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县第三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课题:我的母亲
课型: 课内阅读课 主备人: 许万军 授课人: 编写时间: 2015.3.2
课 题 我的母亲(第一课时) 学 科 八年级语文 编 号
学习时间 2015年 月 日 学习人员 八年级 班 学习形式 五步三查
教学 目标 了解作者胡适及作品,熟练掌握字词的音形义。2、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
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每部分内容。
难点 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
方法 学生借助导学案自学、对学、展示、教师点拨
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胡适自传》典型事件:催我早起 重重责罚债主讨债 忍耐嫂子 维护尊严
学习流程 具体内容
独学课前预习独学 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并完成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宽恕( )广漠( )佃户( )眼翳( )质问( )侮辱( )气量( )管束( )文绉绉( )为下列句子选择一个准确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1)我母亲待人最(A.慈详B.仁慈C.仁义),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2)在这(A.广漠B.茫茫C.广大)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A.约束B.管理C.管束)过我。(3)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A.请B.找C.央)一位邻舍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以及胡适的文章和有关材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准备展示。有关母爱的文章:诗句:歌曲:胡适,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 》。本文选自《 》,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下成长的几件事。5、整体感知:⑴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表现了母亲什么品性?请用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既是“严师”又是“慈母”?⑶文中母亲的哪件事、哪些话或哪些细节让你感动?请做批注 独学要入境交流要深入展示要精彩质疑要大胆。学法指导:
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先对子组成员之间交流学习成果,群学解决疑难。 交流要积极
小展示 依据学情调查,确定展示内容。组长分配展示内容组织展示。 分工要合理
大展示 大展示可以设问题,与倾听者互动,提前板书、即时板书。 分配展示
强化梳理 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理解记忆重点知识。 学生总结强化记忆
当堂达标检测 阅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问题:1. 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总结上文 2.对文中加点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3.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加上“如果”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 B.加上“如果”,表明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并未得到别人的认可。 C.加上“如果”,是作者谦虚的表现,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好感。 D.加上“如果”只是为了形成排比,没有别的含义。4.最后一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总结上文 。 5.请用语段中的词语,说说“我”从母亲那受到了怎样的影响? 通过组长检查批阅,或教师全批全阅、抽查等形式,及时反馈学情。
教师反思
授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适当添加内容。
课题:我的母亲
课型: 课内阅读课 主备人: 许万军 授课人: 时间: 2015.3.2
课 题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学 科 八年级语文 编 号
学习时间 2015年 月 日 学习人员 八年级 班 学习形式 五步三查
教学 目标 探究写作方法,体会文章谋局部篇的妙处。揣摩品味平淡中包含真情的语言特点。
重点 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 背诵、默写全文
方法 学生借助导学案自学、对学、展示、教师点拨
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我的母亲 写法:善于做铺垫 运用细节描写 典型事件语言:质朴平淡的语言中包含深情
学习流程 具体内容
独学课前预习 1、用几个形容词来描述一下你眼中真实的母亲。这些形容词里有没有你不欣赏母亲的地方?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对于母亲身上你不欣赏的地方今后你会怎样对待呢?2、课文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3.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独学要入境交流要深入展示要精彩质疑要大胆。
独学课前预习 4、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为作者母亲美好的性格品质所感动,而且也被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所感染。但文中极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作者的情感是任何体现的 5、文章结尾写道:“我在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你在哪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写一个50字以内的片段。(写在日记本上)6、拓展延伸: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 ”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1.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2.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3.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4.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对学、群学 对学、群学,先对子组成员之间交流学习成果,群学解决疑难。 交流要主动
小展示 依据学情调查,确定展示内容,组长分配展示内容组织展示。 分工要合理
大展示 大展示以大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可以设问题,与倾听者互动
强化梳理 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点,理解记忆,总结规律。 交流收获
当堂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溺死 迁涉 托辞 瞩目 B.荣辱 私塾 碾转 聊叙C.劳碌 衙门 逊色 通辑 D.慰勉 妯娌 竭力 发髻2、本文的感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3“风暴使树木深深扎根”,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一种自然现象,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请说出这句话中蕴含的道理 通过组长检查批阅,或教师全批全阅、抽查等形式,及时反馈学情。
教师反思
授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适当添加内容。