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 综合应用荡秋千1(青岛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数学教案 综合应用荡秋千1(青岛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09-10-27 2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综合应用 荡秋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4页
【教材简析】
本信息窗选取学生经历过的荡秋千为素材,研究荡秋千的次数与什么有关这一科学性的问题。通过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探究经验,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几个同学荡秋千的情境,引发“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的问题。第二部分通过两个学生不同的猜想,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
【教学目标】
1.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经历“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意识。在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难点】经历“猜测—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学校举行吉尼斯校园挑战赛,荡秋千这个项目最终有三位同学进入总决赛。他们已经作好了比赛准备,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课本54页情景图:将小朋友从左向右依次标上①②③)在相同的时间内谁荡的次数最多,谁就是冠军。猜一猜,谁可能会得冠军?
学生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吗?(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肯定会出现多种选择,理由也可能很多,但归结起来只能涉及到轻重、绳的长短)学生说完后,谈话: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看法,想一想,荡的次数多少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猜与轻重有关,也可能与绳的长短有关)学生答完后,谈话:到底与什么有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验证一下。揭示并板书课题:荡秋千
二、合作探究,实验验证
1.实验一: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1)师生一起讨论设计验证方法
谈话:我们刚才提到的重量物理中叫物体的质量。请开动脑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验证荡的次数是否与物体质量有关。学生先自己想,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教师参与,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补充,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方案。
(2)教师展示实验工具,简单进行介绍。
(3)共同讨论实验规则,即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时间问题、实验次数问题、砝码荡起的高度问题、最初的用力问题等等)
(4)根据规则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作好记录。(实验三次)
(5)汇报交流实验数据,问:通过我们刚才实验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能说出这几个砝码荡的次数相同)学生回答后,教师问:在相同的时间、用相同的绳长,不同质量的砝码荡的次数确是相同的,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
2.实验二: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的关系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无关,那么与什么有关?结果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验证。动脑想一想这次实验可以怎样设计?学生思考后,交流。
(2)教师小结并简介第二组实验工具。
(3)根据第一次实验的经验让学生分组实验并做记录。
(4)汇报交流实验数据并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小结: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绳长有关。板书:与绳长有关。
三、回顾整理,小结提升
师生回顾,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猜想—自我设计实验—实验验证,最终得到了在相同的时间内荡秋千的次数与物体质量和绳长的关系。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习的知识判断一下,三位小挑战者谁会得冠军?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