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模拟尖子生领航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 (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D.以上答案都不对
2.下列图标中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3.已知等腰△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3,则等腰△ABC的周长为( )
A.7 B.8 C.6或8 D.7或8
4.如图,△ABC≌△DEC,B、C、D在同一直线上,且CE=5,AC=7,则BD长( )
A.12 B.7 C.2 D.14
5.如图,A,B,C,D四个点顺次在直线l上,.以为底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为底向上作等腰三角形,且.连接,当的长度变化时,与的面积之差保持不变,则a与b需满足( )
A. B. C. D.
6.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一次函数和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7.如图所示,在△ABC中,AB=8,点M是BC的中点,AD是∠BAC的平分线,作MF∥AD交AC于F,已知CF=10,则AC的长为( )
A.12 B.11 C.10 D.9
8.如图,在中,,,为三角形内一点,连接,,点为线段的中点.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9.如图,在中,点和分别是、上一点,,的平分线交于点,是的外角,若,,,则,,三者间的数量关系是( )
A. B. C. D.
10.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C=70°,∠B=∠D=90°,E、F 分别是 BC、DC 上的点,当△AEF 的周长最小时,∠EAF 的度数为( )
A.30° B.40° C.50° D.70°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如图,AD、BC表示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若O是AD、BC的中点,经测量AB=9cm,则容器的内径CD为 cm.
12.如图,Rt ABC中, BAC=90° , B=30° , BC=8 ,则AC= .
13.点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的坐标为
14.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且仅有一个整数解,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15.如图,在 中, , ,以BC为边在BC的右侧作等边 ,点E为BD的中点,点P为CE上一动点,连结AP,BP.当 的值最小时, 的度数为 .
16.如图,点C是直线上的一点,点B是y轴上的动点,当最小时,点C的坐标为 .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66分)
17.已知:如图, ,
(1)求证:
(2)求证:
18.已知直线l平行于直线 ,且经过点 .
(1)求直线l的解析式;
(2)试说明点 是否在直线l上.
19.在 中, ,
(1)求 , , 的度数;
(2) 按角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 按边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
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存在直线 和直线 .
(1)直接写出直线 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2)求出直线 和直线 的交点坐标.
(3)结合图象,直接写出 的解集.
2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C内,BD=BC,∠DBC=60°,点E在△ABC外,∠BCE=150°,∠ABE=60°.
(1)求∠ADB的度数;
(2)判断△ABE的形状并证明;
(3)连接DE,若DE⊥BD,DE=6,求AD的长.
22.如图,在等边△ABC中,AB=6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回到点B时,点M、N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当t为何值时,M、N两点重合;
(2)当点M、N分别在AC、BA边上运动,△AMN的形状会不断发生变化.当t为何值时,△AMN是直角三角形;
(3)若点M、N都在BC边上运动,当存在以MN为底边的等腰△AMN时,直接写出t的值.
23.如图,直线AB:y=x-4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若点E在线段AB上,OE⊥OF,且OE=OF,连接AF.
(1)直接写出点A,B的坐标,并求出线段AB的长.
(2)猜想线段AF与BE之间的数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
(3)过点O作OM⊥EF垂足为D,OM分别交AF、BA的延长线于点C、M若BE= ,求CF的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期中模拟尖子生领航卷
数 学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 (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D.以上答案都不对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
【解析】【解答】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是线段.
故答案为:B.
【分析】 连接三角形一边中点与这边所对的顶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其对边相交,交点与顶点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一条角平分线;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其对边所在的直线引垂线,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据此即可得出答案.
2.下列图标中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
【解析】【解答】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B、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C、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D、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在平面内,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根据定义并结合图形即可判断求解.
3.已知等腰△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3,则等腰△ABC的周长为( )
A.7 B.8 C.6或8 D.7或8
【答案】D
【知识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解析】【解答】当2为底时,三角形的三边为3,2、3可以构成三角形,周长为8;
当3为底时,三角形的三边为3,2、2可以构成三角形,周长为7.
故答案为:D.
【分析】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2和3,但没有明确哪是底边,哪是腰,所以有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
4.如图,△ABC≌△DEC,B、C、D在同一直线上,且CE=5,AC=7,则BD长( )
A.12 B.7 C.2 D.14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
【解析】【解答】解: △ABC≌△DEC,
BC=EC,AC=DC,
CE=5,AC=7,
BD=BC+CD=CE+AC=5+7=12;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C=EC,AC=DC,再利用线段的和差计算可得BD=BC+CD=CE+AC=5+7=12。
5.如图,A,B,C,D四个点顺次在直线l上,.以为底向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以为底向上作等腰三角形,且.连接,当的长度变化时,与的面积之差保持不变,则a与b需满足(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的面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如图,过点作于点,过点作于点,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
是等腰三角形,且,
,
,
,
与的面积之差为
,
当的长度变化时,与的面积之差保持不变,
,
,
故答案为:A.
【分析】过点E作EM⊥AD于点M,过点F作FN⊥AD于点N,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可得EM=AC=,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BN=BD=,利用勾股定理可得FN,结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ABF与△CDE的面积之差为FN·AB-EM·CD=ab+()BC,由题意可得=0,求解可得a与b的关系式.
6.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作一次函数和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一次函数图象、性质与系数的关系
【解析】【解答】解:A、反映,,反映,,则,故本选项错误;
B、反映,,反映,,则,故本选项错误;
C、反映,,反映,,则,故本选项错误;
D、反映,,反映,,则,故本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y=ax+b(a≠0),当a>0,b>0时,图象过一、二、三象;当a>0,b<0时,图象过一、三、四象限;当a<0,b>0时,图象过一、二、四象限;当a<0,b<0时,图象过二、三、四象限.
7.如图所示,在△ABC中,AB=8,点M是BC的中点,AD是∠BAC的平分线,作MF∥AD交AC于F,已知CF=10,则AC的长为( )
A.12 B.11 C.10 D.9
【答案】A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解:延长FM到点N使MN=FM,连接BN,延长MF交BA的延长线于点E,如图,
∵ 点M是BC的中点,
∴ BM=CM,
∵ ∠BMN=∠CMF,MN=FM,
∴ △BMN≌△CMF(SAS),
∴ ∠MFC=∠N,BN=CF=10,
∵ AD是∠BAC的平分线,
∴ ∠BAD=∠CAD,
∵ MF∥AD,
∴ ∠BAD=∠E,∠CAD=∠AFE,
∴ ∠E=∠AFE,
∴ △AEF为等腰三角形,
∴ AE=AF,
∵ ∠MFC=∠AFE,
∴ ∠N=∠E,
∴ △BEN为等腰三角形,
∴ BN=BE,
∵ BN=10,BE=AB+AE=AB+AF,AB=8,
∴ AF=2,
∴ AC=AF+FC=12.
故答案为:A.
【分析】依据SAS判定△BMN≌△CMF推出∠MFC=∠N,BN=CF=10,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平行线的性质得△AEF和△BEN为等腰三角形,从而得到AF=AE=CF-AB,即可求得.
8.如图,在中,,,为三角形内一点,连接,,点为线段的中点.若,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三角形全等及其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解:如下图,延长至,使得,
∵点为线段的中点,
∴,
在和中,
,
∴,
∴,,
在上取一点,使得,
在和中,
,
∴,
∴,,
∴,
∴,
设,,
∵,
∴,
即,
∵,即,
又∵,
∴,
∴,
∴,即.
故答案为:C
【分析】延长至,使得,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可得,则,;在上取一点,使得,根据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可得,则,,进而可得,则,设,,结合以及,可得,化简即可求出答案.
9.如图,在中,点和分别是、上一点,,的平分线交于点,是的外角,若,,,则,,三者间的数量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角平分线的概念
【解析】【解答】解:∵EF∥AB,∠EFC=β,
∴∠B=∠EFC=β,
∵CD平分∠BCA,
∴∠ACB=2∠BCD,
∵∠ADC是△BDC的外角,
∴∠ADC=∠B+∠BCD,
∵∠ADC=γ,
∴∠BCD=γ β,
∵∠MAC是△ABC的外角,
∴∠MAC=∠B+∠ACB,
∵∠MAC=α,
∴α=β+2(γ β),
即β=2γ α,
故答案为:B.
【分析】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B=∠EFC=β,由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CB=2∠BCD,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BCD=∠ADC-∠B=γ β,即得∠ACB=2(γ β),再利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MAC=∠B+∠ACB,据此建立等式即可求解.
10.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C=70°,∠B=∠D=90°,E、F 分别是 BC、DC 上的点,当△AEF 的周长最小时,∠EAF 的度数为( )
A.30° B.40° C.50° D.70°
【答案】B
【知识点】三角形的外角性质;轴对称的性质
【解析】【解答】解:作A关于BC和CD的对称点A′,A″,连接A′A″,交BC于E,交CD于F,则A′A″即为△AEF的周长最小值.作DA延长线AH,
∵∠C=70°,∠B=∠D=90°,
∴∠DAB=110°,
∴∠HAA′=70°,
∴∠AA′E+∠A″=∠HAA′=70°,
∵∠EA′A=∠EAA′,∠FAD=∠A″,
∴∠EAA′+∠A″AF=70°,
∴∠EAF=110°-70°=40°,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要使△AEF的周长最小,即利用点的对称,使三角形的三边在同一直线上,作出A关于BC和CD的对称点A′,A″,即可得出∠AA′E+∠A″=∠HAA′=70°,进而得出∠EAA′+∠A″AF=70°,即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1.如图,AD、BC表示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条,若O是AD、BC的中点,经测量AB=9cm,则容器的内径CD为 cm.
【答案】9
【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解析】【解答】解: AD=BC,O是AD、BC的中点,AB=9cm,
OA=OD=OB=OC,
在△AOB和△DOC中,
,
△AOB≌△DOC,
CD=AB=9cm;
故答案为:9.
【分析】由SAS易证△AOB≌△DOC,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AB=CD,故问题得解.
12.如图,Rt ABC中, BAC=90° , B=30° , BC=8 ,则AC= .
【答案】4
【知识点】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Rt ABC中, BAC=90°, B=30° , BC=8
∴
故答案为:4.
【分析】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解即可.
13.点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的坐标为
【答案】(8,1)
【知识点】用坐标表示平移
【解析】【解答】解:点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后的坐标为,
即:(8,1).
故答案为:(8,1).
【分析】将点M(a,b)先向右平移m个单位,再向下平移n个单位后的坐标为(a+m,b-n),据此解答.
14.若关于x的不等式组有且仅有一个整数解,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答案】1≤a<2
【知识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特殊解
【解析】【解答】解:,
解不等式①得:,
解不等式②得:,
∴不等式组的解集为,
∵不等式组有且仅有一个整数解,
∴.
故答案为:1≤a<2.
【分析】首先分别求出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取其公共部分得到不等式组的解集,然后根据不等式组有且仅有一个整数解就可得到a的范围.
15.如图,在 中, , ,以BC为边在BC的右侧作等边 ,点E为BD的中点,点P为CE上一动点,连结AP,BP.当 的值最小时, 的度数为 .
【答案】15°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
【解析】【解答】解:连接PD、AD,设AD与CE交于点P1,
∵△BCD是等边三角形,点E为BC的中点,
∴∠CBD=∠BCD=∠BDC=60°,BC=CD,CE⊥BD,BE=DE,
∴CE为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
∴PD=BP,
∴当点P运动时,AP+BP=AP+PD,而AP+PD≥AD,
∴当点A、P、D共线时即点P运动到P1时,AP+BP有最小值,
连接BP1,则BP1=DP1,
∴∠P1BD=∠P1DB,又∠CBD=∠BDC,
∴∠CBP1=∠CDP1,
∵AC=BC=CD,
∴∠CDP1=∠CAD,即
延长AC至Q,
∵∠ACB=90°,∠BCD=60°,
∴∠DCQ=90°﹣60°=30°,又∠DCQ=∠CDP1+∠CAD=2∠CDP1,
∴∠CDP1=15°,即∠CBP1=15°,
∴当 的值最小时, =15°,
故答案为:15°.
【分析】连接PD、AD,设AD与CE交于点P1,因为△BCD是等边三角形,点E为BC的中点,得出CE为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PD=BP,当点P运动时,AP+BP=AP+PD,而AP+PD≥AD,当点A、P、D共线时即点P运动到P1时,AP+BP有最小值,连接BP1,则BP1=DP1,得出∠CDP1=∠CAD,延长AC至Q,得出∠CBP1=15°,推出当 的值最小时, =15°。
16.如图,点C是直线上的一点,点B是y轴上的动点,当最小时,点C的坐标为 .
【答案】(0,4)
【知识点】一次函数的图象;轴对称的应用-最短距离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
【解析】【解答】解:设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
当时, ;当 ,;
∴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为和
∴
∵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将等腰直角沿直线翻折,点的对称点为点;
∵与互相垂直平分
∴四边形是正方形;
∴点
此时,
故当三点共线且轴时,的值最小;
∵
∴当点和点重合,满足的值最小;
此时点与点也重合,点的坐标为(0,4);
故答案为: (0,4)
【分析】先求出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为和,可得△EO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然后求出点O关于直线的对称点为点(4,4),可知,故当三点共线且轴时,的值最小,此时点与点也重合,继而得解.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66分)
17.已知:如图, ,
(1)求证:
(2)求证:
【答案】(1)证明:在 和 中,
(2)证明: ,
,
.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分析】(1)根据AAS即可判断;
(2)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BP=CP,再根据等边对等角即可证明.
18.已知直线l平行于直线 ,且经过点 .
(1)求直线l的解析式;
(2)试说明点 是否在直线l上.
【答案】(1)解:设直线解析式为 ,
∵平行于直线 ,
∴k=﹣3,
∴ ,
∵过点 ,
∴﹣3+b=3,
∴b=6,
∴直线l解析式是
(2)解:把x=2a代入 得, ,
∴点 不在直线l上
【知识点】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的性质
【解析】【分析】(1)设直线解析式为y=kx+b,由平行于直线 ,可得k=﹣3,再把点 代入即可求解;(2)把点P的坐标代入(1)中的解析式即可判断.
19.在 中, ,
(1)求 , , 的度数;
(2) 按角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 按边分类,属于什么三角形?
【答案】(1)解:由题意得:
,
解得: ,
∴∠A=55°,∠B=35°,∠C=90°;
(2)解:∵∠C=90°,∠A=55°,∠B=35°,
∴按角分类,属于直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属于不等边三角形
【知识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相关概念
【解析】【分析】(1)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根据方程组即可解决问题.(2)根据三角形的分类解决问题即可.
2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存在直线 和直线 .
(1)直接写出直线 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
(2)求出直线 和直线 的交点坐标.
(3)结合图象,直接写出 的解集.
【答案】(1)解:令 ,则 ,解得 ,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 ,
令 ,则 ,解得 ,与y轴的交点坐标是 ;
(2)解:联立两个函数解析式,得 ,解得 ,
∴交点坐标是 ;
(3)解: 的解集从函数图象来看就是一次函数图象在正比例函数图象上方时x的取值范围,根据交点是 ,则 ,
还需要满足 ,通过图象看出, ,
∴解集是 .
【知识点】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组)的关系;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交点问题
【解析】【分析】(1)令 求出x的值,得与x轴的交点坐标,令 求出y的值,得与y轴的交点坐标;(2)联立两个函数解析式,解方程组,得交点的横纵坐标;(3)根据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通过图象“看出”不等式的解集.
2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C内,BD=BC,∠DBC=60°,点E在△ABC外,∠BCE=150°,∠ABE=60°.
(1)求∠ADB的度数;
(2)判断△ABE的形状并证明;
(3)连接DE,若DE⊥BD,DE=6,求AD的长.
【答案】(1)解:∵BD=BC,∠DBC=60°,
∴△DBC是等边三角形,
∴DB=DC,∠BDC=∠DBC=∠DCB=60°,
在△ADB和△ADC中,
,
∴△ADB≌△ADC(SSS),
∴∠ADB=∠ADC,
∴∠ADB=(360°﹣60°)=150°.
(2)解:结论:△ABE是等边三角形.
理由:∵∠ABE=∠DBC=60°,
∴∠ABD=∠CBE,
在△ABD和△EBC中,
,
∴△ABD≌△EBC(ASA),
∴AB=BE,
∵∠ABE=60°,
∴△ABE是等边三角形.
(3)解:连接DE.
∵∠BCE=150°,∠DCB=60°,
∴∠DCE=90°,
∵∠EDB=90°,∠BDC=60°,
∴∠EDC=30°,
∴EC=DE=3,
∵△ABD≌△EBC,
∴AD=EC=3.
【知识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解析】【分析】(1)先证明△DBC是等边三角形,得出∠BDC=60°,利用SSS证明△ADB≌△ADC,得出∠ADB =∠ADC,根据周角的定义列式计算,即可解答;
(2)结论:△ABE是等边三角形;利用ASA证明△ABD≌△EBC,得出AB=BE, 结合∠ABE=60°, 即可得出结论;
(3)连接DE,证明△DEC是含有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求出EC的长,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结果.
22.如图,在等边△ABC中,AB=6cm,现有两点M、N分别从点A、B同时出发,沿三角形的边运动,已知点M的速度为1cm/s,点N的速度为2cm/s.当点N第一次回到点B时,点M、N同时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s.
(1)当t为何值时,M、N两点重合;
(2)当点M、N分别在AC、BA边上运动,△AMN的形状会不断发生变化.当t为何值时,△AMN是直角三角形;
(3)若点M、N都在BC边上运动,当存在以MN为底边的等腰△AMN时,直接写出t的值.
【答案】(1)解:设M、N运动t秒后,M、N两点重合,
t+6=2t,
解得t=6,
∴当M、N运动6秒时,点N住上点M,即M、N两点重合.
(2)解:当点N在上运动时,如图2,
若,
, ,
,
,
,即,
解得;
如图3,若,
由得,
解得.
综上所述,当为或时, 是直角三角形;
(3)8秒
【知识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AS
【解析】【解答】解:(3)当点M、N在边上运动时,可以得到以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由(1)知6秒时M、N两点重合,恰好在C处,
如图4,假设是等腰三角形,
,
,
,
,
是等边三角形,
,
在和中,
,, ,
,
,
,
解得,符合题意.
所以假设成立,当M、N运动8秒时,能得到以为底的等腰三角形.
【分析】(1)运动时间t秒时,BN=2t,AM=t,当M、N两点重合,可知BN=AM+AB,据此列出方程并求解即可;
(2) 分两种情况: 若和若, 据此分别画出图形,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解答即可;
(3)由题意知AN=AM,利用AAS证明△ACM≌△ABN,可得CM=BN,据此建立方程并求解即可.
23.如图,直线AB:y=x-4与x轴交于点A,与y轴交于点B,若点E在线段AB上,OE⊥OF,且OE=OF,连接AF.
(1)直接写出点A,B的坐标,并求出线段AB的长.
(2)猜想线段AF与BE之间的数量与位置关系,并证明;
(3)过点O作OM⊥EF垂足为D,OM分别交AF、BA的延长线于点C、M若BE= ,求CF的长.
【答案】(1)A(4,0),B(0,-4),
在Rt△AOB中,
AB= ;
(2)解:猜想:AF=BE,AF⊥BE,
理由如下:∵OE⊥OF,OA⊥OB,
∴∠FOA=∠EOB,
∵点A(4,0),点B(0,-4),
∴OA=OB,
在△FOA和△EOB中,
,
∴△FOA≌△EOB(SAS)
∴AF=BE,∠FAO=∠EBO,
∵∠EBO+∠OAB=90°,
∴∠FAO+∠OAB=90°,即∠FAB=90°,
∴AF⊥BE,
∴AF=BE,AF⊥BE;
(3)解:连接CE,
∵BE=3 ,AB=4 ,
∴AF=BE=3 ,AE= ,
∵OE=OF,OM⊥EF,
∴OM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
∴CF=CE,
设CF=x,则CE=x,AC=3 -x,
在Rt△ACE中,
CE2=AE2+AC2,即x2=( )2+(3 -x)2,
解得,x= ,即CF= .
【知识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勾股定理;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交点问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
【解析】【解答】解:(1)y=x-4中,令x=0,则y=-4,
∴B(0,-4),
令y=0,则x=4,
∴A(4,0),
在Rt△AOB中,
AB= ;
【分析】(1) 零x=0与y=0分别代入y=x-4求出对应的y及x的值从而即可求出点A、B的坐标, 即得OA、OB的长,再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B的长即可;
(2)猜想 AF=BE,AF⊥BE, 理由:证明△FOA≌△EOB(SAS),可得AF=BE,∠FAO=∠EBO,由∠EBO+∠OAB=90°,可得∠FAB=∠FAO+∠OAB=90°,即得结论;
(3)连接CE, 由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 CF=CE,设CF=x,则CE=x,AC=3 -x,在Rt△ACE中,由CE2=AE2+AC2建立方程,求出x值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