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2-16 17:31:21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
1.(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2.(鸿门宴)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3.(2022高一下·长春期末)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4.(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用人和纳谏是否得当往往决定着政治斗争的成败。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将下面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霸王   ,鸿门放刘邦痛失天下
下联:沛公   ,乌江围项羽喜得江山。
5.(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背诵下面成语含义,并完成后面的题。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箪食壶浆: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解民倒悬: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不为已甚: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反求诸己: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根据以上成语含义,下列语句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①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孔子的见地还是远点,但比起冉求,也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②在今年的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要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让处于箪食壶浆生活境况的困难户尽快地脱贫致富。
③近一两年来,他常常在心中琢磨着要得天下必须如何解民倒悬收买人心。(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
④这个朝代的变化具有深沉内敛的品格,瓷器就是诠释这一品格最好的注脚之一,而这件定窑瓷瓶即是具体而微的一例。
⑤鲁迅在《三闲集》里说过,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无聊。
⑥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的态度是违背科学的。
⑦面对“熊孩子”的种种错误,家长的确应批评教育,但要把握好度,不可过分苛责,不为已甚应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⑧人类应当反求诸己,善待万物,在和谐中求永恒的快乐,寻求精神的彻底解放。
6.(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判断正误。
刑:
①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
②然后从而刑之(处罚)(  )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
未来20年,中国将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对新型发电能力的投资扩大至10.2万亿美元。其中,7.4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国在该领域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的规模是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此外,中国还发行了近25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投资各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资源保护和再循环、污染预防控制以及节能和生态防控等等。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中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市场和四分之一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2030年,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2050年超过77%的新增产能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摘自《“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消费模式》,《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25期)
材料二
2012~2017年分品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年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成电、核电
2012 68.5% 17.0% 4.8% 9.7%
2013 67.4% 17.1% 5.3% 10.2%
2014 65.6% 17.4% 5.7% 11.3%
2015 63.7% 18.3% 5.9% 12.1%
2016 62.0% 18.3% 6.4% 13.3%
2017 60.4% 18.8% 7.2% 13.6%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网)
材料三
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途径。这一提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当前全球电力能源发展情况,提出的具备高瞻性、长远性的发展计划,是继“一带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
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基本上能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力量、以电力能源为中心力量的全球能源配置格局,有效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升级。
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与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夯实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效果。当前化石能源稀缺,各国广泛地采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手段。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基本上可以实现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力度,如将亚洲、非洲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致力于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尽可能地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
(摘自《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科学导报》2018年第14期)
材料四
据国家能源局1月24日披露,截至2019年1月20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
国产崛起,核电已成国家新名片。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主要是华龙一号和CAP1400.2018年1月,英国正式批准设立“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真正落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英国。
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今后一段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是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未来20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这会有力地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
B.从近六年的数据来看煤炭、石油这两种能源消费约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两者合计占比低于80%,为79.2%。
C.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基本上可以达到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有效实现全球能源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实现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
D.我国的核电发展迅速,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国际能源市场中不可小觑;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落地英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有效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预计十年之后,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
B.总体看来,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处于主体性地位,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光伏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
C.推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的倡议,不仅利于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D.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以此实现互利共赢。对此,材料一与材料四都有相关表述。
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B.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斗卮指的是大型的杯子。
C.侯,爵位名。从夏商到清朝都有。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
D.俎,有时指祭祀时盛肉的器物,有时指切肉用的砧板。文中意思是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勇猛威武,能言善辩。他进入项羽军营,表现得十分勇武,赢得了项羽对他的赞许;又把项羽说成秦王一般的人物,明贬实褒,使项羽无言以对。
B.刘邦十分精明,思虑周详。他在到鸿门之前,就把从鸿门到霸上的交通状况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准备了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逃走时留下张良善后。
C.刘邦注意细节,说话谨慎。当张良问他“来何操”时,他把表示一般性的“带着”的“操”字改成了表恭敬的“持”字,在项羽背后都不肯稍显不敬。
D.樊哙身为武将,显得粗豪。当刘邦问“未辞也,为之奈何”时,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何况刘邦还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必告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联系前文可知,樊哙所说的话中有几句与刘邦对项伯说的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①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②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③。
叹凤嗟身否④,伤麟怨道穷⑤。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⑥。
【注】①开无十三年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于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貌。③汉代刘馀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 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说 礼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⑥《礼记 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檐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谁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
B.“地犹”两句照应诗题,点出现在经过的这里就是孔子的出生地陬邑,感叹孔子的后人竟连自己的故居也不能自保。
C.颈联将孔子比作凤凰麒麟,感叹孔子生不逢时,到处碰壁,其思想也行不通。
D.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已然实现。
E.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
1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7.(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①“诗仙”李白追求个性自由,性格傲岸,对权贵不习惯仰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
②孔子在《论语》中启发他的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皙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   ,   ,咏而归。”
③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   ,   ”的诗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④诸葛亮以其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   。”宋有陆游在《书愤》中赞叹其“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   ?   ”两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重。
18.(2020·德阳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   ,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   ,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   。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抗体具有免疫力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很小了。
19.(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①   
②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以:通“已”,止。译文: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B.正确。
C.辟:不正。译文: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
D.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译文: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答案】D
【知识点】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本题D项,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应该都是虚情假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主谓倒装句,语序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B.宾语前置句,语序应为“以是后世无传焉,臣未闻之也”。句意: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事。
C.宾语前置句,语序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D.宾语前置句,语序应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4.【答案】(示例1)刚愎自用;知人善任 (示例2)自以为是;从谏如流
【知识点】文学常识;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用人和纳谏是否得当往往决定着政治斗争的成败”的提示语,由此把握上下联所写内容.另外,结合平时所学内容根据人物性格,用四字词语写出
故答案为: 刚愎自用知人善任
自以为是;从谏如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5.【答案】②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该题选择“成语使用不正确的”。②语境为“生活境况的困难户”,而该成语意为“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所以该成语与语境不合。错误。故选:②。
故答案为:②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答案】正确;正确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然后从而刑之 刑:处罚
故答案为: 正确;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答案】7.D
8.A
9.①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②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③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7.D.“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答案为:D。
8.A.“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不是“发电量”。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根据材料一“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可以概括为: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根据材料三“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途径。”可以概括: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可概括为: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故答案为: ①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②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③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答案】10.B
11.C
12.D
13.①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14.说明刘邦在到鸿门前,对到鸿门之后的言语行动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乃是有备而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10.第一处,如果在“入”与”军门”之间断开,则“入”就缺少了宾语,语意不明。所以排除AC。第六处,如果在“向”与“立”之间断开,则“披帷西向”句子不完整,语意不明晰。所以排除D。译文: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他的盾牌一撞,卫兵们倒在地上。樊哙于是进去,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着眼睛看项王,头发向上指着,眼眶都裂开了。
故答案为:B。
11.C.“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错。五等爵位的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故答案为:C。
12.D.“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是做大事不顾细节,行大礼不回避小小的责备,说的是刘邦。
故答案为:D。
13.①故:特意;出入:偏义复词,偏“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②大行:做大事。细谨:小节。方:正。何辞:宾语前置,辞别什么。
故答案为: ①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刘邦所说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和樊哙所说的几乎相同,说明在来鸿门之前,刘邦已经做好了准备,到鸿门之后,自己和部下的言语行动都做了安排,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故答案为: 说明刘邦在到鸿门前,对到鸿门之后的言语行动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乃是有备而来。
【答案】15.A;C
16.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实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天下谁能宗予”的“谁”正是自己,不无自得之意。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参考译文】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15.A.“对孔子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错,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开头两句表达作者对孔子既同情又敬佩的感情。
C.“将孔子比作凤凰麒麟”错,传说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出现就是表示天下太平;圣人受命,黄河就出现图画。孔子借此比喻当时天下清明无望。麒麟是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
故答案为:A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首先理解“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这两句诗意: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单单分析这句话就可以得出“欣慰之情”,第二分析关键词“楹奠”,可以知道是两楹之间祭祀孔子的隆重奠仪,这表现对圣贤的敬仰之情;第三,知人论世,作者是皇帝,现在又是实现孔子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结合上面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将自己与孔子之前的困境相对比,得出答案三:自得之意。
故答案为: 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实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天下谁能宗予”的“谁”正是自己,不无自得之意。
17.【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浴乎沂;风乎舞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摧”“沂”“雩”“襟”的书写。
故答案为:第1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第2空、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3空、浴乎沂
第4空、风乎舞雩
第5空、身既死兮神以灵
第6空、魂魄毅兮为鬼雄
第7空、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8空、出师一表真名世
第9空、问君能有几多愁
第10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8.【答案】它可能变得无害;总是有输有赢;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处根据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 ,填入“它可能变得无害" ;第二处根据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 ,填入“总是有输有赢" ;第三处根据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怀仅取决于病毒一方" ,填入“还取决于人群的兔疫力"。注意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它可能变得无害;总是有输有赢 ; 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语句的连贯的题目,做提前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选出符合语境的答案。
19.【答案】范增气愤地击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所仿写句子的格式为“……,不,那不是……,那是……”,第一处为对某一人物或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叙述,第二处从反面进行评述,第三处点明其中蕴含的哲理或道理,注意语言要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范增气愤地击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
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1 / 1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
1.(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下列对课文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吾以也:因为 率尔:急遽不加思考的样子
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三子者之撰:才能
B.牛羊何择:区别 有复于王者:禀报
挟泰山以超北海:用胳肢窝夹着 权然后知轻重:称量
C.莅中国:统治 恒产:不变的财产
放辟邪侈:逃避 救死而恐不赡:足 隐其无罪:痛惜
D.春服既成:穿定衣服 端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以王为爱:吝啬 诚有百姓:确实
【答案】B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通假字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以:通“已”,止。译文: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B.正确。
C.辟:不正。译文: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
D.端:古代的一种礼服,此处活用为动词,穿礼服。译文: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句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2.(鸿门宴)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我们又可见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答案】D
【知识点】概括分析
【解析】【分析】本题D项,刘邦对项羽“由衷的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错,应该都是虚情假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3.(2022高一下·长春期末)从文言句式角度看,下列各句中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B.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C.古之人不余欺也 D.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答案】A
【知识点】文言句式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主谓倒装句,语序应为“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
B.宾语前置句,语序应为“以是后世无传焉,臣未闻之也”。句意: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也没有听说过这事。
C.宾语前置句,语序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句意: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D.宾语前置句,语序应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句意:爱护百姓,推行王道,就没有谁能够阻挡。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主要考核文言句式,古汉语文言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注意结合句子特征分析。其中宾语前置句一般为疑问代词作宾语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还有固定结构“唯***是***”结构,判断句注意“者”“也”,被动句注意“为****所***”结构和“见”“于”,定语后置句注意“之”“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经常用“于”“以”引导。
4.(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用人和纳谏是否得当往往决定着政治斗争的成败。请分别用一个四字词语将下面这副对联的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霸王   ,鸿门放刘邦痛失天下
下联:沛公   ,乌江围项羽喜得江山。
【答案】(示例1)刚愎自用;知人善任 (示例2)自以为是;从谏如流
【知识点】文学常识;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用人和纳谏是否得当往往决定着政治斗争的成败”的提示语,由此把握上下联所写内容.另外,结合平时所学内容根据人物性格,用四字词语写出
故答案为: 刚愎自用知人善任
自以为是;从谏如流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对联要求字数相等,断句一致;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位置相同的词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意境和谐,志趣高雅。
5.(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背诵下面成语含义,并完成后面的题。
五十步笑百步: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箪食壶浆: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解民倒悬: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危急。比喻把受苦难的人民解救出来。
具体而微: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
好为人师: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不为已甚:已甚:过分。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反求诸己: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根据以上成语含义,下列语句成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
①闻一多《什么是儒家》:“孔子的见地还是远点,但比起冉求,也不过是以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②在今年的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表示,要切实落实精准扶贫工作,让处于箪食壶浆生活境况的困难户尽快地脱贫致富。
③近一两年来,他常常在心中琢磨着要得天下必须如何解民倒悬收买人心。(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六章))
④这个朝代的变化具有深沉内敛的品格,瓷器就是诠释这一品格最好的注脚之一,而这件定窑瓷瓶即是具体而微的一例。
⑤鲁迅在《三闲集》里说过,不虞之誉,也和不虞之毁一样无聊。
⑥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的态度是违背科学的。
⑦面对“熊孩子”的种种错误,家长的确应批评教育,但要把握好度,不可过分苛责,不为已甚应该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⑧人类应当反求诸己,善待万物,在和谐中求永恒的快乐,寻求精神的彻底解放。
【答案】②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根据题干可知,该题选择“成语使用不正确的”。②语境为“生活境况的困难户”,而该成语意为“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所以该成语与语境不合。错误。故选:②。
故答案为:②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6.(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判断正误。
刑:
①刑于寡妻(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
②然后从而刑之(处罚)(  )
【答案】正确;正确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刑于寡妻 刑:同“型”典范、榜样,用作动词,做榜样
然后从而刑之 刑:处罚
故答案为: 正确;正确
【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本题针对通假设题。通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用字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从本质上说体现的是文字之间一种共时的关系。解答此类题型,要注重课堂知识的积累,同时也要能够从具体的句子中合理地推断出有可能的通假字。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
未来20年,中国将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预计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长30%,对新型发电能力的投资扩大至10.2万亿美元。其中,7.4万亿美元将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国在该领域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国际能源署认为,中国清洁能源投资的规模是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此外,中国还发行了近25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投资各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包括运输、资源保护和再循环、污染预防控制以及节能和生态防控等等。
“一带一路”倡议有助于将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中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市场和四分之一的光伏发电市场。预计2030年,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2050年超过77%的新增产能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
(摘自《“一带一路”将重塑全球清洁能源消费模式》,《财经国家周刊》2018年第25期)
材料二
2012~2017年分品种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年份 煤炭 石油 天然气 水电、成电、核电
2012 68.5% 17.0% 4.8% 9.7%
2013 67.4% 17.1% 5.3% 10.2%
2014 65.6% 17.4% 5.7% 11.3%
2015 63.7% 18.3% 5.9% 12.1%
2016 62.0% 18.3% 6.4% 13.3%
2017 60.4% 18.8% 7.2% 13.6%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网)
材料三
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途径。这一提议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当前全球电力能源发展情况,提出的具备高瞻性、长远性的发展计划,是继“一带一路”之后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
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进程,基本上能够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导力量、以电力能源为中心力量的全球能源配置格局,有效实现全球能源转型升级。
全球能源互联网通过与物联网、互联网等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基本上为我国新兴产业的创新提供较好的发展空间,对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等产生了积极的拉动作用。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能够有效夯实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效果。当前化石能源稀缺,各国广泛地采用风能以及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手段。通过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基本上可以实现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要求,能够进一步加强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力度,如将亚洲、非洲等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可利用的经济资源,致力于解决电力短缺问题,尽可能地消除贫富之间的差距。
(摘自《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科学导报》2018年第14期)
材料四
据国家能源局1月24日披露,截至2019年1月20日,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45台,装机容量4590万千瓦,排名世界第三;在建机组11台,装机容量1218万千瓦。
国产崛起,核电已成国家新名片。目前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主要是华龙一号和CAP1400.2018年1月,英国正式批准设立“华龙一号”通用设计审查,标志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真正落地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英国。
中国核电已成为世界能源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今后一段时期是推动能源革命的蓄力加速期,是我国核电技术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战略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
(摘编自“中国新能源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技术实力雄厚;未来20年,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投资将超过6万亿美元,这会有力地推动全球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
B.从近六年的数据来看煤炭、石油这两种能源消费约占到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但总体呈下降趋势,2017年两者合计占比低于80%,为79.2%。
C.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基本上可以达到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目的,有效实现全球能源的转型升级,还可以实现各国之间以及各组织之间的共赢。
D.我国的核电发展迅速,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国际能源市场中不可小觑;我国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已落地英国。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绿色发展,既能缓解环保压力,又能有效满足全球的电力需求;预计十年之后,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
B.总体看来,在我国的能源构成中,煤炭处于主体性地位,短期内仍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而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持续上升,光伏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
C.推行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的倡议,不仅利于实现我国的伟大复兴,同时也利于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D.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的清洁能源技术向国际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并以此实现互利共赢。对此,材料一与材料四都有相关表述。
9.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7.D
8.A
9.①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②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③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知识点】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
7.D.“拥有领先世界的技术,”在文中没有依据。
故答案为:D。
8.A.“全球70%以上的发电量都将依赖于清洁能源。”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全球70%以上的发电增量将由可再生能源产生”而不是“发电量”。
故答案为:A。
9.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筛选、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题中,要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背景下,我国该如何发展清洁能源?请简要概括说明。根据材料一“未来,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清洁能源大国,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可以概括为: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根据材料三“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是确保全球电力需求得以有效满足的基途径。”可以概括: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倡议为核电“走出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保障我国核电安全高效发展的同时,加快推动核电“走出去”,实现联动发展、互利共赢。可概括为: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故答案为: ①开展国际合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将先进的清洁能源技术向世界转移,重塑全球能源消费模式,实现互惠共赢。②倡议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清洁能源绿色发展③树立联动发展,互利互赢的理念,实施“走出去”战略。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节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D.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跽,长跪。古人坐时臀部贴脚后跟,臀部离开脚后跟,腰伸直,就是跽。
B.卮,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相当于现在的酒杯。斗卮指的是大型的杯子。
C.侯,爵位名。从夏商到清朝都有。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
D.俎,有时指祭祀时盛肉的器物,有时指切肉用的砧板。文中意思是后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勇猛威武,能言善辩。他进入项羽军营,表现得十分勇武,赢得了项羽对他的赞许;又把项羽说成秦王一般的人物,明贬实褒,使项羽无言以对。
B.刘邦十分精明,思虑周详。他在到鸿门之前,就把从鸿门到霸上的交通状况搞得一清二楚,而且准备了送给项羽和范增的礼物,逃走时留下张良善后。
C.刘邦注意细节,说话谨慎。当张良问他“来何操”时,他把表示一般性的“带着”的“操”字改成了表恭敬的“持”字,在项羽背后都不肯稍显不敬。
D.樊哙身为武将,显得粗豪。当刘邦问“未辞也,为之奈何”时,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何况刘邦还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不必告辞。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②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联系前文可知,樊哙所说的话中有几句与刘邦对项伯说的几乎完全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10.B
11.C
12.D
13.①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14.说明刘邦在到鸿门前,对到鸿门之后的言语行动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乃是有备而来。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于是给了他一个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的前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奉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就留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拿着剑和盾牌徒步逃跑,从郦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里,你才进去。”
10.第一处,如果在“入”与”军门”之间断开,则“入”就缺少了宾语,语意不明。所以排除AC。第六处,如果在“向”与“立”之间断开,则“披帷西向”句子不完整,语意不明晰。所以排除D。译文: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樊哙侧着他的盾牌一撞,卫兵们倒在地上。樊哙于是进去,揭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着眼睛看项王,头发向上指着,眼眶都裂开了。
故答案为:B。
11.C.“一般分公、伯、侯、子、男五个等级”错。五等爵位的顺序是公、侯、伯、子、男。
故答案为:C。
12.D.“他认为项羽是做大事的人,不会拘于礼节”错。“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意思是做大事不顾细节,行大礼不回避小小的责备,说的是刘邦。
故答案为:D。
13.①故:特意;出入:偏义复词,偏“入”,进入;非常:意外的变故。
②大行:做大事。细谨:小节。方:正。何辞:宾语前置,辞别什么。
故答案为: ①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②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和肉,告辞干什么呢?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刘邦所说的“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和樊哙所说的几乎相同,说明在来鸿门之前,刘邦已经做好了准备,到鸿门之后,自己和部下的言语行动都做了安排,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故答案为: 说明刘邦在到鸿门前,对到鸿门之后的言语行动都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乃是有备而来。
(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小题。
经鲁祭孔子而叹之①
李隆基
夫子何为者,栖栖②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③。
叹凤嗟身否④,伤麟怨道穷⑤。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⑥。
【注】①开无十三年冬,一向崇儒的唐玄宗到泰山封禅,路过孔子故里,亲自祭祀,写了这首诗,对孔于一生的坎坷际遇感叹不已。②栖栖:忙碌貌。③汉代刘馀封鲁王,拆了孔子故宅,改为鲁王宫。④《论语 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⑤《史说 礼子世家》:“及西狩见麟,(孔子)曰:吾道穷矣!”⑥《礼记 檀弓上》:“予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檐之间。夫明王不兴,而天下谁能宗予?予殆将死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联用了反问,既有对孔子的同情,又隐含着对其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
B.“地犹”两句照应诗题,点出现在经过的这里就是孔子的出生地陬邑,感叹孔子的后人竟连自己的故居也不能自保。
C.颈联将孔子比作凤凰麒麟,感叹孔子生不逢时,到处碰壁,其思想也行不通。
D.尾联说孔子被后世隆重祭奠,他希望死后够留名和得到重视的梦想如今已然实现。
E.这首诗虽然用典很多,但都紧合孔子身世,故读起来也不觉其多。
16.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A;C
16.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实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天下谁能宗予”的“谁”正是自己,不无自得之意。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参考译文】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15.A.“对孔子不合时宜做法的质疑”错,全诗以疑问入笔,表现出作者于孔子神像前谦恭行礼,心中感慨万千,口内喃喃自语的情状。开头两句表达作者对孔子既同情又敬佩的感情。
C.“将孔子比作凤凰麒麟”错,传说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出现就是表示天下太平;圣人受命,黄河就出现图画。孔子借此比喻当时天下清明无望。麒麟是瑞兽,象征太平盛世。相传孔子见人捕获了麟,曾大为悲痛地说:麟出而死,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
故答案为:A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首先理解“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这两句诗意: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单单分析这句话就可以得出“欣慰之情”,第二分析关键词“楹奠”,可以知道是两楹之间祭祀孔子的隆重奠仪,这表现对圣贤的敬仰之情;第三,知人论世,作者是皇帝,现在又是实现孔子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结合上面的诗句可以看出他将自己与孔子之前的困境相对比,得出答案三:自得之意。
故答案为: ①欣慰之情。诗歌尾联的意思是,如今我来祭奠,看见两楹之间的奠仪如此隆重,应当就是孔子当年梦见的那样,他的梦想今天终于变成了现实,该多么高兴啊!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②敬仰之情。尾联写眼前隆重的祭奠仪式,表达出人们也包括作者对孔子的崇敬和敬仰。③自得之意。尾联也隐含着作者以明王自居的意思,觉得现在天下已经大治,实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天下谁能宗予”的“谁”正是自己,不无自得之意。
17.(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①“诗仙”李白追求个性自由,性格傲岸,对权贵不习惯仰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   ”鲜明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感情。
②孔子在《论语》中启发他的弟子们各言其志,曾皙是这样来表达自己人生理想的:“   ,   ,咏而归。”
③李清照的名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化用了《国殇》中“   ,   ”的诗句,展现出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④诸葛亮以其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人们长久不衰的怀念,唐有杜甫在《蜀相》中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   。”宋有陆游在《书愤》中赞叹其“   ,千载谁堪伯仲间。”
⑤中国古代诗词中写“愁”的妙句很多,李煜在《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中的“   ?   ”两句就形象地写出了愁之深重。
【答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浴乎沂;风乎舞雩;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摧”“沂”“雩”“襟”的书写。
故答案为:第1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第2空、使我不得开心颜
第3空、浴乎沂
第4空、风乎舞雩
第5空、身既死兮神以灵
第6空、魂魄毅兮为鬼雄
第7空、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8空、出师一表真名世
第9空、问君能有几多愁
第10空、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特别要注意所默写语句中的难写字、易混字、易错字、通假字,还有虚词等。
18.(2020·德阳模拟)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   ,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   ,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   。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抗体具有免疫力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很小了。
【答案】它可能变得无害;总是有输有赢;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
【知识点】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处根据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 ,填入“它可能变得无害" ;第二处根据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 ,填入“总是有输有赢" ;第三处根据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怀仅取决于病毒一方" ,填入“还取决于人群的兔疫力"。注意字数的限制。
故答案为:它可能变得无害;总是有输有赢 ; 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
【点评】本题是一道考查语句的连贯的题目,做提前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话题,然后再认真分析空白处与前后句的关系,做到既要前瞻又要后顾,不要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再结合题干要求答题选出符合语境的答案。
19.(人教部编版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高一下学期第一单元练习试卷(培优篇))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人物或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项羽轻易地放走了刘邦,不,那不是刘邦,那是楚霸王的千秋基业。
①   
②   
【答案】范增气愤地击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知识点】仿写句式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
所仿写句子的格式为“……,不,那不是……,那是……”,第一处为对某一人物或事物肯定或否定的叙述,第二处从反面进行评述,第三处点明其中蕴含的哲理或道理,注意语言要耐人寻味。
故答案为:范增气愤地击碎了玉斗,不,那不是玉斗,那是范增功败垂成的计划。
黑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星星,不,那不是星星,那是妈妈期盼孩子回家的眼睛。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所谓“仿用句式”就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用句式时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在句子结构、句式、修辞等方面符合题干的要求。具体包括嵌入式、续写式、命题式、开放式、对联式。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