷,他们是怎么爬山的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站在他的视角,把爬山的过程写清楚。 请像作者一样,把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写进去。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点题 和爸爸爬天都峰 爬山之前 过程 奋力攀爬 互相鼓励 战胜困难 爬上顶峰 总结 汲取力量
评价量表(或评价设计): 内容评价标准优良中阅读理解 是否对文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有深入的理解,能体会到其中的互相鼓励和勇气传递。 是否分析出作者如何通过描写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来把事件过程写清楚。小组合作与交流 在小组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否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观点,并与之交流、讨论。是否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任务,如共同勾画关键词句、批注感受等。迁移运用与表达是否能够将课文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迁移到实际写作中,如描写人物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是否能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拓展与创新 是否能够主动搜集、整理关于战胜困难的名言,并理解其含义。是否能够将课文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拓展思考。 是否在写作或讨论中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或想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