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综合应用 荡秋千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4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研究过程,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荡过秋千吗?好玩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就和荡秋千有关,感兴趣吗?
二、在实验中探究
1.提出问题
师:看课本P54信息图,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小朋友的身体特点和他们所荡秋千绳子长短。你猜想:在相同时间内谁荡的次数多呢?
学生猜想并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有多种不同猜想,老师逐一记录,暂时不作评价。
总的来说会有两大类猜想:第一类:按体重轻重来猜想。
第二类:按秋千绳子长短来猜想。
2.进行实验
(1)实验一:绳长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三个不同质量砝码,用相同长度的绳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不同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2 教师换三个砝码进行同样实验。
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物体质量没有关系。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正确叙述即可)
(2)实验二:绳长不同、质量相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的实验。
① 老师:准备同等质量三个砝码,用不同绳长吊着,把三个砝码从同样高度荡起,用力均匀。
学生:观察并分工数15秒内三个砝码所荡次数,然后填表统计。
② 教师换另外砝码或换与上次不同绳长,进行同样实验。
学生观察统计。
③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交流补充得出结论: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绳长短有关系,绳越长,荡起次数越少;绳越短,荡起次数越多。
(3)小结
师:通过这几个实验,你能总结一下我们学得知识吗?
学生总结:在相同时间内,荡秋千次数与质量无关,与绳长有关。老师强调注意前提是“相同时间内”。这个结论验证了我们哪个猜想,推翻了我们哪个猜想?
三、全课总结
谈话:荡秋千中有这么多数学知识,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知识,同学们平时要做个生活有心人,用心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好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